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腋式拐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56739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变形腋式拐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腋式拐杖变形后成为座椅的两用器械。
【背景技术】
[0002]现有下肢伤残人员用腋式拐杖,通常采用腋下支撑的方式,这种拐杖仅能作为辅助行走的工具,实际中下肢伤残人员本就行走不便,使用拐杖十分费力,极易疲劳,又无法坐着休息,由于上述缺陷,限制了下肢伤残人员的正常出行及腋式拐杖的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既可辅助行走又能坐下休息的两用器械,方便下肢伤残人员出行和休息。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变形腋式拐杖,是集辅助行走、坐下休息的两用器械,包括普通腋式拐杖架体和设置在架体上可转动的手握杆,可上翻的正U型管,可下折的倒三角管架,所述手握杆通过两支正反口螺丝与架体相连,所述正U型管通过两枚合页与架体相连,所述倒三角管架通过套合与正U型管相连,转动手握杆将架体向两侧撑开、正U型管自合页处上翻构成座椅边框、与正U型管相连的倒三角管架沿正U型管底边下折构成座椅的一条腿,正U型管两边带有凹槽,其内藏的拐杖架体两侧立柱构成座椅另两条腿,腋下支撑部位缠绕的帆布展开后与手握杆勾挂构成座椅的靠背,手握杆上山绕的分布展开后与正U型管底边管勾挂构成座椅面,实现了腋式拐杖变换为座椅。
[0005]进一步的,所述普通腋式拐杖架体是由两根长立柱方管、腋下支撑杆、手握杆、正U型管、倒三角管架和作为地面支撑的短立柱以及缠绕在腋下支撑部位和手握杆上的帆布组成。两根长立柱上端和地面支撑点的短立柱上均有间隔一定距离的贯孔,通过贯销或螺丝将各部分连接起来,其作用是根据个人身高调整腋式拐杖到合适高度。
[0006]进一步的,所述腋下支撑横杆由两根正好相套合的方管组织,随着手握杆的转动可被拉出和缩回,其两端焊接的带贯孔的方管正好套合在拐杖架体两侧长立柱同样带贯孔的方管内,便于调节拐杖高度。
[0007]进一步的,所述手握杆位于拐杖架体中部,在手握杆位置架体两侧各焊接一支正口和反口螺丝,手握杆两端口内各有正反螺口,转动手握杆而发生两支正反口螺丝相对于螺口收回或推出,起到将拐杖架体向两侧撑开和缩回的作用。
[0008]进一步的,所述正U型管是两边框带有凹槽,位于拐杖架体两侧立柱上、手握杆以下适当位置,通过两合页与拐杖架体相连,正U型管的底框为两段方管分别与带凹槽的两边框下端焊接,这两段方管正好被套入倒三角管架上边框内,可以随着拐杖架体两侧长立柱的撑开或缩回而被从倒三角管架上边框内拉出或缩回,此时正U型管架沿着合页上翻,呈与拐杖架体两长立柱垂直,构成座椅面的边框。
[0009]进一步的,正U型管两侧凹槽内所包方管与拐杖架体两侧长立柱为一体,拐杖模式时,其两侧长立柱下部被包入正U型管两侧边框的凹槽内,座椅模式时,正U型管上翻,内包方管显露出来并构成座椅的两条腿。
[0010]进一步的,所述倒三角管架与正U型管架底框相连接,随着手握杆的转动,倒三角管架上边框内所套正U型管底框的两段方管被从两边拉出,拉出到固定位置,倒三角管架上边框两端各有一个长豁口,正U型管底框自豁口处取出,将倒三角管架下折90度,再将正U型管底框从豁口处放入,此时倒三角管架与正U型管架呈垂直。
[0011]进一步的,与倒三角管架底角通过贯孔相连接的短立柱,无论是拐杖模式或是座椅模式,均为一个地面支撑点,调节贯孔位置可以调整拐杖高度。
[0012]进一步的,腋下支撑部位所缠绕的软布,在拐杖模式时作为软体支撑物,在座椅模式时展开并与手握杆勾挂构成座椅靠背。
[0013]进一步的,手握杆上所缠绕的软布,在拐杖模式时作为软体手握物,在座椅模式时展开并与正U型管架底框勾挂构成座椅面。
[0014]本实用新型即可用于下肢伤残人员辅助行走工具,又能作为后2前I的三条腿座椅使用,方便了伤残人员的出行和休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拐杖模式时的普通腋式拐杖示意图。
[0016]图2是实施例中腋式拐杖变换为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变换为座椅时腋下支撑部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实用新型为了变形的需要,图中所示的1、2、204、601、602、603管材口径横截面相等;101、103、205、206管材口径的横截面相等。前者的口径大于后者,后者正好能套入前者的口径内。
[0019]进一步的,所述可伸缩的腋下支撑杆1、101和两根103所组成的倒U型管架,两根103正好被两根立柱2套进里面,通过伸缩两根103以满足不同身高的需要。
[0020]进一步的,在两根2的下端各焊接一支正口和反口螺丝201、202,螺丝201、202又被一根两端口内各有正反螺口的螺丝管4所连接,由于4的正反转动而发生螺杆201、202相对于4的旋进旋出,起到将状架向两侧撑开和缩回的作用,经4的旋转把螺丝201、202全部收缩到4的管内时,4就是拐杖的手握杆。
[0021]进一步的,两根立柱2的下端由两个合页203与两根204相连接,两根204的拐头206被601套接在一起,601的两个端头各有一个阔口,当4转动伸到顶点,206就能从601的两个阔口摘脱出来,601就可改变方向,然后再将206放入601阔口再回转4时,601自然将206收入管内。
[0022]进一步的,601、602和两根603的焊(铆)接便组成一个6。
[0023]进一步的,由于靠布3的作用把1、101和4连接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座椅靠背。
[0024]进一步的,由于坐布5的作用把4和601连接在一起使204、206、601、5、和4又形成一个完整的座椅面。
[0025]进一步的,204是个下面带凹槽的椅座框,由于203的折叠作用,座椅式模型,一旦6和204同一个方向,整个座椅就失去了 602的支撑,204和206就会落下,因为204和205在同一个轨迹上,204落下后205正被嵌入204的凹槽里。
[0026]进一步的,要转动4收缩前,必须先把3在I和103上的结解开,3就随着4的转动就会被卷到4上,手握杆的手感更舒适。
[0027]进一步的,由于4的转动收缩101被收缩到I里面,螺丝201、202也会被旋回到4里面,206被收缩回601里面,然后把5全部从4和601的扣解开缠绕带I上面,使腋下支撑部位更舒适。
[0028]进一步的,说明每一轮的变形完成,都有相互吻合的贯孔,然后再用贯销或螺丝贯穿固定,才能稳定。
[0029]进一步的,如103和2上面的贯孔、603和602的贯孔,都是为了方便不同身高的人而相互错位固定用的。
[0030]进一步的,经过上述过程,座椅就变换成普通腋式拐杖模式,用相反的顺序操作,一支普通腋式拐杖就会变换为座椅的模式。
[00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包括拐杖架体和设置在该架体上带正反口螺丝可旋转撑开杖架的手握杆,以及手握杆以下能上翻的正U型管、能下折的倒三角管架、可展开并缠绕在腋下支撑部位及手握杆上的软布组成,所述手握杆通过正反口螺丝与杖架相连接,所述上翻正U型管通过合页与杖架相连接,所述能下折倒三角管与正U型管相连接,通过翻、折实现腋式拐杖变换为座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拐杖架体的腋下支撑部位可横向伸缩,两侧立柱可以按身高不同进行调节,拐杖架体地面支撑短立柱与倒三角管架相连点也可以调节,同样为满足调整拐杖适合高度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与架体相连的手握杆是通过其两端的正反口螺口与焊接在架体上相应的正反口螺丝相连接,转动手握杆螺丝从手握杆内被拧出,由此带来将拐杖架体两侧撑开的作用,反之螺丝则被收回手握杆内,带动拐杖架体两侧立柱缩回,实现整个拐杖架体从两侧被撑开或缩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在手握杆以下设置的正U型管,其两侧为带凹槽的管材,通过合页与架体相连,拐杖模式时,架体两侧立柱的下半部分被包扣在内,正U型管可以上翻,作为座椅面框架,实现了座椅面的功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正U型管两侧带凹槽的边框,上翻后露出的拐杖架体下部分,构成了座椅的两条腿,实现了座椅地面两个支撑的功能。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与正U型管下边框相连的倒三角管架随着手握杆的转动,正U型管的两段下边框被从倒三角管架的上边框拉出,拉出到一定位置正U型管的两段下边框可以从倒三角管架上边框的豁口处脱出,倒三角管架向下折九十度后通过豁口再行连接起来,倒三角管架连带与其铆接在一起的短立柱构成座椅的一条腿,实现了座椅地面支撑点的功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缠绕在拐杖架体腋下支撑部位的软布,展开后与手握杆相勾挂,构成座椅的靠背,实现了座椅的部分功能。8.根据权利要求书I所述的变形腋式拐杖,其特征在于:缠绕在手握杆上的软布,展开后与倒三角管架上边框相勾挂,构成了座椅面,实现了座椅的部分功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目的是为下肢伤残人员提供一种辅助行走、休息的集拐杖座椅为一体的新型腋式拐杖。其结构包括普通腋式拐杖架体和设置在该架体上可旋转的手握杆,可上翻的正U型管,可下折的倒三角管架,手握杆通过两支正反口螺丝、正U型管通过两个合页与架体相连,倒三角管架通过自锁扣与正U型管相连,拧动手握杆使架体向两侧撑开,正U型管上翻构成座椅框,与正U型管相连的倒三角向管架下折构成座椅的一条腿,正U型管两侧带有凹槽其内扣的方形管构成座椅的另两条腿,腋式拐杖变换为座椅,便于下肢伤残人员坐着休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可用于下肢伤残人员辅助行走或康复,并满足出行易劳累随时休息的需求。
【IPC分类】A61H3/02
【公开号】CN204709323
【申请号】CN201520315256
【发明人】戈士亮
【申请人】戈士亮
【公开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