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具体讲是一种以中药为原料制备而成的健胃药,属于药物领域。
消化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胸腹胀满、胃脘疼痛、泛酸、嗳气、食欲不振、消瘦等症。西医诊断多为胃炎、溃疡病等。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药物,目前市面上销售品种很多,例如,有香砂养胃丸,舒肝和胃丸,保和丸,参苓白术散等,这些药物对消化系统疾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由于脾胃疾病以虚为主,因此,这些已知的药物多以补虚为主,对于既有脾虚又有食滞的病人来说,不适于服用。脾虚宜补,食滞宜消,二者兼有实属难治之症。因此,非常有必要研制一种既能补益脾虚又能消除食滞的药物,以满足临床病人的需求。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补脾虚消食滞的健胃药。
本发明药物是根据中医古籍《脾胃论》的指导思想研制而成。以补脾消食为治则,组成方剂。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气机受阻,应先健脾胃,后行气滞,故方中以白术、太子参健脾胃,补气血,除脾胃湿热而引水下行;饮食停滞,气机受损,胃适和降,应先消食和胃,清除湿热为主,故以山楂、莱菔籽、麦芽消食导滞、温中除胀;胸腹胀满,应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故以乌药、木香增强行气止痛之功,促进消化液之分泌,保证胃肠道的正常运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食之功效。
因此,本发明药物是以下述药物组合物为活性组份制备而成的药剂山楂 20-30重量份莱菔籽 20-30重量份麦芽 10-20重量份乌药 10-20重量份木香 10-20重量份白术5-10重量份槟榔5-10重量份太子参 5-10重量份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优选重量比为山楂 25重量份莱菔籽 25重量份麦芽 15重量份乌药 15重量份木香 15重量份白术7重量份槟榔7重量份太子参 7重量份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物,按照常规制剂工艺可以制备成任何适合于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例如,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膏剂,混悬剂等。
在将本发明上述药物组合物制备成药剂之前,优选先将各组分进行炮制、粉碎,炮制方法按照国家药典的炮制规范进行炮制。其中山楂、莱菔籽、麦芽、槟榔系果类之品,坚硬程度不等,宜将其分别进行干燥。由于莱菔籽含油量较多,麦芽体轻质脆而易于粉碎,槟榔体重质坚不宜于粉碎,乌药、木香体轻而富有较多的纤维特性。为此,对于这些药物也应当分别进行粉碎。
上述药物分别进行粉碎之后,用6号细筛将药物过筛,剩下的细粉再进行粉碎,直至无粒状为止。
上述粉碎后的药粉,混合均匀,灭菌后,分装,即制得散剂。
本发明药物优选制成片剂。
片剂的制备方法是按照上述药物组合物的组成及其用量比例分别选取药物,分别进行干燥,粉碎,过6号细筛,剩下的细粉再进行粉碎,直至无粒状为止。然后将各药粉混合均匀,造粒,整粒,入压片机压片,即得。
本发明药物特别适合于既有脾虚又有食滞的病人服用,具有消食化积、健脾消胀、行气止痛、燥湿利水、温肾散寒、补气益脾、滋阴补肺、生津止渴的功效。能增强胃中酶类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并能增强心肌收缩,还能降低血糖,有抗病原体生长的作用,可抑制大肠杆菌、抗炎镇痛、解毒,具有保护肝脏和抗肿瘤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吐酸、大便溏泄、阴虚便秘、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实施例1山楂 25克莱菔籽 25克麦芽 15克乌药 15克木香 15克白术7克槟榔7克太子参 7克按照上述配方分别选取药物,分别进行干燥,粉碎,过6号细筛,剩下的细粉再进行粉碎,直至无粒状为止。然后将各药粉混合均匀,造粒,整粒,入压片机压片,制得片剂。
实施例2山楂 20克莱菔籽 20克麦芽 25克乌药 10克木香 15克白水 10克槟榔7克太子参 10克上述药物分别进行粉碎之后,用6号细筛将药物过筛,剩下的细粉再进行粉碎,直至无粒状为止,将粉碎后的药粉,混合均匀,灭菌后,分装,即制得散剂。
权利要求
1.一种健胃药物,其特征在于它由下述药物组分组成山楂 20-30重量份莱菔籽 20-30重量份麦芽 10-20重量份乌药 10-20重量份木香 10-20重量份白术5-10重量份槟榔5-10重量份太子参 5-10重量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分的重量比是山楂 25重量份莱菔籽 25重量份麦芽 15重量份乌药 15重量份木香 15重量份白术7重量份槟榔7重量份太子参 7重量份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是片剂或散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健胃药,该药物由山楂、莱菔籽、麦芽、乌药、木香、白术、槟榔、太子参制备而成,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嗳气吐酸、大便溏泄、阴虚便秘、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文档编号A61P1/00GK1196246SQ9710401
公开日1998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16日
发明者陶文元 申请人:陶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