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移动终端游戏与虚拟现实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指的是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生成的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虚拟现实中可以包括多个虚拟物品、虚拟人物等虚拟对象,用户可以与虚拟现实中的虚拟对象进行交互。
近几年,随着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移动终端游戏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目前大多数的移动游戏只限于手游,用户体验差。而作为vr技术具有较好的人机交互体验,如何将其运用至手机,形成具有较好用户体验的移动终端游戏,成为目前移动终端游戏发展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游戏与虚拟现实转换方法,以解决现有移动终端设备上游戏用户体验差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游戏与虚拟现实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移动终端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无线通讯相连;
步骤s2.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现实数据,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将所述移动终端的游戏数据与所述现实数据叠加,以形成叠加数据;
步骤s3.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将所述叠加数据再现。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步骤s2中现实数据包括声音数据和视频数据。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步骤s2中的数据采集设备包括视频采集器和音频采集器。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叠加数据包括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和触觉数据。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叠加数据再现方法为:
基于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将所述虚拟现实设备的信息获取模块定位至用户的眼球;
获取用户的眼部生理参数;
依据所述眼部生理参数对所述虚拟现实终端的显示参数进行调整。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虚拟现实终端包括摄像头及图像识别模块,所述获取用户的眼部生理参数的步骤包括:
所述摄像头采集包含眼球特征信息的图片,所述图片中还包含特定图像;
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判断所述特定图像的边缘是否清晰,
计算并获取用户的眼部生理参数。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判断所述特定图像的边缘是否清晰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包含眼球特征信息的图片进行灰度处理,获得灰度图像;
将所述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连通域提取处理,获得二值图片;
判断所述二值图片中与所述特定图像对应的边缘是否清晰;
若是,则获取当前两组凸透镜的第一距离值;
若否,则获取当前两组凸透镜的第二距离值;
根据所述第二距离值计算出所述眼部生理参数。
本发明的一种移动终端游戏与虚拟现实转换方法,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获取现实数据,并将其与移动终端游戏进行叠加,然后,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将叠加后的数据进行转化形成图像反馈至用户的视觉上,从而以提高用户在进行移动终端游戏时的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应用于虚拟现实的地图边界限定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游戏与虚拟现实转换方法,包括:
步骤s1.获取移动终端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无线通讯相连;
步骤s2.通过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现实数据,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将所述移动终端的游戏数据与所述现实数据叠加,以形成叠加数据;
步骤s3.基于虚拟现实设备,将所述叠加数据再现。
本发明的一种移动终端游戏与虚拟现实转换方法,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获取现实数据,并将其与移动终端游戏进行叠加,然后,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将叠加后的数据进行转化形成图像反馈至用户的视觉上,从而以提高用户在进行移动终端游戏时的用户体验。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于,本发明的步骤s2中现实数据包括声音数据和视频数据,优选,步骤s2中的数据采集设备包括视频采集器和音频采集器,且该叠加数据包括视频数据、音频数据和触觉数据。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于,叠加数据再现方法为:
基于所述虚拟现实设备,将所述虚拟现实设备的信息获取模块定位至用户的眼球;
获取用户的眼部生理参数;
依据所述眼部生理参数对所述虚拟现实终端的显示参数进行调整。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于,虚拟现实终端包括摄像头及图像识别模块,所述获取用户的眼部生理参数的步骤包括:
所述摄像头采集包含眼球特征信息的图片,所述图片中还包含特定图像;
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判断所述特定图像的边缘是否清晰,
计算并获取用户的眼部生理参数。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在于,图像识别模块判断所述特定图像的边缘是否清晰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包含眼球特征信息的图片进行灰度处理,获得灰度图像;
将所述灰度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及连通域提取处理,获得二值图片;
判断所述二值图片中与所述特定图像对应的边缘是否清晰;
若是,则获取当前两组凸透镜的第一距离值;
若否,则获取当前两组凸透镜的第二距离值;
根据所述第二距离值计算出所述眼部生理参数。
最后,
本技术:
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