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7339阅读:10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医用超声探头及人体皮肤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凝胶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项调查研究显示,随着临床上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医用超声探头频繁接触包括健康查体者、传染病患者、皮肤病患者、婴幼儿、孕妇等不同人群,如不及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在临床检查中探头往往会携带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多重耐药菌MRSA、MRSE等多种医院感染常见微生物,引起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消毒管理办法》规定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但由于超声探头材料、结构的特殊性,通常的消毒手段存在明显的缺陷,过氧乙酸、75%乙醇、含氯类消毒液擦拭往往使探头变形、脆裂,缩短其使用寿命;碘伏易着色,会影响透声性能; 紫外线照射消毒会影响和干扰超声波,影响探头性能;而液体喷洒、气体熏蒸、超薄塑料纸包裹不便日常操作,操作不当也会影响检查结果,不易长期坚持推广实施。因此,在尚未找到理想的超声探头消毒方法的情况下,许多医院在做完B超检查后,往往用卫生纸等擦拭B 超探头及患者皮肤以去除耦合剂,未经及时消毒就进行下一次操作,使超声探头成为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的重要媒介,为院感菌及耐药菌提供了扩散的条件。
病菌传播的另一个途径来自耦合剂。医用超声耦合剂是在临床超声检查中,充填于皮肤与探头辐射面之间,用于透射声波的中介媒质,起传声与润滑的作用,通常为水性凝胶。最常见的医用超声耦合剂,例如,中国专利申请92113430. 4 (公开号CN1087016A), 96115613. 9(公开号 CN1153667A),93106531. 3 (公开号 CN1096459A),91111771. 7 (公开号 CN1065400A) ,90106484. χ (公开号 CN1062468A),97105;357. χ (公开号 CN1171271A)等中所记载的,主要为凝胶基质卡波树脂、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加上保湿剂、增溶剂、增稠剂等辅料配制而成的水溶性高分子凝胶。通过对原料组成的选择和复配,这些医用超声耦合剂大多具备良好的声学性能,但本身不具备消毒功能。由于微生物在该类物质中更容易生存,如果不注意在使用前消毒,检查过程使用的凝胶往往会成为致病微生物传播的源头。近年来,研制具备消毒杀菌功能的超声耦合剂成为新的趋势,已经有一些相关的报道和研究被公开,中国专利申请941(^855. 0(公开号CN1108956A)公开了一种医用超声波诊断仪探头用耦合剂精的组合物,其中采用了消毒剂1522与杀菌剂山梨酸联用来实现消毒功能;中国专利申请200710078112.0(公开号101219223A)中公开了一种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医用超声偶合剂,其中加入了三氯羟基二苯醚类杀菌剂;中国专利申请200810026888.0(公开号CN10124i^68A)公开了一种消毒杀菌型医用超声偶合剂,其杀菌剂采用聚六亚甲基双胍、苯扎氯铵、苯扎溴铵、醋酸氯己定、三氯苯氧基二苯醚和纳米银中的一种或其组合;中国专利申请200510009667. 9 (公开号CN1679968A)中公开的医用超声导声凝胶则采用醋酸氯己定作为消毒剂。包括上述现有技术公开在内的目前多数标称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偶合剂多以凝胶基质交联聚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与消毒剂三氯羟基二苯醚、醋酸氯已定或单链季铵盐杀菌剂苯扎氯铵等配伍,提供杀菌消毒功能,但这些消毒剂中三氯羟基二苯醚与醋酸氯已定均为低效消毒剂,需要与乙醇配伍使用才能增强杀菌性能,实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情况下,较低剂量并不能达到良好的速效杀菌效果。原因是,由于偶合剂与人体皮肤和器官接触,乙醇的使用显然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这些消毒剂的水溶性不好,且与交联聚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阴离子类凝胶基质具有配伍禁忌,使用较高剂量则会影响凝胶产品的透明度、安全性与稳定性。
所以,研究开发安全、稳定,满足临床使用要求的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超声凝胶 (耦合剂),对于临床超声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医用超声探头、皮肤具有消毒作用, 同时具备良好声学性能、安全性、稳定性的水性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在超声检测中作为耦合剂使用,可实现短时间内高效杀菌和对超声探头的随时消毒,达到减少和消除临床超声检测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的目的。
本发明还提供了该消毒凝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成本低,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该凝胶的组成包括 非离子型纤维素类物质0.5-5% (w/v)或泊洛沙姆5-20% (w/v),醋酸氯己定0. 1-0.5% (w/v),双链季铵盐杀菌剂0. 1-0. 5% (ν/ν),保湿剂0. 5-2% (ν/ν),余量为水。
根据本发明的超声探头消毒凝胶,采用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作为提供凝胶基质,所述非离子型纤维素类物质包括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 乙基纤维素等,也可以采用泊洛沙姆(Poloxamer,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常用的是P407、P188等。
本发明提供的消毒凝胶的另一个特点是利用双胍类化合物醋酸氯己定与双链季铵盐作为消毒剂联合应用,提供所需要的快速杀菌和消毒的作用,这两种杀菌剂均为常用的杀菌物质,均可以商购得到。所述双链季铵盐杀菌剂优选是包含双长链烷基的季铵盐杀菌剂,尤其是选自具有双辛基、双癸基、双十二烷基、辛基癸基等或其组合形式的双长链季铵盐杀菌剂,或烷基二甲基苄基氯(溴)化铵与双长链季铵盐混配而成的混合季铵盐,例如可以包括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双癸基二甲基溴化铵、双(十二烷基二甲基)乙撑二铵溴化铵、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与正烷基(c14、c12和C16混合)二甲基氯化铵的混合季铵盐(例如 1210灭菌剂)、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双辛基25 %,双癸基25 %,辛基癸基50 % )或其与烷基二甲基苄铵氯化物(C12占40%,C14占50%,C16占10% )的混合物等常用双长链季铵盐类杀菌剂。杀菌剂的具体含量可依据基质的选择和杀菌要求在所定义范围内适当调整。
本发明的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中,所述保湿剂可以包括丙二醇。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非离子型纤维素类物质或泊洛沙姆加入水中溶解成为胶质溶液;
将醋酸氯己定和双链季铵盐杀菌剂分别用少量水溶解后加入上述胶质溶液中,并加入保湿剂混合均勻;
补足余量水并调节溶液的pH值到7. 0-8. 0 ;[0015]静置,待气泡消除即为所述消毒凝胶。
凝胶基质采用非离子型纤维素类物质时,通常加入到60-90°C水中溶解成为胶质溶液;凝胶基质采用泊洛沙姆时,通常加入到5-20°C水中溶解成为胶质溶液。
相比于现有技术记载的消毒型超声耦合剂,本发明的消毒凝胶的主要优点在于
1、由于消毒抗菌剂多为阳离子化合物,本发明选择非离子型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泊洛沙姆P407、P188等作为凝胶基质,避免了交联聚丙烯酸树脂、海藻酸钠阴离子类凝胶基质可能发生的配伍禁忌,可与选择的消毒剂配伍,形成透明度较高的水溶性凝胶,既保证了配方良好的稳定性,又具有良好的声学性能。
2、在凝胶配方中加入双胍类化合物醋酸氯己定、双链季铵盐化合物作为消毒剂并联合应用,微生物杀灭实验显示,与单链季铵盐苯扎溴铵、苯扎氯铵相比,双链季铵盐杀菌性能更优,且杀菌效果持续时间更长,而双链季铵盐化合物还具有泡沫更少,水溶性更好的优点,与所选定的凝胶基质配合应用于超声耦合剂中,可减少气泡的产生,利于使凝胶具有更好的声学性能。
3、在凝胶配方中加入双胍类化合物醋酸氯己定、双链季铵盐化合物作为消毒剂并联合应用,可在较短时间内杀灭多种致病微生物。醋酸氯己定与季铵盐类化合物杀灭微生物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合使用,既增强了微生物杀灭效果,又可有效降低毒性。实验数据显示,含有0. 3%双链季铵盐的消毒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3min杀灭对数值为5. 21, 对动物皮肤粘膜有轻微刺激作用;而含有0. 2%醋酸氯己定与0. 双链季铵盐的消毒凝胶,作用:3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对数值为7. 46,对受试动物皮肤粘膜完全无刺激。
4、本发明的消毒凝胶不仅具有高效杀菌作用,且对医用超声探头无腐蚀性与溶胀性,对人体无毒、无致敏作用、对皮肤无刺激,在检测过程既可作为耦合剂使用,在杀菌同时又能对超声探头随时进行消毒,而且使用方便,利于减少医用超声检测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5、本发明的消毒凝胶制备工艺简单,无需抽真空、去除气泡等过程,成本低廉,有较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方案和特点,以使阅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精神和技术效果,但不对本发明的实施范围构成任何限定。
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凝胶基质和消毒剂、保湿剂均为商购产品。
实施例1
1)按配方重量百分比称取凝胶基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或羟乙基纤维素l_2g,加入40-50ml加热至70-80°C的蒸馏水中,搅拌使其溶解;
2)称取0. 2-0. 4g醋酸氯己定,溶于15_20ml蒸馏水中,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缓慢加入步骤1制备的溶液中,继续搅拌;
3、吸取含量为1-2% (V/V)双链季铵盐杀菌剂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水溶液IOml加入上述溶液中,搅拌混勻;
4、加入Iml 2ml丙二醇于上述溶液中,继续搅拌混勻。[0030]5、补足蒸馏水至100ml,在搅拌状态缓慢滴加l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将pH值调节至7. 0-8. 0。
6、静置24h或过夜,待气泡消除,即可得消毒杀菌型透明凝胶状物质。
按照以上配方和制备方法制得的凝胶,对其性状、pH值、杀菌性能及声速、声特性阻抗及声衰竭系数斜率等进行检测后,得到结果如下
性状为透明凝胶,无气泡、无分层;
pH 为 7. 50-7. 9 ;
化脓性球菌、肠道致病菌、医院感染常见菌Imin杀灭率可达99. 9%以上,3min杀灭率可达100%,致病性真菌;3min杀灭率大于99. 9%以上;
稳定性能好,室温存放M个月,理化指标、杀菌效果基本无变化;
粘度25°C条件下彡15Pa. s ;
声速(350C ) :1526m/s ;声阻抗率(35 °C ) 1. 532*106Pa. s/m ;超声衰减值(35 °C ) 0. 025dB/ (cm. MHz)。
该凝胶作为耦合剂用于超声检查,超声探头没有出现腐蚀和溶胀现象,且对皮肤没有致敏和刺激作用。
实施例2
1、按配方重量百分比称取凝胶基质泊洛沙姆P407 15g,加入50_60ml冷却至 5-10°C的蒸馏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后室温放置使其恢复至常温。
2、称取0. 2-0. 4g醋酸氯己定,溶于15_20ml蒸馏水中,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缓慢加入步骤1制备的溶液中,继续搅拌。
3、吸取含量为1-2% (ν/ν)的双链季铵盐双(十二烷基二甲基)乙撑二铵溴化铵水溶液IOml加入上述溶液中,搅拌混勻。
4、加入0. 5ml Iml丙二醇于上述溶液中,继续搅拌混勻。
5、补足蒸馏水至100ml,在搅拌状态缓慢滴加l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将pH值调节至7. 0-8. 0。
6、静置24h或过夜,待气泡消除,即可得消毒杀菌型透明凝胶状物质。
该凝胶的性质及效果与实施例相似。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的原料和制备工艺相同,但使凝胶产品中醋酸氯己定的含量为0. 2% (g/ml),而双链季铵盐杀菌剂的含量是0. 1 % (ν/ν)。
该凝胶的性质及效果与实施例相似。
实施例4
除双链季铵盐外,与实施例2的原料和制备工艺相同,但使凝胶产品中醋酸氯己定的含量为0.15% (g/ml),双链季铵盐杀菌剂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与正烷基(C1450%、 C1240%和C1610%混合)二甲基氯化铵的混合季铵盐的含量是0. 2% (ν/ν)。
该凝胶的性质及效果与实施例相似。
实施例5
除双链季铵盐外,与实施例2的原料和制备工艺相同,但使凝胶产品中醋酸氯己定的含量为0.2% (g/ml),双链季铵盐杀菌剂双癸基二甲基溴化铵的含量是0.2% (ν/ν)。[0056]该凝胶的性质及效果与实施例相似。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消毒性凝胶具有良好的杀菌性能,可在超声检查过程中同时满足超声探头和人体皮肤消毒与传导声速的需要,而且稳定性好,使用安全性好,不污染环境,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该凝胶的制备方法包括1)按配方重量百分比称取凝胶基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或羟乙基纤维素l-2g,加入 40-50ml加热至70-80°C的蒸馏水中,搅拌使其溶解;2)称取0.2-0. 4g醋酸氯己定,溶于15-20ml蒸馏水中,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缓慢加入步骤1制备的溶液中,继续搅拌;3)吸取含量为1-2%(V/V)双链季铵盐杀菌剂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水溶液IOml加入上述溶液中,搅拌混勻;4)加入Iml 2ml丙二醇于上述溶液中,继续搅拌混勻;5)补足蒸馏水至100ml,在搅拌状态缓慢滴加l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将pH值调节至 7. 0-8. 0 ;6)静置24h或过夜,待气泡消除,即得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
2.权利要求
1所述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1)按配方重量百分比称取凝胶基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或羟乙基纤维素l_2g,加入 40-50ml加热至70-80°C的蒸馏水中,搅拌使其溶解;2)称取0.2-0. 4g醋酸氯己定,溶于15-20ml蒸馏水中,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缓慢加入步骤1制备的溶液中,继续搅拌;3)吸取含量为1-2%(V/V)双链季铵盐杀菌剂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水溶液IOml加入上述溶液中,搅拌混勻;4)加入Iml 2ml丙二醇于上述溶液中,继续搅拌混勻;5)补足蒸馏水至100ml,在搅拌状态缓慢滴加lmol/L氢氧化钠溶液数滴,将pH值调节至 7. 0-8. 0 ;6)静置24h或过夜,待气泡消除,即得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
专利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及其制备方法,该凝胶的组成包括非离子型纤维素类物质0.5-5%(w/v)或泊洛沙姆5-20%(w/v),醋酸氯己定0.1-0.5%(w/v),双链季铵盐杀菌剂0.1-0.5%(v/v),保湿剂0.5-2%(v/v),余量为水。本发明的消毒凝胶作为对医用超声探头、皮肤具有消毒杀菌作用,同时具备良好声学性能、安全性、稳定性的水性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凝胶,在超声检测中作为耦合剂使用,可实现短时间内高效杀菌和对超声探头的随时消毒,达到减少临床超声检测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的目的。
文档编号A01N47/44GKCN101987201 B发布类型授权 专利申请号CN 201010112029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1日
发明者姚楚水, 王长德, 韩艳霞, 魏秋华 申请人:北京德存华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专利引用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