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把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762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握把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握把带,特别是涉及一种缠绕在一握把上的握把 带,由此握把带,便可在捉握握把时,提供止滑、避震及弹性等功效,并减 少使用者的运动伤害。
背景技术
如网球拍、羽球拍或自行车握把等各种握把常螺旋缠覆有握把带,以提 供止滑,并加强使用者的捉握舒适度。
一般而言,握把带常采用聚氨曱酸酯
(polyurethane, PU)作为触摸捉握的表层。但经使用者长时间捉握后,常因握 把带表面光滑且无法有效吸汗或排汗,而无法牢固捉握握把。为改善上述缺 失,部分现有技术便将握把带表层抛磨成粗糙面,或将表层加工出若干凹陷 部,以增加手掌与握把带间的摩擦力。然而,此举除了会使制作工艺更为复 杂、增加制造成本外,更会破坏整体结构,使其弹性及吸震能力大为降低, 增加运动时手部承受的震动冲击。
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535622号即揭露一种长条薄布的握把带10,此 握把带IO具有一布层11与一弹性层12,其以布层11朝外的方式缠覆在一 握把l的表面上。此握把带IO的相关附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其中图1A 为握把带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B则为将握把带10缠绕在握把1上的 剖视图。
如图1A与图1B所示,布层ll呈长条薄型片状,其具有第一表面111 与第二表面112。弹性层12贴合在布层11的第一表面111上,弹性层12由 硅凝胶所制成,且其中央具有一沿布层11的长轴方向延伸的凸肋13。布层 11以第二表面112朝外的方式螺旋状地缠覆在握把1的表面上,让使用者可 以更舒适地捉握握把1。
握把带10与握把1之间若仅以弹性层12作为缠覆界面,由于握把带10 与握把1两者间并无粘着的胶层,长时间使用后,握把带IO容易滑移或自 握把1上脱落。然而,即便将胶水施加在握把1后,抑或在握把带10的弹性层12内面加上双面胶后,再行缠绕握把带10时,仍会由于材质间的结合
强度不足,使得握把带10容易自握把1松脱,或发生弹性层12与双面胶错
位脱离。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握把带其具有贴附固定方式不够平稳及结构较简 单等问题,是故研发出一种更黏附能力大幅提升的握把带,且增进其贴附于 握把的强度、增进握把带粘附力,便为此为业界亟需解决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背景技术的缺失,提供一种结构更强、使用 效果更舒适、粘贴能力更佳且容易捉握的握把带,除提供透气、吸汗等舒适 的捉握感受,当使用者捉握时,可提供止滑、避震,且能通过柔韧弹性以减 少运动伤害。此外,握把带缠绕至握把等应用物时,两者间的接着强度较佳, 不易剥离松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握把带,其包含一本体层、 一弹性层、 一连接层以及一背胶层。本体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 弹性层固设在本体层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层固设在弹性层上。背胶层具有一 第三表面与一第四表面。背胶层以第三表面固设在连接层上,其中背胶层的 第四表面具有粘性,当背胶层缠覆在一物体的表面上时,适可与物体稳固粘 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握把带增加了一层连接层, 使背胶层能够依附在其上,进而使握把带能以背胶层粘附在握把上。
在参阅附图及随后描述的实施方式后,该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便可 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及实施态样。


图1A为背景技术的握把带结构示意图1B是将图1A的握把带缠绕在握把上的剖视图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握把带结构示意图2B为图2A的握把带剖视图;以及
图2C是将图2A的握把带缠绕在握把上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握把 11:布层 111:第一表面 13: 凸肋 20:握把带 221:第一表面 24:弹性层 28:背胶层 282:第四表面 b:第一侧边厚度 d:第二侧边厚度 f-.第二宽度
10:握把带 12:弹性层
112:第二表面 2:握把 22:本体层 222:第二表面 26:连接层 281:第三表面 a:第一中心厚度 c:第二中心厚度
e:第一宽度 g:第三宽度
h:第四宽度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为一种握把带20,应用此握把带20的物体为一 握把。握把带20的结构示意图及剖视图分别如图2A与图2B所示。握把带 20包含一本体层22、 一弹性层24、 一连接层26以及一背胶层28。在此实 施例中,握把带20具有一第一中心厚度a与一第一侧边厚度b,且第一中心 厚度a大于第一侧边厚度b。
本体层22具有一第一表面221与一第二表面222;另一方面,握把带 20的本体层22更具有一第二中心厚度c与一第二侧边厚度d,在此实施例 中,第二侧边厚度d恰与第一侧边厚度b相同,且第二中心厚度c大于第二 侧边厚度d。
弹性层24为 一硅凝胶所形成的凝胶层,固设在本体层22的第二表面222 上,且本体层22具有一第一宽度e,弹性层24具有一第二宽度f。在此实施 例中,本体层22的第一宽度e大于弹性层24的第二宽度f,在其他实施态 样中,本体层22的第一宽度e也可等于弹性层24的第二宽度f。
连接层26固设在弹性层24上,在本实施例中,其连接层26由一织物 材料所形成,例如一布条。由于连接层26由为织物材料,其中具有无数纤 维孔隙,故可与弹性层24紧密结合。背胶层28具有一第三表面与281与一第四表面282,背胶层28以第三 表面281固设在连接层26上,其中背胶层28的第四表面282具有粘性,俾 当背胶层28缠覆在一物体的表面上时,适可与物体稳固粘合。握把带20的 连接层26具有一第三宽度g,背胶层26具有一第四宽度h。在此实施例中, 连接层26的第三宽度g大于背胶层28的第四宽度h,而在其他实施态样中, 连接层26的第三宽度g也可等于背胶层28的第四宽度h。
首先,使本体层22通过一中央较高两侧较低的模具底侧,以使本体层 22成形为中央厚度较厚的条带。接着在输送带上使本体层22沿其长轴方向 前进,并于输送带上方的定点,将熔融状态的硅凝胶涂注于通过的本体层22 的第一表面221(即上表面),使本体层22的第一表面221均匀沾覆一层预定 厚度的硅凝胶。
当弹性层24为熔融状态时,将其施加在主体层22与连接层26之间, 待其冷却凝固,便可使主体层22与连接层26固设于其两侧。是故,背胶层 28便可粘贴在连接层26相对于弹性层24的该侧上。由于硅凝胶具有粘着性 及渗透力,故能藉毛细现象渗入连接层26的纤维孔隙,冷却之后便会直接 粘附在本体层22及连接层26之间,以形成弹性层24。在此实施例中,连接 层26采用织物材料,以使熔融状态的弹性层24得易渗透入连接层26的纤 维孔隙,在其他实施态样中,连接层26也可为任何可使弹性层26凝固附着 在其上且可使背胶层28粘贴在其上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握把带20可应用于自行车握把、球拍握把或球杆握 把。以缠绕于自行车握把为例,图2C为将握把带20缠绕于一自行车的握把 2的剖面示意图,其以背胶层28朝内,本体层22朝外的方式,螺旋状地缠 绕至握把2的表面,且缠绕实使相邻二螺圈侧边局部重叠,亦即使握把带20 侧边较薄的部分重叠,使其完整缠绕至握把2后,呈现厚度均匀的形态。
由于本实用新型于背胶层与弹性层之间增加了 一层连接层,可使三者的 连接牢固。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握把带不仅具有弹性层的緩沖吸震能力,更能 通过背胶层的粘胶紧固贴覆在握把上,加强握把带的缠覆稳定性,而使握把 于捉握时更为柔软、舒适、有弹性。
权利要求1.一种握把带,其特征在于,包含本体层,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弹性层,固设在该本体层的该第二表面上;连接层,固设在该弹性层上;以及背胶层,具有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该背胶层以该第三表面固设在该连接层上,其中该背胶层的该第四表面具有粘性,当该背胶层缠覆在物体的表面上时,可与该物体稳固粘合。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握把带具有第一中心厚 度与第 一侧边厚度,且该第 一 中心厚度大于该第 一侧边厚度。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层更具有第二中心 厚度与第二侧边厚度,且该第二中心厚度大于该第二侧边厚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层具有第一宽度, 该弹性层具有第二宽度,该第一宽度大于或等于该第二宽度。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层具有第三宽度, 该背胶层具有第四宽度,该第三宽度大于或等于该第四宽度。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弹性层是凝胶层。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凝胶层由硅凝胶所形成。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层由织物材料所形成。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握把带,其特征在于,该物体是人力车辆的握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握把带,贴附于自行车握把,该握把带包含一本体层、一弹性层、一连接层以及一背胶层。本体层具有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弹性层固设在本体层的第二表面上;连接层固设在弹性层上;背胶层具有一第三表面与一第四表面,背胶层以第三表面固设在连接层上,其中背胶层的第四表面具有粘性,当背胶层缠覆在一物体的表面上时,适可与物体稳固粘合。
文档编号A63B49/08GK201158182SQ20072030951
公开日2008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6日
发明者余彩云 申请人:维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