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肌力锻炼装置及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86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压肌力锻炼装置及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增强肌肉的锻炼装置,尤其涉及特征在于不仅是运动机能没有异常的人、即使是运动机能存在异常的人也能有效地增强肌力的、适合进行加压肌力锻 炼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及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
背景技术
本申请发明人佐藤义昭为了开发能容易、安全且有效地增强肌肉的肌力增强方法 而早已进行了研究,作为其成果,提出了日本平成5年特许愿第313949号专利申请,并获得 了特许第2670421号专利。此外,本申请发明者要求基于该申请的优先权提出了美国申请, 并在美国获得了专利第6149618号专利。此外,本申请发明者对加压肌力锻炼不断研究,关于加压肌力锻炼方法中所使用 的器具、装置,发明了日本专利特开平10-85361、特开平10-85362、特开2004-215858、特开 2004-313423、特开2005-509、特开2005-6921等中记载的发明。这些申请中所记载的肌力锻炼方法由于以下说明的优异效果在日本急速普及,此 夕卜,国内外的医生、大学进行该研究,以本申请发明者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发表了许多的论 文。这些专利所涉及的肌力增强方法对臂部或腿部根部附近加压,具有现有的方法所 没有的特征。这种肌力增强方法(在本申请中,将该肌力增强方法称为“加压肌力锻炼方 法”,此外,本申请申请人将加压肌力锻炼方法以加压锻炼方法的名称来普及,与上述名称 相关的“加压锻炼” “KAATSUTRAINING” “KAATSU”等各徽章是本申请人的商标)基于以下 的理论。肌肉中有慢肌和快肌,由于慢肌几乎不会增大,因此,为了增强肌肉,需要使慢肌 和快肌中的快肌活动。因快肌的活动所产生的乳酸在肌肉中积聚而从脑垂体分泌出的生长 激素具有形成肌肉、分解体脂肪等效果,因此,若使快肌活动来使其疲劳,则可增强快肌,进 而增强肌肉。然而,慢肌和快肌在以下方面不同前者通过消耗氧气来活动,进行小负荷的运动 便会开始活动,而后者在没有氧气时也可活动,在受到相当大的负荷时,在慢肌之后开始活 动。因此,要使快肌活动,就必须使先开始活动的慢肌快速疲劳。在以往的肌力增强方法中,通过使用杠铃等进行剧烈运动来先使慢肌疲劳,再使 快肌活动。由于像这样使快肌活动需要较大的运动量,因此所需的时间长,且很容易增加肌 肉及关节的负担。另一方面,若将肌肉中靠近四肢的根部附近的规定部位扎紧来进行加压,并在限 制了朝其下游侧流动的血流的状态下使肌肉运动,则朝该处的肌肉供给的氧气减少,因此, 为了活动而需要氧气的慢肌很快便产生疲劳。因此,若在通过加压而限制了血流的状态下 使肌肉运动,则无需较大的运动量就可快速使快肌活动。更详细来说,若将四肢的根部附近 的规定部位扎紧并进行加压,则在其加压力适当时,存在于四肢的皮肤附近、与动脉相比壁较薄且硬度(抵抗加压所产生的力的性能)较差的静脉关闭,存在于四肢的更深处、与静脉 相比壁较厚且硬度较好的动脉维持接近通常的状态。若一定时间地保持该状态,则在根部 附近被扎紧的四肢中,从动脉供给、而又不能从静脉流出的血液处于滞留状态,血液流入通 常血液不流入的毛细血管。由此,根部附近被扎紧的四肢处于与进行剧烈运动的状态非常 接近的状态。此时,由于静脉处于关闭状态,因此肌肉内产生的乳酸不易排到肌肉外,肌肉 产生疲劳。此外,进行剧烈运动这一信息从肌肉传到大脑,大脑根据自身具有的生理作用, 产生远远超过进行一般运动时产生的量的生长激素,该产生量当然超过为使肌肉再生而在 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量。也就是说,在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方法时,由于能模拟地形成进行剧烈运动时的状 态,因此,与实际进行的运动量相比较时,能远远使肌肉疲劳,此外,能譬如说欺骗大脑使其 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根据这样的机制,通过阻碍肌肉中的血流,能实现肌肉的大幅度增强。加压肌力锻炼方法应用了该通过血流阻碍来增强肌力的理论。更详细来说,加压 肌力锻炼方法是在四肢中的至少一个的基端附近的规定位置上施加阻碍朝其下游侧流动 的血流的适当的加压力,利用该加压力将血流阻碍所产生的适当负荷赋予肌肉,从而有效 地增强肌肉。
由于加压肌力锻炼方法通过将血流阻碍所产生的负荷赋予肌肉来增强肌肉,因此 具有在增强肌肉时不进行运动亦可的显著特征。由于该特征,加压肌力锻炼方法对于恢复 诸如老人、伤者等运动机能存在异常的人的运动机能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由于加压肌力锻炼方法通过将血流阻碍所产生的负荷赋予肌肉,能补偿赋 予肌肉的负荷总量,因此,还具有与运动组合时可使运动所产生的负荷比以往小的特征。由 于该特征使增强肌肉时肌肉所进行的运动量减少,因此,具有可减少关节和肌肉损伤的可 能性、可缩短锻炼时间的效果。然而,在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方法时,可能阻碍在欲增强的肌肉中流动的血流,此 夕卜,能准确调节血流的阻碍程度的器具、装置是不可或缺的。本申请发明者对于这样的器具、装置进行了研究。本申请发明者提出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例如类似于日本平成5年特许愿第 313949号中所公开的绑带。该绑带包括带状的带状构件;以及圈状固定装置(例如面紧 固件),其将通过卷绕于臂部或腿部附近而形成圈状的带状构件的圈的直径原样固定。此外,本申请发明者作出了日本专利特开2005-58544中记载的加压肌力锻炼装 置的发明。该发明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包括带状或筒状的带状构件;与上述情形相同 的圈状固定装置;以及气密的气袋,当带状构件是带状的情形下,上述气袋配置于带状构件 的内侧(当带状构件卷绕到臂部或腿部时,与臂部或腿部抵接的一侧)的面,当带状构件是 筒状的情形下,上述气袋配置于带状构件的内部。该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通过规定的管与 气袋连接,并与具有通过该管将空气送入气袋的内部,或将气袋内部的空气排出的泵的装 置组合使用。通过利用该装置来控制气袋内的空气压力,可适宜地调整扎紧四肢的力。没有气袋的前一方式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的结构简单,且由于不需要具有泵的 上述装置,在成本方面是有利的。此外,该绑带还具有以下优点由于较轻,不易成为进行加 压肌力锻炼的人在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时的运动的阻碍。
另一方面,具有气袋的后一方式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的结构比前一绑带的结构 稍复杂,但具有以下优点由于能利用具有泵的上述装置进行控制,能适宜地调整作用于进 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四肢的扎紧力,因此,能容易且安全地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此外,后一 绑带还具有以下优点通过改变气袋内的空气压力,即便在进行加压肌力锻炼中途,也能改 变作用于四肢的基端附近的扎紧力。这些具有气袋方式的绑带和没有气袋方式的绑带根据其功能而在用途上有时合 适有时不合适,但都是有用的,所以实际上双方都被产品化。然而,这样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也不是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具有气袋方式的绑带和没有气袋方式的绑带都大多采用以下2种中的任一种结构。一种称为直线方式,另一种称为折返方式。依次说明这两种结构。图11表示直线方式的绑带。图11是表示将具有气袋方式的直线方式的绑带沿其 长度方向切开的剖视图。如图Il(A) 图Il(C)所示,该绑带包括由具有伸缩性的布成形为两端封闭的筒 状的带状构件a ;以及细长的气密的气袋b。气袋b的一端与带状构件a的一端对应地插入 带状构件a中。气袋b比带状构件a短。因此,气袋b的另一端没有到达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如图11(B)、图Il(C)所示,将该绑带卷绕到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的臂部或腿部 的基端附近。图Il(B)及图Il(C)中的L表示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的臂部的截面。如图Il(B)所示,在将绑带卷绕到臂部时,在一端与臂部的规定部分抵接的状态 下,使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绕臂部L的周围1周(在绑带长的情形下绕得更多)。接着,在图Il(C)的状态下,将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进一步朝图Il(C)中的箭头方 向拉伸,在以规定的张力卷绕到臂部的状态下,将绑带固定于臂部。在该绑带的气袋b中, 通过与气袋b连接的未图示的管将空气送入、排出,从而将适度的扎紧力作用于臂部的基 端附近。该绑带的不理想的方面在于,当在图11 (C)的状态下将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拉伸 时,由于带状构件a的一端没有被固定,因此带状构件a整体朝箭头方向绕臂部L (或腿部) 旋转,不易将适度的张力作用于绑带。也就是说,在适度的张力作用于绑带的状态下将其固 定于臂部或腿部需要熟练的经验。特别地,在欲将该绑带安装到自己的臂部时,容易产生类 似上述的旋转。图12表示折返方式的绑带。图12是表示将具有气袋方式的折返方式的绑带沿其 长度方向切开的剖视图。如图12㈧ 图12(C)所示,该绑带包括由具有伸缩性的布成形为两端封闭的筒 状的带状构件a ;以及细长的气密的气袋b。气袋b的一端与带状构件a的一端对应地插入 带状构件a中。气袋b比带状构件a短。因此,气袋b的另一端没有到达带状构件a的另 一端。带状构件a的一端侧的外侧安装有能供带状构件a穿过的环C。如图12(B)、图12(C)所示,将该绑带卷绕到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的臂部或腿部 的基端附近。图12(B)及图12(C)中的L表示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的臂部的截面。如图12(B)所示,在将绑带卷绕到臂部时,在一端与臂部的规定部分抵接的状态下,使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绕臂部L的周围1周。接着,如图12 (C)所示,使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穿过环c后折返,并将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进一步朝图12(C)中的箭头方向拉伸,在以规定的张力卷绕到臂部的状态下,将绑 带固定于臂部。在该绑带的气袋b中,通过与气袋b连接的未图示的管将空气送入、排出, 从而将适度的扎紧力作用于臂部的基端附近。该绑带的不理想的方面在于,当在图12(C)的状态下将带状构件a的另一端拉伸 时,与直线方式的绑带的情形相同,带状构件a整体容易朝箭头方向绕臂部L(或腿部)旋 转,不易在作用有适度的张力的状态下固定绑带。不过,由于在该绑带中,从其一端侧到在 环c处折返位置的部分为圈状,若拉伸绑带的另一端侧,则直径变小的圈状部分会扎紧臂 部L,因此,与直线方式的情形相比,在扎紧绑带时,不易产生绑带的旋转,比较容易将适度 的张力作用于绑带。可是,若扎紧绑带时产生绑带整体的旋转,则移动的环c例如可能移 动到与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的身体干涉这样的不理想的位置,因此,该绑带在绑带旋转 时产生的弊处比直线方式的情形所产生的弊处大。此外,由于为使该方式的绑带的气袋b 从全部方向均勻地扎紧加压部位,气袋b稍微具有余裕地、比加压部位的周长形成得长,因 此,气袋b也在使绑带折返的环c的部分折返。在该折返的部分,气袋b上作用有大的负载。 不仅如此,由于这种气袋b的弯折,有可能根据气袋b的形状、气袋b内部的空气压力的情 况,将气袋b的内部分成彼此连通的2个空间,因此,有可能不能通过空气压力按照预期地 控制作用于臂部L(或腿部)的扎紧力。也就是说,为了将该绑带在作用有适度的张力的状 态下固定到臂部或腿部,尽管不需要直线方式的绑带情形下那样的熟练程度,但也需要熟 练的经验。此外,该绑带不适于用作具有气袋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容易地安装到臂部或腿部,且在具有气袋的情形下 也不会出现上述那样不良情况而使用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以及使用该绑带的加压肌力 锻炼装置。发明的公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发明者提出了下面这样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 (以下有时简称为“绑带”)。本申请的发明主要基于一种用于增强肌肉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通过将规定的 加压力作用于使用者的四肢的一个基端附近的加压部位来阻碍在该四肢内流动的血流,从 而增强肌肉。该绑带包括带状的带状构件和固定装置,在上述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 侧之间靠近上述另一端侧的部分设有能使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的部 分穿过的孔,从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孔的长度为能绕上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 周以上的长度,且从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另一端侧到上述孔的长度为不能绕上述加压部位 的周围1周的长度,将使用者的上述加压部位置位于通过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一端侧穿 过上述孔而由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孔到上述一端侧的中途的适当部分所形成的圈的内 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一端侧和上述另一端侧朝相反方向拉伸,能将 规定的张力作用于上述带状构件,并能利用上述固定装置维持作用有规定张力的上述带状 构件的形状。该绑带中,在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具有能使带状构件的一端侧穿过 的孔。将使用者的上述加压部位置位于通过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一端侧穿过上述孔而由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孔到上述一端侧的中途的适当部分所形成的圈的内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将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一端侧和上述另一端侧朝相反方向拉伸,将规定的张力作 用于上述带状构件,在该状态下,能将该绑带安装于使用者的加压部位。最终的绑带的固定 是通过利用上述固定装置将作用有规定张力的上述带状构件的形状固定来进行的,该绑带 中,能通过将带状构件的一端侧和另一侧分别朝相反方向拉伸来进行带状构件的扎紧。由 于在该绑带中,能在用一只手拉伸带状构件的一端侧时用另一只手固定另一端侧,或在用 另一只手拉伸另一端侧时用一只手固定一端侧,因此,与以往的绑带不同,在扎紧带状构件 时,能阻止绑带因其整体在加压部位的周围滑动而旋转。上述孔设于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靠近另一端侧的部分,只要能使上 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的部分(也可以是带状构件的从一端侧到孔为止 的全部部分)穿过即可。带状构件也可采用从一端侧到另一端侧形成一体的结构。此时,孔贯穿设置于带 状构件的中间部分,或通过将具有孔的构件安装于带状构件的中间部分而形成。此外,带状构件也可由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侧到孔为止的第一带状构件、 以及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另一端侧到上述孔为止的第二带状构件构成。此时,本申请发 明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能采用这样的结构具有连接构件,该连接构件与上述第一带状 构件和上述第二带状构件连接、且具有能使上述第一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 的部分穿过的孔。本申请发明的连接构件例如能形成环状。只要适当选择环的形状即可,例如也能 形成矩形、圆形。本申请发明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也可包括与现有技术的绑带中所具有的气密 的气袋相同的气袋。例如,本申请发明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中,也可在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 侧到上述孔为止的部分中、从上述孔到规定范围内设有气密的气袋,其长度能绕上述加压 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且被设计成能将气体从外部送入其内部,或从外部将其内部的气体 排出。此时的气袋的长度被设定为能绕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这是为了能从加压部 位的周围全部方向均勻地对加压部位加压。气袋的长度被设定为能绕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 以上,但加压部位的周围的长度有个人差别,此外,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锻炼的结果等原 因,若在某种程度以上的期间观察,则会产生变化。因此,作为优选,气袋的长度以比预定使 用该绑带的人的加压部位的周围的长度长例如10%至50%左右的余裕,设定得稍长。气袋 的长度并非必须是从带状构件的孔直到一端侧全长的长度。气袋也可配置于从带状构件的 孔到孔与一端侧的中途为止的部分。在安装于使用者的加压部位的情形下,具有气袋的绑带也与上述绑带的情形相 同,首先,将使用者的加压部位置位于通过将带状构件的一端侧穿过孔而由带状构件的从 孔到一端侧的中途的适当部分所形成的圈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将带状构件的一端侧和另 一端侧朝相反方向拉伸。在气袋比加压部位的周围的长度长的情形下,由于超过加压部位 的周围的长度的气袋不会被折返,因此不会出现由于气袋被折返而在以往的绑带中产生 的、气袋上作用有负载以及气袋的内部被分成两个空间这样的弊处。
气袋能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具有第一带状构件、第二带状构件及连接构件的绑带。与上述情形相同,此时的气袋是气密的,且被设计成能将气体从外部送入其内部, 或从外部将其内部的气体排出。此外,气袋的长度被设计成能绕上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 以上,且气袋被设于从上述第一带状构件的与上述连接构件连接的一侧即上述第一带状构 件的基端侧到规定的范围内。气袋能设于带状构件的合适部分,例如能设于内侧面。当带状构件是中空的筒状 时,气袋能设于带状构件的内部。当上述第一带状构件是中空的筒状时,上述气袋能设于上 述第一带状构件的内部。本申请发明中,固定装置只要是能维持作用有规定张力的带状构件的形状的装置 即可。例如,上述固定装置可包括设于上述带状构件中预定形成上述圈的部分的外侧 面的第一面紧固件;设于上述带状构件的内侧面上从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一端侧到规定范 围内的、能与上述第一面紧固件自由装卸地固定的第二面紧固件;以及设于上述带状构件 的内侧面上从上述带状构件的上述另一端侧到规定范围内的、能与上述第一面紧固件自由 装卸地固定的第三面紧固件。(在本申请中,带状构件的“内侧”和“外侧”分别是指在将加 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卷绕到使用者的加压部位时,该绑带中与使用者的加压部位“靠近的一 侧”和“远离的一侧”。)此时,通过将第一面紧固件与第二面紧固件固定,以及将第一面紧固件与第三面 紧固件固定,可维持绑带的形状。在这种通过第一面紧固件、第二面紧固件及第三面紧固件 构成固定装置的情形下,作为优选,本申请发明的带状构件的全长比假想的加压部位的周 长的2周略短。若采用这种结构,则在将第一面紧固件与第二面紧固件固定、及将第一面紧 固件与第三面紧固件固定的情形下,由于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不重叠,因此能可 靠地进行上述的固定。上述固定装置也可包括第四面紧固件,其设于上述带状构件的外侧面上从上述带 状构件的另一端侧到上述孔为止的规定范围内,并能与上述第二面紧固件自由装卸地固 定。这样,在使用者的加压部位的周长比预想的稍短,欲将第一面紧固件与第二面紧固件固 定、及将第一面紧固件与第三面紧固件固定的情形下,由于使用者的加压部位的周长比预 想的稍短而产生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重叠这样的事态时,能将位于带状构件的一 端侧的内侧面的第二面紧固件与位于带状构件的另一端侧的外侧面的第四面紧固件固定。带状构件只要是带状即可,也可如上所述,形成筒状。带状构件的材质可使用任何 材料,只要是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构件即可。使用者在将绑带固定于加压部位的状态 下运动时,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形绑带过度扎紧收缩变粗的肌肉,绑带对肌肉作用的加压力 变得过大。若产生这种情形,则不可否定血流的限制程度变得过大,安全性可能产生问题。 另一方面,只要带状构件至少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就能避免这种事态。在本申请发明的绑带具有气袋的情形下,气袋能采用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的构件。如上所述,即便带状构件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若气袋在其长度方向上没有 伸缩性,则气袋有可能阻碍带状构件的伸缩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形,气袋最好也具有长度方 向上的伸缩性。使用以上说明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中具有气袋的绑带能构成以下这样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该加压肌力锻炼装置包括至少1个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将规定的加压力作用于使用者的四肢的至少一个基端附近的加压部位来阻碍在该四肢内流动的血流,从而增 强肌肉;以及主体装置,其具有泵,并与上述绑带组合使用。该加压肌力锻炼装置的上述绑 带具有带状的带状构件,在上述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靠近上述另一端侧的部 分设有能使上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的部分穿过的孔,从上述带状构件的 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孔的长度为能绕上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的长度,且从上述带状构 件的上述另一端侧到上述孔的长度为不能绕上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的长度,在绑带的上 述带状构件的从上述一端侧到上述孔为止的部分中、从上述孔到规定范围内设有气密的气 袋,其长度能绕上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且被设计成能将气体从外部送入其内部,或 从外部将其内部的气体排出。此外,上述主体装置利用上述泵将空气送入上述气袋的内部, 或将空气从上述气袋排出。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绑带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绑带的剖视图。图4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主体装置的内部结构 的图。图5是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控制装置的硬件结构图。图6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控制装置内生成的功能块 的图。图7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绑带安装于使用者的右腿 的步骤的俯视剖视图。图8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中所包括的绑带安装于使用者的右臂 的步骤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绑带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二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将以往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安装到加压部位的步骤的图。图12是表示将以往的其他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安装到加压部位的步骤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二进行说明。在两实施方 式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对象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方式一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压肌力锻炼装置包括绑带100和主体装置200。绑带 100例如能分别通过由橡胶管形成的连接管300与主体装置200连接。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绑带100做成多个,更具体而言是做成四个。之所以做成四个绑带100,是为了能在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方法的人(使用者)的双臂、双脚分别固定 一根绑带100。各绑带100分别固定于使用者的双臂及双脚的根部附近的规定位置(加压 位置)使用。四个绑带100中,绑带100A是臂部用的(用于卷绕在臂部上而对手臂的加压部位 加压),绑带100B是腿部用的(用于卷绕在腿部上而对腿部的加压部位加压)。绑带100 的数量并非必须是四个,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臂部用绑带100A和腿部用绑带100B的数 量并非必须相同。此外,在对多个人一起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情形下,绑带100有时超过四 个。本实施方式的绑带100如图1、图2、图3所示地构成。图2是表示腿部用绑带100B 的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该绑带100B在其长度方向上切开的状态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绑带100围住加压部位地安装于四肢中任意一个,对加压部位作用 规定的扎紧力,且如后所述,能改变作用于臂部或腿部的规定部位的扎紧力。 与臂部用、腿部用无关,各绑带100包括一起形成带状的第一带状构件110及第二 带状构件120、以及连接构件130。连接构件130分别与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基端侧(靠近连接构件130侧)及第二 带状构件120的基端侧(靠近连接构件130侧)连接。连接构件130具有能使第一带状构 件110通过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的环状,但并不一定局限于此。第一带状构件110 和第二带状构件120分别安装于矩形的连接构件130的相对的2边。将第一带状构件110、第二带状构件120和连接构件130加在一起的绑带100的 全长根据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方法的人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确定即可。绑带100的全长至 少需要比使用者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还长,本实施方式的绑带100的全长为使用者的加 压部位的外周长度的2倍左右(预定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的2倍士20%的长度)。考虑到 这种条件,为满足所有的使用者,准备全长不同的多个尺寸的臂部用绑带100A、腿部用绑带 IOOB0本实施方式的臂部用绑带100A的全长是考虑到使用者的臂部的加压部位的外周 长度为26cm而确定的,具体做成50cm左右。此外,腿部用绑带100B的全长是考虑到使用 者的腿部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为45cm而确定的,具体做成80cm左右。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状构件120中,前者比后者长。第一带状构件110的 长度需要做成能绕使用者的加压部位1周以上的长度。本实施方式的臂部用绑带100A的 第一带状构件110的长度考虑到使用者的臂部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为26cm而做成40cm 左右,但并不一定局限于此。另一方面,臂部用绑带100A的第二带状构件120的长度做成 IOcm左右。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腿部用绑带100B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的长度考虑到使用 者的腿部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为45cm而做成65cm左右,但并不一定局限于此。另一方 面,腿部用绑带100B的第二带状构件120的长度做成15cm左右。此外,无论是臂部用绑带 100A的情形还是腿部用绑带100B的情形,第二带状构件120只要是用手抓住时大致没有不 便的长度即可。考虑到该条件,第一带状构件110的长度应满足的、必须比加压部位的周围 长的条件,绑带100的长度应满足的、做成使用者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的2倍左右这些条 件,就能确定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状构件120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用绑带100A和腿部用绑带100B均是第一带状构件110的长度方向的全部部分的宽度相同,第二带状构件120也同样,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做成这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臂部用绑带100A和腿部用绑带100B均是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宽度 与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宽度相同,但没有必要一定要做成这样。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 状构件120的宽度都只需考虑加压部位是臂部还是腿部合适地确定即可。例如,若是臂部 用绑带100A,则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宽度都做成3cm 3. 5cm左右,若 是腿部用绑带100B,则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宽度都做成5cm 5. 5cm 左右ο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外侧面由厚布111构成,内侧面由薄布112构成。
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厚布111在其基端侧与连接构件130连接。第一带状构件 110与连接构件130的连接怎样进行都可以,例如,如图3所示,能通过将穿过连接构件130 的孔折返的厚布111的基端与折返处之前的厚布111重叠缝合来进行连接。第二带状构件 120与连接构件130的连接也和第一带状构件110与连接构件130的连接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布111是厚度为3mm左右的布,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张力。厚布 111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薄布112是厚度为0.5mm左右的布。由 于薄布112是将绑带100固定于使用者的加压部位时与使用者的加压部位抵接的部分,因 此使用对于使用者的皮肤触感温和柔软的材料。薄布112也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伸缩性。由 于厚布111和薄布112都具有伸缩性,因此,第一带状构件110具有长度方向上的伸缩性。厚布111的外侧面是能与后述的第二面紧固件及第三面紧固件可装卸地固定的 面,实际上起到本申请发明的第一面紧固件的作用。厚布111的前端侧(远离连接构件130 侧)的内侧面安装有长度为4 5cm的第二面紧固件113,但其长度并不局限于此。第二面 紧固件113由搭扣带(Velcro Tape)构成。厚布111与薄布112例如通过将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缝合而连接。厚布111和薄 布112的从连接构件130到规定长度的部分只在其两端部连接。因此,从连接构件130侧到 该部分为止的第一带状构件110形成筒状。筒状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内部设有气袋114。气袋114是至少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的气密的细长袋。在本实施方式中, 气袋114由生橡胶构成,但并不一定局限于此。如图2所示,气袋114与连接管300的一端 连接。为了将连接管300导向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内部,在厚布111和薄布112的宽度方 向的两端部进行的上述连接并未在供连接管300穿过的部分进行。利用连接管300,从主体 装置200将空气送入气袋114的内部,此外,气袋114内部的空气通过主体装置200排出。 相对于气袋114的这种空气的出入通过主体装置200进行。气袋114的长度做成能至少绕加压部位1周。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使用者的臂 部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为26cm,臂部用绑带100A所包括的气袋114的长度做成35cm左 右,考虑使用者的腿部的加压部位的外周长度为45cm,腿部用绑带100B所包括的气袋114 的长度做成55cm左右。气袋114的长度例如只要在加压部位的周长的基础上增加10% 50%左右的范围内确定即可。简而言之,第二带状构件120采用从第一带状构件110除去气袋114的结构。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外侧面由厚布121构成,内侧面由薄布122构成。第二带状 构件120的厚布121和薄布122分别由与第一带状构件的厚布111和薄布112相同的材料 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布121与薄布122通过缝合而连接。厚布121的外侧面是能与第二面紧固件113可装卸地固定的面,实际上起到本申 请发明的第四面紧固件的作用。厚布121的前端侧(远离连接构件130侧)的内侧面安装 有长度为4 5cm的第三面紧固件123,但其长度并不局限于此。第三面紧固件123由搭扣 带构成。接着,对主体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主体装置200能将气体送入气袋114,并能使气体从气袋114排出。在本实施方 式中,主体装置200对于将气体送入气袋114或将气体排出的控制是自动进行的,但并不一 定局限于此。只要能将气体送入气袋114并能使气体从气袋114排出,且能进行上述的自 动控制,主体装置200可采用任何结构。主体装置200例如能使用特开2007-125254、特开 2005-58544、特开2005-6921中所公开的装置。图4是概略地表示作为一例的主体装置200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主体装置 200包括四个泵210、控制装置2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装置200包括壳体,其内部 内置有泵210和控制装置220。尽管壳体的外侧设有输入装置,但省略其图示。四个泵210分别与四个绑带100中的一个对应安装。泵210具有吸入周围的空气,并将其通过后述的泵连接口 211送到外部的功能。泵 210还包括阀212,通过打开阀212,能将泵210内部的气体排出到外部。四个泵210均具有 泵连接口 211,通过与其连接的连接管300和气袋114连接。若泵210输送气体,则可将气 体送入气袋114,若打开泵210的阀212,则可使气体从气袋114排出。此外,阀212没有必 要一定要设于泵210,只要设于从泵210到气袋114的路径上任意一处即可。泵210内还内置有未图示的压力计,通过压力计能测定泵210内的空气的空气压 力。泵210内的空气压力当然与气袋114内的空气压力相等。控制装置220控制泵210。控制装置220进行以下控制在关闭阀212的状态下, 驱动泵210,将空气送向绑带100的气袋114,或打开泵210具有的阀212,将气袋114内的 空气排出。也就是说,控制装置220是进行包括阀212的开闭的、泵210的控制的装置。图5概略地表示控制装置220的内部结构图。控制装置220内置有计算机,用总 线 405 连接 CPU401、R0M402、RAM403、接 口 404 而成。CPU401是中央处理部,进行控制装置220整体的控制。R0M402记录有进行该控制 装置220所执行的后述处理所需的程序、数据,CPU401根据该程序来执行处理。该R0M402 例如由快闪只读存储器构成。控制装置220也可具有记录上述程序和数据的硬盘等其他记 录介质来取代R0M402,或同时具有R0M402和其他记录介质。RAM403提供用于执行上述程 序的工作区域。接口 404具有接收来自输入装置的输入,及将来自控制装置220的指示分 别送到4个泵210的功能。通过CPU401执行上述程序,在控制装置220的内部生成如图6所示的功能块。控制装置220包括输入信息分析部411、控制数据生成部412、控制数据记录部 413、输出控制部414、控制部415。输入信息分析部411从接口 404接收来自输入装置的输入,分析其内容。与输入信息分析部411分析出的内容相关的数据被送往控制数据生成部412或控制部415。控制数据生成部412根据从输入信息分析部411接收到的数据生成用于进行含有阀212的开闭的、泵210的控制。控制数据生成部412将生成的控制数据记录到控制数据 记录部413。控制数据记录部413记录从控制数据记录部412接收到的控制数据。在本实施方 式的控制数据记录部413中,将分别对应于4个泵210的控制数据作为一组来记录。此外, 在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数据记录部413中,将关于4个泵210的控制数据作为一组而记录的 数据能记录多组。该一组数据是用于控制在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时的双臂及双腿的加压的数 据。该多组数据能作为多人份的数据。此时,根据是谁进行加压肌力锻炼,调用该进行加压 肌力锻炼的使用者的数据。多组数据还能设定为与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特定的1人有关的 数据。此时,这个人例如能对应于身体条件来调用不同的数据。多组数据也可含有多人份 的用于1人的多组数据。控制部415进行输入信息分析部411、控制数据生成部412、输出控制部414的整 体的控制,此外,还具有进行后述模式的控制的功能。此外,控制部415还具有在进行加压 肌力锻炼时,从控制数据记录部413读出一组控制数据,并将其送到输出控制部414的功 能。输出控制部414具有根据控制数据控制泵210的功能。使输出控制部414控制泵 210,并进行加压肌力锻炼。接着,对使用该主体装置200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生成控制数据。本发明的主体装置200执行控制模式和锻炼模式这两种模式。控制数据的生成在 控制模式下进行。关于选择控制模式和锻炼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的输入,通过输入装置进行。当从 输入装置输入选择控制模式和锻炼模式中的哪一个模式的信息时,通过接口 404接收到该 信息的输入信息分析部411将该信息送到控制部415。由此,控制部415开始控制模式或锻 炼模式。在该主体装置200中,通过在执行控制模式时操作输入装置,能输入生成控制数 据所需的信息。所输入的信息经由接口 404、输入信息分析部411,被送到控制数据生成部
412。控制数据生成部412根据所输入的信息生成控制数据,并将其送到控制数据记录部
413。控制数据记录部413记录该数据。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数据是以分别对应于 4个泵210的4个数据成为一组的形式形成的。控制数据是表示使泵210内的空气压力随 时间如何变化的数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多组4个一组的数据记录到控制数据记录部413,因此将 上述处理反复进行需要的次数。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谓的定制方式生成适用于进行 加压肌力锻炼的每个人的控制数据。也可将代表性的或通用的控制数据在主体装置200出货时预先记录到控制数据 记录部413。预先记录到控制数据记录部413的控制数据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多个。生成控制数据后,将主体装置200与绑带100通过连接管300连接。接着,将绑带100卷绕固定于使用者的臂部和腿部的加压部位。将绑带100固定到加压部位的方法如下。[将绑带安装到自己腿部时]
腿部用绑带IOOB的向自己腿部的安装如图7所示地进行。图7(A) 图7(C)是 表示将绑带100B安装到右腿的加压部位的顺序的图。右腿处于从上方观察到的截面的状 态,图中的上是使用者的前方。将腿部用绑带100B安装到自己腿部时,首先,如图7(A)所示地,通过将绑带100B 的第一带状构件100的前端穿过连接构件130的孔,使得使用者的右腿进入由第一带状构 件110形成的圈中。此时,若首先形成如上所述的圈,然后将右腿伸入该圈中,将绑带100B 朝腿部的根部附近拉动,则容易进行该作业。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将右手持有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朝箭头RH方向拉拽, 此外,将左手持有的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前端朝箭头LH方向拉拽。这样,由第一带状构件 110形成的上述圈变小,绑带100B上作用有适度的张力。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将左手所持的第二带状构件120进一步拉伸,如图7(B)所示 那样地,将位于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内侧面的前端的第三面紧固件123固定于第一带状构 件110的外侧面的厚布111。接着,使用者将右手所持的第一带状构件110朝图7(B)的箭头RH所示的方向进 一步拉伸,如图7(C)所示那样地,将位于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内侧面的前端的第二面紧固 件113固定于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外侧面的厚布111。在使用者的腿细的情形下,或在由于 绑带100B上作用有比通常大的张力而使得绑带100B比通常拉伸得长的情形下,有时第一 带状构件110的前端会叠到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前端上。此时,也可将位于第一带状构件 110的内侧面前端的第二面紧固件113固定于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外侧面的厚布121。这样,使用者就能将绑带100B固定到自己的右腿上。在将绑带100B固定到自己的左腿上时,只需与图7所示的步骤保持对称关系地进 行图7所示的步骤即可。[请别人将绑带安装到自己的臂部或腿部时]此时,只需请别人使用绑带100A或绑带100B对自己的腿部或臂部进行与将绑带 100B安装到自己的腿部相同的作业即可。[自己将绑带安装到自己的臂部时]此时,需要与上述情形稍微不同的绑带安装步骤。使用图8来说明该步骤。在自己将绑带100A安装到自己的臂部的情形下,首先,通过使绑带100A的第一带 状构件110的前端穿过连接构件130的孔,在如图2所示的状态下,利用第一带状构件110 形成圈。接着,将任一臂部伸入该圈中(图8㈧),用相反侧的手将绑带100A拉动到臂部的 基端附近(图8(B))。此时,使得第一带状构件110位于靠近身体中心的一侧,第二带状构 件120位于离身体中心远的一侧。在该状态下,使用者用穿过由第一带状构件110形成的圈的臂部侧的手握住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图8(C))。此时,握住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的手侧的臂部处于在 肘的部分朝肩的方向弯曲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用者用与穿过由第一带状构件110形成的圈的臂部相反一侧的手握住第二带状构件120,并将第二带状构件120朝穿过圈的臂部的外侧下方拉伸(图 8(D))。此时,如上所述,由于用穿过圈的臂部侧的手握住第一带状构件110,因此,绑带IlOA不会绕臂部的加压部位旋转。在该状态下,使用与图7(B)所示的同样的方法,将位于第二带状构件120的内侧面的前端的第三面紧固件123固定于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外侧面 的厚布111。接着,使握住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的、穿过圈的臂部侧的手放开,用相反侧的 手握住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通过将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朝身体的外侧拉伸,在第 一带状构件110上作用所期望的张力(图8(E))。然后,在该状态下,如图7(C)所示地,将 位于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内侧面的前端的第二面紧固件113固定于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外 侧面的厚布111。此时,也可根据需要,将第一带状构件110的第二面紧固件113固定于第 二带状构件120的外侧面的厚布121,这与上述情形是相同的。如上所述,自己将绑带100A安装于自己臂部的动作结束(图8(F))。在该状态下,将主体装置200设定为锻炼模式,进行加压肌力锻炼。使主体装置 200执行锻炼模式时,只需如上所述地适当操作输入装置即可。开始锻炼模式后,进行加压肌力锻炼的人操作输入装置,选择自己用的4个一组 的控制数据。在有多个自己用的控制数据时,考虑自己的身体条件等,选择适当的控制数 据。该控制数据的选择也通过输入装置进行。在通过输入装置输入选择哪个控制数据的信 息后,该信息经由接口 404、输入信息分析部411,被送到控制部415。控制部415将根据该 信息选择出的控制数据从控制数据记录部413读出,并送到输出控制部414。输出控制部 414根据控制数据控制泵210。泵210使用压力计测定泵210内的空气压力,并如控制数据 所示地自动保持泵210内的空气压力,此外,还适当地保持气袋114内的空气压力。气袋114的空气压力设定为何种程度大小和持续多长时间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 另IJ、运动历史、身体条件等不同而不同,这是通过上述控制数据而适当控制的。在进行加压 的使用者的臂部及腿部,比加压部位靠近下游侧的血流处于被限制状态,对该臂部及腿部 模拟地再现了进行运动后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臂部和腿部不会被同时加压。如上所述地进行加压肌力锻炼。在通过绑带100对加压部位作用有扎紧力时,使 用者可以保持安静,也可以轻微地进行运动。也可在使用者进行运动时,将连接管300在中途断开。此时,也可在绑带100侧的 连接管处设置阀等、用于使气袋114内的空气不泄漏的机构。在加压肌力锻炼结束后,使用者将绑带卸下。变形例图9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绑带。变形例的绑带1001与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的结构大致相同,关于使用方法,与 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没有改变。该绑带1001与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的不同点在于,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中, 通过连接构件130将第一带状构件110与第二带状构件120连接,与此相对,该绑带1001
是一体的。该绑带1001不包括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中所具有的连接构件130,能理解为将 第一带状构件110与第二带状构件120原样连接成一体。该绑带1001包括与绑带100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相当的第一带状部1101 ;与绑 带100的第二带状构件120相当的第二带状部1201 ;以及与绑带100的连接构件130相当的连接部1301。连接部1301具有能使第一带状部1101穿过的孔1302。
该绑带1001中,第一带状部1101的结构与绑带100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的结构 相同,第二带状部1201的结构与绑带100的第二带状构件120的结构相同。与实施方式一 的情形相同,第一带状部1101的外侧面由厚布构成,内侧面由薄布构成。与实施方式一的 情形相同,第二带状部1201的外侧面由厚布构成,内侧面由薄布构成。变形例的绑带1001 的连接部1301与实施方式一的情形的连接构件130不同,但与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 状构件120相同,其外侧面由厚布构成,内侧面由薄布构成。变形例的绑带1001中,第一带状部1101、第二带状部1201、连接部1301各处的厚 布为一片,第一带状部1101、第二带状部1201、连接部1301各处的薄布也为一片。第一带状部1101的靠近连接部1301的部分形成筒状,其内部插入有气袋114这 点与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的情形相同。此外,在第一带状部1101的前端的内侧面设有第 二面紧固件,在第二带状部1201的前端的内侧面设有第三面紧固件,这些也与实施方式一 的绑带100的情形相同。实施方式二实施方式二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500如图10所示。简而言之,实施方式二的绑带500是从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除去气袋114的构 件。因此,实施方式二的绑带500不能与主体装置200组合使用。由于实施方式二的绑带500不具有气袋,因此,不能通过改变气袋内部的空气压 力来使绑带500作用于加压部位的扎紧力变化。如图10所示,实施方式二的绑带500只在第一带状构件110的结构上与实施方式 一的绑带100不同。该绑带500的第一带状构件110与实施方式一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相 同,包括厚布111和薄布112,但两者的整体通过缝合等而接合。实施方式二的绑带500的 第一带状构件110不具有筒状部分,此外,不具有设于筒状部分内侧的气袋。通过与实施方式一的绑带100同样的步骤,将实施方式二的绑带500安装于使用 者的臂部或腿部的加压部位使用。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可以保持安静,也可以轻微地进行运动,从而能在限制安装有 绑带500的臂部或腿部的血流的状态下进行加压肌力锻炼。
权利要求
一种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通过将规定的加压力作用于使用者的四肢的一个基端附近的加压部位来阻碍在该四肢内流动的血流,从而增强肌肉,其特征在于,包括带状的带状构件和固定装置,在所述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部分设有能使所述带状构件的从所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的部分穿过的孔,从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到所述孔的长度为能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的长度,且从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到所述孔的长度为不能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的长度,将使用者的所述加压部位置位于通过将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穿过所述孔而由所述带状构件的从所述孔到所述一端侧的中途的适当部分所形成的圈的内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将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另一端侧朝相反方向拉伸,能将规定的张力作用于所述带状构件,并能利用所述固定装置维持作用有规定张力的所述带状构件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构件包括所述带状构件的从所述一端侧到孔为止的第一带状构件;所述带状构件的从所述另一端侧到所述孔为止的第二带状构件;以及与所述第一带状构件和所述第二带状构件连接、且具有能使所述第一带状构件的从所 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的部分穿过的孔的连接构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状构件的从所述 一端侧到所述孔为止的部分中、从所述孔到规定范围内设有气密的气袋,该气袋的长度能 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并且该气袋被设计成将气体从外部送入该气袋内部,或 从外部将该气袋内部的气体排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第一带状构件的 与所述连接构件连接的一侧即所述第一带状构件的基端侧到规定的范围内设有气密的气 袋,该气袋的长度能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并且该气袋被设计成将气体从外部 送入该气袋内部,或从外部将该气袋内部的气体排出。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状构件为中空 的筒状,所述气袋配置于所述第一带状构件的内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面紧固件,该第一面紧固件设于所述带状构件中预定形成所述圈的部分的外侧面;第二面紧固件,该第二面紧固件设于所述带状构件的内侧面上从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 一端侧到规定范围内,并能与所述第一面紧固件自由装卸地固定;以及第三面紧固件,该第三面紧固件设于所述带状构件的内侧面上从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 另一端侧到规定范围内,并能与所述第一面紧固件自由装卸地固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四面 紧固件,该第四面紧固件设于所述带状构件的外侧面上从所述带状构件的另一端侧到所述 孔的规定范围内,并能与所述第二面紧固件自由装卸地固定。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构件 在其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
9.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为环状。
10.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在其长度方 向上具有伸缩性。
11.一种加压肌力锻炼装置,包括至少1个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该绑带将规定的加压力作用于使用者的四肢的至少一 个基端附近的加压部位来阻碍在该四肢内流动的血流,从而增强肌肉;以及主体装置,该主体装置具有泵,并与所述绑带组合使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绑带具有带状的带状构件,在所述带状构件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之间靠近所述另一端侧的部分设有能使所述带 状构件的从所述一端侧到规定长度的部分穿过的孔,从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一端侧到所述孔的长度为能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 的长度,且从所述带状构件的所述另一端侧到所述孔的长度为不能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 周的长度,在所述带状构件的从所述一端侧到所述孔为止的部分中、从所述孔到规定范围内设有 气密的气袋,该气袋的长度能绕所述加压部位的周围1周以上,且该气袋被设计成能将气 体从外部送入该气袋内部,或从外部将该气袋内部的气体排出,所述主体装置利用所述泵将空气送入所述气袋的内部,或将空气从所述气袋排出。
全文摘要
一种加压肌力锻炼用绑带,能将其简单、可靠地固定于四肢的基端附近的加压部位。绑带(100B)包括长的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短的第二带状构件(120),其都形成带状,且基端都与环状的连接构件(130)连接。为了将绑带(100B)固定于加压部位,首先,使欲固定绑带(100B)的四肢(此时为右腿)穿过将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前端穿过连接构件(130)的孔而形成的第一带状构件(110)的圈,并抬到加压部位。然后,用双手将第一带状构件(110)和第二带状构件(120)朝相反方向拉伸,在绑带(100B)上作用有适度的张力的状态下,将绑带(100B)固定于加压部位。
文档编号A63B21/065GK101820954SQ200880112320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9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4日
发明者佐藤义昭 申请人:佐藤体育广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