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包括外壳、锅盖、控制装置、控制操作装置、中锅、电热盘和设置在锅盖上的减压盘,所述控制操作装置包括线路板、按钮、显示屏、操作面板和壳体,操作面板设置在壳体上,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一接收器;所述控制操作装置还包括一发射器和电池;所述发射器与电池连接,发射器与线路板上的控制电路连接;发射器和电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与锅盖可拆卸连接。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控制操作装置设置在锅盖上,人们可以在高位操作,实现选择电饭锅的工作方式;与现有技术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需人们蹲曲看操作面板并操作相比,操作方便。控制操作装置与锅盖可拆卸连接,维修控制操作装置方便。
【专利说明】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饭锅。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现有技术,一种电饭锅,包括外壳、锅盖、控制装置、控制操作装置、中锅、电热盘和设置在锅盖上的减压盘,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中锅底部与外壳底部之间的空间内;锅盖有把手;所述控制操作装置包括线路板、按钮、显示屏、操作面板和壳体,操作面板设置在壳体上。所述控制操作装置固定在外壳的侧壁上。存在问题是:操作不方便,拆卸维修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它具有操作方便,拆卸维修方便的特点。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包括外壳、锅盖、控制装置、控制操作装置、中锅、电热盘和设置在锅盖上的减压盘,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中锅底部与外壳底部之间的空间内;锅盖有把手;所述控制操作装置包括线路板、按钮、显示屏、操作面板和壳体,操作面板设置在壳体上,线路板设置在壳体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一接收器;
[0005]所述控制操作装置还包括一发射器和电池;所述发射器与电池连接,发射器与线路板上的控制电路连接;发射器和电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0006]所述壳体与锅盖可拆卸连接。
[0007]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把手从俯视图上看呈半圆形,所述把手包括顶板、圆周向壁板和隔板,隔板与圆周向壁板连接;隔板与圆周向壁板构成一下开口的容置腔,隔板与顶板的直径方向的边缘之间的顶板构成抠手位;容置腔处的顶板上有安装孔;
[0008]所述把手的圆周向壁板与锅盖贴合;
[0009]所述壳体通过安装孔嵌合容置腔内,壳体的底部与锅盖贴合或在容置腔内悬空,壳体与把手可拆卸连接。
[0010]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壳体顶部具有上开口、底部有一电池腔,还包括电池腔盖,电腔盖与电池腔的开口可拆卸连接;
[0011]所述壳体的上开口内有一跌级,壳体内壁上有挡板,挡板与跌级上部的壳体内壁构成卡槽;
[0012]所述操作面板的周向壁的下端有接口,接口插入卡槽内,接口下端与跌级配合,操作面板的周向壁的下端而与壳体的上开口的端面贴合;
[0013]所述隔板上有一扣位;所述操作面板上有扣钩,扣钩和扣位扣合。
[0014]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锅盖上有一沉孔和卡槽;
[0015]所述容置腔设置在沉孔内,隔板与顶板的直径方向侧之间的圆周向壁与卡槽嵌
入
口 ο
[0016]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卡槽部位的锅盖上有一沉槽,卡槽环绕沉槽;
[0017]所述隔板与顶板的直径方向侧之间的圆周向壁呈曲线形;
[0018]所述曲线形的圆周向壁嵌入环绕沉槽的卡槽内。
[0019]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殊之处在于:还包括二个锁合扣,所述锁合扣的下端与外壳枢接、上端的扣板与沉槽扣合。
[0020]本实用新型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由于采用这样的结构,控制操作装置设置在锅盖上,人们可以在高位操作,实现选择电饭锅的工作方式;与现有技术设置在外壳的侧壁上,需人们蹲曲看操作面板并操作相比,操作方便。控制操作装置与锅盖可拆卸连接,维修控制操作装置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23]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一。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6]如图1所示,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包括外壳1、锅盖2、控制装置3、控制操作装置4、中锅5、电热盘6和设置在锅盖2上的减压盘7,所述控制装置3设置在中锅5底部与外壳I底部之间的空间内;锅盖2有把手8 ;所述控制操作装置4包括线路板41、按钮42、显屏43、操作面板44和壳体45,操作面板44设置在壳体45上;线路板41设置在壳体45内,按钮42设置在线路板41上,显示屏43设置在线路板41上,显示屏43与操作面板44上的显示屏孔相对应。
[0027]所述控制装置3还包括一接收器;
[0028]所述控制操作装置4还包括一发射器(图中未示出)和电池46 ;所述发射器与电池46连接,发射器与线路板41上的控制电路连接;发射器和电池46设置在所述壳体45内;
[0029]所述壳体45与锅盖2可拆卸连接。
[0030]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8从俯视图上看呈半圆形,所述把手8包括顶板81、圆周向壁板82和隔板83,隔板83两端与圆周向壁板82连接;隔板83与圆周向壁板82构成一下开口的容置腔,隔板83与顶板81直径方向的边缘81A之间的顶板81构成抠手位84 ;容置腔处的顶板上有安装孔85 ;容置腔的下开口的端面与锅盖贴合;
[0031]所述把手8的圆周向壁板82与锅盖2贴合;
[0032]所述壳体45通过安装孔85嵌合容置腔内,壳体45的底部与锅盖2贴合或在容置腔内悬空,壳体45与把手8可拆卸连接。[0033]所述壳体45顶部具有上开口、底部有一电池腔451,还包括电池腔盖47,电腔盖47与电池腔451的开口可拆卸连接;
[0034]所述壳体45的上开口内有一跌级452,壳体45内壁上有挡板453,挡板453与跌级452上部的壳体45内壁构成卡槽;
[0035]所述操作面板44的周向壁的下端有接口 441,接口 441插入卡槽内,接口 441下端与跌级452配合,操作面板44的周向壁的下端而与壳体45的上开口的端面贴合;
[0036]所述隔板83上有一扣位831 ;所述操作面板44的周向壁上有扣钩442,扣钩442和扣位831扣合。
[003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锅盖2上有一沉孔21和卡槽22 ;
[0038]所述容置腔设置在沉孔21内,隔板83与顶板81的直径方向侧之间的圆周向壁82A与锅盖2上的卡槽22嵌合。
[0039]所述卡槽22部位的锅盖2上有一沉槽23,卡槽22环绕沉槽23 ;
[0040]所述隔板83与顶板81的直径方向的边缘81A之间的圆周向壁82A呈曲线形;
[0041]所述曲线形的圆周向壁82A嵌入环绕沉槽23的卡槽22内。
[0042]还包括二个锁合扣9,所述锁合扣9的下端与外壳I枢接、上端的扣板91与沉槽23扣合。
[0043]外壳I上还设置有提手10。
[004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先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包括外壳、锅盖、控制装置、控制操作装置、中锅、电热盘和设置在锅盖上的减压盘,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中锅底部与外壳底部之间的空间内;锅盖有把手;所述控制操作装置包括线路板、按钮、显示屏、操作面板和壳体,操作面板设置在壳体上,线路板设置在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一接收器; 所述控制操作装置还包括一发射器和电池;所述发射器与电池连接,发射器与线路板上的控制电路连接;发射器和电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所述壳体与锅盖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呈半圆形,所述把手包括顶板、圆周向壁板和隔板,隔板与圆周向壁板连接;隔板与圆周向壁板构成一下开口的容置腔,隔板与顶板的直径方向的边缘之间的顶板构成抠手位;容置腔处的顶板上有安装孔; 所述把手的圆周向壁板与锅盖贴合; 所述壳体通过安装孔嵌合容置腔内,壳体的底部与锅盖贴合或在容置腔内悬空,壳体与把手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具有上开口、底部有一电池腔,还包括电池腔盖,电腔盖与电池腔的开口可拆卸连接; 所述壳体的上开口内有一跌级,壳体内壁上有挡板,挡板与跌级上部的壳体内壁构成卡槽; 所述操作面板的周向壁的下端有接口,接口插入卡槽内,接口下端与跌级配合,操作面板的周向壁的下端而与壳体的上开口的端面贴合; 所述隔板上有一扣位;所述操作面板上有扣钩,扣钩和扣位扣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上有一沉孔和卡槽; 所述容置腔设置在沉孔内,隔板与顶板的直径方向侧之间的圆周向壁与卡槽嵌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部位的锅盖上有一沉槽,卡槽环绕沉槽; 所述隔板与顶板的直径方向侧之间的圆周向壁呈曲线形; 所述曲线形的圆周向壁嵌入环绕沉槽的卡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进控制操作方式的电饭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个锁合扣,所述锁合扣的下端与外壳枢接、上端的扣板与沉槽扣合。
【文档编号】A47J27/00GK203762839SQ201320570399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6日
【发明者】陈伟祥 申请人:陈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