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包括上钳臂和下钳臂,所述下钳臂上设置有钩针,所述上钳臂上设置有穿针孔,所述穿针孔的位置与所述钩针的位置对应,所述上钳臂和所述下钳臂之间转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自研的盆底缝合器,将网片直接经阴道切口送入盆底间隙,将其直接固定在盆底筋膜上,而不需经皮肤穿出,因此减少了创伤及患者疼痛,最大程度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会阴疼痛感,将盆底微创手术更加推进了一步。
【专利说明】
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
【背景技术】
[0002]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盆底结缔组织损伤而造成的盆底结构缺陷,主要表现为盆腔脏器如子宫、膀胱及直肠膨出,并通常伴有排尿困难、尿失禁、出口梗阻性便秘、便失禁和脱出物溃疡等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疾病。其中盆腔脏器脱垂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严重影响患者家庭和生活质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升高,POP患者要求手术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多见。POP的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女性盆底学科的发展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植入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手术是目前解决m-1v度盆底脏器脱垂的有效手术方式,无需切除盆腔生殖器官即可达到纠正盆腔器官脱垂的问题。但是,随着植入网片的盆底重建手术的推广,其并发症也越来越被关注,如:穿刺部位血肿,盆底血管、神经损伤,术后会阴部疼痛等。随着植入网片的盆底重建手术的推广,其并发症也越来越被关注,如:穿刺部位血肿,盆底血管、神经损伤,术后会阴部疼痛等。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
[0004]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0005]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钳臂和下钳臂,所述下钳臂上设置有钩针,所述上钳臂上设置有穿针孔,所述穿针孔的位置与所述钩针的位置对应,所述上钳臂和所述下钳臂之间转动连接。
[000?]进一步,所述上钳臂的长度为6cm ;所述下钳臂的长度为5.5cm。
[000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8]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自研的盆底缝合器,将网片直接经阴道切口送入盆底间隙,将其直接固定在盆底筋膜上,而不需经皮肤穿出,因此减少了创伤及患者疼痛,最大程度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会阴疼痛感,将盆底微创手术更加推进了一步。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钳臂和下钳臂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上钳臂的垂直面结构示意图。
[0012]图中:1_上钳臂、2-下钳臂、3-钩针、4-穿针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钳臂1和下钳臂2,所述下钳臂2上设置有钩针3,所述上钳臂1上设置有穿针孔4,所述穿针孔4的位置与所述钩针3的位置对应,所述上钳臂1和所述下钳臂2之间转动连接。[0〇15]进一步,所述上钳臂1的长度为6cm;所述下钳臂2的长度为5.5cm〇
[0016]本实用新型实用时,将网片直接经阴道切口送入盆底间隙,将其直接固定在盆底筋膜上,而不需经皮肤穿出,
[0017]具体实施步骤:常规阴道前壁切开,向两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至闭孔,充分暴露闭孔,近端接近两侧坐骨棘水平。将网片两臂通过盆底缝合器经阴道切口穿入,以10号丝线将两臂固定于双侧骶棘韧带处,将网片以普利林线固定,调整网片松紧度,剪除多余部分网片,缝合阴道前壁切口。常规切开阴道后壁,向两侧分离阴道直肠间隙直达坐骨棘及骶棘韧带,同法应用盆底缝合器将后路网片两侧壁固定于骶棘韧带处,缝合阴道后壁切口。
[001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主权项】
1.一种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钳臂和下钳臂,所述下钳臂上设置有 钩针,所述上钳臂上设置有穿针孔,所述穿针孔的位置与所述钩针的位置对应,所述上钳臂 和所述下钳臂之间转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钳臂的长度为6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盆底手术专用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钳臂的长度为 5.5cm〇
【文档编号】A61F2/00GK205586033SQ201521043177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5日
【发明人】夏志军, 胡清, 许海楠
【申请人】夏志军, 胡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