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料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料理机。
背景技术:
料理机,又可叫果汁机,搅拌器,食物处理器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来做水 果、蔬菜汁,搅拌、混合、干磨等的器具。其结构原理为电机带动刀具运转,对食物进行加工 处理。现有的料理机结构虽然可以达到将食材切碎绞打成汁液的目的。然而,现有料理机 通常采用单层刀片,工作时需要长时间将食物翻滚绞碎,导致单次工作时间长,并且会产生 下层绞碎效果好而中上层绞碎效果差,明显存在绞碎效果不均勻的现象。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时间短、绞碎均勻的料理机。本实 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料理机,包括主机,及与主机配合的搅拌杯,及设置在主机与搅 拌杯之间的杯盖,及与主机连接的、位于搅拌杯内的绞碎刀;所述主机内设置有驱动装置, 所述绞碎刀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绞碎刀包括刀架,及由刀架延伸的刀架连轴,及依次设置 在刀架上的上刀片、中刀片和下刀片。作为优选,所述刀架设置有刀架卡扣,所述上刀片和中刀片均设置有与刀架卡扣 相卡持的上刀套和中刀套。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与刀架连轴配合的连轴齿轮。作为优选,所述主机上设置有开关。作为优选,所述搅拌杯底部设置有与绞碎刀相配合的不锈钢轴。本实用新型的料理机,由于所述绞碎刀采用有上刀片、中刀片和下刀片三层卡扣 式结构,三层刀片食物料理机在现有单层刀片技术上增加另二层刀片,工作时绞碎面积大, 可同时上、中、下层绞碎食物,能大大缩短工作时间,而且绞碎效果很均勻。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较佳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图1为本实用新型料理机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所示绞碎刀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料理机,包括主机1,及与主机1配合的搅拌 杯2,及设置在主机1与搅拌杯2之间的杯盖3,及与主机1连接的、位于搅拌杯2内的绞碎 刀4 ;所述主机1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未图示),所述绞碎刀4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绞碎 刀4包括刀架40,及由刀架40延伸的刀架连轴41,及依次设置在刀架40上的上刀片42、中刀片43和下刀片44。其中,所述刀架40设置有刀架卡扣400,所述上刀片42和中刀片43 均设置有与刀架卡扣400相卡持的上刀套45和中刀套46。在本实施例中,下刀片44埋入 射出的方式固定在刀架40上,中刀片43埋入射出的方式固定在中刀套46上,且中刀套46 卡扣在刀架40上;上刀片42埋入射出的方式固定在上刀套45上,且上刀套45卡扣在刀架 40上。三层刀片采用卡扣式结构,同时工作绞碎面积大,绞碎食物效果均勻,并且缩短绞碎 时间。其中,所述主机1上设置有开关10。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与刀架连轴41。配合的连轴齿轮(未图示);所述搅拌杯2底部设置有与绞碎刀4相配合的不锈 钢轴20。所述绞碎刀4固定在不銹钢轴20上且可绕轴360度转动,驱动装置通过连轴齿轮 带动绞碎刀4旋转。本实用新型的料理机,由于所述绞碎刀采用有上刀片、中刀片和下刀片的三层卡 扣式结构,三层刀片食物料理机在现有单层刀片技术上增加另二层刀片,工作时绞碎面积 大,可同时上、中、下层绞碎食物,能大大缩短工作时间,而且绞碎效果很均勻。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并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与 权利范围,凡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包括在本实用 新型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料理机,包括主机,及与主机配合的搅拌杯,及设置在主机与搅拌杯之间的杯盖,及与主机连接的、位于搅拌杯内的绞碎刀;所述主机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绞碎刀与驱动装置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绞碎刀包括刀架,及由刀架延伸的刀架连轴,及依次设置在刀架上的上刀片、中刀片和下刀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架设置有刀架卡扣,所述上刀片 和中刀片均设置有与刀架卡扣相卡持的上刀套和中刀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与刀架连轴配合 的连轴齿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上设置有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杯底部设置有与绞碎刀相配 合的不锈钢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料理机,包括主机,及与主机配合的搅拌杯,及设置在主机与搅拌杯之间的杯盖,及与主机连接的、位于搅拌杯内的绞碎刀;所述主机内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绞碎刀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绞碎刀包括刀架,及由刀架延伸的刀架连轴,及依次设置在刀架上的上刀片、中刀片和下刀片。三层刀片食物料理机在现有单层刀片技术上增加另二层刀片,工作时绞碎面积大,可同时上、中、下层绞碎食物,能大大缩短工作时间,而且绞碎效果很均匀。
文档编号A47J19/00GK201675790SQ201020123908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26日
发明者李文钦 申请人:李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