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385461发布日期:2024-03-22 10:37阅读:1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


背景技术:

1、尿流率测定属于无创性尿动力学检查,主要用于判断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以及膀胱出口梗阻的程度,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测定尿流率是一项首选、不可替代的筛查方法,在诊断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传统的尿流率测定大多是利用现有的电子尿流率检测设备完成检测,这类设备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大多数人群都需要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等专业的医疗机构才能够进行检查,不便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测定。

3、近年来伴随着泌尿外科的发展需求以及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对于大多数怀疑有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者,都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才能得出是否需要进行治疗的结论,如果没有问题,还耽搁了患者的时间,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医疗成本。

4、因此,需要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诊断下尿路功能是否存在障碍,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医疗成本高,不便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测定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拟解决现有技术中诊断下尿路功能是否存在障碍,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医疗成本高,不便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测定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包括集尿器,所述集尿器的内部设有隔片,所述隔片的边缘与集尿器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隔片上设有孔洞,所述孔洞的直径为0.5-0.7cm,所述集尿器上连通有测定管,所述测定管位于隔片的上方,所述测定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测定腔,所述测定腔内设有接触尿液后变色的检测试纸一。

4、上述技术方案的具体工作原理如下:

5、当患者怀疑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时,患者可以使用本测定装置进行初步判断,通常来说,具有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者的尿流率是小于10ml/s的,本测定装置通过将隔片的孔洞孔径设置为在尿流率为10ml/s时达到最大排放速度,当尿流率大于10ml/s时就会造成反流。患者使用集尿器进行排尿,尿液到达隔片位置时从隔片上的孔洞通过,当患者的尿流率不大于10ml/s时,尿液正常通过,而当患者的尿流率大于10ml/s时,超过了隔片上孔洞的最大排放速度,超出10ml/s的尿液就会造成反流,从集尿器一侧的测定管流入测定腔内,尿液接触检测试纸一使检测试纸一发生变色。根据检测试纸一是否发生变色情况可以对患者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进行初步判断,当试纸变色时初步判定为患者的下尿路功能正常,而试纸不变色时,可以初步认为膀胱出口梗阻,可能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需要去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等专业的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可以居家进行测试,有利于患者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进而得出是否需要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结论,避免了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才能检查判断,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方便,还为患者节约了检查成本。

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尿器包括尿杯和接尿斗,所述尿杯的上口与接尿斗的下口相连通,所述隔片位于尿杯和接尿斗的连接处,所述测定管连接在接尿斗的侧壁上。

7、在上述方案中,通过接尿斗增大收集口进行接尿,尿杯收集尿液,使用方便。

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尿杯和接尿斗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片卡接在尿杯的上口边缘处。

9、在上述方案中,尿杯和接尿斗可拆卸连接,方便使用完毕后进行清洗,有利于重复使用。

1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尿杯和接尿斗螺纹连接,所述尿杯上口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接尿斗下口的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11、在上述方案中,尿杯和接尿斗螺纹连接,连接稳定且拆卸方便。

12、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片倾斜设置在集尿器的内部,所述孔洞开设在隔片的低处。

13、在上述方案中,倾斜设置的隔片可以便于尿液流动,相比于水平设置,有利于尿液排出,减少尿液之间的阻力。

14、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尿器在隔片的下方设有检测试纸二。

15、在上述方案中,下方的检测试纸二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避免在隔片的孔洞堵住后引起检测结果无效。

16、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片通过孔洞连接有三通管,所述三通管位于隔片的下方,所述三通管的一端的管口朝向集尿器底壁,另一端的管口连接有对照腔,所述检测试纸二位于对照腔内。

17、在上述方案中,尿液从隔片上的孔洞流过三通管,从一端的管口进入集尿器的底部,另一端的管口分流出部分尿液进入对照腔内,引起检测试纸二变色,证明孔洞未被堵住,保证测试结果的有效性。

18、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尿器在隔片的下方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一端与三通管连通,另一端与对照腔连通。

19、在上述方案中,导流管接收三通管传递过来的尿液,将尿液流到对照腔内实现试纸变色,而对照腔未直接设置在集尿器的底部,避免了尿液覆盖住试纸,影响观察。

20、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集尿器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

21、在上述方案中,设置刻度线可以大概了解尿液量,如果进行计时还可以粗略的算出尿液率,有利于患者进一步了解身体状况。

22、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3、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隔片上的孔洞设置为在尿流率为10ml/s时达到最大排放速度,在患者排尿检测时,尿流率大于10ml/s就会造成尿液反流,经过测定管传递到测定腔内引起检测试纸发生变化,故可以根据检测试纸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进而得出是否需要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结论。

2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同样带有检测试纸的对照腔,通过检测试纸变色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避免在隔片的孔洞堵住后引起检测结果无效。

25、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可以居家进行测试,有利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测定,有利于患者使用。



技术特征:

1.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集尿器,所述集尿器的内部设有隔片(1),所述隔片(1)的边缘与集尿器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隔片(1)上设有孔洞(2),所述孔洞(2)的直径为0.5-0.7cm,所述集尿器上连通有测定管(3),所述测定管(3)位于隔片(1)的上方,所述测定管(3)的另一端连通有测定腔(4),所述测定腔(4)内设有接触尿液后变色的检测试纸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尿器包括尿杯(6)和接尿斗(7),所述尿杯(6)的上口与接尿斗(7)的下口相连通,所述隔片(1)位于尿杯(6)和接尿斗(7)的连接处,所述测定管(3)连接在接尿斗(7)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尿杯(6)和接尿斗(7)可拆卸连接,所述隔片(1)卡接在尿杯(6)的上口边缘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尿杯(6)和接尿斗(7)螺纹连接,所述尿杯(6)上口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接尿斗(7)下口的内壁上设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1)倾斜设置在集尿器的内部,所述孔洞(2)开设在隔片(1)的低处。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尿器在隔片(1)的下方设有检测试纸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片(1)通过孔洞(2)连接有三通管(8),所述三通管(8)位于隔片(1)的下方,所述三通管(8)的一端的管口朝向集尿器底壁,另一端的管口连接有对照腔(9),所述检测试纸二位于对照腔(9)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尿器上连通有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位于隔片(1)的下方,所述导流管(10)的一端与三通管(8)连通,另一端与对照腔(9)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尿器的侧壁上设有刻度线(1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尿流率测定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诊断下尿路功能是否存在障碍,需要去专业的医疗机构检查,医疗成本高,不便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测定的问题。本技术包括集尿器,集尿器的内部设有隔片,隔片的边缘与集尿器的内壁密封连接,隔片上设有孔洞,孔洞的直径为0.5‑0.7cm,集尿器上连通有测定管,测定管位于隔片的上方,测定管的另一端连通有测定腔,测定腔内设有接触尿液后变色的检测试纸。本技术通过观察测定腔内的检测试纸是否变色,用于判断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进而得出是否需要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的结论。

技术研发人员:解志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解志远
技术研发日:20230606
技术公布日:2024/3/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