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管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9811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中管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中管径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自带动力源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
在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活动的各个场所,金属管道的使用非常广泛。大多数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内壁会生锈和附着污垢,金属管在存放过程,管壁内也会产生锈蚀,这些锈、垢和金属管内壁产生较强的结合力。通常清除锈、垢的方式一是靠人工敲击或铲除,将锈、垢与管壁分离,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对管道的锈、垢清除往往不彻底,还会伤及金属表面。二是采用化学方法清除锈、垢,一般是用酸液与管壁内锈、垢发生化学反应,使污垢疏松。这种方式常用于较小口径的金属管,对于大、中管径的金属管,实施化学方法其工艺就很复杂,施工条件要求高,在除锈、垢过程中会有“三废”产生,造成环境污染,因而未被大量地应用。在现实工作中,经常可见一些管道,由于不能彻底清理内壁锈、垢而弃之不用,造成很大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管道内壁除锈、除垢装置,这种装置靠自身配置的动力源,能方便、快速地清除金属管内壁的锈、垢,而且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为了解决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将两端带有封头5封堵的塑料管1内装入砂粒4,并在中心穿入动力源3,塑料管1的外径上设置数个支承架2,导爆索3的两端被封头5固定,其中的一端和塑料管外的雷管6相连接。导爆索和雷管构成了装置的动力源,在需要时能极快地释放能量。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装置中配置了导爆索和雷管组成的动力源,当动力源作用时,其能量推动塑料管内的砂粒高速散发,撞击金属管壁上的锈、垢,使其快速与管壁分离,彻底地清除管内壁附着的锈、垢。工作效率高,而且安装方便,操作简单,成本低廉。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大、中型管径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示意图。
参照
图1。按照需要除锈、除垢的金属管7的管径制作塑料管1,其外径大约是金属管管径的1/4,外径上套一组塑料支承架2,支承架2与金属管内壁接触,并按等间距放置。塑料管1内充满砂粒4并在中间穿入一根动力源3,用塑料堵头5将塑料管口封堵并固定导爆索3。在导爆索的一端连接一个装有保护套的电雷管6。
把上述装配好的装置推入金属管内,将电雷管上的导线接入起爆器,接通电源引爆电雷管和导爆索,此时产生的冲击能量使塑料管中砂粒高速冲破塑料管四处散发,强烈撞击金属管内壁,将管内壁上的锈、垢彻底清除。
在实施过程中,亦可使用非电工程雷管,同样可以满足装置的要求。
权利要求1.一种大、中管径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其特征在于,装置的塑料管[1]的两端被封头[5]封堵,塑料管的外径上设置数个支承架[2],塑料管内装入砂粒[4]并在中心穿入导爆索[3],导爆索的两端被封头[5]固定,其中的一端和塑料管外的雷管[6]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大、中管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装置,由塑料管、砂粒、导爆索、雷管、支架等组成。导爆索和雷管构成了装置自身的动力源,当动力释放时,能推动塑料管内的砂粒高速散发并撞击金属管壁上的锈、垢。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中管径的金属管内壁除锈、除垢,工作效率高,安装、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B08B9/02GK2352271SQ9823320
公开日1999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1998年12月2日
发明者贾醒民, 邵长发 申请人:贾醒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