一种泪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657781发布日期:2023-10-06 14:34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泪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医用器具,特别涉及一种泪道引流管。


背景技术:

1、泪道阻塞是眼科常见病,是以溢泪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常发生在泪小点、泪小管、泪总管及鼻泪管,其中以泪总管阻塞最为常见。泪道引流管手术是目前治疗泪道阻塞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愈合快,住院时间短,患者费用低的优点,缺点是手术成功率不高,操作不慎造成假道形成,愈合不佳,阻塞更严重。

2、现有技术中使用的泪道引流管,进行泪道引流管手术后,部分患者仍有溢泪症状,更有部分患者会感染,形成泪囊炎,出现溢泪及流脓现象。

3、因此,如何减少术中操作不慎造成再次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术后感染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泪道引流管,能够解决患者在进行泪道引流管手术后出现的阻塞,溢泪甚至流脓情况。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泪道引流管,包括:

3、第一导管,用于支撑在上泪小点与下泪小点之间;

4、两根第二导管,分别设于第一导管的两端,且和第一导管连通,两根第二导管均垂直于第一导管,两根第二导管用于疏通扩张泪道;

5、两根探针,分别设于第二导管背离第一导管的端部,两根探针用于牵引第二导管从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分别放入鼻泪道并从鼻腔穿出。

6、其中,第一导管的直径小于第二导管的直径。

7、其中,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均为空心导管,第一导管上设有第一小孔,第二导管上设有第二小孔,以使药液经第一小孔流入并从第二小孔流出。

8、其中,第二导管上设有鼻腔标记点。

9、其中,第二导管背离第一导管的端部设有引导头,引导头用于引导第二导管插入鼻腔。

10、其中,引导头具体为椭球。

11、其中,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的材料为硅胶;和/或,探针的材料为金属。

12、相对于上述背景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泪道引流管,当需要进行泪道管置管手术时,通过设置在第二导管端部的两根探针分别牵引着两根第二导管,将第二导管经过上泪小点、下泪小点分别进入上泪小管,下泪小管,两根探针穿过泪囊区从鼻腔前拉出,使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垂直连接处卡在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处,因泪小点与泪小管呈直角关系,第一导管与第二导管能恰好嵌入直角处,其中第一导管暴露在眼睑处;利用泪小点和泪小管垂直直角关系,嵌入呈垂直连接关系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保证了泪道引流管的稳定性,防止泪道引流管滑脱。

13、采用上述方式设置的泪道引流管,能够有效的起到鼻泪管支撑作用,解决泪道阻塞患者问题,同时针对性的使用,提高手术安全性及实用性,有效的避免术后感染溢脓问题。

14、进一步讲,第一导管的直径小于第二导管的直径,由于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的直径差,也能有效的防止导管滑脱。



技术特征:

1.一种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1)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导管(2)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1)与所述第二导管(2)均为空心导管,所述第一导管(1)上设有第一小孔(11),所述第二导管(2)上设有第二小孔(21),以使药液经所述第一小孔(11)流入并从所述第二小孔(21)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2)上设有鼻腔标记点(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管(2)背离所述第一导管(1)的端部设有引导头(4),所述引导头(4)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导管(2)插入鼻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头(4)具体为椭球。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泪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管(1)与所述第二导管(2)的材料为硅胶;和/或,所述探针(3)的材料为金属。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泪道引流管,涉及医用器具技术领域,泪道引流管包括:第一导管,用于支撑在上泪小点与下泪小点之间;两根第二导管,分别设于第一导管的两端,且和第一导管连通,两根第二导管均垂直于第一导管,两根第二导管用于疏通扩张泪道;两根探针,分别设于第二导管背离第一导管的端部,两根探针用于牵引第二导管从上泪小点和下泪小点分别放入鼻泪道并从鼻腔穿出。上述泪道引流管能够为泪道阻塞患者及泪囊炎患者提供一种新的鼻泪道支架,而且符合鼻泪道生理特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用性及操作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五洲,肖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咸宁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2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