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换代改革型饺子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设备,属于食品加工机械领域。
据调查目前国内外虽有饺子机,但均已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日本饺子机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国内的饺子机非合理设计绞龙供面,造成面发热,淀粉糊化,口感欠佳,已被逐渐淘汰。
本实用新型虽然还用绞龙供面,但其所有参数均经试验优选计算而定,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原饺子机面发热变粘,不易脱模,并且破坏饺子的口感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所示滚模(1)在上,滚轮(2)在下,二者外圆相切,按箭头指示方向作旋转运动,组成成型机构。
内锥套(3)与外锥套(4)形成环形间隙(图2),内锥套(3)的右端为具有3个轮辐的支撑圈,用螺环(20)与缸筒(7)螺纹连接(图2)。外锥套(4)的外围套装螺母(5)、与螺环(20)螺纹连接,组成面管输出机构;转动螺母(5)可以改变外锥套的轴向位置,调整间隙大小,用以调整面管壁厚。
缸筒(7)内孔为锥形,其右端用螺母(8)与面斗(9)紧固联接,缸筒(7)内装有与缸筒(7)同锥度的绞龙(6),其左端用内锥套(3),定心套(21)支撑,右端与传动系统连接,并用推力轴承及螺母(10)轴向限位,转动螺母(10),可以改变绞龙(6)的轴向位置,而改变绞龙(6)与缸筒(7)的径向间隙,用以调整输出压力及面的流量,以上几种零件组成供面机构。
绞龙(6)中心孔内装有输馅管(11),其右端与叶片泵定子(13)用螺纹连接。定子(13)内装有转子(14),与定子(13)偏心装置;转子(14)通过中心开有6个辐射槽,各装有叶片(16),转子(14)中间与定子(13)同心装有定心套(15),转子(14)上端销连接装有锥形绞龙(12)及馅斗。定子(13)的右端装有螺柱(17)、H形螺母(19)及叉形支架(18),转动螺母(19),可以改变定子(13)与转子(14)的偏心距,用以调整供馅的流量,以上几种零件组成供馅叶片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借助于附图详述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纵向剖视简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绞龙供面机构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锥套(3)A-A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缸筒(7)的B-B剖视图;将面团投入面斗M处,馅料投入馅斗K处,启动电机,驱动传动系统,带动传动零件,均按箭头指示方向转动;绞龙(6)便将面团从内锥套(3)与外锥套(4)组成的环形间隙挤出成面管,供馅叶片泵同时将馅料通过输馅管(11)送入面管,灌满馅的面管经滚模(1)与滚轮(2)的滚轧,即可制成大肚弯曲半圆形饺子。
旋拧螺母(5),可以调整饺子皮的厚度。旋拧螺母(10),可以调整饺子体积大小。旋拧螺母(19)可以调整饺子馅大小。
原饺子机,绞龙转速太高,120只/分、绞龙转速为70多转/分,造成面与缸筒内壁及面与面高速摩擦发热。
本实用新型将原有饺子机的内锥套的双层交错支撑轮辐,改成单层弧形轮辐(图3),用以扩大通道,减小阻力。并将原饺子机缸筒内壁,加工成数个沟槽(图4),用以加大圆周阻力,避免面料打滑,从而加快面的轴向流量。采取以上两种措施,即可大大降低绞龙转速(240只/分、饺子机的绞龙转速只有28转/分)。减少面与缸筒内壁及面与面的摩擦,解决面发热问题,生产效率比原饺子机提高一倍,饺子口感仍不低于手工制品。
权利要求1.一种由滚模(1)、滚轮(2)、内锥套(3)、外锥套(4)、绞龙(6)、缸筒(7)等所组成的换代改革型饺子机,其特征在于滚模(1)在上,滚轮(2)在下,二者外圆相切,组成成型机构;内锥套(3)与外锥套(4)形成环形间隙,内锥套(3)的右端带有轮辐的环形圈,用螺环(20)与缸筒(7)螺纹连接,外锥套(4)的外围套装螺母(5),与螺环(20)连接,组成面管输出机构,缸筒(7)右端用螺母(8)与面斗(9)紧固连接,缸筒(7)内装有绞龙(6),其左端用内锥套(3),定心套(21)支撑,右端与传动系统连接,并用推力轴承及螺母(10)轴向限位,以上几种零件组成供面机构,绞龙(6)中心孔内装有输馅管(11),其右端与供馅叶片泵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代改革型饺子机,其特征在于内锥套(3)的右端具有三个弧形轮辐支撑圈。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代改革型饺子机,其特征在于缸筒(7)的内壁加工成数个沟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换代改革型铰子机,属于食品加工机械领域。本实用新型虽然仍然使用绞龙供面,但其所有参数均经试验优选计算而定,并将内锥套的支撑轮辐改成单层三个弧形轮辐,扩大通道,将缸筒内壁增加了数个沟槽,用以增加圆周摩擦力。此两种改进,可加大面的流量,因而大大降低了绞龙转速,由原来120个/分机器、绞龙70多转/分,改为240个/分、绞龙28转/分,面也不发热了。彻底解决了面发热问题。其成型方法仍保持不用另轧面片,并且没有边角余料,饺子口感优于手工制品。
文档编号A47J43/00GK2694756SQ20042000356
公开日2005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17日
发明者李春和 申请人:李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