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306305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
【背景技术】
[0002] 泄泻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饮食所伤,或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等原 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引起泄泻的原因有以下 几种: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 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 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 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 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 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凋,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 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 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 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4.脏腑虚衰凋摄失宜,或久 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 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 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本病辩证论治在临床上分为寒湿型、湿热型、伤食型、肝郁型、脾虚 型、肾虚型。目前,此病的治疗方法有许多采用针炙和拔罐治疗,这两种方法只对病情轻微 病者有一定的效果,对病情严重者效果不明显或治疗过程较长,而中医讲宄的是辩证施治, 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治疗才能提高疗效,目前针对于泄泻病治疗的中药有很多种,但专注 于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并不多。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 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湿热型泄泻病的目的。
[0004]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其特 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 凹瓦韦9份、白带草15份、葛根9份、黄连2份、木香3份、遍山红15份、赤地榆9份、 臭山羊9份、川层草15份、大丁草15份、地桃花30份、黄花稔15份、看麦娘30份、甘草2 份。
[0005] 配方中所涉及到的药材的来源及功能主治如下: 凹瓦韦【来源】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棕鳞瓦韦的全草。【性味】微甘,微苦,微寒。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主腹泻。
[0006] 白带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碎米荠及弯曲碎米荠的全草。【性味】甘, 淡,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安神,止血。主湿热泻痢,热淋,白带,心悸,失眠,虚火牙痛, 小儿疳积,吐血,便血,疔疮。
[0007] 葛根【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lobata(Willd. )Ohwi或甘葛藤 Puerariathomsonii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 燥;甘葛藤习称"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黄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纵切两半,干燥。【性味】 甘,辛,凉。【归经】归脾,胃经。【功能主治】解肌退热,生津,透瘆,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 热头痛、项背强痛,口渴,消渴,麻瘆不透,热痢,泄泻,高血压颈项强痛。
[0008] 黄连【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性 味】苦,寒。【归经】心,肝,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热病邪入心经 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 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脖耳,阴 月中,痔血,湿瘆,烫伤。
[0009] 木香【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木香的根。【性味】辛味辛,苦,性温。【归经】归 脾,胃,肚,肺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调中导滞。主胞胁胀满足,脘腹胀痛,哎吐泄泻,痢 疾后重。
[0010] 遍山红【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尖子木全株或根。【性味】味苦,微甘,性 凉。【归经】归大肠,肝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湿热泻痢,吐血, 尿血,月经过多,产后红崩,带下,疮肿,跌打肿痛,外伤出血。
[0011] 赤地榆【来源】药材基源:为栊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和五角叶老鹳草的根。【性味】 苦,湿,微寒。【归经】肝,脾,胃,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泄泻,痢疾, 消化不良,脘腹,鼻衄,便血,有经过多,产后出血不止,跌打损伤。
[0012] 臭山羊【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日本常山的根。【性味】味苦,辛,性凉。【归 经】肺,胃,肾,大肠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行气活血,解毒除湿,截疟。主风热感冒,咳 嗽,候痛,脘腹胀痛,风湿关节痛,跌打伤痛,湿热痢疾,肾囊出汗,疟疾,无名无毒。
[0013] 川层草【来源】药材基源:为中国蕨科植物毛轴碎米蕨的全草。【性味】微苦,寒。 【归经】肾,膀胱,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小便涩痛, 咽喉肿痛,痈肿疮疖,毒蛇咬伤。
[0014] 大丁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 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早蛇咬 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0015] 地桃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地桃花或粗叶地桃花的根或全草。【性味】 甘,辛,凉。【归经】肺,脾经。【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消种,消热解毒。主感冒,风湿痹 痛,痢疾,泄泻,淋证,带下,月经不调,跌打肿痛,喉痹,乳痈,疮伟,毒蛇咬伤。
[0016] 黄花稔【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黄花稔的叶或根。【性味】味辛,性凉。【归 经】肺,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湿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主湿热泻痢,乳痈,痔疮,疮 疡肿毒,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
[0017] 看麦娘【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看麦娘的全草。【性味】淡,凉。【功能主 治】清热利湿,止泻,解毒。主水肿,水痘,泄泻,黄疸型肝炎,赤眼,毒蛇咬伤。
[0018] 甘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 甘,平。【归经】脾,胃,心,肺经。【功能主治】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 和诸药。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 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0019] 湿热型泄泻病主要症状表现为: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 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本发明采用科学的配方及适当的配比,配方中所采用的凹瓦韦 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白带草具有清热利湿,安神,止血的功效;葛根具有解肌退热,生津, 升阳止泻的功效;黄连具有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的功效;木香具有行气止痛,调中导滞的 功效;遍山红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的功效;赤地输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的功效;臭山羊具有疏风清热,行气活血,解毒除湿的功效;川层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 功效;大丁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的功效;地桃花具有祛风利湿,活血消种,消热解毒 的功效;黄花稔具有清湿热,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的功效;看麦娘具有清热利湿,止泻,解毒 的功效;甘草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配方中各药物之间相互 配合,相互协同,共奏清热利湿,益气解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疗湿热型泄泻病,多年来, 通过对多名患者的使用表明,有效率达95. 5%。
[0020]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 一般资料 发明人2007年8月-2012年5月间共收集了 90例湿热型泄泻病的门诊患者,年龄 24-62岁,其中,女性40位,男性50位。症状表现为患者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 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5例。两组年 龄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0021] 2、试验方法 2. 1对照组服用黄连素片,按说明书服用,疗程为8天。
[0022] 2. 2治疗组口服本发明按照具体实施例1制得的胶囊,早、晚各一次。疗程为8天。
[0023] 3、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 1疗效标准: 痊愈:湿热型泄泻病的大便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湿热型泄泻病的大便次数减 少,其他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湿热型泄泻病的大便次数有所减少,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 效:湿热型泄泻病大便次数无减少,其他症状无改善。
[0024] 3. 2治疗统计结果见表1。
[002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主权项】
1. 一种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 凹瓦韦9份、白带草15份、葛根9份、黄连2份、木香3份、遍山红15份、赤地榆9份、 臭山羊9份、川层草15份、大丁草15份、地桃花30份、黄花稔15份、看麦娘30份、甘草2 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热型泄泻病的中药,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药材制成的:凹瓦韦9份、白带草15份、葛根9份、黄连2份、木香3份、遍山红15份、赤地榆9份、臭山羊9份、川层草15份、大丁草15份、地桃花30份、黄花稔15份、看麦娘30份、甘草2份。配方中各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用,所制成的中药具有清热利湿,益气解毒,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治疗湿热型泄泻病,多年来,通过对多名患者的使用表明,有效率达95.5%。
【IPC分类】A61P1-12, A61K36-899
【公开号】CN104623383
【申请号】CN201510097696
【发明人】于巧媛
【申请人】于巧媛
【公开日】2015年5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3月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