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管组件和奶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115304发布日期:2023-11-22 15:18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管组件和奶瓶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奶瓶,具体涉及一种吸管组件和奶瓶。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奶瓶中,其吸液的吸管多采用带重力球,而吸管采用软质材质,重力球多采用金属材质并且表面镀层而成,以便于提供足够的重力。

2、但是,目前的奶瓶在使用完毕后,瓶内边角处多会存在积液,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吸管组件和奶瓶,具有重力件更加贴合瓶体内的角落、减少奶瓶积液的优点。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吸管组件,包括吸管,所述吸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重力件,所述重力件设置在所述吸管的第一端;所述重力件包括第一回转部和第二回转部,所述第二回转部位于所述第一回转部远离所述吸管的第二端的一侧;沿远离所述第一回转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回转部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回转部形成第一吸液孔,所述第二回转部形成有第二吸液孔,所述第一吸液孔和所述第二吸液孔连通,且均与所述吸管的内腔连通。

4、通过在吸管的第一端设置第一回转部和第二回转部,且第二回转部在沿远离第一回转部的方向上的直径逐渐减小,形成倒圆台状,使得重力件的重心在上方,且第一回转部的直径大于第二回转部的直径,使得重力件更容易倾倒。在配合使用的瓶体中使用该吸管组件时,重力件能够随着瓶体倾斜或摇晃而随之倾倒,而第二回转部的体积较小,能够伸入瓶底的边角处,并且第二回转部的直径逐渐减小,在重力件倾倒时,使得第二吸液孔的开口与瓶底的距离更小,从而便于使用者吸食到边角的液体,避免瓶体产生积液造成浪费。在瓶体倒立时,由于普通的重力件重力在中心,不易倾倒,且吸管具有一定的弯折角度,使得普通的重力件容易抵接在瓶体上,从而无法吸食瓶口处的液体,即使接近瓶口,由于重力件的倾斜,重力件的吸液孔的开口与瓶体的距离增加,难以吸食瓶口处的液体。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重力件容易倾倒,在瓶体倒立时,吸管的弯折角度因重力件的倾倒变小,使得重力件更容易到达瓶口处,且第二吸液孔的开口与瓶底的距离更小,便于吸食瓶口处的液体,避免瓶体产生积液。

5、可选地,所述重力件设置在所述吸管内部。

6、可选地,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重力件的外部,所述护套与所述吸管相连。

7、可选地,所述护套位于所述吸管内部。

8、可选地,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具有通腔的定位管,所述定位管位于所述第一吸液孔和所述第二吸液孔内,所述定位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护套的两端连接,所述通腔与所述吸管的内腔连通。

9、可选地,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环绕所述定位管的一端的外壁设置,所述限位环抵接于所述第二回转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回转部的端面上;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吸管的第一端连接。

10、可选地,所述吸管包括吸管主体和握持部,所述握持部设置与所述吸管主体相连,并形成为所述吸管的第二端,所述握持部包括管体部和设置在所述管体部外表面的摩擦件,且所述管体部的内腔与所述吸管主体的内腔连通。

11、可选地,所述管体部的壁厚大于所述吸管主体的壁厚,所述管体部的内腔包括引导腔和连通腔,所述连通腔的直径与所述吸管主体的内腔的直径相同;所述引导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通腔的直径,所述引导腔位于所述管体部远离所述吸管主体的一端。

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奶瓶,包括吸嘴、瓶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吸管组件,所述吸嘴与所述瓶体的开口端相连,所述吸嘴远离所述瓶体的开口端的一侧上形成有顶部开口,所述吸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吸嘴相连,且所述吸管的内腔与所述吸嘴的顶部开口连通。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奶瓶与前述吸管组件的有益效果推理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奶瓶,包括吸嘴、瓶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吸管组件,所述吸嘴与所述瓶体的开口端相连,所述奶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覆盖在所述吸嘴的底部开口上;所述连接件形成有出液孔,所述吸管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吸管的内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奶瓶与前述吸管组件的有益效果推理过程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14、可选地,所述奶瓶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朝向所述瓶体底部的一侧上,所述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所述吸管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连接管外。

15、可选地,所述奶瓶还包括配合件,所述配合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朝向所述吸嘴顶部的一侧上;所述奶瓶还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吸嘴的底部开口的内壁上,且环绕于所述吸嘴,所述限位凸起抵接于所述配合件。

16、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中进行详细的揭露。本实用新型最佳的实施方式或手段将结合附图来详尽表现,但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另外,在每个下文和附图中出现的这些特征、要素和组件是具有多个,并且为了表示方便而标记了不同的符号或数字,但均表示相同或相似构造或功能的部件。



技术特征:

1.一种吸管组件,包括吸管,所述吸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重力件,所述重力件设置在所述吸管的第一端;所述重力件包括第一回转部和第二回转部,所述第二回转部位于所述第一回转部远离所述吸管的第二端的一侧;沿远离所述第一回转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回转部的直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回转部形成第一吸液孔,所述第二回转部形成有第二吸液孔,所述第一吸液孔和所述第二吸液孔连通,且均与所述吸管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力件设置在所述吸管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护套,所述护套套设在所述重力件的外部,所述护套与所述吸管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位于所述吸管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具有通腔的定位管,所述定位管位于所述第一吸液孔和所述第二吸液孔内,所述定位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护套的两端连接,所述通腔与所述吸管的内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组件还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环绕所述定位管的一端的外壁设置,所述限位环抵接于所述第二回转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回转部的端面上;所述限位环与所述吸管的第一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管包括吸管主体和握持部,所述握持部设置与所述吸管主体相连,并形成为所述吸管的第二端,所述握持部包括管体部和设置在所述管体部外表面的摩擦件,且所述管体部的内腔与所述吸管主体的内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部的壁厚大于所述吸管主体的壁厚,所述管体部的内腔包括引导腔和连通腔,所述连通腔的直径与所述吸管主体的内腔的直径相同;所述引导腔的直径大于所述连通腔的直径,所述引导腔位于所述管体部远离所述吸管主体的一端。

9.一种奶瓶,包括吸嘴、瓶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与所述瓶体的开口端相连,所述吸嘴远离所述瓶体的开口端的一侧上形成有顶部开口,所述吸管的第二端和所述吸嘴相连,且所述吸管的内腔与所述吸嘴的顶部开口连通。

10.一种奶瓶,包括吸嘴、瓶体、以及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吸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嘴与所述瓶体的开口端相连,所述奶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覆盖在所述吸嘴的底部开口上;所述连接件形成有出液孔,所述吸管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且所述吸管的内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奶瓶还包括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朝向所述瓶体底部的一侧上,所述连接管的内腔与所述出液孔连通,所述吸管的第二端套设在所述连接管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体包括开口部、瓶肩部和瓶底部,所述吸嘴与所述开口部背离所述瓶底部的开口端相连,所述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瓶肩部上,所述瓶肩部设置在所述瓶底部上;沿所述瓶肩部朝向所述瓶底的方向上,所述瓶肩部的外表面逐渐向内收缩,且所述瓶底部的外表面逐渐向外扩展。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奶瓶,其特征在于,所述瓶底部包括过渡部和基座部,所述过渡部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和所述瓶肩部之间,所述基座部的横截面为圆角矩形。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吸管组件和奶瓶,涉及奶瓶领域,吸管组件包括吸管,吸管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吸管组件还包括重力件,重力件设置在吸管的第一端;重力件包括第一回转部和第二回转部,第二回转部位于第一回转部远离吸管的第二端的一侧;沿远离第一回转部的方向上,第二回转部的直径逐渐减小;第一回转部形成第一吸液孔,第二回转部形成有第二吸液孔,第一吸液孔和第二吸液孔连通,且均与吸管的内腔连通。本技术具有重力件更加贴合瓶体内的角落、减少奶瓶积液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犇犇,张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夕尔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