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

文档序号:37598196发布日期:2024-04-18 12:37阅读:19来源:国知局
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

本发明涉及压迫护理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1、穿刺介入手术是指将导管经静/动脉放置到病人血管中进行治疗的手术。进行手术时,一般需要经股静/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手术结束后,穿刺导管和鞘管要从桡动脉内拔除,此时需要施以合理力度的按压力,较长时间地按压穿刺进入部位。

2、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压迫器代替人工对穿刺部位进行按压,通过固定带将压迫器固定在病人肢体上,根据医嘱,若干小时后旋转旋钮,减轻按压力度;由于按压时间长,固定在穿刺位置的压迫器容易移动位置,从而导致压迫器滑动错位而发生局部压力过大甚至伤口出血的情况,因此,需要保证固定带固定牢固;然而,在旋转旋钮后,按压力度减小,固定带和病人皮肤的贴合不再紧密,固定效果下降,压迫器和病人肢体之间更加容易产生滑动,从而使压迫器的旋钮多次旋转降压后,压迫位置越来越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调节压迫器压力后,固定带不会松动。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带和固定筒,固定带绑在病人身上,固定筒和固定带连接,固定筒内转动设有竖杆,固定带的端部穿过固定筒并固定在竖杆上,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和传动单元,调节杆和固定筒内部螺纹连接,调节杆下端能压迫病人穿刺部位,调节杆上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传动单元和竖杆依次动力连接,调节杆旋转并相对于固定筒向上移动时,竖杆转动并使固定带缠绕在竖杆上。

3、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4、1.根据医嘱,当需要减小压迫器压力时,旋转调节杆,使调节杆相对于固定筒向上移动,从而减小压力,同时,调节杆通过主动齿轮、传动单元和竖杆传动,使固定带往竖杆上缠绕,从而达到收紧固定带的效果,防止减小压力后固定带松动。

5、2.当固定筒因在病人不小心碰撞而滑动时,将固定带拉长,从而带动调节杆旋转,进而提醒病人或医护人员固定筒滑动、按压位置偏移,重新调整固定带,将调节杆旋转到原先的位置,保持压力和初始状态一致。

6、进一步的,固定筒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杆,内筒和调节杆螺纹连接,竖杆转动设置在内筒和外筒之间,固定带的端部穿过外筒并固定在竖杆上。

7、进一步的,调节杆包括螺纹部和按压部,螺纹部和内筒螺纹连接,螺纹部下端和按压部上端相抵,按压部为圆柱体,按压部侧边设有限位凸起,按压部下端穿出内筒下端并设有按压块,内筒侧壁竖向设有滑槽,限位凸起竖向滑动设置在滑槽内。

8、进一步的,连接杆径向设置,连接杆周向布置在内筒和外筒之间的顶部和底部,连接杆将内筒和外筒之间分为若干空心区域,竖杆共两个,竖杆均设置在其中一个空心区域内,竖杆所在的空心区域的相邻连接杆之间设有固定板,竖杆和固定板转动连接。

9、进一步的,内筒和外筒之间还设有相互连接血液检测单元和报警单元;血液检测单元设置在内筒外表面下端,血液检测单元检测到按压块外出血后,血液检测单元向报警单元发送信号,报警单元发出警报。

10、进一步的,内筒底部的连接杆的下表面相对于内筒下端凸出且和按压块的上表面滑动连接。

11、进一步的,外筒下端相对于内筒下端凸出。

12、进一步的,传动单元包括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竖向滑动啮合,从动齿轮设置在竖杆上。

13、进一步的,螺纹部下端和按压部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

14、本方案还有以下效果:

15、1.若调节杆为单一构件,调节杆下端和按压块转动连接,在调整压力的过程中,调节杆旋转时,摩擦力会或多或少地带动按压块旋转,从而扭转穿刺位置,使凝固的伤口位置开裂;而本方案中,将调节杆分成螺纹部和按压部,通过旋转螺纹部,带动螺纹部向上移动,按压部也在底部压力的作用下一起向上移动,同时,滑槽通过按压部的凸起限制按压部的水平旋转,螺纹部转动时的摩擦力不会通过按压部传递给按压块,从而不会扭转穿刺位置,也不会使凝固的伤口位置开裂。

16、2.病人术后1-2个小时内需要时时观察伤口,避免压迫器滑动错位而发生局部压力过大甚至伤口出血的情况,然而,护士人手不足以在每个术后病人身边护理2个小时;而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血液检测单元和报警单元,自动检测是否存在伤口出血的情况,并通过报警单元提醒护士处理,代替护士的实时护理。

17、3.为了更加准确快速地检测到渗出的血,本方案中,外筒下端相对于内筒下端凸出,使压力块和外筒之间的皮肤向上凸起,当伤口出血时,血液流出压力块的范围后,被凸起的皮肤挡住并积滞,从而使内筒外表面下端的血液检测单元更加容易检测到出血。

18、4.对于灵敏度较低的血液检测单元,为了防止体液、汗液等外界液体被血液检测单元错误检测到,本方案中,外筒下端相对于内筒下端凸出,阻挡外界液体进入外筒内,从而防止血液检测单元误检。

19、5.通过调整传动单元中的从动齿轮数量、传动比,使旋转调节杆所下降的压力和固定带收紧的程度相适应。

20、6.外筒和内筒通过连接杆连接,医护人员不用取下固定带,直接通过连接杆之间的空间也可以观察到内筒、外筒之间的皮肤情况。

21、7.在齿轮传动中,由于齿形接触时产生的滑动,会便得齿轮传递的动力存在微小的延迟。具体来说,当一个齿轮开始慢慢转动时,由于齿轮的齿形和材质的影响,会导致齿轮在传递动力时存在一定的滞后。这种滞后就是齿轮传动中的延迟问题。

22、本方案利用以上延迟问题,调整螺纹部和内筒的摩擦系数,在旋转调节杆的螺纹部时,摩擦力带动内筒、连接杆和外筒一起旋转,外筒旋转时拉长固定带,原先连接杆下方的挡住的皮肤显露,以便观察是否有渗水、淤青等情况,同时也便于血液检测单元检测是否出血;然后,固定带对外筒的拉力逐渐增大,外筒和螺纹部之间发生相对转动,通过齿轮将动能传递给竖杆,从而将固定带收紧,固定带对外筒的拉力进一步加大,进而使外筒复位。



技术特征:

1.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带和固定筒,固定带绑在病人身上,固定筒和固定带连接,固定筒内转动设有竖杆,固定带的端部穿过固定筒并固定在竖杆上,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和传动单元,调节杆和固定筒内部螺纹连接,调节杆下端能压迫病人穿刺部位,调节杆上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传动单元和竖杆依次动力连接,调节杆旋转并相对于固定筒向上移动时,竖杆转动并使固定带缠绕在竖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筒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设有若干连接杆,内筒和调节杆螺纹连接,竖杆转动设置在内筒和外筒之间,固定带的端部穿过外筒并固定在竖杆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调节杆包括螺纹部和按压部,螺纹部和内筒螺纹连接,螺纹部下端和按压部上端相抵,按压部为圆柱体,按压部侧边设有限位凸起,按压部下端穿出内筒下端并设有按压块,内筒侧壁竖向设有滑槽,限位凸起竖向滑动设置在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接杆径向设置,连接杆周向布置在内筒和外筒之间的顶部和底部,连接杆将内筒和外筒之间分为若干空心区域,竖杆共两个,竖杆均设置在其中一个空心区域内,竖杆所在的空心区域的相邻连接杆之间设有固定板,竖杆和固定板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筒和外筒之间还设有相互连接血液检测单元和报警单元;血液检测单元设置在内筒外表面下端,血液检测单元检测到按压块外出血后,血液检测单元向报警单元发送信号,报警单元发出警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筒底部的连接杆的下表面相对于内筒下端凸出且和按压块的上表面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外筒下端相对于内筒下端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动单元包括从动齿轮,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竖向滑动啮合,从动齿轮设置在竖杆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螺纹部下端和按压部之间设有压力传感器。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压迫护理装置领域,公开了一种介入手术后压迫护理装置,包括固定机构和调节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带和固定筒,固定带绑在病人身上,固定筒和固定带连接,固定筒内转动设有竖杆,固定带的端部穿过固定筒并固定在竖杆上,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和传动单元,调节杆和固定筒内部螺纹连接,调节杆下端能压迫病人穿刺部位,调节杆上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传动单元和竖杆依次动力连接,调节杆旋转并相对于固定筒向上移动时,竖杆转动并使固定带缠绕在竖杆上。使调节压迫器压力后,固定带不会松动。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江敏,李煜洁,张志辉,崔海艳,朱建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