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加热烹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烹调室内供给水蒸气的蒸汽供给器的加热烹调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技术,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4-218917号公报中记载过一种过热蒸汽烹调装置,其构成为将在容器壁中埋设加热器(heater)的容器设置在烹调室内,把水注入该容器内加热生成水蒸气。还有,在该构成的情况下,烹调室内还设置别的加热器,利用烹调室内别的加热器使水蒸气过热。
在上述文献所述的过热蒸汽烹调装置的情况下,必需使水蒸气在烹调室内强制循环吹到别的加热器上。因此,需要风扇装置以使水蒸气在烹调室内强制循环,所以结构就变得复杂。而且,由于需要风扇(fan)装置的设置空间(space),所以烹调室的有效容积减小。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减小烹调室有效容积、能向烹调室内供给过热水蒸气、结构简单的加热烹调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加热烹调装置,具有放置烹调物品的烹调室;向所述烹调室内供给水蒸气的蒸汽供给器;以及用与水蒸气不同的介质加热所述烹调物品的加热器,其特点是所述蒸汽供给器具有小盒(casing);将水注入所述蒸汽生成室内的注水器;设在所述小盒内,并对所述蒸汽生成室内的水进行加热,在所述蒸汽生成室内生成水蒸气的第1热源;以及设置在所述小盒内位于高出所述第1热源的高处,在所述蒸汽生成室内使水蒸气过热的第2热源。
第1热源在蒸汽生成室内加热水生成水蒸气时,根据对流原理使水蒸气在蒸汽生成室内上升,第2热源在蒸汽生成室内使在蒸汽生成室内上升的水蒸气过热。即一边根据对流原理使水蒸气上升,一边利用第2热源使水蒸气过热,因此就不需要对第2热源供给水蒸气的风扇装置。因此,使构成简单,而且烹调室的有效容积也不会因风扇装置的影响而减小。
图1为表示实施例1的图(以加热烹调装置的门开启的状态表示加热烹调装置的外观图)。
图2为从正面表示加热烹调装置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图3为从侧面表示加热烹调装置内部构成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蒸汽生成容器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沿图5的X4线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蒸汽生成容器内部构成的剖视图(a为沿图4的X5a线的剖视图、b为沿图5的X5b线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7为表示加热器·蒸汽烹调用的烹调程序的流程图。
图8为表示泵驱动电动机的转速和加热器的使用状态间相关关系用的图(表示控制装置的记录数据用的图)。
图9为表示蒸汽烹调用的烹调程序的流程图。
图10为表示微波(range)·蒸汽烹调用的烹调程序的流程图。
图11为与表示实施例2的图4相当的图。
标号说明4烹调室、19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机构(加热器)、22磁控管(加热器)、30蒸汽生成装置(蒸汽供给器)、31蒸汽生成容器(容器)、34蒸汽生成室、36泵(注水器)、40蒸发加热器(第1热源)、41过热加热器(第2热源)、47主上叶片(叶片)、48主下叶片(叶片)、49副上叶片(叶片)、50副中叶片(叶片)、51副下叶片(叶片)、52副末端叶片(叶片)、59蒸汽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70控制装置(注水控制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如图1所示,加热烹调装置的箱体(cabnet)1做成正面开口的矩形箱子形状,如图2所示,由外箱2及内箱3构成。该内箱3的内部,做成正面开口的烹调室4。在烹调室4内,烹调物品可以从其正面放入或取出。如图1所示,在箱体1上安装着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该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做成能以箱体1的正面下端部的水平轴为中心转动。靠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转到垂直位置将烹调室4的正面锁上,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转到水平位置就释放。
在烹调室4的图中示出的左侧壁面及右侧壁面上,分别形成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导轨(rail)6。如图3所示,两根上导轨6上能滑动地承载上烹调盘7。同样地如图1所示,在烹调室4的左侧壁面及右侧壁面上形成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下导轨8。如图3所示,在两根下导轨8上能滑动地承载下烹调盘9。这些上烹调盘7及下烹调盘9在加热器·蒸汽(heater·steam)烹调时,能在烹调室4内存放上下两层。
如图3所示,在内箱3的后面装着小盒10。该小盒10的后面装着风扇驱动电动机(motor)11,该风扇驱动电动机11的转轴插入小盒10的内部。该风扇驱动电动机11的转轴上位于小盒10的内部装着离心风扇(以后简称为风扇)12,风扇装置13具有风扇驱动电动机11及风扇12。
烹调室4的后面形成上排气口14及下排气口15。这些上排气口14及下排气口15为多个通孔的集合体的总称,上排气口14配置在高出上烹调盘7的高处,下排气口15配置在低于下烹调盘9的低处。在烹调室4的后面形成吸入口16。该吸入口16为多个通孔的集合体的总称,配置在上烹调盘7和下烹调盘9之间的高度。也就是,在风扇装置13动作时从上排气口14排出的空气在上烹调盘7的上方向前方流动碰到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从下排气口15排出的空气在下烹调盘9的下方向前方流动碰到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碰到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的空气都通过上烹调盘7和下烹调盘9之间从吸入口16吸入小盒10内。
在小盒10的内部,装着内加热器17,内加热器17的上边部分如图2所示,配置在上排气口14的后方,内加热器17的下边部分配置在下排气口15的后方。在小盒10内部位于内加热器17的外周部分,装着环形的外加热器18。该外加热器18设定成其额定输出小于内加热器17,外加热器18的上边部分配置在上排气口14的后方,外加热器18的下边部分配置在下排气口15的后方。上述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对风扇装置13排出的空气加热使其成为热风,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驱动时从上排气口14向烹调室4内排出热风,并从下排气口15向烹调室4内排出热风,再从吸入口16吸入小盒10内。即风扇装置13、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构成相当于加热器的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oven cooking)机构19(参照图3),用热风对放置在烹调室4内的烹调物品加热。
如图1所示,在烹调室4的左侧壁面上装着箱内温度传感器20。该箱内温度传感器20检测烹调室4内气体温度,由热敏电阻构成。箱体1内如图2所示,形成机械室21。该机械室21为外箱2和内箱3之间的空间部分,机械室21内位于烹调室4的右侧设置磁控管(magnetron)22。该磁控管22相当于用微波对放置在烹调室4内的烹调物品加热的加热器,在磁控管22工作时从磁控管22通过激励口23对烹调室4内照射微波。该激励口23如图1所示,形成于烹调室4的右侧壁面,具有多个通孔。
如图2所示,箱体1上,装着相当于蒸汽供给器的蒸汽生成装置(unit)30。该蒸汽生成装置30向烹调室4内供给水蒸气,其构成如下。在机械室21内位于烹调室4左侧处装着蒸汽生成容器31。该蒸汽生成容器31配置在上导轨6和下导轨8之间的高度,如图4所示,由具有凹部的盒32、及盖住该盒32的凹部开口一侧端面的盒盖33。这些盒32和盒盖33由同种金属用压铸法制成,被盒盖盖没的盒32的前述凹部形成蒸汽生成室34。
如图2所示,在箱体1的底板上,装着水箱35。该水箱35贮存着水,水箱35的上半部设置在机械室21内,水箱35的下半部从机械室21向下方凸出。该水箱35与泵36的吸水口连接。该泵36将泵驱动电动机37(参照图6)作为驱动源动作从水箱35中抽水,设置在机械室21内。该泵36相当于注水器,泵36的排水口如图2所示,与软管(hose)38连接。该软管38设置在机械室2l内,如图4所示,连接金属管的给水口39。该给水口39连接蒸汽生成容器31的盒32,在泵36驱动时水箱35内的水从软管38通过给水口注入蒸汽生成室34内,落在蒸汽生成室34的底面。
蒸汽生成容器31的盒32内,埋设相当于蒸发用热源的蒸发加热器40。该蒸发加热器40如图5(a)所示,具有直管形的铠装加热器(Sheathed heater),配置在盒32的下端部。该蒸发加热器40为在制造盒32的压铸模内以已设置好蒸发加热器40的状态浇入熔融金属使其与盒32成一体,蒸发加热器40的外表面紧贴盒32。该蒸发加热器40对从给水口39落在蒸汽生成室34底面上的水通过蒸汽生成室34的底面间接加热,在蒸汽生成室34内生成水蒸气,水蒸气在蒸汽生成室34内上升。该蒸发加热器40两端的电极从盒32内凸出,蒸发加热器40两端的电极与馈电用的引线(leadwire)62连接。
如图5(a)所示,在蒸汽生成容器3l的盒32内,埋设相当于第2热源的过热加热器(Superheater)41。该过热加热器41由直管状的铠装加热器构成,将过热加热器41的额定输出设定得比蒸发加热器40大。该过热加热器41配置在盒32的上端部,如图4所示,隔着蒸汽生成室34与蒸发加热器40对向配置。该过热加热器41在制造盒32的压铸模内以已设置好过热加热器41的状态浇入熔融金属使其与盒32成一体,过热加热器41的外表面与构成盒32的金属紧贴在一起。该过热加热器41配置在高出蒸发加热器40的高处,使在蒸汽生成室34内上升的水蒸气通过蒸汽生成室34的壁面间接地过热。该过热加热器41两端部的电极如图5(b)所示,从盒32内凸出,过热加热器4l两端部的电极与馈电用的引线62连接。
如图5(a)所示,蒸汽生成容器31的盒盖33的中,在位于公共的水平线上一体地形成3个蒸汽口42。这些蒸汽口42如图4所示,做成向烹调室4一侧凸出的圆筒状,在蒸汽生成室34内上升的水蒸气从3个蒸汽口42向蒸汽生成室34的外部喷出。在烹调室4的左侧面上形成呈通孔状的3个喷出口43。这些喷出口43对向配置在蒸汽口42的右方,从各蒸汽口42排出的水蒸气通过喷出口43向上导轨6和下导轨8之间的高度喷出。也就是,蒸汽口42在烹调室4内不通过某段路径直接供给水蒸气,所以能消除水蒸气通过某段路径时带来的热损失。
如图4所示,在烹调室4的左侧面,装着蒸汽导向件(guide)44,在蒸汽导向件44上形成3个导向部45。这些导向部45对向配置在蒸汽口43的右方,成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延伸的圆筒状。这些导向部45引导从左方的蒸汽口43排出的水蒸气的流动方向,通过将从各蒸汽口43排出的水蒸气引至导向部45的内圆周面,从而在上导轨6和下导轨8之间的高度上笔直地朝水平方向流动。
如图5(a)所示,在蒸汽生成室34内,设置着叶片(fin)组46。该叶片组46使在蒸汽生成室34内上升的水蒸气在上升途中过热,具有3个主上叶片47、两个主下叶片48、两个副上叶片49、4个副中叶片50、两个副下叶片51、以及两个副末端叶片52。上述3个主上叶片47~两个副末端叶片52如图4所示,都是具有和蒸汽生成室34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同的高度尺寸。这些3个主上叶片47~两个副末端叶片52排列成使蒸汽生成室34底面生成的水蒸气在迷宫状曲折的路径中流动,具体的构成如以下所述。
如图5(a)所示,在盒32,水平的3个主上叶片47及水平的两个主下叶片48一体地形成。各主上叶片47配置在蒸汽口42的下方,各主下叶片48配置在上方的主上叶片47互相之间,在蒸汽生成室34内上升的水蒸气从蒸汽口42排出之前会以相当高的几率碰到3个主上叶片47及两个主下叶片48中的任一个。
盒32中位于主上叶片47互相之间处一体形成垂直的副上叶片49。这些副上叶片49分别使下方的两主上叶片47和盒32顶面的间隙变窄,在各副上叶片49和下方的两主上叶片47之间分别形成宽度较窄的蒸汽通路53。在盒32上位于主下叶片48上方处一体形成垂直的两个副中叶片50。这些副中叶片50使上方的主上叶片47和下方的主下叶片48之间的间隙变窄,在各副中叶片50和下方的主下叶片48之间形成宽度较窄的蒸汽通路,在各副中叶片50和相邻的副中叶片50之间形成宽度较蒸汽通路54宽的蒸汽通路55。
在盒32中位于各主下叶片48下方处一体形成垂直的副下叶片51。这些副下叶片51将蒸汽生成室34的下端部分割成互相连通的3个过热区域56,蒸汽生成室34底面生成的水蒸气分成3个过热区域56上升。在盒32中位于后方的主上叶片47的后端部及前方的主上叶片47的前端部处一体形成副末端叶片52,在后方的副末端叶片52和蒸汽生成室34的后面之间形成蒸汽通路57,并在前方的副末端叶片52和蒸汽生成室34的前面之间形成蒸汽通路57。
在盒32上一体形成传感器安装部58。如图5(b)所示,该传感器安装部58向蒸汽生成室34内凸出,在传感器安装部58内位于蒸汽生成室34的外部处装着蒸汽温度传感器59。该蒸汽温度传感器59由热敏电阻组成,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测温部紧贴在传感器安装部58上。该蒸汽温度传感器59通过盒32检测出蒸汽生成室34的室温,相当于温度传感器。在箱体1正面加热烹调装置的门5的下方处安装着操作面板60(参照图6),在操作面板60上如图6所示,安装着多个从正面能操作的开关61。
控制装置70设置在机械室21内,该控制装置70以微机为主体构成,具有CPU(中央处理单元)71、ROM(只读存储器)72、及RAM(随机存储器)73。该控制装置70与箱内温度传感器20及蒸汽温度传感器59连接,控制装置70根据来自箱内温度传感器20的输出信号检测出烹调室4的箱内温度,根据来自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检测出蒸汽生成室34的室温。该控制装置70连接多个开关61,控制装置70根据多个开关61的操作内容设定烹调内容。该控制装置70相当于加热控制部件及注水控制部件。
控制装置70连接驱动电路74~驱动电路80。这些驱动电路74~驱动电路80连接风扇驱动电动机11~过热加热器41。在控制装置70的控制下,驱动电路74使风扇驱动电动机11单独地驱动,驱动电路75使内加热器17单独地工作,驱动电路76使外加热器18单独地工作,驱动电路77使磁控管22单独地工作,驱动电路78使泵驱动电动机37单独地驱动,驱动电路79使蒸发加热器40单独地工作,驱动电路80使过热加热器41单独地工作。
图7为表示控制装置70的ROM72中所存储的加热器·蒸汽烹调用的烹调程序(cooking program),控制装置70的CPU71在根据开关61的操作内容检测出所选的加热器蒸汽烹调时从ROM72调用加热器·蒸汽烹调用的烹调程序,根据该烹调程序控制烹调内容。以下,对加热器·蒸汽烹调用的烹调程序进行说明。
在步骤S1,CPU71驱动内加热器17,在步骤S2驱动外加热器18。按照预存于ROM72中的开/关比(ON/OFF ratio)控制这些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在步骤S1内加热器17的开/关比及在步骤S2外加热器18的开/关比都是将其输出设定为额定输出的最大值。
在步骤S2,当CPU71驱动外加热器18时,在步骤S3,风扇驱动电动机11通电使热风在烹调室4内循环。然后,在步骤S4,根据箱内温度传感器20的输出信号检测烹调室4的箱内温度,在步骤S5,将箱内温度的检测结果与预存于ROM72的预热温度(例如100℃)比较,这里,在检测出箱内温度的检测结果到达预热温度时转至步骤S6,内加热器17停止。然后,在步骤S7,外加热器18停止,再在步骤S8,停止风扇驱动电动机11中断热风的循环动作。
在步骤S8,当CPU71停止风扇驱动电动机11时,在步骤S9,驱动蒸发加热器40,在步骤S10,驱动过热加热器41。根据预存于ROM72中的开/关比控制上述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步骤9的蒸发加热器40的开/关比及步骤10的过热加热器41的开/关比都是将其输出设定为额定输出的最大值。即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的按照最大输出的运转可以在风扇驱动电动机11、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三者都停止的热风循环动作的中断状态下进行。
在步骤10,当CPU71驱动过热加热器41时,转至步骤11。在该步骤中,根据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检测蒸汽生成室34的室温,在步骤S12,将室温的检测结果与预存于ROM72的蒸汽生成温度(例如120℃)进行比较。在该步骤中在检测出室温的检测结果到达蒸汽生成温度时转至步骤S13,蒸发加热器40断电。该加热器·蒸汽烹调方式由于用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机构19生成的热风事先加热蒸汽生成容器31,所以在步骤12,蒸汽生成室34的室温在短时间内到达蒸汽生成温度。也就是,在蒸汽生成室34内到达蒸汽生成温度以后只有过热加热器41被继续驱动,只靠过热加热器41的输出将蒸汽生成室34内的温度维持在蒸汽生成温度。该蒸汽生成温度相当于注水开始温度。
控制装置70的ROM72中如图8所示,预存注水数据。该注水数据除了记录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两者的使用状态外还记录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CPU71在从图7的步骤S13转至步骤S14时,从注水数据中检测与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两者的使用状态对应的转速。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使用过热加热器41,所以检测出中等速度作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上述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的使用状态相当于运转状态。
在图7的步骤S14中,当CPU71检测出中等速度作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时,在步骤S15,以中等速度驱动泵驱动电动机37。该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设定成将落在蒸汽生成室34底面的水瞬间蒸发的水量注入蒸汽生成室34内的值,在步骤15,以中等流量向蒸汽生成室34内注水,生成中等流量的水蒸气。
在步骤S15,当CPU71驱动泵驱动电动机37时,在步骤S16,再次驱动内加热器17,在步骤S17,再次驱动外加热器18,在步骤S18,再次驱动风扇驱动电动机11使热风在烹调室4内循环。上述内加热器17的再次驱动及外加热器18的再次驱动均按ROM72预存的开/关比进行控制,步骤16的内加热器17的开/关比及步骤S17的外加热器18的开/关比都设定成输出低于额定输出的低输出的值。即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的烹调用的通常运转以只驱动过热加热器41的状态进行。
在步骤S18,当CPU71再次驱动风扇驱动电动机11时,转至步骤S19的烹调处理。该烹调处理为边使热风在烹调室4内循环边供给水蒸气,向烹调室4内供经来自过热加热器41的热及来自热风的热两者的热过热后的水蒸气,供给烹调室4内的水蒸气和热风一起循环,再被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过热。该烹调处理中对内加热器17及外加热器18作开关控制使箱内温度传感器20的输出信号收敛于烹调温度,对泵驱动电动机37的速度进行控制,控制成与单独使用过热加热器41对应的一定的中等速度,对过热加热器41进行开关控制使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收敛于蒸汽生成温度。
当CPU71转至步骤S20时,判定有无成立的烹调结束条件。这里在检测出烹调结束条件成立时转至步骤21,使风扇驱动电动机11、内加热器17、外加热器18、风扇驱动电动机37、及过热加热器41停止,加热器蒸汽烹调结束。
CPU71在根据开关61的操作内容检测出选择蒸汽烹调时从ROM72调用蒸汽烹调用烹调程序,根据该烹调程序控制烹调内容。以下对蒸汽烹调用烹调程序进行说明。
当CPU71转至图9的步骤S21时,驱动蒸发加热器40。然后转至步骤S22,驱动过热加热器41。这些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按照预存于ROM72的开/关比进行控制。蒸发加热器40的开/关比及过热加热器41的开/关比都是其输出设定为额定输出的最大值。
在步骤S22,当CPU71驱动过热加热器41时,在步骤S23,根据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检测蒸汽生成室34的室温,在步骤S24,将室温的检测结果与蒸汽生成温度(例如120℃)进行比较,在检测出室温的检测结果到达蒸汽生成温度时转至步骤S25,从图8的注水数据中检测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两者都使用,所以检测出高转速作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
在图9的步骤S25,当CPU71检测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时,在步骤S26,以高转速使泵驱动电动机37驱动从水箱35向蒸汽生成室34内注入大流量的水,转至步骤S27的烹调处理。该烹调处理为向烹调室4内供给水蒸气,用水蒸气加热烹调物品,向烹调室4内供给经过热加热器41过热后的高温水蒸气。在该烹调处理中对泵驱动电动机37的速度进行控制,控制成与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两者都使用对应的一定的高转速,对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进行开关控制,使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收敛于蒸汽生成温度。
在步骤S28,当CPU71转至步骤S28时,判定有无成立的烹调结条件。这里,在检测出烹调结束条件成立时,转至步骤S29,使泵驱动电动机37、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停止结束蒸汽烹调。
CPU71在检测出根据开关61的操作内容1选择微波·蒸汽烹调(rangestream cooking)时从ROM72调用微波·蒸汽烹调用烹调程序,根据该烹调程序控制烹调内容,以下对微波·蒸汽烹调用烹调程序进行说明。
当CPU71转至图10的步骤S31时,按预存于ROM72的开/关比驱动蒸发加热器40。然后,在步骤S32,根据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检测蒸汽生成室32的室温,在步骤S33,将室温的检测结果和蒸汽生成温度(例如120℃)进行比较。这里,在检测出室温的检测结果到达蒸汽生成温度时转至步骤S34,从图8的注水数据检测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在这种情况下,单独使用蒸发加热器40,检测出低转速作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
在图10的步骤S34,当CPU71检测出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时,在步骤S35,以低转速驱动泵驱动电动机37从水箱35向蒸汽生成室34内注入小流量的水。然后,在步骤S36,驱动磁控管22,转至步骤S37的烹调处理。该烹调处理为边对烹调室4内照射微波边供给水蒸气,蒸发加热器40生成的水蒸气未过热就供给烹调室4,供给烹调室4内的水蒸气被微波过热。该烹调处理中对泵驱动电动机37的转速进行控制,控制成与蒸发加热器40单独使用对应的一定的低转速,对蒸发加热器40进行开关控制使蒸汽温度传感器59的输出信号收敛于蒸汽生成温度。
当CPU71转至步骤S38时,判定有无成立的烹调结束条件。这里在检测出烹调结束条件成立时转至步骤S39,使磁控管22、泵驱动电动机37、及蒸发加热器40停止结束微波·蒸汽烹调。
根据上述实施例1可取得以下的效果。
因将蒸发加热器40配置在蒸汽生成容器31的低处,将过热加热器41配置在蒸汽生成容器31的高处,在蒸汽烹调时按照对流原理边使蒸汽加热器40生成的水蒸气上升,又利用过热加热器41使其过热,故不需要向过热加热器41供给水蒸气的风扇装置。由此,结构简化,而且烹调室4的有效容积也不会因风扇装置的影响而减小。
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浇铸在蒸汽生成容器31的盒32中。因此盒32内的对于蒸发加热器40的密合度及对于过热加热器41的密合度分别提高,所以就能有效地将热分别从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传给盒32。因此,在进行加热器·蒸汽烹调、蒸汽烹调、微波·蒸汽烹调时蒸汽生成容器31就能在短时间内升温至蒸汽生成温度,所以稍作等待便能开始对烹调室4供给水蒸气。
由于根据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两者的使用状态,驱动泵驱动电动机37控制注入蒸汽生成室34的水的注入量。因此,只将与蒸汽生成室34的蒸汽生成能力对应的水注入蒸汽生成室34内,注入蒸汽生成室34内的水能在瞬间气化,所以,能防止蒸汽生成室34内积水。
当蒸汽生成室34的室温到达预定的蒸汽生成温度时才开始对蒸汽生成室34的注水动作。因此,注入蒸汽生成室34的水能在瞬间气化,所以,能防止蒸汽生成室34内积水。
由于在蒸汽生成室34的内壁面上设置叶片组46。因此,蒸汽生成室34对水蒸气的接触面积增大,在进行加热器·蒸汽烹调、蒸汽烹调、或微波·蒸汽烹调时水蒸气能过热至高温。而且由于将叶片组46排列成使蒸汽生成室34底面生成的水蒸气沿弯弯曲曲呈迷宫状的路径,流入3个蒸汽口42。因此,蒸汽生成室34与水蒸气的接触时间增加,所以这一点也有助于水蒸气过热至高温。
由于采用控制装置70个别地控制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的构成,因此在加热器·蒸汽烹调时能单独使用高输出的过热加热器41向烹调室4内供给水蒸气,并在烹调室4内利用热风使水蒸气过热。另外在微波·蒸汽烹调时能单独使用低输出的蒸发加热器40向烹调室4内供给水蒸气,在烹调室4内利用微波使水蒸气过热。另外,在蒸汽烹调时能同时使用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向烹调室40内供给过热的水蒸气,所以,能用家庭内有限的电力用水蒸气烹调食品。
在按照加热器·蒸汽烹调方式进行烹调处理时使蒸发加热器40断电,使过热加热器41及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机构19通电,利用过热加热器41及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机构19加热蒸汽生成容器31。因此,能不用蒸发加热器40将水变换成水蒸气使水蒸气过热,所以能用家庭内有限的电力进行高温的加热器蒸汽烹调。
在上述实施例1中,过热加热器41配置在蒸汽生成室34的上方,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配置在蒸汽生成室34的高度范围内,总而言之,可配置在比蒸发加热器40高的高处。图11为表示将过热加热器41配置在蒸汽生成室34的高度范围内的实施例2。
在上述的实施例1~实施例2中,在按照加热器·蒸汽烹调方式使蒸汽生成室34内升温至蒸汽生成温度时,同时使用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中任何一个。
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中,在蒸汽生成室31中设置1个蒸发加热器40及1个过热加热器4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多个蒸发加热器40、或设置多个过热加热器41。
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中,将蒸汽生成容器31配置在烹调室4的左侧,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配置在右侧或后侧。
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中,同时设置用热风加热烹调室4内的烹调物品的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机构19及用微波加热的磁控管22,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只设置加热烹调装置的烹调机构19及磁控管22中任何一个。
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中,利用铠装加热器作为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蜂窝状发热器(honeycomb heater)、或板式发热器(plate heater)。
在上述实施例1~实施例2中,将蒸发加热器40及过热加热器41埋设在蒸汽生成容器31内,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在蒸汽生成室34内。即,可以利用蒸发加热器40直接对水加热生成水蒸气,并利用过热加热器41直接使水蒸气过热。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烹调室的箱体;对放置在所述烹调室内的烹调物品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以及向所述烹调室内供给水蒸气的蒸汽供给器,所述蒸汽供给器包括具有蒸汽生成室的小盒;将水注入所述蒸汽生成室内的注水器;设在所述小盒内,并对所述小盒内的水进行加热,生成水蒸气的第1热源;以及设置在所述小盒中位于高出所述第1热源的高处,在所述小盒内使水蒸气过热的第2热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小盒用金属铸件构成,所述第1热源及所述第2热源浇铸在所述铸件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所述第1热源及所述第2热源的两热源的运转状态,控制所述注水器向所述蒸汽生成室注水的注水控制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所述蒸汽生成室的水蒸气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注水控制部件在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到达预定的注水开始温度时,进行开始向所述蒸汽生成室注水的控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蒸汽生成室中设置多片叶片,所述叶片排列成使水蒸气沿弯曲的路径流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一种能不减小烹调室有效容积、向烹调室内供给过热水蒸汽、结构简单的加热烹调装置。将蒸发加热器(40)埋在蒸汽生成容器(31)内,蒸发加热器(40)对注入蒸汽生成容器(31)内的水加热生成蒸汽。在该蒸汽生成容器(31)内位于比蒸发加热器(40)高的高处埋设过热加热器(41),过热加热器(41)使水蒸气在上升途中过热,经过热加热器(41)过热的水蒸气从蒸汽生成容器(31)的蒸汽口(42)向烹调室(4)内放出。在这种构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向过热加热器(41)供给水蒸气的风扇装置。因此,结构能简化、而且还能减小风扇装置对烹调室(4)有效容积的影响。
文档编号A47J27/04GK1884916SQ20061009562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0日
发明者冈村嘉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电器营销株式会社, 东芝家电制造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