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475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领域。
脑深部肿瘤如丘脑基底节区肿瘤、脑室内肿瘤等因部位深,毗邻内囊、下丘脑、脑干等重要结构,常规手术切除时要牺牲较多的正常脑皮层和施加较严重的脑牵拉才能到达肿瘤,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因此,深部脑实质内较小肿瘤手术时常定位困难,手术探测时易伤及周围重要结构,造成严重后果。多年来,国内外神经外科专家陆续报道了使用脑室镜治疗脑积水或作颅内囊性肿瘤囊液抽吸术,不能用来切除脑肿瘤。1980年,Shelden等提出用立体定向内窥镜切除脑深部肿瘤,但因工作道甚小,其管径多不超过2mm,无法在脑实质中提供一个供内窥镜操作的空间,而且缺乏有效的止血方法,因而使得直观取瘤仍有困难。其基本限于脑室内囊肿,囊性肿瘤的囊液抽吸术和实质性肿瘤的活检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为切除脑深部肿瘤提供手术操作空间,直观取瘤和确切止血,使手术准确、安全、创伤小。
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管型枪状镜体1,其外经为5-15毫米,长度不低于200毫米,管腔内设制半圆形工作道2,其外经10毫米,供进行至少二种手术操作用,如取瘤止血同时进行。另一半圆内设制视道3,照明道4和吸引道5,视道通过摄像镜头连接电视录像系统,供术中操作屏幕显示和录像用,照明道内有光导纤维通过,接通冷光源作照明用,吸引道通过吸引管连接冲水吸引器6。国外内窥镜冲洗和吸引是通过内窥镜的两个独立通道分开进行,至使工作道相应缩小。本实用新型采用三通管式冲水吸引器,其两端分别连接补液瓶和吸引器,通过一个独立于工作道的吸引道,可同时作持续吸引和间歇冲洗,扩大了内窥镜的有效操作空间,而且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外套有定向导向管,为筒状导向管7和伞状导向管8,固定在立体定向仪上供定向导入内窥镜并在脑实质中为内窥镜提供操作空间用。本筒状导向管内经10毫米,直接操作范围为10毫米,施较大肿瘤囊内切除后因周围脑组织的挤压作用可进一步充分地囊内切除肿瘤。本伞状导向管在距下端20毫米处设可活动伞状,伞状展开30度时,可获得直径30毫米的操作范围。直型和侧偏型显微器械均可分别在上述两种导向管提供的操作空间内进行操作,这使得通过较小的皮层切口切除脑深部较大范围内肿瘤成为可能。本实用新型导向管配有管芯针9,其前端呈弹头状,管芯针随导向管一道插入脑实质以减少脑损伤,到达靶尖后拔除管芯针,置入内窥镜。本实用新型内窥镜目镜10置于枪状曲臂上端偏离操作道,使窥视和操作互不干扰,内窥镜镜体下端设物镜11,其视角范围为0-75度。
实施例某患者,男性,36岁,左侧肢体乏力半年,头痛两月入院,经检查发现为左侧轻中枢性面瘫,头颅CT、MR示右侧丘脑后有占位,第三脑室和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行立体定向内窥镜术切除肿瘤,术中镜下及电视屏幕上均能清楚地分辨肿瘤和周围正常脑组织。肿瘤呈灰红色,边界欠清,行分块大部切除,术后病人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星形胶质瘤II级,病人术后无其他后遗症。
经临床试用,本内窥镜与立体定向术相结合切除脑深部肿瘤具有准确、安全、创伤小等优点,本内窥镜与立体定向术相结合能准确定位并直线到达病灶,避免在重要功能区附近盲目探查,减少了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功能损伤,降低了术后伤残率,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生存质量高。
附图图面说明


图1为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1为镜体2为工作道 3为视道 4为照明道5为吸引道 10为目镜 11为物镜图2为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导向管、冲洗吸引器和弹头管芯针6为冲洗水吸引器7为筒状导向管8为伞状导向管9为弹头管心针
权利要求1.一种神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在管型枪状镜体内设制半圆形工作道2,圆形照明道4,视道3和吸引道5,以及外壳导向管7、8,弹头管芯针9,冲水吸引器6。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窥镜镜体,其外径为5-15毫米,长度为不低于200毫米。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管制成筒状导向管7,伞状导向管8。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神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伞状导向管下端制成可活动伞状,伞状展开直径不大于30毫米。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水吸引器制成三通管状。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神经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窥镜的物镜视角范围为0-75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工作道的神经内窥镜,制成管形枪状镜体,在镜体内设制半圆形工作道和圆形视道、照明道和吸引道,外套有筒状导向管和伞状导向管,有效的扩大深部脑肿瘤手术操作空间,本神经内窥镜配有三通管式冲水吸引器,可通过一个独立于工作道的通道作持续吸引和间歇冲洗。神经内窥镜与立体定向术相结合能准确定位并直线到达病灶,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功能损伤,降低术后伤残率。
文档编号A61B1/012GK2266995SQ9524447
公开日1997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8月3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3日
发明者江澄川, 万经海, 陈荣辉 申请人:上海医科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