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78947阅读:8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属于中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无名肿毒是骤然于体表局部发生红肿的一种证候,因无适当名称,故名;症状或痛或痒,严重者掀赤肿硬,患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可因内有郁热,或感受外邪风毒而发;可发无定处难于命名之痈疽疮疡,然而目前所用的抗生素软膏治标不治本,停药后易复发,并且作用单一,此外,由于所用软膏均为激素类药物,因此对人体副作用较大。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
[0004]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小蓟4-5、蒲公英15-20、密陀僧6-8、木芙蓉叶2-4、穿山甲4-6、射干1-3、侧柏叶4-5、千年健6-8、徐长卿4_6、白花蛇舌草2-4、制草乌1-3、茯苓2-4、海藻粉6-8、火麻仁8-10、玫瑰花5-10、地肤子3-4、木蝴蝶2-4、血满草1-3、盐麸叶2-4、油茶根皮4-5和蜘蛛抱蛋2-4。
[0005]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小蓟4.5、蒲公英18、密陀僧
7、木芙蓉叶3、穿山甲5、射干2、侧柏叶4.5、千年健7、徐长卿5、白花蛇舌草3、制草乌2、茯苓3、海藻粉7、火麻仁9、玫瑰花8、地肤子3.5、木蝴蝶3、血满草2、盐麸叶3、油茶根皮4.5和蜘蛛抱蛋3。
[0006]血满草为忍冬科植物红山花的全草及根;盐麸叶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叶;油茶根皮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根皮;蜘蛛抱蛋为百合科植物蜘蛛抱蛋的根茎。
[0007]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过100目筛,加入适量菜籽油,搅拌混合均匀,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一般2-3周即可治愈。
[000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治疗无名肿毒效果明显,疗程短,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具有活血通络、排毒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0009]实施例1: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g)为:小蓟4.5、蒲公英18、密陀僧7、木芙蓉叶3、穿山甲5、射干2、侧柏叶4.5、千年健7、徐长卿5、白花蛇舌草3、制草乌2、茯苓3、海藻粉7、火麻仁9、玫瑰花8、地肤子3.5、木蝴蝶3、血满草2、盐麸叶3、油茶根皮4.5和蜘蛛抱蛋3。
[0010]用量及用法:按组成原料的重量份称取各原料,研磨粉碎过100目筛,加入适量菜籽油,搅拌混合均匀,涂敷于患处,每日一次,一般2-3周即可治愈。
[0011]典型病例:病例1、祖某,男,34岁,背部局部皮肤红肿,瘙痒难忍,有明显的疼痛感,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一周后,患处瘙痒、疼痛减轻,继续涂敷十余天,伤口愈合,治愈。
[0012]病例2、管某,男,65岁,患者腿部局部皮肤红肿,周围红晕,自觉瘙痒,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十余天后,瘙痒减轻,继续涂敷一周以巩固疗效,治愈。
[0013]病例3、黎某,女,48岁,面部皮肤红肿、瘙痒、周围红晕,涂敷本发明的外用中药,每日一次,涂敷五天后,患处皮肤消肿,瘙痒明显减轻,继续涂敷两周,治愈。
【主权项】
1.一种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小蓟4-5、蒲公英15-20、密陀僧6-8、木芙蓉叶2-4、穿山甲4_6、射干1_3、侧柏叶4_5、千年健6_8、徐长卿4-6、白花蛇舌草2-4、制草乌1-3、茯苓2-4、海藻粉6_8、火麻仁8_10、玫瑰花5_10、地肤子3-4、木蝴蝶2-4、血满草1-3、盐麸叶2-4、油茶根皮4_5和蜘蛛抱蛋2_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其特征在于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小蓟4.5、蒲公英18、密陀僧7、木芙蓉叶3、穿山甲5、射干2、侧柏叶4.5、千年健7、徐长卿5、白花蛇舌草3、制草乌2、茯苓3、海藻粉7、火麻仁9、玫瑰花8、地肤子3.5、木蝴蝶3、血满草2、盐麸叶3、油茶根皮4.5和蜘蛛抱蛋3。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无名肿毒的外用中药,其组成原料的重量份为:小蓟4-5、蒲公英15-20、密陀僧6-8、木芙蓉叶2-4、穿山甲4-6、射干1-3、侧柏叶4-5、千年健6-8、徐长卿4-6、白花蛇舌草2-4、制草乌1-3、茯苓2-4、海藻粉6-8、火麻仁8-10、玫瑰花5-10、地肤子3-4、木蝴蝶2-4、血满草1-3、盐麸叶2-4、油茶根皮4-5和蜘蛛抱蛋2-4;本发明治疗无名肿毒效果明显,疗程短,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具有活血通络、排毒消炎、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等功效。
【IPC分类】A61K35-36, A61K33-24, A61P29-00, A61K36-896, A61P17-02, A61P17-04
【公开号】CN104800501
【申请号】CN201510139332
【发明人】李以付
【申请人】李以付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