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8874发布日期:2020-07-07 14:31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康复装置,具体是一种智能康复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设备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诉求不断的提高,社会早已从吃饱穿暖的时代,走向运动养生的时代。

但是,对于大部分老年人和受过伤腿脚不便的人来说,跑的形式的运动成为一种奢侈,而长期的不运动,又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而拉伸形式的运动,比较适合上述的人群,拉伸不仅可以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更能提升身体韧性,增强气血,拉伸同样讲究技术动作,良好的动作,效果更佳,而“二春通”运动就是就是一种拉伸运动,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并不熟悉相关的技术动作,现有市面上,却没有对应的指导与辅助设备。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智能康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康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包括主支撑柱、主固定座、副支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的下端均设置有主固定座,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之间分别设置有方杆和圆杆,方杆位于圆杆的上方,圆杆的上端中部开设有凹槽二,凹槽二的两侧均设置有手形,方杆的上端设置有凹槽一,主支撑柱的上端安装有讲解机器人。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方杆和圆杆的长度均为一米,所述凹槽一和凹槽二的位置垂直,所述左侧的手形为右手形态,右侧手形为左手形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讲解机器人为椭圆形结构,高度为0.2米。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有三个型号的本装置组合安装,分为高中低三种型号,其高度分别为1.05米、0.9米、0.7米,其中方杆和圆杆之间的间距分别为0.35米、0.20米、0.2米,安装使用时,三种型号的本装置组合使用,具体有五种组合形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改变了原有单杠原有的单一功能,增设限位凹槽,区别脚杆和手扶杆,整洁手形扶手,并设置讲解机器,便于使用者使用,提高健康康复能力,增加认知讲解功能,让体验者心明体正,在完成讲解动作后获得成就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形态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形态二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形态三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形态四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智能康复装置的形态五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支撑柱;2、主固定座;3、讲解机器人;4、凹槽一;5、方杆;6、副支撑柱;7、凹槽二;8、圆杆;9、手形;10、组合形态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包括主支撑柱1、主固定座2、副支撑柱6、组合形态固定座10,所述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6的下端均设置有主固定座2,主固定座2为圆盘结构,提高稳定性,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6之间分别设置有方杆5和圆杆8,方杆5为腿部支撑和拉伸结构,圆杆8为手扶位置,方杆5位于圆杆8的上方,圆杆8的上端中部开设有凹槽二7,凹槽二7的两侧设置有手形9,所述左侧的手形9为右手形态,右侧手形9为左手形态,方杆5的上端设置有凹槽一4,主支撑柱1的上端安装有讲解机器人3,凹槽一4和凹槽二7用于在腿部拉伸时的限位,防止打滑,手形9的位置便于握持。

进一步的,所述讲解机器人3为椭圆形结构,高度为0.2米所述方杆5和圆杆8的长度均为一米,所述凹槽一4和凹槽二7的位置垂直。

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一种运动拉伸的辅助康复装置,本实用新型在安装时,有三个型号的本装置组合安装,分为高中低三种型号,其高度分别为1.05米、0.9米、0.7米,其中方杆5和圆杆8之间的间距分别为0.35米、0.20米、0.2米,安装使用时,三种型号的本装置组合使用,具体有五种组合形态:

第一,由图2所述,高中低三种型号的本装置独立并排安装;

第二,由图3所示,高中低三种型号的本装置组合并排安装,共享一个主支撑柱1,且主支撑柱1位于左侧,高度为10.5米;

第三,由如4所示,同等型号的三个本装置,收尾相连,组合成三角形结构,具体使用时,将高中低三个型号的三角形结构,并排安装(如图2中的排列方式),供人使用,且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

第四,由图5所示,同等型号的四个本装置,收尾相连,组合成正方形结构,具体使用时,将高中低三个型号的正方形结构,并排安装;供人使用,且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

第五,由图6所示,高中低三种型号的本装置组成,收尾不相连的围成正七变边形,一边设置为开口状,方便人员进出,高型号的本装置彼此相连,中低型号的本装置彼此相对,且低型号的本装置位于开口处。

具体操作时,使用者站在本装置的一侧,将一只腿搭在方杆5的凹槽一4处,进行对腿部拉伸,当对腿部进行侧拉时,同时将身体进行下,此时,腿部容易滑走,凹槽一4对腿部起到限位的作用,使身体保持平衡,当将腿部进行后向拉伸时,一只腿站立,一只手将另一只腿向后拉伸,此时身体容易失去平衡,另一只手可以通过握持手形9保持平衡,便于对身体进行拉伸,使得拉伸更为到位,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讲解机器人3对“二春通”运动的理念宗旨、康复作用进行讲解,并阐述具体的动作标准,使得使用者,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技术动作,达到更佳的运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具体操作时,使用者站在本装置的一侧,将一只腿搭在方杆5的凹槽一4处,进行对腿部拉伸,当对腿部进行侧拉时,同时将身体进行下,此时,腿部容易滑走,凹槽一4对腿部起到限位的作用,使身体保持平衡,当将腿部进行后向拉伸时,一只腿站立,一只手将另一只腿向后拉伸,此时身体容易失去平衡,另一只手可以通过握持手形9保持平衡,便于对身体进行拉伸,使得拉伸更为到位,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讲解机器人3对“二春通”运动进行讲解,并阐述具体的动作标准,使得使用者,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技术动作,达到更佳的运动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包括主支撑柱(1)、主固定座(2)、副支撑柱(6)、组合形态固定座(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6)的下端均设置有主固定座(2),主支撑柱(1)和副支撑柱(6)之间分别设置有方杆(5)和圆杆(8),方杆(5)位于圆杆(8)的上方,圆杆(8)的上端中部开设有凹槽二(7),凹槽二(7)的两侧均设置有手形(9),手形(9)为对称结构,方杆(5)的上端设置有凹槽一(4),主支撑柱(1)的上端安装有讲解机器人(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杆(5)和圆杆(8)的长度均为一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一(4)和凹槽二(7)的位置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讲解机器人(3)为椭圆形结构,高度为0.2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的手形(9)为右手形态,右侧手形(9)为左手形态。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康复装置,包括主支撑柱、主固定座、副支撑柱,所述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的下端均设置有主固定座,主支撑柱和副支撑柱之间分别设置有方杆和圆杆,方杆位于圆杆的上方,圆杆的上端中部开设有凹槽二,凹槽二的两侧设置有手形,方杆的上端设置有凹槽一,主支撑柱的上端安装有讲解机器人,本实用新型的改变了原有单杠原有的单一功能,增设限位凹槽,区别脚杆和手扶杆,整洁手形扶手,并设置讲解机器,便于使用者使用,提高健康康复能力,增加认知讲解功能,让体验者心明体正,在完成讲解动作后,使体验者感受到改变健康的成就感。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文利
技术研发日:2019.10.31
技术公布日:2020.07.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