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模拟视黄酸皮肤作用的化合物的皮肤调理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566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有模拟视黄酸皮肤作用的化合物的皮肤调理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某些模拟视黄酸的皮肤作用的化合物的皮肤调理化妆品组合物。
视黄醇(维生素A)是一种天然存在于人体中的内源性化合物,并且是正常上皮细胞分化所必需的。天然和合成的维生素A衍生物业已广泛应用在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并且用作皮肤修复或更新剂。视黄酸已经用来治疗多种皮肤疾病,例如痤疮、皱纹、牛皮癣、老年斑和变色。参见譬如Vahlquist,A.等,J.Invest.Dermatol.,94卷,Holland D.B.和Cunliffe,W.J.(1990),496-498页;Ellis,C.N.等,″皮肤中视黄醇的药理学″,Vasel,Karger,3卷,(1989),249-252页;Lowe,N.J.等,″皮肤中视黄醇的药理学″,3卷,(1989),240-248页;PCT专利申请WO 93/19743。
人们相信视黄醇酯和视黄醇在酶作用下按照下列机理在皮肤内转化为视黄酸视黄醇在表皮中的代谢酶名称 本发明基于发现了某些提高视黄酯和视黄醇向视黄酸的转化作用的化合物。所述的化合物总称为″增效剂″并且按照具体化合物的增效机理划分为B1-B5组。增效剂组的机理如下所述抑制ARAT/LRAT(脂酰辅酶A(CoA)视黄醇酰基转移酶/卵磷脂视黄醇酰基转移酶)活性(B1),增强视黄醇脱氢酶活性(B2),抑制视黄醛还原酶活性(B3),拮抗视黄酸的CRABP-II(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II)结合(B4),和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视黄酸的氧化(B5)。
所述的增效剂单独或彼此组合可以通过提高类维生素A向视黄酸的转化作用和防止视黄酸的降解来加强类维生素A的作用。所述的增效剂与类维生素A(例如视黄醇、视黄酯、视黄醛、视黄酸)联合作用,后者内源性存在于皮肤中。然而,优选的组合物,在组合物中包括与增效剂或增效剂的组合共存的类维生素A,使性能最佳化。
Granger等的若干专利描述了类维生素A增效剂在化妆品组合物中提高视黄醇和视黄酯的功效的用途(美国专利号5759556,5756109,5747051,5716627,5811110,5536740,5747051,5599548,5955092,5885595,5759556,5693330)。这些专利中描述的增效剂局限在B1和B5类。此外,Johnson & Johnson持有一系列的专利,它们描述了属于第5类增效剂分子的分子的用途(U.S.5028628;U.S.5037829;U.S.5151421;U.S.476852;U.S.5500435;U.S.5583136;U.S.5612354)。
起类维生素A增效剂作用的分子是化妆品中的普通组分。现有技术大量描述了其在化妆品组合物中的用途。大多数现有技术公开了两种或多种此类分子在相同组合物中的用途。现有技术的一些实例是US5,665,367,US 5747049,US 5853705,US 5766575,和US 5849310。
然而,现有技术没有阐述过由增效剂分子的组合所导致的协同作用。观察到增效剂分子的组合对类维生素A活性的协同增效是意外发现。现有技术没有公开增效剂分子的最佳浓度或比例或增效剂分子与类维生素A的比例。所以,在通过将化妆用类维生素A与增效剂分子以最适当浓度或比例组合从而显著提高类维生素A的功效方面,本发明是有新颖性的。
适合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增效剂种类包括但不限于下表所列的B1-B5的增效剂。
最佳增效剂组B1化合物
B2化合物
B3化合物
B4化合物
B5化合物
本发明部分地包括一种皮肤调理组合物,其含有占该组合物约0.0001%-约50%(重量),优选0.001%-10%(重量),最优选0.001%-5%(重量)的增效剂或增效剂的组合和化妆可接受载体。
含在本发明组合物中的所述增效剂或其组合选自(a)选自B2;B3;B4组的增效剂;(b)选自下组的二元增效剂组合B1/B2;B1/B3;B1/B4;B1/B5;B2/B3,B2/B4;B2/B5,B3/B4;B3/B5;B4/B5(c)选自下组的增效剂的三元组合B1/B2/B3;B1/B2/B4;B1/B2/B5;B1/B3/B4;B1/B3/B5;B1/B4/B5;B2/B3/B4;B2/B3/B5;B2/B4/B5;B3/B4/B5(d)选自下组的增效剂的四元组合B1/B2/B3/B4;B1/B2/B3/B5;B1/B2/B4/B5;B1/B3/B4/B5;B2/B3/B4/B5;和(e)五组增效剂的组合B1/B2/B3/B4/B5。
优选的组合物含有占该组合物约0.001%-约10%(重量)的类维生素A。
本发明中所合作为增效剂的化合物是基于这些化合物在表A所列的某些浓度下通过在下文部分2.1-2.7中所述对特定酶的体外试验的能力来选择的。此类增效剂包含在本发明中,即使在此没有作详细描述。换言之,如果化合物在下述试验中充分抑制或增强酶,它将与类维生素A组合起模拟视黄酸对角质细胞(皮肤细胞)的作用,并因此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此所用的术语″调理″是指对干燥皮肤、痤疮、光损伤皮肤、皱纹的出现、老年斑、老化皮肤的预防和治疗,提高角质层弹性,使肤色增亮,控制皮脂分泌和全面提高皮肤的质量。所述的组合物可以用来改善皮肤脱落和表皮分化。
选定化合物在本发明产品中的存在显著提高了类维生素A的性能。
本发明组合物含有类维生素A作为优选成分,其选自视黄酯、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优选视黄醇或视黄酯。术语″视黄醇″包括下列视黄醇的异构体全反式视黄醇,13-顺式-视黄醇,11-顺式-视黄醇,9-顺式-视黄醇,3,4-二脱氢视黄醇,3,4-二脱氢-13-顺式-视黄醇;3,4-二脱氢-11-顺式-视黄醇;3,4-二脱氢-9-顺式-视黄醇。优选的异构体是全反式视黄醇,13-顺式-视黄醇,3,4-二脱氢-视黄醇,9-顺式-视黄醇。最优选全反式视黄醇,因为其可以广泛商购。
视黄酯是视黄醇的酯。术语″视黄醇″业已在上文定义。适用于本发明的视黄酯是视黄醇的C1-C30酯,优选C2-C20酯,并且最优选C2、C3和C16酯,因为它们更容易商购。视黄酯的酯包括但不限于棕榈酸视黄酯、甲酸视黄酯、乙酸视黄酯、丙酸视黄酯、丁酸视黄酯、戊酸视黄酯、异戊酸视黄酯、己酸视黄酯、庚酸视黄酯、辛酸视黄酯、壬酸视黄酯、癸酸视黄酯、十一烷酸视黄酯、十二烷酸视黄酯、十三烷酸视黄酯、肉豆蔻酸视黄酯、十五烷酸视黄酯、十七烷酸视黄酯、硬脂酸视黄酯、异硬脂酸视黄酯、十九烷酸视黄酯、花生四烯酸视黄酯、山嵛酸视黄酯、亚油酸视黄酯和油酸视黄酯。
适用于本发明的优选的酯选自棕榈酸视黄酯、乙酸视黄酯和丙酸视黄酯,因为这些是最容易商购,且因此最便宜。亚油酸视黄酯和油酸视黄酯也因其功效而成为优选。
视黄醇或视黄酯在本发明组合物中的用量是约0.001%-约10%,优选用量是约0.01%-约1%,最优选用量是约0.01%-约0.5%。
本发明组合物的基本成分是通过下列部分2.1-2.7所述体外试验的化合物。适用于本发明的化合物在表A所列的浓度下抑制或提高酶达到表A中所列的百分宽度。
部分A增效剂的鉴定表A增效剂试验浓度和%抑制率/增高率ARAT/LRAT试验(鉴定B1增效剂)
视黄醇脱氢酶试验(鉴定B2增效剂)
视黄醛还原酶试验(鉴定B3增效剂)
CRABPII拮抗剂试验(鉴定B4增效剂)
视黄酸氧化试验(鉴定B5增效剂)
利用下列体外微粒体试验来测定本发明组合物含有所述化合物的适合性1.材料全反式-视黄醇、全反式-视黄酸、棕榈酰-CoA、二月桂酰基磷脂酰胆碱、NAD和NADPH购自Sigma Chemical Company。微粒体试验所用的类维生素A的储备液用HPLC级乙腈制成。HPLC分析所用的全部类维生素A标准储备液是在乙醇中配制,储藏在N2和-70℃下并当不储藏时在琥珀色光照下保持在冰上。其它化学品和抑制剂购自化妆品材料供应商或化学公司例如Aldrich或International Flavours andFragrances。
2.方法2.1 RPE微粒体的分离(由(1)修饰)50个冷冻的切半牛视杯(除去视网膜和房水)得自W.L.LawsonCo.,Lincoln,NE,USA。眼睛融化过夜并用镊子剥下有色的虹膜。各视杯用2×0.5mL冷缓冲液(0.1M PO4/1mM DTT/0.25M蔗糖,pH 7)冲洗用画刷或橡胶淀帚擦去深色细胞。将细胞混悬液加入到虹膜并在烧杯中将该混悬液用聚四氟乙烯搅拌棒搅拌数分钟。该混悬液经粗糙滤膜(Spectra/Por 925μ孔径聚乙烯筛)过滤除去大微粒,并将所得深色混悬液用Glas-Col马达驱动的聚四氟乙烯均化器匀浆化。
将细胞匀浆在20,000g下离心30分钟(Sorvaal型RC-5B离心机,带有SS34转子,在2.5×10cm管中,14,000RPM下)。将所得上清液在150,000g下进一步离心60分钟(Beckman型L80超离心机,带有SW50.1转子,在13×51mm管中,40,000RPM下)。所得小球用Heat Systems Ultrasonics,Inc.的W185D型Sonifier细胞破裂器分散到约5mL 0.1M PO4/5mM DTT,pH 7缓冲液中,所得微粒体分散体等分到小管中并储藏在-70℃下。通过BioRad染料结合试验、用BSA作标准测定微粒体的蛋白浓度。
2.2 大鼠肝脏微粒体的分离(4)约6g的冷冻大鼠肝脏(得自Accurate Chemical & ScientificCorp.的Harlan Sprague Dawley大鼠)在3个体积的0.1M三羟甲基氨基甲烷/0.1M KCl/1mM EDTA/0.25M蔗糖,pH 7.4缓冲液中用Brinkmann Polytron均化。所得的组织混悬液进一步在上述马达驱动的聚四氟乙烯均化器中均化。得到的匀浆依次在10,000g下离心30分钟、在20,000g下离心30分钟和在30,000g下离心15分钟,得到的上清液在在105,000g下超速离心80分钟。小球在上述约5mL的0.1MPO4/0.1mM EDTA/5mM MgCl2,pH 7.4缓冲液中超声处理并等份储藏在-70℃下。按照上述方法测定蛋白浓度。
2.3 ARAT和LRAT活性的试验(鉴定B1)下面的方法是文献(2)中所述方法的改进。制备下列缓冲液并储藏在4℃下0.1M PO4/5mM二硫苏糖醇,pH 7.0(PO4/DTT)。在试验当天,加入2mg BSA/mL缓冲液得到PO4/DTT/BSA工作缓冲液。在乙腈中制备1mM视黄醇底物并在氮气和-20℃下储藏在琥珀瓶中。制备4mM棕榈酰-CoA在工作缓冲液(等份储藏)中的溶液和4mM二月桂酰基磷脂酰胆碱在乙醇中的溶液并储藏在-20℃。将抑制剂在H2O、乙醇、乙腈或DMSO中制成10mM储备液。用纯乙醇制备骤冷液,其含有50μg/mL丁基化羟基甲苯(BHT),并且用含有50μg/mL BHT的己烷溶液进行提取。
向2英钱的玻璃杯依次加入下列物质PO4/DTT/BSA缓冲液至总体积为500μL,5μL酰基供体(4mM棕榈酰-CoA和/或二月桂酰基磷脂酰胆碱),5μL抑制剂或空白溶剂(10mM储备液或进一步的稀释液),随后约15μg的RPE微粒体蛋白(约15μL的约1mg/mL微粒体蛋白等份试样)。该混合物在37℃下温育5分钟至平衡反应温度并随后加入5μL的1mM视黄醇。将瓶子加盖,涡旋5秒且在37℃下温育30-90分钟。通过加入0.5mL乙醇/BHT终止该反应。加入3mL己烷/BHT提取类维生素A,涡旋试管数秒若干次并在低速下离心该管5分钟以使各层快速分离。将己烷上层转移到干净瓶中,水层按照上述方法再用3mL己烷/BHT提取。合并己烷层,在37℃氮气流下在加热铝块上进行烘干而蒸发己烷。干燥的残余物储藏在-20℃下直至HPLC分析。通过如下整合HPLC信号,分别用棕榈酸视黄酯和十二烷酸视黄酯的量定量测定ARAT和LRAT活性。
注意,温育溶液含有40μM酰基供体、100μM或更少的抑制剂、10μM视黄醇、约30μg/mL微粒体蛋白和约0.1MPO4/pH 7/5mM DTT/2mg/mLBSA。所有在加入视黄醇之后的步骤是在无光或在琥珀光下进行。
2.4 视黄醇脱氢酶活性的试样(鉴定B2)制备下面储备液50mM KH2PO4,pH 7.4缓冲液,经无菌过滤。
10mM全反式视黄醇(Sigma R7632)于DMSO中。
200mM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钠盐(NADP)(Sigma N0505)于灭菌水中。
40mM于适当溶剂(水、缓冲液、乙醇、氯仿或DMSO)中的试验化合物。
大鼠肝脏微粒体在50mM KH2PO4,pH 7.4缓冲液(4μg/μl)中的1∶10稀释液。
在带有螺旋盖的2英钱玻璃瓶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缓冲液使终体积为400ul
25μl稀释微粒体(终量=100μg)-煮沸的微粒体用作对照且正常微粒体用作试验样本。
4μl的200mM NADP(终浓度=2mM)1μl的40mM试验化合物(终浓度=100μM)8μl的10mM视黄醇(终浓度=200μM)瓶子在37℃的振荡水浴中温育45分钟。向各瓶内加入500μl冰冷的乙醇以终止该反应。用冰冷的己烷(2.7ml/提取)提取2次类维生素A。在第一次提取过程中将乙酸视黄酯(5μl的900μM储备液)加入到各瓶内作为监测各样本提取效率的手段。将样本涡旋10秒,随后在1000rpm、5℃下在Beckman GS-6R离心机中轻度离心5分钟。在每次提取之后将含有类维生素A的己烷上层自水层取出置于一个干净的2英钱瓶内。在轻微的氮气流下蒸发己烷。干燥的残余物随后储藏在-20℃下直至HPLC分析。
2.5 视黄醛还原酶活性的试验(鉴定B3)按照下列替换如上制备全部储备液10mM于DMSO中的全反式视黄醛(Sigma R2500)代替视黄醇。
用200mM于灭菌水中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盐,还原形式,四钠盐(NADPH)(Sigma N7505)代替NADP。
在带有螺旋盖的2英钱玻璃瓶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缓冲液至终体积为400μl25μl的稀释微粒体(最终量=100μg)-用煮沸的微粒体作为对照且用正常微粒体作为试验样本。
4μl的200mM NADPH(终浓度=2mM)1μl的40mM试验化合物(终浓度=100μM)3μl的10mM视黄醛(终浓度=75μM)按照与上文相同的方法进行温育和提取。
2.6 CRABPII 拮抗剂的试验(鉴定B4)2.6.1.CRABPII的合成a.表达体系把基因CRABPII克隆在pET 29a-c(+)质粒(Novagen)中。克隆的基因处于强大噬菌体T7转录和翻译信号的控制之下。T7聚合酶的来源是由宿主细胞大肠杆菌BLR(DE3)pLysS(Novagen)提供。后者具有一个在lacUV5控制下的通过IPTG的存在诱导的T7聚合酶的染色体拷贝。
按照制造商说明通过转化将质粒转移到大肠杆菌BLR(DE3)pLysS细胞中。
b.诱导将转移细胞的过夜培养物以1∶100稀释到含有50μg/mL卡那霉素和25μg/mL氯霉素的2×YT中。使该细胞生长,同时在37℃下振摇直至在600nm下的OD达到0.6-0.8。随后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mM且培养物继续温育2小时。通过在5,000g室温下离心10分钟收获细胞。将颗粒储藏在-20℃。
2.6.2.纯化纯化是按照Norris和Li,1997所述方法进行。
a.细胞溶解将冷冻的颗粒在室温下融化并重新悬浮在1-2个颗粒体积的新制溶胞缓冲液(50mM Tris-HCl,pH 8,10%(w/v)蔗糖,1mM EDTA,0.05%(w/v)叠氮化钠,0.5mM DTT,10mM MnCl2,2.5mM苯甲基磺酰氟,2.5mM苯甲脒,6ug/mL DNase)中。溶胞产物在室温下温育30分钟。通过超声处理进一步完成溶胞(在10,000psi下六次30秒脉冲,与在冰上五次30秒的延迟交替进行)。通过在15,000rpm下4℃离心1小时除去溶胞产物的不溶部分,并将上清液储藏在-20℃下。
b.在Sephacryl S300上的凝胶过滤室温下将步骤a所得的上清液加载在sephacryl S-300的2.5×100cm柱(Pharmacia)上。洗脱缓冲液是20mM Tris-HCl,pH8,0.5mM DTT,0.05%叠氮化钠(缓冲液A)。流速为2mL/分钟。对收集的2-mL馏分来检测在280nm下的紫外吸光度。通过SDS-page测定代表峰的馏分以确定CRABPII的存在。
c.阴离子交换色谱2mL的含CRABPII的凝胶过滤馏分加载在季铵阴离子交换柱FPLC(快速蛋白液体色谱)型monoQ(Pharmacia)上。在室温下约20分钟内用100%缓冲液A-30%缓冲液B(100%缓冲液B=缓冲液A+250mM NaCl)的梯度缓冲液洗脱下CRABPII。每1分钟收集1mL馏分。再次,通过SDS记录检查CRABPII的存在。将CRABPII储藏在4℃下,随后用带有瓶子平台附件的Micromodulyo 1.5K(Edwards HighVacuum International)冷冻干燥。干燥样本储藏在室温下直至其用于结合试验中。
d.检测CRABPII的存在CRABPII的表达和纯化是利用变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试验、在7-15%聚丙烯酰胺凝胶(Biorad)上验证。10μL样本与10μL的2X加载缓冲液(100mM Tris-HCl pH 6.8,4%SDS,0.2%BPB,20%甘油,1mM DTT)混合并通过加热变性(2分钟,80℃下)。将样本加载在凝胶上,该凝胶浸渍在1X Tris-甘氨酸缓冲液(Biorad)中并在室温下施加一个恒定电流(25mA)1小时。在用考马斯蓝染色之后,根据用Benchmark预染色的蛋白梯(Gibco BRL)测定的分子量鉴定蛋白。
用蛋白质印迹确定CRABPII的存在。用Biorad盒将在SDS-PAGE上分离的蛋白转移到Immobilon-P转移膜(Millipore)。转移发生在1X Tris-甘氨酸缓冲液(Biorad)+10%甲醇中。施加电流(60mA)3小时使蛋白迁移穿过膜。此后,室温下该膜用1X TBS中的5%奶粉封阻1小时且用CRABPII的初级抗体(小鼠抗克隆5-CRA-B3的1/1000稀释液)在相同缓冲液中4℃下探测过夜。次日,膜用PBS(3×5分钟)冲洗,随后用次级抗体,偶联抗小鼠抗体的过氧化物酶(ECLTM,Amersham)的1∶2000稀释液在室温下温育1小时。膜用1×PBS(3×5分钟)洗涤并用ECL检测试剂盒按照制造商说明(Amersham)检测蛋白。
纯化CRABPII的浓度用BSA试剂盒(Pierce)测定。
2.6.3.放射性结合试验220pmol的CRABPII在20mM Tris-HCl缓冲液pH 7.4中与15pmol的放射性全反式视黄酸(NEN)以70μL的总体积温育。对于竞争试验,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另一种配体(6670∶1,670∶1或70∶1)。室温下无光下该反应进行1小时。为了将未结合的全反式视黄酸与结合的全反式视黄酸分开,使用6kD截断的微型色谱柱(Biorad)。用Microplex歧管按照制造商说明(Pharmacia)弃去储藏缓冲液。将样本加载在色谱柱上并在30分钟内借助于重力进行分离。与CRABPII结合的视黄酸(″RA″)出现在滤液中,同时游离RA残留在柱中。通过闪烁计数器测量滤液的放射性。
2.7 NADPH依赖性视黄酸氧化的试验(鉴定B5)
下列方法是文献(4)所述方法的一个改进方法。制备下列试验缓冲液并储藏在4℃下0.1M PO4/0.1mM EDTA/5mM MgCl2,pH 7.4。在试验当天,制备60mM NADPH在缓冲液中的溶液。按照上述方法制备抑制剂储备液、酸化的乙醇/BHT终止液,和己烷/BHT。1mM视黄酸工作溶液是通过用乙醇稀释15mM储备液(在DMSO中)来制成。
向2英钱瓶中,依次加入下列物质试验缓冲液使终体积为500μL,20μL的60mM NADPH,5μL抑制剂或溶剂空白,随后约2mg的大鼠肝脏微粒体蛋白。
该混合物在37℃下温育5分钟,随后加入5μL的1mM视黄酸工作溶液。继续在37℃下温育60分钟-瓶子不加盖,因为该氧化过程除了NADPH以外还需要分子O2。用酸化的乙醇/BHT进行终止且用上述己烷/BHT提取。快速洗脱的极性视黄酸代谢产物(假设为4-氧代视黄酸)的定量是通过整合下述HPLC信号来完成。
加入视黄酸之后的所有步骤是在无光或在琥珀色光下进行。最终的温育溶液含有2.4mM NADPH,100μM或更少的抑制剂,10μM视黄酸,约4mg/mL大鼠肝脏微粒体蛋白和约0.1M PO4/0.1mM EDTA/5mM MgCl2。
各种类维生素A的HPLC分析通过将各瓶中的残余物溶解在100μL甲醇中来制备用于HPLC定量分析类维生素A的样本。将溶液转移到1ml外壳瓶内的150μL玻璃圆锥形管中,盖紧,并且置于Waters 715自动取样仪中。即刻注射60μL的等份试样并分析类维生素A的含量。
色谱仪由Waters 600梯度控制器/泵、Waters 996光电二极管数组检测器和Waters 474扫描荧光检测器组成。采用两种HPLC方案进行类维生素A分析。对于ARAT和LRAT试验,用Waters 3.9×300mm C18Novapak反相分析柱和Waters Sentry NovaPak C18防护柱用流速调整至1mL/分钟的80∶20(v/v)甲醇/THF等度流动相进行10分钟的视黄醇和视黄醇酯的分离。监测洗脱液在325nm下的吸光度和325ex/480em下的荧光。
用较短的Waters 3.9×150mm C18 Novapak反相分析柱和WatersSentry NovaPak C18防护柱、采用Barua(5)所述的梯度体系的一个改进体系分离视黄醇和视黄醇氧化试验的类维生素A酸和醇类。该体系由自含10mM乙酸铵的68∶32(v/v)甲醇/水至4∶1(v/v)甲醇∶二氯甲烷的20分钟线性梯度和随后以1mL/分钟的流速的5分钟保持组成。在300nm-400nm下监测柱洗脱液。
这些方案的选择基于其明确地解析各试验中有关类维生素A酸、醇类、醛类和/或酯类的性能和相对较快速的分离。通过HPLC鉴定各种类维生素A是基于未知峰的保留时间与可得的可信类维生素A标准品的精确比对以及未知峰相对于可得的可信类维生素A的UV光谱分析(300-400nm)。
参考文献1 J.C.Saari & D.L.Bredberg,″视黄醛色素上皮中CoA和非CoA依赖性视黄醇酯化作用″,J.Bill.Chem.263,8084-8090(1988)。
2 J.C.Saari & D.L.Bredberg,″牛视黄醛色素上皮微粒体的ARAT& LRAT活性″,Methods Enzymol.190,156-163(1990)。
3 J.L.Napoli & K.R.Race,″大鼠组织体外由视黄醇生成视黄酸的生物合成″,Archives Biochem.Biophys.255,95-101(1987)。
4 R.Martini & M.Murray,″P450 3A酶在大鼠肝脏微粒体视黄酸4-羟基化作用中的参与″,Archives Biochem.Biophys.303,57-66(1993)。
5 A.B.Barua,″水溶性化合物葡糖苷酸的分析″,Methods Enzymol.189,136-145(1990)。
适用于本发明的增效剂包括但不限于下表B1-B5所列的增效剂。下表给出增效剂种类(B1-B5),化合物的化学名,由鉴定增效剂的适当试验获得的结果(即ARAT/LRAT用于鉴定B1,视黄醇脱氢酶用于鉴定B2,视黄醛抑制作用用于鉴定B3,CRABP结合用于鉴定B4并且视黄酸氧化抑制作用用于鉴定B5)。
ARAT/LRAT抑制剂(B1)种类 化合物%抑制率总TG %抑制率 %抑制率%抑制率 %抑制率总TG(IC50)ARAT ARATLRAT LRAT(-ROH/RE) (10μm)(100μm)(10μm)(100μm)类胡萝卜素番红花酸 3.75E-05 15% 34%0 15%脂肪酸&其它表面 乙酰基鞘氨醇 6.78E-06 19%+/-12 62%+/-11 10%+/-10 50%+/-18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C13β-羟基酸/酰胺 17% 28% 25%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蓖麻油MEA 3.25E-05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25%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椰油羟乙基咪唑啉 2.84E-07 68% 65%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椰油酰胺-MEA(或椰油 11% 13% 34%表面活性剂基单乙醇酰胺)脂肪酸酰胺&其它 甘油-PCA-油酸酯41%+/-6 58%+/-2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己酰胺 20%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己酰鞘氨醇 9.99E-05 28%+/-437%+/-9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羟乙基-2-羟基-C12 3.29E-05 35%35%表面活性剂 酰胺脂肪酸酰胺&其它 羟乙基-2-羟基-C1625%30%表面活性剂 酰胺脂肪酸酰胺&其它 月桂酰基肌氨酸 20%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利多卡因 12%0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亚油酰胺-DEA(或亚油59% 12%+/-3 43%+/-311%+/-951%+/-15表面活性剂 酰基二乙醇酰胺)脂肪酸酰胺&其它 亚油酰胺-MEA(或亚油1.61E-05 14% 35%20%+/-835%表面活性剂 酰基单乙醇酰胺)脂肪酸酰胺&其它 亚油酰氨基丙基二甲胺 69%+/-18 75%+/-4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亚油甲苄胺 64%+/-1543%+/-21其它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肉豆蔻酰基肌氨酸 41%+/-1411%+/-11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油酰甜菜碱 2.80E-05 47%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棕榈酰胺-MEA 6% 23% 12%33%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硬脂基羟基酰胺 10% 10%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Utrecht-121%43%54% 51%48%+/-6表面活性剂脂肪酸酰胺&其它 Utrecht-2 3.47E-06 42%83%+/-9 51%92%+/-3表面活性剂黄烷类化合物 柑桔素 33% 14%香料 烯丙基α-紫罗兰酮 16%+/-1422%+/-23 17%+/-1036%/-7香料 α-二氢大马酮3.35E-04 67%+/-2783%+/-12 87%+/-6 98%+/-1(damascone)
香料α-紫罗兰酮 9.27E-04 45%+/-2749%+/-30香料α-甲基紫罗兰酮 67% 77%香料α-松油醇 26% 25%香料β-二氢大马酮 45% 84%52% 92%香料Brahmanol 70% 75%香料大马酮 23% 70%29% 79%香料δ-二氢大马酮 58% 87%64% 95%香料二氢α-紫罗兰酮 13% 18%香料乙基Saffranate51% 49%香料茴香醇12% 4%香料γ-甲基紫罗兰酮 21% 38%香料异丁基紫罗兰酮8% 45%香料异环香叶醇18% 16%香料异二氢大马酮 80% 92%香料Lyral1.27E-04 76% 71%香料檀香酮23% 12%香料檀香醇15% 43%香料Timberol 34% 33%香料Tonalid 50% 33%
香料 Traseolide 41% 21%其它 椰油三甲基铵C1- 27%其它 Urosolic酸 1.46E-0621% 28%非环状香料柠檬醛 20%非环状香料香茅醇 30% 0非环状香料法呢醇 9.35E-05 23%+/-1853%+/-18 10%+/-7 53%+/-19非环状香料香叶醇 7.83E-03 13% 32%非环状香料香叶草基香叶醇 38%+/-1281%+/-6 16%+/-9 77%+/-13非环状香料沉香醇 28% 0非环状香料壬二烯醛 20%非环状香料假紫罗兰酮 12% 37%磷脂 二辛基磷脂酰乙醇胺 23% 50%+/-20 17%+/-17脲二甲基咪唑啉酮22%脲咪唑啉基脲35%
视黄醇脱氢酶活化剂(B2)种类 化合物%增高率视黄醇脱氢酶磷脂 磷脂酰胆碱 增高21%磷脂 鞘磷脂 增高26%
视黄醛还原酶抑制剂(B3)种类化合物 总TG(IC50) %抑制率视黄醛还原酶醛 香草醛 9.70E-036%脂肪酸 花生酸 20%脂肪酸 花生四烯酸 49%脂肪酸 亚油酸 1.63E-0462%+/-2脂肪酸 亚麻酸 1.34E-0454%+/-16脂肪酸 肉豆蔻酸1.72E-0526%其它安吖啶 6.26E-0622%+/-8其它甘珀酸 3.61E-0726%+/-2其它甘草次酸8.64E-0638%+/-1磷脂磷脂酰乙醇胺37%
CRABPII拮抗剂(B4)种类 化合物总TG(IC50) %抑制率CRABPII脂肪酸反油酸 6.50E-05 >50%脂肪酸十六烷二酸 1.30E-04 >50%脂肪酸12-羟基硬脂酸 2.91E-05 >50%脂肪酸异硬脂酸 6.88E-05 >50%脂肪酸亚麻子油>50%
视黄酸氧化抑制剂(B5)种类 化合物 总TG(IC50) %抑制率 %抑制率视黄酸(10μM) 视黄酸(100μM)咪唑 联苯苄唑89% 100%咪唑 苯咪丁酮4.47E-0680% 92%咪唑 克霉唑 76% 85%咪唑 益康唑 88% 100%咪唑 酮康唑 1.85E-0784% 84%咪唑 咪康唑 2.78E-0774% 86%脂肪酸酰胺&其它表面活性剂月桂基羟乙基咪唑啉 4.67E-07脂肪酸酰胺&其它表面活性剂油基羟乙基咪唑啉3.02E-0554% 80%黄烷类化合物 槲皮素 6.29E-0540% 74%香豆素 香豆素喹啉 (7H-苯并咪唑并[2,1-a]苯并 8.59E-07[de]-异喹啉-7-酮喹啉 羟基喹啉(2-羟基喹啉)3.64E-04喹啉 美替拉酮(2-甲基-1,2-二-3- 47%吡啶基-1-丙烷)
部分B.增效剂组合的作用为了评估增效剂分子的组合物的作用,需要一种包括5类增效剂的各种的作用的试验。单一酶试验不适合这种目的,因为它只对一类的增效剂分子具有特异性。反映角质细胞中的类维生素A浓度的试验必需使单一增效剂分子与增效剂分子的组合的作用相联系。因此,采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试验。Tgase类是钙依赖性酶,其催化蛋白中共价交联的形成。若干Tgase酶在角质细胞中与膜结合,这对于表皮细胞的成熟至关重要。这种酶受到视黄酸抑制。视黄酸的浓度越高,对Tgase表达的抑制作用越大。所以,Tgase同时是角质细胞分化和类维生素A对角质细胞作用的良好标识。
转谷氨酰胺酶作为皮肤分化的一种标识在表皮中末期分化过程中,在细胞四周的内表面形成厚15nm的蛋白层(称作角质化包膜(CE))。CE由许多不同的蛋白组成,这些蛋白业已在至少两种不同的表皮内表达的转谷氨酰胺酶(TGases)的催化下通过N∑-(γ-谷酰基)赖氨酸异二肽(isodipeptide)键的形成交联在一起。Tgase I大量表达在表皮的分化层尤其是颗粒层中,但不存在于未分化基底表皮中。所以TGase I是具有高TGase I水平的表皮角质细胞分化的有用标识,其指示出较高的分化状态。用基于ELISA的TGase I试验、使用TGase I抗体在下列实施例中来评估培养角质细胞的分化状态。
将角质细胞(按照上述方法培养)铺板在96孔平板中200μl培养基内达到4,000-5,000细胞/孔的密度。温育2-3天后,或直至细胞约50%融合之后,将培养基更换为含有试验化合物的培养基(每种试验一式五份)。细胞继续培养96小时,此后吸出培养基并将平板储藏在-70℃。从冰箱中取出平板,并且细胞用200μl的1×PBS冲洗2次。细胞在室温(R/T)下与TBS/5%BSA(洗涤缓冲液,牛血清白蛋白)一起温育1小时。此后加入TGase初级抗体50μl在洗涤缓冲液中1∶2000稀释的单克隆抗Tgase I Ab B.C.。初级抗体在37℃下温育2小时且随后用洗涤缓冲液漂洗6次。细胞继续与50μl在洗涤缓冲液中1∶4,000稀释的次级抗体(Fab片段,得自Amersham的过氧化物酶的偶联抗小鼠IgG)在37℃下温育2小时,此后用洗涤缓冲液漂洗3次。用洗涤缓冲液漂洗后,细胞用PBS漂洗3次。为了比色显影,在R/T和黑暗(在铝箔覆盖下)下,将细胞与100μl底物溶液(4mg邻苯二胺和3.3μl的30%H2O2于10ml 0.1M柠檬酸盐缓冲液pH 5.0中)精确温育5分钟。通过加入50μl的4N H2SO4终止该溶液。在96孔平板UV分光光度计中492nm下读取样本的吸光度。在5份复制试验中,其中4份用两种抗体处理,第5份用作Tgase背景对照。测定TGase水平并表示为对照的百分比。
Tgase试验细节在开始试验之前,为了测定增效剂分子的组合的作用,先研究标准Tgase试验条件。建立一个如下所述的全面有效的Tgase试验A.试剂细胞人角质细胞(P2在T75烧瓶中; 新生儿包皮P3在96孔试验平板中)初级抗体TGm特异性单克隆Ab B.C1 Biogenesis(Cat#5560-6006)次级抗体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小鼠Ig Amersham(Cat#NA9310)F(ab)2底物溶液对于10ml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4.0mg邻苯二胺SigmaP-72883.3μl的30%H2O2SigmaH-1909B.培养基/缓冲液角质细胞生长培养基(KGM) Clonetics(Cat#3111)磷酸盐缓冲盐水;Dulbecco氏培养基 Life Technology(Cat#不含Ca/MgCl2) 14200-075)Tris缓冲盐水封阻缓冲液(1×TBS+5%奶粉) BioRad(Cat#170-6404)洗涤缓冲液(1%奶粉在TBS+0.05% Sigma(Cat#P-7949)Tween20中)磷酸盐柠檬酸盐缓冲液0.2M磷酸氢二钠 Sigma(Cat#S-9763)和0.1M柠檬酸的1∶1混合物 Sigma(Cat#C-1909)4N H2SO4
C.培养器具96孔聚丙烯微量滴定平板 Costar(Cat#3595)96孔聚丙烯U底平板Costar(Cat#3794)T75-开口盖 Costar(Cat#3376)D仪器/设备Biotek Model EL 340微板读数器Bio-tek Instuments Inc.
复合探针II PackardE细胞培养方法角质细胞在96孔平板中的接种1.制备一种角质细胞的混悬液,其在KGM培养基中的浓度为3000细胞/200μl/孔(各微量滴定平板使用3×105细胞/12ml培养基)2.将200μl的角质细胞混悬液只转移到内部60个孔的各个孔中。
3.把200μl的KGM培养基吸移至外孔中(以保持热平衡)。
4.各平板在37℃和5%CO2下温育3天或直至细胞约50%融合为止。
含样本的角质细胞的处理5.在DMSO中制备样本的储备液。
6.将样本稀释至所需浓度,使DMSO的最终试验浓度为0.1%。
7.将20μl的样本转移到孔中且加入180μl的KGM培养基使最终的试验体积为200μl。
8.平板在37℃和5%CO2下温育72小时。
9.从各孔中取出全部培养基。
10.孔用200μl的1×PBS漂洗2次。
11.最后将它们在-70℃下冷冻至少1.5小时。
F转谷氨酰胺酶试验1.封阻平板在室温下用200μl/孔的封阻缓冲液温育1小时。
2.初级抗体抽吸封阻缓冲液。用100μl/孔的TGm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C1(以1∶2000在洗涤缓冲液中稀释)在37℃下温育至少2小时。背景对照孔中不加入初级抗体。
3.用洗涤缓冲液漂洗孔6次。
4.次级抗体用100μl/孔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小鼠IgF(ab)2片段(1∶4000在洗涤缓冲液中稀释)在37℃下温育2小时。
5.孔用洗涤缓冲液(加入200μl)漂洗3次且在每次漂洗后吸出。
6.孔用PBS(无Tween)漂洗3次。
7.100μl/孔底物溶液在室温下精确温育5分钟。
8.用50μl/孔4N H2SO4终止该反应。
9.在492nm在Bio-tek平板读取器中读取吸光度。
I.最佳化研究a.转谷氨酰胺酶产生的时程在96孔平板(4000细胞/孔)中进行时程试验从而测定角质细胞生长中转谷氨酰胺酶生产的最佳温育时间。该时程研究使用多个变量进行,包括视黄酸和视黄醇的剂量反应分析以及在1.2mM CaCl2存在下的温育。虽然转谷氨酰胺酶生产在对照细胞(0.1%DMSO)中没有改变,但视黄酸和视黄醇两者在5天的温育期内表现出对转谷氨酰胺酶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最显著的类维生素A作用是在第2天和第3天观察到。在第2天观察到最低抑制作用,转谷氨酰胺酶的生产在最高浓度(1μM)的视黄酸和视黄醇的存在下分别被抑制85%和55%。还通过改变细胞密度(3000细胞/孔和5000细胞/孔)进行相同的试验且观察到可比较的结果。
BDMSO敏感性用在0-2%内的不同浓度的DMSO测试在角质细胞中对转谷氨酰胺酶生产的影响。高于0.5%DMSO时,该试验对DMSO浓度敏感并且对活性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所以,选择0.1%的最终试验浓度来进行随后的样本浓度研究。
C剂量反应曲线视黄酸和视黄醇基于数据,选择第3天作为最佳时间并选择0.1%DMSO作为进一步试验的浓度。用视黄酸和视黄醇在0.1%DMSO的存在下进行另一个剂量反应试验,并且在第3天分析转谷氨酰胺酶的生产。对于视黄酸和视黄醇的Tgase抑制作用可以观察到一个良好的剂量反应。10-7M的视黄醇在线性范围的浓度内产生Tgase的抑制作用。所以,选择视黄醇的这个浓度来评估增效剂组合物。
D.用于试验增效剂或增效剂的组合的最终条件用视黄醇和多种增效剂培养角质细胞的天数-3天DMSO终浓度 -小于0.1%视黄醇浓度 -10-7M(0.1μM)增效剂浓度 -10mM至0.1nM利用上述条件,测试所有不同增效剂(B1-B5)的剂量反应以鉴定以组合试验的增效剂的最佳浓度。
测定转谷氨酰胺酶水平并在表B1-B5中表示为(i)%(增效剂+视黄醇抑制/对照抑制)-%(ROH抑制/对照抑制),它测定出与视黄醇单用相比的增效剂+视黄醇所诱导的TGase抑制作用的附加作用,或(ii)当测定多种增效剂浓度的抑制作用时表示为IC50值-这提供了与10-7M的恒定视黄醇浓度组合抑制50%TGase时的增效剂的浓度。
增效剂组合和增效剂比例现在惊奇地发现某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机理提高由视黄醇或视黄酯形成视黄酸的内源性水平。这些化合物在此总称为″类维生素A增效剂″。这些包括ARAT/LRAT的抑制剂(B1增效剂),视黄醛还原酶的抑制剂(B3增效剂),结合CRABP-2的视黄酸抑制剂(B4增效剂)和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的视黄酸氧化的抑制剂(B5增效剂),或某些其它提高或激活视黄醇脱氢酶的化合物(B2增效剂)。这些增效剂编号为B1-B5组,如上表1所述。
所述增效剂单用或彼此组合,可以通过增加可用于转化为视黄酸的视黄醇的量并抑制视黄酸的降解来加强类维生素A的作用。所述增效剂与类维生素A(例如视黄醇、视黄酯、视黄醛、视黄酸)联合作用,后者内源性存在于皮肤中。然而,优选的组合物包括在组合物中与增效剂共存的类维生素A,以使性能最佳化。
本发明部分涉及第二种组合物,该组合物含有占组合物重量约0.0001%-约50%,优选0.001%-10%,最优选0.001%-5%(重量)的至少一种增效剂化合物,或二元、三元、四元或五元增效剂组合物的组合,和化妆可接受载体。增效剂组合物以下列比例特定的0.001%-5%的合并浓度,在体外转谷氨酰胺酶试验中可以抑制转谷氨酰胺酶超过50%。
本发明组合物所包括的增效剂选自a.两种增效剂,其中两者均选自B2、B3和B4;b.增效剂的二元组合,选自B1/B2;B1/B3,B1/B4;B1/B5;B2/B3,B2/B4;B2/B5;B3/B4,B3/B5;B4/B5c.增效剂的三元组合,选自B1/B2/B3;B1/B2/B4;B1/B2/B5;B1/B3/B4;B1/B3/B5;B1/B4/B5;B2/B3/B4;B2/B3/B5;B2/B4/B5;B3/B4/B5d.增效剂的四元组合,选自B1/B2/B3/B4;B1/B2/B3/B5;B1/B2/B4/B5;B1/B3/B4/B5;B2/B3/B4/B5;和e.5组的增效剂的组合B1/B2/B3/B4/B5。
增效剂与增效剂的比例如上所述的不同种类(B1-B5)组合的增效剂在化妆品中以下述特定比例具有介于0.001%-5%内的抑制Tgase活性至少低于50%的最佳浓度本发明 增效剂与增效剂的比例浓度宽泛1∶10,000-10,000∶1 100mM-1nM优选的 1∶1000-1000∶1 10mM-10nM最优选的1∶100-100∶1 1mM-100nM最佳1∶10-10∶1 0.1mM-1μM类维生素A与增效剂的比例优选的组合物包括组合物中与增效剂或增效剂的组合共存的类维生素A(例如视黄醇,视黄酯,和视黄醛),从而使性能最佳化。
为了使性能最佳化,类维生素A与增效剂的浓度应该以下列比例存在于组合物中
本发明增效剂与类维生素A的比例 浓度宽泛 10,000∶1-1∶10,000 100mM-1nM增效剂;0.001-10%类维生素A优选的1000∶1-1∶1000 10mM-10nM增效剂;0.001-10%类维生素A最优选的 100∶1-1∶1001mM-100nM增效剂;0.01-1%类维生素A实施例中所用各种增效剂的浓度由于目的在于通过活性化合物与视黄醇的组合来建立对转谷氨酰胺酶表达的协同抑制,所以当分别在视黄醇的存在下进行测试时,必需测定活性化合物的剂量反应分布(IC20和IC50值)。属于B2-B4的增效剂的详细剂量反应在下表中给出,之前为IC50和IC20表。这个数据用来鉴定各活性化合物的适当次最大抑制浓度,最终可以鉴定在视黄醇存在下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的推定协同作用。下表中的数据表示IC50和IC20(对照的80%)值和测试增效剂的组合的协同性时所用的浓度。
为了证明两种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必需选择至多为IC20的浓度来测试,也就是说,独自使视黄醇对Tgase表达的抑制作用增效20%时的化合物浓度。两种这样的化合物应该具有40%的附加抑制作用。利用这种策略来测定浓度保留下40-100%的进一步抑制的窗口以测定两种试验化合物的协同作用。
更具挑战性的浓度标准将是选择化合物单用没有抑制作用,但组合时表现出抑制作用时的浓度。然而在这样的研究中,我们选择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我们选择了化合物的比最小有效Tgase抑制浓度低10-1000倍的浓度。利用这样非常低浓度鉴定协同性组合应该意味着鉴定出最有效的协同组合。

ND没有测定或没有观察到一个确定的剂量反应。对于协同作用,测试宽范围的浓度(4个数量级10-5至10-9M)。
B2-B4类增效剂的剂量反应下列各表包括有关属于B2-B4类的增效剂的剂量反应的数据。增效剂的浓度是以摩尔浓度计;4个复制品的平均Tgase水平和标准偏差表示为对照(0.1%DMSO和10-7M视黄醇)的百分比(%)。较高数值(接近100或大于100)表示没有Tgase的抑制作用。数值越低,抑制剂该浓度下的效价越高。由这个剂量反应表计算出IC50和IC20值并表示在上表中。
B2类增效剂磷酯酰胆碱(B2)
鞘磷酯(B2)
TCC(B2)
1,2-二辛酰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B2)
B3类增效剂安吖啶B3
甘珀酸(B3)
甘草次酸(B3)
亚油酸(B3)
亚麻酸(B3)
肉豆蔻酸(B3)
香兰素(B3)
B4类增效剂十六烷二酸(B4)
12-羟基硬脂酸(B4)
反油酸(B4)
亚麻子油(B4)
异硬脂酸(B4)
2-羟基硬脂酸(B4)
增效剂的二元组合对Tgase抑制作用的协同效果为了研究两种不同种类的增效剂的组合与视黄醇对Tgase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在上表给出的浓度下测试化合物的选定组合。测试浓度比Tgase活性最低抑制所需浓度(即IC20)小一个对数数量级。所述化合物单独和以组合方式进行测试并给出各化合物和各组合的Tgase的%抑制率。
下列实施例给出所有可能的二元组合的协同组合(B1/B2;B1/B3,B1/B4;B1/B5;B2/B3,B2/B4;B2/B5;B3/B4,B3/B5;B4/B5)。当组合物的%抑制率大于各化合物加和在一起的抑制率时,表示具有协同作用(即组合物的抑制率大于化合物1的抑制率+化合物2的抑制率)。下表中所有二元组合实施例均协同抑制Tgase。

增效剂的三元组合对Tgase抑制作用的协同效果为了研究三种不同种类的增效剂的组合与视黄醇对Tgase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在上表给出的浓度下测试化合物的选定组合。测试浓度比Tgase活性最低抑制所需浓度(即IC20)小一个对数数量级。所述化合物单独和以组合方式进行测试并给出各化合物和各组合的Tgase的%抑制率。下列实施例给出所有可能的三元组合的协同组合(B1/B2/B3;B1/B2/B4;B1/B2/B5;B1/B3/B4;B1/B3/B5;B1/B4/B5;B2/B3/B4;B2/B3/B5;B2/B4/B5;B3/B4/B5)。当组合物的%抑制率大于各化合物加和在一起的抑制率时,则表示具有协同作用(即组合物的抑制率大于化合物1的抑制率+化合物2的抑制率+化合物3的抑制率)。下表中所有三元组合实施例在10-7M视黄醇的存在下均协同抑制Tgase。
化合物1化合物2 化合物3TG作TG作TG作TG作为%C 为%C 为%C 为%C化合物 化合物 化合物 组合1 2 3B1/B2/B3组合磷脂酰胆碱 甘草次酸 蓖麻油甲酯酸 88 91 85 53(MEA)磷脂酰胆碱 甘草次酸 Echinacea 88 91 119 52磷脂酰胆碱 甘草次酸 柑桔素 88 91 94 52磷脂酰胆碱 甘草次酸 乙酰鞘氨醇 88 91 99 58(C2神经酰胺)磷脂酰胆碱 甘草次酸 法呢醇 88 91 118 491,2-二辛酰甘草次酸 α-二氢大马81 91 89 58基-sn-甘油 酮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磷脂酰胆碱柑桔素 81 88 94 66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
1,2-二辛酰安吖啶-HCl亚油酰基一乙 81 79 127 60基-sn-甘油 醇酰胺基-3-二氧磷 (LAMEA)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安吖啶-HCl棕榈酸酰胺一 81 79 95 63基-sn-甘油 乙醇酰胺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甘草次酸 α-二氢大马 81 91 89 58基-sn-甘油 酮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甘草次酸 柑桔素81 91 94 75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甘草次酸 Echinacea 81 91 119 77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甘草次酸 二甲基咪唑啉 81 91 87 67基-sn-甘油 酮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蓖麻油甲酯酸 甘珀酸磷脂酰胆碱85 95 88 63(MEA)B1/B2/B4组合B1/B2/B5组合磷脂酰胆碱 苯咪丁酮 Echinacea 88 84 119 75
磷脂酰胆碱苯咪丁酮柑桔素 88 84 94 83磷脂酰胆碱苯咪丁酮香叶醇 88 84 105 76磷脂酰胆碱苯咪丁酮法呢醇 88 84 118 82磷脂酰胆碱苯咪丁酮乙酰鞘氨醇 88 84 99 82(C2神经酰胺)磷脂酰胆碱咪康唑 α-紫罗兰酮 88 92 88 70磷脂酰胆碱咪康唑 蓖麻油甲酯酸88 92 85 72(MEA)B1/B3/B4组合安吖啶-HCl二甲基咪唑啉反油酸 79 87 93 0酮α-紫罗兰酮 安吖啶-HCl 12-羟基硬脂 68 79 95 62酸Lyrial十六烷二酸 香兰素 97 90 134 81己酰基鞘氨醇 异硬脂酸甘草次酸104 87 91 58(C6神经酰胺)B1/B3/B5组合安吖啶-HCl二甲基咪唑啉2-羟基喹啉 79 87 95 32酮 (2-羟基喹啉)安吖啶-HCl二甲基咪唑啉月桂基羟乙基79 87 52 -13酮 咪唑啉安吖啶-HCl二甲基咪唑啉槲皮素 79 87 92 -24酮安吖啶-HCl二甲基咪唑啉油酰基羟乙基79 87 76 39酮 咪唑啉安吖啶-HCl 二甲基咪唑啉 7H-苯并咪唑 79 87 94 32酮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安吖啶-HCl 二甲基咪唑啉 香豆素79 87 80 30酮己酰基鞘氨醇 甘珀酸油酰基羟乙基 104 88 76 64(C6神经酰咪唑啉胺)己酰基鞘氨醇 3,4,-二氢- 香兰素104 90 134 62(C6神经酰 2(1H)-喹啉胺)酮(氢化喹诺酮)安吖啶-HCl 氨基苯并三唑 Echinacea 79 105 119 48己酰基鞘氨醇 氨基苯并三唑 鞘磷脂104 105 60 69(C6神经酰胺)安吖啶-HCl 氨基苯并三唑 乙酰鞘氨醇79 105 99 -7(C2神经酰胺)α-紫罗兰酮安吖啶-HCl7H-苯并咪唑 68 79 94 54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Utrecht-2 甘珀酸槲皮素76 88 92 74Utrecht-2 甘珀酸油酰基羟乙基 76 88 76 69咪唑啉Utrecht-2 甘珀酸7H-苯并咪唑 76 88 94 73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
Utrecht-2 甘珀酸3,4-二氢- 76 88 90702(1H)-喹啉酮(氢化喹诺酮)肉豆蔻酸 苯咪丁酮 香叶醇 79 84 105 74肉豆蔻酸 苯咪丁酮 α-二氢大马79 84 8973酮肉豆蔻酸 苯咪丁酮 乙酰鞘氨醇 79 84 9970(C2神经酰胺)油基甜菜碱酮康唑甘珀酸 62 85 8878油基甜菜碱酮康唑甘草次酸 62 85 9171油基甜菜碱酮康唑亚油酸 62 85 1183油基甜菜碱酮康唑亚麻酸 62 85 208 80己酰基鞘氨醇 3,4,-二氢 香兰素 104 90 134 62(C6神经酰 2(1H)-喹啉胺) 酮(氢化喹诺酮)B1/B4/B5组合反油酸2-羟基喹啉蓖麻油甲酯酸 93 95 8575(2-羟基喹 (MEA)啉)反油酸2-羟基喹啉柑桔素 93 95 9486(2-羟基喹啉)反油酸2-羟基喹啉α-二氢大马93 95 8980(2-羟基喹 酮啉)
反油酸 2-羟基喹啉法呢醇 93 95 118 82(2-羟基喹啉)反油酸 2-羟基喹啉番红花酸93 95 90 78(2-羟基喹啉)B2/B3/B4组合1,2-二辛酰甘草次酸 12-羟基硬脂 81 91 95 57基-sn-甘油 酸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甘草次酸 亚麻子油81 91 103 62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甘草次酸 反油酸 81 91 93 75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磷脂酰胆碱 2-羟基硬脂花生四烯酸 88 83 78 60酸(Na+盐)B2/B3/B5组合磷脂酰胆碱 苯咪丁酮 亚麻酸 88 84 208 84磷脂酰胆碱 苯咪丁酮 花生四烯酸 88 84 78 83(Na+盐)1,2-二辛酰安吖啶-HCl苯咪丁酮81 79 84 58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
1,2-二辛酰 安吖啶-HCl7H-苯并咪唑 81 79 94 59基-sn-甘油 并[2,1-a]苯基-3-二氧磷并[de]-异喹基乙醇酰胺 啉-7-酮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3,4,-二氢- 81 91 90 56基-sn-甘油 2(1H)-喹啉基-3-二氧磷酮(氢化喹诺基乙醇酰胺 酮)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2-羟基喹啉 81 91 95 75基-sn-甘油 (2-羟基喹基-3-二氧磷啉)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氨基苯并三唑 81 91 10572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月桂基羟乙基 81 91 52 79基-sn-甘油 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l,2-二辛酰 甘草次酸 槲皮素 81 91 92 73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苯咪丁酮 81 91 84 54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
1,2-二辛酰 甘草次酸克霉唑81 91 7942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 甘草次酸咪康唑81 91 8243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B2/B4/B5组合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 氨基苯并三唑 88 83 105 77酸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 月桂基羟乙基 88 83 5274酸 咪唑啉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 槲皮素88 83 9269酸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 油酰基羟乙基 88 83 7675酸 咪唑啉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 7H-苯并咪唑 88 83 9479酸 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磷脂酰胆碱苯咪丁酮反油酸88 84 9381B3/B4/B5组合反油酸2-羟基喹啉 甘珀酸93 95 8869(2-羟喹啉)反油酸2-羟基喹啉 香兰素93 95 134 81(2-羟喹啉)安吖啶-HC1氨基苯并三唑亚麻子油 79 105 103 45
肉豆蔻酸苯咪丁酮 12-羟基硬脂 79 84 95 81酸肉豆蔻酸苯咪丁酮 亚麻子油 79 84 103 81反油酸 2-羟基喹啉花生四烯酸 93 95 78 63(2-羟喹啉)(Na+盐)增效剂的四元组合对Tgase抑制作用的协同效果为了研究四种不同种类的增效剂的组合与视黄醇对Tgase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在上表给出的浓度下测试化合物的选定组合。试验浓度比Tgase活性最低抑制所需浓度(即IC20)小一个对数数量级。
所述化合物单独和以组合方式进行测试并给出各化合物和各组合的Tgase的%抑制率。下列实施例给出所有可能的三元组合的协同组合(B1/B2/B3/B4;B1/B2/B3/B5;B1/B2/B4/B5;B1/B3/B4/B5;B2/B3/B4/B5;)。如果(4种增效剂)的组合的%抑制率差别比3种增效剂组合的抑制率差别大于30%(即4种增效剂组合物的%抑制率等于或大于3中增效剂组合的%抑制率+30%),则证明具有协同作用。下表中增效剂的所有四元组合均表现出协同作用。
化合物1 化合物2化合物3 化合物4 四元三元差异TG (1-3(<30%(%C) 组 =协合;TG 同)%C)B1/B2/B3/B4组合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12-羟基-硬21 64 42酸(MEA) 脂酸柑桔素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12-羟基-硬15 57 41脂酸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12-羟基-硬 -34043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脂酸(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异硬脂酸5 4035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安吖啶-HCl 12-羟基-硬 -34245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脂酸(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安吖啶-HCl 反油酸 8 4234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己酰基鞘氨TCC甘草次酸异硬脂酸754 47醇(C6神经酰胺)LyrialTCC香兰素 十六烷二酸 10 48 38椰油基羟乙1,2-二辛酰甘草次酸异硬脂酸037 37基咪唑啉 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椰油基羟乙磷脂酰胆碱花生四烯酸 2-羟基-硬-1 37 38基咪唑啉(Na+盐)脂酸椰油基羟乙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亚麻子油 -2 45 47基咪唑啉 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B1/B2/B3/B5组合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苯咪丁酮 20 64 44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克霉唑 26 64 38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咪康唑 9 64 55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酮康唑 5 64 59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月桂基羟乙 15 64 49酸(MEA)基咪唑啉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油酰基羟乙 2 64 61酸(MEA)基咪唑啉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7H-苯并咪25 64 39酸(MEA)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12-羟基硬18 62 44脂酸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苯咪丁酮 22 62 40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克霉唑 24 62 38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咪康唑 13 62 50
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酮康唑 12 62 50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月桂基羟乙 14 62 49基咪唑啉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油酰基羟乙 3 62 59基咪唑啉Echinacea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 7H-苯并咪 24 62 39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柑桔素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咪康唑 1 57 56柑桔素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酮康唑 22 57 34柑桔素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月桂基羟乙 10 57 46基咪唑啉柑桔素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油酰基羟乙 2 57 54基咪唑啉柑桔素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7H-苯并咪 15 57 42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棕榈酸酰胺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咪康唑 -2 39 41一乙醇酰胺棕榈酸酰胺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油酰基羟乙 6 39 33一乙醇酰胺 基咪唑啉法呢醇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咪康唑 3 43 40法呢醇磷脂酰胆碱甘草次酸油酰基羟乙 6 43 37基咪唑啉香叶醇1,2-二辛酰安吖啶-HCl咪康唑11 47 36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香叶醇1,2-二辛酰安吖啶-HCl油酰基羟乙3 47 44基-sn-甘油 基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 苯咪丁酮 2 40 37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 咪康唑5 40 35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B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 酮康唑0 40 40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 月桂基羟乙-2 40 41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基咪唑啉(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 油酰基羟乙5 40 35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基咪唑啉(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甘草次酸 7H-苯并咪 1 40 39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唑并[2,1-(LAMEA) 基-3-二氧a]苯并磷基乙醇酰 [de]-异喹胺 啉-7-酮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安吖啶-HCl苯咪丁酮 7 42 35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安吖啶-HCl克霉唑1042 32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安吖啶-HCl咪康唑5 42 37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1,2-二辛酰安吖啶-HCl酮康唑1142 32乙醇酰胺 基-sn-甘油(LAMEA) 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 1,2-二辛酰安吖啶-HCl月桂基羟乙-44246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基咪唑啉(LAMEA)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 1,2-二辛酰安吖啶-HCl油酰基羟乙5 4237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基咪唑啉(LAMEA)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亚油酰基一 1,2-二辛酰安吖啶-HCl7H-苯并咪 8 4235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唑并[2,1-(LAMEA)基-3-二氧a]苯并磷基乙醇酰 [de]-异喹胺 啉-7-酮棕榈酸酰胺 1,2-二辛酰安吖啶-HCl咪康唑134330一乙醇酰胺 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棕榈酸酰胺 1,2-二辛酰安吖啶-HCl油酰基羟乙3 4340一乙醇酰胺 基-sn-甘油 基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α-二氢大马1,2-二辛酰安吖啶-HCl咪康唑114837酮 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
α-二氢大马 1,2-二辛酰 安吖啶-HCl 酮康唑 13 48 34酮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α-二氢大马 1,2-二辛酰 安吖啶-HCl 月桂基羟乙 15 48 33酮基-sn-甘油基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α-二氢大马 1,2-二辛酰 安吖啶-HCl 油酰基羟基 3 48 45酮基-sn-甘油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珀酸 12-羟基硬 3 55 52酸(MEA) 脂酸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珀酸 苯咪丁酮 6 55 49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珀酸 咪康唑 -2 55 57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珀酸 酮康唑 1 55 54酸(MEA)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珀酸 月桂基羟乙 4 55 51酸(MEA) 基咪唑啉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甘珀酸 油酰基羟乙 3 55 52酸(MEA) 基咪唑啉蓖麻油甲酯磷脂酰胆碱 甘珀酸7H-苯并咪 11 55 44酸(MEA) 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柑桔素磷脂酰胆碱 亚油酸苯咪丁酮 -1 45 46香叶醇磷脂酰胆碱 亚油酸苯咪丁酮 140 39乙酰鞘氨醇磷脂酰胆碱 亚油酸苯咪丁酮 040 40(C2神经酰胺)乙酰鞘氨醇磷脂酰胆碱 亚麻酸苯咪丁酮 10 40 30(C2神经酰胺)二甲基咪唑TCC 安吖啶-HCl反油酸 14 47 33啉酮二甲基咪唑TCC 安吖啶-HCl槲皮素 12 44 32啉酮二甲基咪唑TCC 安吖啶-HCl香豆素 14 58 44啉酮己酰基鞘氨TCC 甘草次酸 氨基苯并三 848 40醇(C6神经 唑酰胺)α-二氢大马 TCC 肉豆蔻酸 苯咪丁酮 10 44 34酮B1/B2/B4/B5组合Lyrial香兰素 十六烷二酸咪康唑 12 48 36Lyrial香兰素 十六烷二酸油酰基羟乙 448 45基咪唑啉番红花酸 TCC 反油酸2-羟基喹啉 11 48 37(2-羟喹啉)
己酰基鞘氨甘草次酸 12-羟基硬 氨基苯并三 14 48 33醇(C6神经 脂酸 唑酰胺)二甲基咪唑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7H-苯并咪 2 44 42啉酮酸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亚油甲苄胺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7H-苯并咪 5 44 39酸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香叶草基香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7H-苯并咪 9 44 35叶醇酸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椰油基羟乙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7H-苯并咪 -8 44 52基咪唑啉酸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乙酰鞘氨醇磷脂酰胆碱2-羟基硬脂7H-苯并咪 10 44 34(C2神经酰 酸唑并[2,1-胺) a]苯并[de]-异喹啉-7-酮番红花酸 磷脂酰胆碱 2-羟基硬脂 7H-苯并咪 10 44 34酸 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N,N-二乙基 磷脂酰胆碱 2-羟基硬脂 7H-苯并咪 4 44 40椰油酰胺 酸 唑并[2,1-(椰油酰胺 a]苯并DEA) [de]-异喹啉-7-酮椰油羟乙基磷脂酰胆碱 反油酸 苯咪丁酮-4 30 34咪唑啉B1/B3/B4/B5组合二甲基咪唑安吖啶-HCl 反油酸 咪康唑 7 47 40啉酮二甲基咪唑安吖啶-HCl 反油酸 酮康唑 6 47 41啉酮二甲基咪唑安吖啶-HCl 反油酸 油酰基羟乙 3 47 44啉酮 基咪唑啉己酰基鞘氨甘草次酸异硬脂酸克霉唑 20 54 34醇(C6神经酰胺)己酰基鞘氨甘草次酸异硬脂酸咪康唑 10 54 43醇(C6神经酰胺)己酰基鞘氨甘草次酸异硬脂酸月桂基羟乙 20 54 33醇(C6神经 基咪唑啉酰胺)
己酰基鞘氨甘草次酸 异硬脂酸 油酰基羟乙5 54 48醇(C6神经 基咪唑啉酰胺)番红花酸 亚油酸反油酸2-羟基喹啉0 48 48(2-羟喹啉)番红花酸 亚麻酸反油酸2-羟基喹啉-2 48 50(2-羟喹啉)蓖麻油甲酯亚油酸反油酸2-羟基喹啉-1 31 32酸(MEA) (2-羟喹啉)椰油基羟乙甘珀酸反油酸2-羟基喹啉-6 28 34基咪唑啉 (2-羟喹啉)B2/B3/B4/B5组合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异硬脂酸 酮康唑4 37 33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异硬脂酸 油酰基羟乙6 37 31基-sn-甘油基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磷脂酰胆碱花生四烯酸2-羟基硬脂咪康唑6 37 31(Na+盐) 酸磷脂酰胆碱花生四烯酸2-羟基硬脂油酰基羟乙5 37 32(Na+盐) 酸基咪唑啉
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亚麻于油咪康唑 -145 47基-sn-甘油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1,2-二辛酰 甘草次酸 亚麻子油油酰基羟乙 7 45 38基-sn-甘油 基咪唑啉基-3-二氧磷基乙醇酰胺磷脂酰胆碱 甘珀酸2-羟基硬脂 7H-苯并咪 8 44 36酸 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磷脂酰胆碱 亚油酸2-羟基硬脂 7H-苯并咪 -344 47酸 唑并[2,1-a]苯并[de]-异喹啉-7-酮磷脂酰胆碱 甘草次酸 反油酸 苯咪丁酮 -330 33磷脂酰胆碱 亚油酸反油酸 苯咪丁酮 -230 32化妆可接受载体本发明的组合物还含有化妆可接受载体以在组合物中发挥活性成分的稀释剂、分散剂或载体的作用,从而在将组合物涂敷在皮肤上时使它们易于分布。
非水或除水以外的载体可以包括液体或固体润肤剂、溶剂、保湿剂、增稠剂和散剂。尤其优选的非水载体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或聚二甲基苯基硅氧烷。本发明的聚硅氧烷可以是那些25℃下粘度介于约10-10,000,000厘沲内的聚硅氧烷。尤其希望是低粘度和高粘度聚硅氧烷的混合物。这些聚硅氧烷购自General Electric Company,商标名为Vicasil、SE和SF,和购自Dow Corning Company的200和550系列。聚硅氧烷在本发明组合物中可以使用的量介于组合物重量的5-95%,优选25-90%(重量)。
任选的皮肤有益原料和化妆品辅剂油或油性原料可以与乳化剂一起存在以提供油包水乳液或水包油乳液,这大部分取决于所用乳化剂的平均亲水-亲脂平衡(HLB)。
本发明的化妆品组合物中可以存在不同种类的活性成分。活性剂被定义为除润肤剂和其它只改善组合物物理特性的组分之外的皮肤或毛发有益剂。虽然不限于这种分类,一般性实例包括防晒剂、亮肤剂和晒褐剂。
防晒剂包括那些常用于阻断紫外光的物质。示例化合物是PABA、肉桂酸酯和水杨酸酯的衍生物。譬如,可以使用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酮(也称作羟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和2-羟基-4-甲氧基二苯酮分别以商标Parsol MCX和Benzophenone-3销售。
防晒剂在乳液中的精确用量可以根据对太阳紫外辐射所需的防护程度而变化。
另一种优选的优选组分选自必需脂肪酸(EFAs),也就是那些所有细胞的质膜形成中所必需的脂肪酸,在角质细胞中EFA缺乏导致细胞过度增殖。补充EFA可以校正这种现象。EFA也可以提高表皮的脂质生物合成并为表皮的屏障形成提供脂质。所述的必需脂肪酸优选自亚油酸、γ-亚麻酸、高-γ-亚麻酸、columbinic酸、二十碳-(n-6,9,13)-三烯酸、花生四烯酸、γ-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己烯酸及其混合物。
润肤剂常常掺混在本发明的化妆品组合物中。此类润肤剂的水平可以是组合物总重量的约0.5%-约50%,优选约5%-30%(重量)。润肤剂在通用化学目录下可以划分为酯类、脂肪酸和醇类,多元醇,和烃类。
酯可以是单-或二-酯。脂肪酸二酯的可接受实例包括己二酸二丁酯、癸二酸二乙酯、二聚酸二异丙酯,和琥珀酸二辛酯。可接受的支链脂肪酯包括肉豆蔻酸2-乙基-己酯、硬脂酸异丙酯和棕榈酸异硬脂基酯。可接受的三元酸酯包括三亚油酸三异丙酯和柠檬酸三月桂酯。可接受的直链脂肪酯包括棕榈酸月桂酯、乳酸肉豆蔻酯、芥酸油酯和油酸硬脂基酯。优选的酯包括椰油辛酸酯/癸酸酯(椰油辛酸酯和椰油癸酸酯的混合物)、丙二醇肉豆蔻基醚乙酸酯、己二酸二异丙酯和辛酸鲸蜡酯。
适当的脂肪醇和酸包括具有10-20个碳原子的那些化合物。尤其优选此类化合物例如鲸蜡基、肉豆蔻基、棕榈基和硬脂基醇类和酸类。
在可以起润肤剂作用的多元醇中是直链或支链烷基多羟基化合物。例如,优选丙二醇、山梨糖醇和甘油。也可以使用聚合多元醇,例如聚丙二醇和聚乙二醇。丁二醇和丙二醇也尤其优选作为渗透促进剂。
可以起润肤剂作用的烃类实例是那些具有12-30个碳原子的烃链的烃类。具体实例包括矿物油、矿脂、角鲨烯和异链烷烃。
本发明化妆品组合物中的另一类功能组分是增稠剂。增稠剂的含量一般是组合物重量的0.1-20%(重量),优选约0.5%-10%(重量)。增稠剂实例是B.F.Goodrich公司以商品名Carbopol出售的交联聚丙烯酸酯材料。也可以使用树胶,例如黄原胶、角叉菜胶、明胶、梧桐胶、果胶和槐树豆胶。在某些情形下作为聚硅氧烷或润肤剂的材料也可以发挥增稠功能。譬如,大于10厘沲的聚硅氧烷胶和酯如硬脂酸甘油酯具有双重功能。
本发明的化妆品组合物中可以掺混粉末。这些粉末包括白垩粉、滑石粉、漂白土、高岭土、淀粉、绿土粘土、化学改性的硅酸镁铝、有机改性的蒙脱石粘土、水合硅酸铝、煅烧硅石、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铝和它们的混合物。
其它次要辅助成分也可以掺混在所述的化妆品组合物中。这些组分可以包括着色剂、遮光剂和香精。这些物质的含量可以是组合物重量的0.001%-20%(重量)。
组合物的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主要意在作为局部涂敷在人皮肤上的产品,尤其是作为调理和平抚皮肤的试剂,和防止和减少皱纹和老化皮肤出现的试剂。
在使用中,从合适的容器或涂敷器将少量的组合物,例如1-5ml,涂敷在皮肤的暴露区域,并且如果必要,随后用手或手指或适当装置铺展和/或摩擦到皮肤内。
产品形式和包装本发明的局部皮肤处理组合物可以配制为洗剂、流体霜剂、霜剂或凝胶。所述的组合物可以包装在适合其粘度和消费者用途的适当容器中。例如,洗剂或流体霜剂包装在瓶或滚珠涂敷器,或胶囊,或发生剂驱动气溶胶装置或带有适合手指操作的泵的容器中。当组合物是霜剂时,可以简单储藏在不变形瓶或挤压式容器如管或有盖的罐内。
本发明因此还提供含有化妆上可接受的本发明定义组合物的密闭容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护肤组合物,含有a.0.001%-10%的类维生素A;b.至少两种属于B1-B5类的含量为0.0001%-50%的类维生素A增效剂的组合物,其中两种增效剂相互的比例范围为1∶1000-1000∶1;c.化妆可接受载体。
2.权利要求1的护肤组合物,其中所述增效剂的组合物含有至少三种属于B1-B5类的含量为0.0001%-50%的增效剂。
3.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护肤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组合物具有至少四种属于B1-B5类的含量为0.0001%-50%的增效剂的组合。
4.上述权利要求任一项所述的护肤组合物,其中所述第二组合物具有全部五种属于B1-B5类的增效剂的组合。
5.一种调理皮肤的美容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产品局部涂敷在皮肤上。
6.一种模拟视黄酸对皮肤的作用的美容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的产品涂敷在皮肤上。
7.一种护肤组合物,含有a.至少两种属于B1-B5类的含量为0.0001%-50%的类维生素A增效剂的组合物,其中两种增效剂相互的比例范围为1∶1000-1000∶1;b.化妆可接受载体。
全文摘要
一种护肤产品,含有约0.001%-约10%的类维生素A,与0.0001%-约50%的类维生素A增效剂的组合物。
文档编号A61Q19/08GK1662216SQ01814860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30日
发明者S·P·格兰格尔, I·R·斯科特, R·M·多诺文, S·T·伊奥布斯特, L·利卡梅利 申请人: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