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房型人工晶体上植入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1177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后房型人工晶体上植入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手术器械,主要提出一种眼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使用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上 植入镊。
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是近年来发展的眼科临床中的一项高新技术,在显微镜下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需非常精细以不损伤周围的眼组织,而上 的植入更是手术中的关键,上 植入手术中使用的镊子为左右开口,需要向上旋转90°才能夹住晶体上 ;旋转之后手背在下,手心向上,由此把镊子垫高了3-4cm高,而手术切口只有6~7mm,前房深2~3mm,由此操作很不方便,且容易损伤眼内组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一种人工晶体上 植入的新型镊子,使其适应手术的特殊需要,具有方便、准确、损伤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植入镊为上下开口,使得右手可以执笔持镊,手术中较为方便,镊子前部两镊尖段以一定角度向上弯曲,弯曲角度可为40°左右范围,以为执笔式持镊,镊尖向前向上方向,可以很方便地夹住晶体上 进入前房。镊子前部较细,两叶仅可为0.6mm,其顶端为圆球状,使进入前房之后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镊子上叶尖带有向下的小钩,与下叶尖吻配闭合,形成鹰咀结构,可以很方便地夹住和放开晶体上 ,镊子杆部设计有定位杆,以防止镊子左右滑动错位,即可在镊子下杆设置定位杆,镊子上杆相应位置设置定位孔,镊子上下两杆合拢时定位杆进入定位孔内,可以防止镊子在使用时上下两叶左右滑动造成手术中的失误,在镊子杆部的后端设置调整螺杆与螺母,用以控制、调整镊子开口度,防止镊子口弹开过大而损伤眼内组织。
本实用新型设计较为合理,专用于眼科后房型人工晶体上 的植入,效果很为理想,与原有的人工晶体镊比较具有方便、准确、损伤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附图为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
图1的俯视图。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镊子两叶为上下开口,镊子前部两镊尖段以40°左右的角度向上弯曲,镊尖为向前向上方向,两叶镊尖顶端为圆球状,上叶2尖带有向下的小钩1,与下叶7尖闭合时吻配形成鹰咀结构,镊子下叶7杆部设置有定位杆6,镊子上叶2杆部相应位置设计有定位孔3,其调整控制开口度的结构为在镊子下叶7杆部前端设置有螺杆5,螺杆5穿过镊子上叶2杆部前端的孔后,套置螺母4;旋动螺母4,即可调整上下两杆之间的距离,控制镊子上下两叶的开口度。
权利要求1.后房型人工晶体上 植入镊,特征在于镊子为上下开口,前部两镊尖段以一定角度向上弯曲;两叶镊尖顶端为圆球状,上叶(2)尖带有向下的小钩(1),与下叶(7)尖吻配闭合;镊子下叶(7)杆部设置有定位杆(6),上叶(2)杆部相应位置设计有定位孔(3);镊子下叶(7)杆部前端设置有调整用螺杆(5),螺杆(5)穿过上叶(2)杆部前端的孔后套置螺母(4)。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上 植入镊,特征是镊子前部两镊尖段可以40°的角度向上弯曲。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眼科手术器械,植入镊为上下开口,使得右手可以执笔式持镊,前部两镊尖段以一定角度向上弯曲,镊尖为向前向上方向,可以很方便地夹住晶体上进入前房,镊尖顶端为圆球状,防止进入前房后对周围组织损伤,上叶2尖带有向下的小钩1与下叶7尖吻配闭合,镊子杆部设置有定位杆结构,防止镊子左右滑动错位,镊子杆部前端设有调整开口度的螺杆5、螺母4;其设计较为合理,用于晶体上植入效果很为理想。
文档编号A61F9/00GK2187450SQ94213060
公开日1995年1月18日 申请日期1994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1994年5月23日
发明者李建训, 李文利, 吴松兆 申请人:李建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