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67401发布日期:2024-02-20 21:19阅读:16来源:国知局
输液泵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输液泵。


背景技术:

1、输液泵是一种能够准确控制输液滴数或输液流速,保证药物能够速度均匀,药量准确并且安全地进入病人体内发挥作用的一种仪器。同时,输液泵还能提高临床给药操作的效率和灵活性,降低护理工作量。输液泵在麻醉科的应用最为普遍,输液泵在麻醉科需要长时间使用时,输液泵容易因内部电子器件发热而导致整个输液泵的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差,影响输液泵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泵,旨在解决现有的输液泵散热差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液泵,所述输液泵包括:

3、泵本体,所述泵本体设有开口;

4、泵送组件,所述泵送组件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

5、输液管道,所述输液管道贯穿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泵本体上,并穿过所述泵送组件,所述输液管道内放置输液导管;

6、上盖,所述上盖设置于所述泵本体上;

7、主板,所述主板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并位于所述泵送组件和所述上盖之间;

8、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设置于所述主板靠近所述上盖一侧上,

9、导热层,所述导热层的一侧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上,另一侧与所述上盖接触。

10、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泵本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主板上。

11、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泵送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多片蠕动泵片,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并靠近所述泵本体的中间位置设置,多片所述蠕动泵片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并凸出于所述输液管道挤压所述输液导管。

12、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吹风结构,所述吹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

13、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泵门,所述泵门活动连接于所述泵本体的一侧,并盖合所述开口,所述泵门设有泵门电路板,所述泵门电路板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泵门电路板设有光照传感器和/或霍尔传感器,且所述泵门电路板分别与所述光照传感器和/或所述霍尔传感器电连接。

14、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上压力传感器、下压力传感器和压力检测板,所述上压力传感器、所述下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压力检测板均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并位于所述输液管道的一侧,所述压力检测板位于所述上压力传感器和所述下压力传感器之间,所述上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输液导管的输入端,所述下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输液导管的输出端。

15、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泵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输液泵还包括电量测量电路板,所述电量测量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朝向所述主板的一侧,并分别与所述主板和外部电池电连接。

16、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气泡传感器,所述气泡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输液管道上,且与所述压力检测板电连接,所述气泡传感器检测所述输液导管内是否有气泡。

17、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上管路检测装置和下管路检测装置,所述上管路检测装置和所述下管路检测装置呈对称设置,所述上管路检测装置包括所述上管路检测电路板、第一光耦和弹簧复位件,所述上管路检测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泵本体朝向所述输液管道一侧,位于所述输液导管的输入端,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和所述弹簧复位件设置于所述上管路检测电路板,所述第一光耦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弹簧复位件的上方,所述输液管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弹簧复位件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范围内。

18、进一步地,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输液泵还包括耗材检测电路板,所述耗材检测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位于所述输液管道的一侧,所述耗材检测电路板朝向所述输液管道的一侧设有第三光耦,所述输液管道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三光耦处于所述第二通孔范围内。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主板设置于泵本体内,并位于泵送组件和上盖之间,主板靠近上盖设置并且位于泵送组件的上方,避免泵送组件阻挡主板的散热,提高主板的散热效率。将发热元件设置于主板上,并使发热元件与上盖相邻设置,发热元件没有其他零件的阻挡,增加发热元件的热量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提高主板的散热效率;同时,在发热元件与主板相对设置的一侧面设有导热层,导热层与发热元件相对设置的一侧面于与上盖贴合接触,使得发热元件的热量通过导热层将热量传递至上盖,热量迅速在上盖进行扩散,增大散热面积,同时,上盖与外界空气接触,上盖散热快,从而进一步提高输液泵的散热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泵本体的底部,另一端设置于所述主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送组件包括第一驱动件和多片蠕动泵片,所述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并靠近所述泵本体的中间位置设置,多片所述蠕动泵片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并凸出于所述输液管道挤压所述输液导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吹风结构,所述吹风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泵门,所述泵门活动连接于所述泵本体的一侧,并盖合所述开口,所述泵门设有泵门电路板,所述泵门电路板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泵门电路板设有光照传感器和/或霍尔传感器,且所述泵门电路板分别与所述光照传感器和/或所述霍尔传感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上压力传感器、下压力传感器和压力检测板,所述上压力传感器、所述下压力传感器和所述压力检测板均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并位于所述输液管道的一侧,所述压力检测板位于所述上压力传感器和所述下压力传感器之间,所述上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输液导管的输入端,所述下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输液导管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支撑件,所述输液泵还包括电量测量电路板,所述电量测量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件朝向所述主板的一侧,并分别与所述主板和外部电池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气泡传感器,所述气泡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输液管道上,且与所述压力检测板电连接,所述气泡传感器检测所述输液导管内是否有气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上管路检测装置和下管路检测装置,所述上管路检测装置和所述下管路检测装置呈对称设置,所述上管路检测装置包括上管路检测电路板、第一光耦和弹簧复位件,所述上管路检测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泵本体朝向所述输液管道一侧,位于所述输液导管的输入端,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光耦和所述弹簧复位件设置于所述上管路检测电路板,所述第一光耦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弹簧复位件的上方,所述输液管道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弹簧复位件处于所述第一通孔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泵还包括耗材检测电路板,所述耗材检测电路板设置于所述泵本体内,位于所述输液管道的一侧,所述耗材检测电路板朝向所述输液管道的一侧设有第三光耦,所述输液管道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三光耦处于所述第二通孔范围内。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输液泵。输液泵包括泵本体、泵送组件、输液管道、上盖、主板、发热元件和导热层,泵本体设有开口;泵送组件设置于泵本体内;输液管道贯穿开口设置于泵本体上,并穿过泵送组件,输液管道内放置输液导管;上盖设置于泵本体上;主板设置于泵本体内,并位于泵送组件和上盖之间;发热元件设置于主板靠近上盖一侧上,导热层的一侧设置于发热元件上,另一侧与上盖接触。输液泵通过将主板设置在泵送组件的上方,并靠近上盖设置,避免泵送组件阻挡主板进而影响主板的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通过在主板的发热元件和上盖之间设置导热层,发热元件通过导热层将热量传递至上盖,上盖与外界空气接触,散热快。

技术研发人员:马春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25
技术公布日:2024/2/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