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组合套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输注类器械,尤其涉及静脉输注组合套件。
【背景技术】
[0002]静脉输液作为一种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安全便捷、疗效迅速等诸多优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是普通输液器,依靠液位差所提供的压力将药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输液时将输液容器悬吊在输液架上,由护士观察茂菲氏管内药液滴速的快慢,通过转动输液器上的手动滑轮来控制药液的流速;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不停地巡检,并由患者或陪护人员观察输液容器的药液量和药液滴速情况,当药液即将输完或者滴速出现异常时,及时通知护士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样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导致差错率大为上升,而且不利于患者休息,影响了治疗质量。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CN103007389提供了一种基于模糊PI控制的静脉输液装置及系统,其中静脉输液装置包括茂菲氏管、输液管、传动轴、止液装置、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电源、液滴监测传感器、驱动装置、输入装置;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模糊-pi控制器,控制模块通过模糊-pi控制器根据监测到的输液滴速、以及由输入装置设定的输液滴速,通过控制驱动装置,进而控制止液装置对输液管进行挤压,实现控制输液的滴速;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到一种基于模糊PI控制的静脉输液系统,包括控制各个静脉输液装置的总控制模块;本发明基于模糊PI控制,具有稳态精度高、动态响应快和超调小的优点。
[0004]然而上述专利的仍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0005]1、整个输液系统除了上述的茂菲氏管、输液管外,还包括消毒巾、消毒棉、压血带等与输液管非连接的组件,这些组件种类繁杂且没有必然的连接关系,却又是输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件。每次进行输液工作时,医护人员总是要临时收集各种组件(包括与输液管连接以及与输液管不连接的组件),耗时较长,影响了工作效率。
[0006]2、现有的输注设备只具有液面监测或滴数计数的功能,现目前尚不存在兼顾两者功能的输注器械。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各组件集成一处便于取用的,有助于提高输液工作效率,且具备同时实现液面监测与滴数计数功能的静脉输注组合套件。
[0008]静脉输注组合套件,包括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上设有穿刺针及输液速度控制阀,还包括封装体,所述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设于封装体内,茂菲氏滴管外壁上安装有液体红外传感器与报警器,茂菲氏滴管内安装有温度调节器;
[0009]所述封装体内还设有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
[0010]所述液体红外传感器其电路包括两路光发射电路、两路光接收电路、放大电路、MCU、报警电路、电源;光发射电路分别包含光发射器一、光发射器二,光接收电路分别包含光敏元件一、光敏元件二 ;光发射器一与光敏元件一组合成光对管一,光发射器二与光敏元件二组合成光对管二,;两路光发射电路都与MCU电连接,两路光接收电路都与放大电路电连接,放大电路与MCU电连接,MCU与所述报警器连接;其中光对管二安装于茂菲氏滴管的液位警戒位置,光对管一安装于光对管二的上方。
[00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设置液体红外传感器与报警器,茂菲氏滴管内安装有温度调节器可以进行液位测量报警以及温度控制,实现一定的智能化控制;2、将需要组装的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以及无连接关系但需要配合使用的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都放在一个封装体内,这样需要输液时,人们只要撕开或打开封装体(可以是袋状也可以是箱体),就能取用各组件,比起四处收集整理,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3、通过光对管一进行滴速检测,根据光在液滴滴落时是否发生折射而使光强度改变的原理来检测液滴滴速,MCU通过计数(来自光对管一的信号变化次数)来确定液滴滴速。通过光对管二进行液面检测,采用的也是光路中有液体遮挡与无液体遮挡,光的强度会发生变化的原理。不同的是液面检测不需要计数,MCU —旦检测出光对管二处发出的异样信号,立刻触发报警器。
[0012]进一步,所述封装体包括用于容纳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的第一分腔以及用于容纳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的第二分腔,各分腔均设有一个开合拉链。
[0013]由于封装体内的物件一部分连接关系紧密,如需要依次连接的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另一部分基本无连接关系,如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这类组件。此处改进采用分类安装的方式,有助于医护人员快速选取需要的组件。如果在需要连接输液管路时,往止血带、砂轮等组件之间寻找茂菲氏滴管,显然是一种低效的选取方法。按此处的改进方式,直接将第一分腔中的各组件,按连接次序依次取出即可。
[0014]进一步,所述温度调节器包括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微控制器与加热电阻丝,其中加热电阻丝设于所述液位警戒位置以下,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微控制器两均高度位置距离茂菲氏滴管顶端2?3cm。
[0015]为了避免温度传感器、微控制器受液体环境影响,将温度传感器与微控制器均设于茂菲氏滴管内的液位上方,在实际安装中具体液位是未知的,所以统一设置在距离茂菲氏滴管顶端2?3cm处,一般情况,液位无法达到此处。另外温度传感器不是直接测量液体温度,而是通过测量茂菲氏滴管内的环境温度间接推测液体温度。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直接在茂菲氏滴管内放入确定温度的液体,然后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与实际值的关系计算出两者之间比例关系,然后录入进微控制器中,由微控制器作最后的温度结果判断。而且微控制器也应事先录入预定的理想温度值,如37摄氏度,如果检测到的温度值不到37摄氏度,微控制器触发加热电阻丝加热,如果到达或超过37摄氏度,微控制器就给加热电阻丝断电。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液体红外传感器的电路原理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度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静脉输注组合套件,包括封装体以及设于封装体内的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输液管、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与消毒巾。
[0019]所述封装体分为第一分腔与第二分腔,所述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设于第一分腔内,所述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设于第二分腔内,各分腔均设有一个开合拉链。
[0020]所述输液管上设有穿刺针及输液速度控制阀,茂菲氏滴管外壁上安装有液体红外传感器与报警器,茂菲氏滴管内安装有温度调节器。
[0021]如图1所示,所述液体红外传感器其电路包括两路光发射电路、两路光接收电路、放大电路、MCU、报警电路、电源;光发射电路分别包含光发射器一、光发射器二,光接收电路分别包含光敏元件一、光敏元件二;光发射器一与光敏元件一组合成光对管一,光发射器二与光敏元件二组合成光对管二,;两路光发射电路都与MCU电连接,两路光接收电路都与放大电路电连接,放大电路与MCU电连接,MCU与所述报警器8连接;
[0022]其中光对管二安装于茂菲氏滴管的液位警戒位置,光对管一安装于光对管二的上方。
[0023]图1中电阻的设置是包括发光位置的上拉电阻R1,光敏外的上拉电阻R2、下拉电阻R6,放大器处正相输入电阻R3、反相输入电阻R4、反馈电阻R5均属于分立元件,相关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此处不作细述。
[0024]所述温度调节器包括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微控制器与加热电阻丝,其中加热电阻丝设于所述液位警戒位置以下,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微控制器两均高度位置距离茂菲氏滴管顶端2?3cm。其中温度传感器选用DS18B20,微控制器MCU通过DS18B20的DQ端,即可采集输液液体的温度,并通过加热丝对液体进行温度控制。
【主权项】
1.静脉输注组合套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上设有穿刺针及输液速度控制阀,还包括封装体,所述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设于封装体内,茂菲氏滴管外壁上安装有液体红外传感器与报警器,茂菲氏滴管内安装有温度调节器;所述封装体内还设有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 所述液体红外传感器其电路包括两路光发射电路、两路光接收电路、放大电路、MCU、报警电路和电源;光发射电路分别包含光发射器一、光发射器二,光接收电路分别包含光敏元件一、光敏元件二 ;光发射器一与光敏元件一组合成光对管一,光发射器二与光敏元件二组合成光对管二 ;两路光发射电路都与MCU电连接,两路光接收电路都与放大电路电连接,放大电路与MCU电连接,MCU与所述报警器连接;其中光对管二安装于茂菲氏滴管的液位警戒位置,光对管一安装于光对管二的上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脉输注组合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体包括用于容纳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的第一分腔以及用于容纳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的第二分腔,各分腔均设有一个开合拉链。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脉输注组合套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器包括依次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微控制器与加热电阻丝,其中加热电阻丝设于所述液位警戒位置以下,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微控制器两均高度位置距离茂菲氏滴管顶端2?3c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静脉输注组合套件,包括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所述输液管上设有穿刺针及输液速度控制阀,还包括封装体,所述输液瓶、瓶塞穿刺器、茂菲氏滴管与输液管设于封装体内,茂菲氏滴管外壁上安装有液体红外传感器与报警器,茂菲氏滴管内安装有温度调节器;所述封装体内还设有消毒棉签、止血带、砂轮、消毒巾。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组件零散,使用费时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多组件分类集成组装且能同时进行滴液计数与液面检测的静脉输注组合套件。
【IPC分类】A61M5/172, A61M5/14, A61M5/44
【公开号】CN204910290
【申请号】CN201520515756
【发明人】陈小丽
【申请人】陈小丽
【公开日】2015年12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