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779083发布日期:2024-04-30 16:49阅读:8来源:国知局
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提供一种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1、临床上介入手术主要采用铅衣防护的形式来防止x射线照射对医务工作者带来伤害,这种防护技术起到了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防护铅衣自身较为沉重,医务工作者穿戴时要承受很大的重力负担,且长时间负重会引起医务人员腰椎和膝关节疾病,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为了减轻铅衣给医务工作者带来的额外负担。现有的铅衣减重方式主要有悬吊式、支架式、行走舱以及外骨骼背架等,其中外骨骼背架具有运动自由度高、穿戴方便等特点,但医务工作者的身高具有明显差异,背架与人体的尺寸失配容易引起承载模式的改变,导致人体承受较多的载荷,因此,铅衣支撑外骨骼背架需要增加身高调节机构,满足医务工作者身高的差异化需求。

2、针对不同的减重方式设计有不同的身高调节机构,如公布号为cn102772219a,公开日为2012年11月14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悬吊式无负重铅衣负载装置,通过在悬吊杆及负载衣架之间增加伸缩组件,该伸缩组件由带有数个定位孔的内杆和外杆组成,再利用定位销来实现高度的调节。公告号为cn210956194u、公告日为2020年7月7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介入手术的可移动式铅衣支架,通过在悬吊装置上增加升降气缸来实现高度调节;公布号为cn112735621a、公布日为2021年4月30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舱体支撑行走式x射线防护服,通过带有螺纹的扣板和调节螺杆来实现装置的高度调节。但上述高度调节方案并不适用于采用支撑外骨骼背架形式的铅衣,利用定位销和内杆、外杆上定位孔来进行高度调解时操作复杂,通过升降气缸调节时需要增加额外的气动装置,利用螺纹扣板和调节螺杆进行高度调节时会存在旋转的问题,无法在穿戴后进行调节。

3、现有的外骨骼结构中,人体身高的适应性主要通过下肢外骨骼进行调节,针对外骨骼背架高度调节的研究较为缺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采用齿轮-蜗杆-蜗轮的组合传动方式,并通过调高齿轮和齿条,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实现了背架高度的动态调节。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括:上支撑机构、下支撑机构和调高机构;

3、调高机构包括旋钮、锥齿轮组、蜗杆、蜗轮、调高齿轮和齿条,其中,锥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

4、调高机构与下支撑机构连接,旋钮与第一锥齿轮同轴连接,第二锥齿轮固定在蜗杆的端部,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蜗轮与调高齿轮同轴连接,调高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齿条与上支撑机构连接。

5、优选的,上支撑机构的上端与肩部支撑机构连接。

6、优选的,下支撑机构通过设置在两侧的转接板与铅衣支撑背架的仿脊椎结构连接。

7、优选的,上支撑机构为沿长度方向开有腰孔的支撑板,齿条通过螺钉固定在腰孔边缘。

8、优选的,调高机构还包括外壳,锥齿轮组、蜗杆和蜗轮设置在外壳内,旋钮设置在外壳的后侧,调高齿轮设置在外壳的前侧。

9、优选的,下支撑机构为四棱柱状的套筒,套筒的后侧面上开有开口。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取得如下有益效果:

11、本实用新型采用调高齿轮和齿条结构将旋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齿条的直线运动,实现了背架高度的动态调节,便于背架与人体背部高度的适应调节,有效的提高了背架的穿戴舒适性和实用性。此外,采用齿轮-蜗杆-蜗轮的组合传动方式,将输入载荷进行“杠杆式”放大,实现了产品的动态原位无级调节,同时还具有任意位置自锁的功能需求,提高了背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支撑机构、下支撑机构和调高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支撑机构的上端与肩部支撑机构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支撑机构通过设置在两侧的转接板与铅衣支撑背架的仿脊椎结构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支撑机构为沿长度方向开有腰孔的支撑板,齿条通过螺钉固定在腰孔边缘。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调高机构还包括外壳,锥齿轮组、蜗杆和蜗轮设置在外壳内,旋钮设置在外壳的后侧,调高齿轮设置在外壳的前侧。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支撑机构为四棱柱状的套筒,套筒的后侧面上开有开口。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用于铅衣支撑的背架高度调节装置,包括上支撑机构、下支撑机构和调高机构,调高机构与下支撑机构连接;在调高机构中,旋钮与第一锥齿轮同轴连接,第二锥齿轮固定在蜗杆的端部,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蜗轮与调高齿轮同轴连接,调高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齿条与上支撑机构连接。本技术采用调高齿轮和齿条结构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实现了背架高度的动态调节;采用齿轮‑蜗杆‑蜗轮的组合传动方式,将输入载荷进行“杠杆式”放大,实现了产品的动态原位无级调节,同时还具有任意位置自锁的功能需求,提高了背架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业旺,郭亮,王星泉,胡济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科携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718
技术公布日:2024/4/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