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232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材制作装置及方法,尤指一种适用范围广、不磨损带体、可连续缠绕包覆的线材制作装置及制作方法。
传统上,用以制作手工艺品或其它饰品的工艺线材,则可依其硬度的不同,分成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这些软质线材大部份是利用彩色丝线编织而成,其加工制作程序不仅麻烦、耗费人工、且其表面极易藏污纳垢,不易清洗,故大幅降低了其色彩的耐久性,此外,由于这些软质线材中并无结构较强或具可塑性的支撑体(金属或非金属体),故限制了这些软质线材的应用范围。针对此情,虽有部份工艺线材的制造业者利用电源线或讯号线的制作技术,在一般金属或非金属支撑线材上,利用压注成型技术,将彩色塑性材料成型于该支撑线材上,以赋予这些线材不同的色彩变化及可塑性,但即使如此,其色彩源自于塑性材料所添加的色料,故仅能呈现单调或不规则的变化,并无法产生晶莹剔透的色彩感觉。
在现今使用的电源线或讯号线制作技术中,均是利用一种丝线缠绕技术,将棉质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细线,缠绕在至少一条以上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表面上,使这些导线得以正确定型,以便利用压注成型技术,将塑性材料成型于这些导线上时,可制作出品质稳定的电源线或讯号线。在这种传统的制作技术中,参见

图1所示,主要在机台80上,设置一旋转承座13,该旋转承座13由一传动皮带16与一驱动机构81相连接,该旋转承座13中央固设一向上延伸的中空轴套14,使该驱动机构81通过传动皮带16带动旋转承座13转动时,该中空轴套14可随之同步转动。该机台上还设有一线轴15,该线轴15的中央设有一中空轴孔153,其两端分别沿径向设有—凸缘152,这些凸缘152间则缠绕有复数圈棉质或其它材料制成的细线10。
参见图1所示,当欲对这些导线12(一条或一条以上)进行缠绕时,先将该线轴15的轴孔153套插在中空轴套14上,使该线轴15下方的凸缘152恰定位于该旋转承座13上,然后,再将这类导线12由该旋转承座13下方穿入该中空轴套14,贯穿该旋转承座13及该中空轴套14,由该中空轴套14上方拉出,再固定到一收线机构82,此时,再将细线10的一端绕固在自该中空轴套14上方所拉出的导线12上,启动驱动机构81及收线机构82,则细线10即随着线轴15转动,被线轴15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包覆在导线12的表面上。
参见图1,在上述传统缠绕技术中,由于该细线10是由棉质或其它纤维材料捻制而成,因此该细线10在缠绕到线轴15上时,相邻细线10间必然因其纤维的相互作用,而存在一定的张力及摩擦力,故当细线10随着线轴15转动,被线轴15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包覆在导线12的表面上时,该线轴15上的后续细线10,将由于这些张力及摩擦力,而继续贴附在该线轴15上,不致松脱。故该线轴15一般均呈平行状151,即其线轴一端至另一端的直径完全相同,使细线10能均匀缠绕在该线轴15上。
然而,对于质地较轻的细线,由于利用前述的传统缠绕技术,极易因空气阻力,使细线10缠绕于导线上时,常发生飘浮现象,而无法产生足够的张力,造成细线无法紧密缠绕在导线12上,此现象,将在后续压注成型时,使有些细线因塑性材料的挤压,而剥离导线12的表面,纠结在一起,不仅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亦严重影响压注成型作业的品质及进度。业界为有效改善此一问题,参见图2所示,在线轴25上方的中空轴套24上,套设一飞轮27,图2中所示的飞轮27,是由一钢丝弯折而成,具有—中心孔273,该中心孔273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定长度的飞轮臂272,各飞轮臂272的对应端分别设有一穿孔271,当欲对导线22进行缠绕时,将细线20的一端先穿过该穿孔271,再绕固在导线22上,此时,启动驱动机构及收线机构(图中未示),该飞轮27将被线轴25带之转动,且在达到一定速度后,随着飞轮臂272所匹配的重量惯性转动,其转动速度将略大于线轴25的转动速度,因此,当该细线20被该线轴25的离心力抛出时,该飞轮27将对其施加一定的作用力,使其具有一定大小的张力,而得以紧密地缠绕在导线22的表面上。
另外,对于其它质地较重的细线,由于在将细线缠绕于线轴上时,须对细线施加较大的张力,导致细线在缠绕到线轴上后,相邻细线间的纤维易纠缠在一起,相互作用产生较大的摩擦力。故当利用前述的传统缠绕技术将细线缠绕到导线上时,常因细线无法被线轴的离心力抛出,易因拉扯而造成断裂,严重影响绕线作业的顺利进行。有鉴于此,为有效改善此一问题,参见图3,业者将线轴35设计成上端直径较小,下端直径较大的形状351,使线轴35表面与其中心线形成一适当角度α,使缠绕在线轴35上的细线300,在依序向上出线缠绕到导线32之前,可由线轴35上直径较大的位置302先滑移到直径较小的位置301,以使其上的张力得以先行释放,不致仍紧密缠绕在线轴35上,如此,可顺利地被线轴35的离心力抛出,而缠绕到导线32的表面上。
由上述的诸多传统绕线技术可知,缠绕在导线上的细线,一般均是一种由棉质或其它纤维材料捻制加工而成的细线,这类细线在缠绕于线轴上时,相邻细线间因其上纤维的相互作用,必存在着一定大小的张力及摩擦力,使线轴上的后续细线,因这些张力及摩擦力的作用,而不致轻易松脱。但是,若欲利用这类传统绕线技术,参见图4,将—扁平薄膜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摩擦力小、且具挠性的带体400(如由聚脂薄膜(Myiar)制成,且一面披覆有金属薄膜的彩色带体),缠绕在线轴45上时,由于该带体400的材料特性,与传统细线回然不同,在制作上,势必发生如下的问题1、由于将该带体400缠绕于线轴45上时,须对该带体施加一定大小的张力,才能使该带体400在缠绕到线轴45上后,可依序紧密地贴附在一起,然而,当利用上述的传统缠绕技术,将该带体400缠绕到导线上时,常因相邻带体401、402、403间摩擦力很小,极易在该带体400向上出线,缠绕到导线42上时,一圈带体400所释放的张力,瞬间蔓延至后续数圈带体401、402、403;导致后续数圈带体401、402、403在该线轴45上的松脱,而纠缠在一起。参见图4所示的两圈带体402及403一经拉扯,即可造成断线,致使无法连续产出品质良好的线材。
2、传统上为使飞轮47能自由转动,均会在将该飞轮47套设到中空轴套46上后,在其上方预留一定的浮动空间F,并在中空轴套46末端锁固一限位螺母43,该限位螺母43及浮动空间之高度,将使导线42由中空轴套46的引出位置与线轴45保持一定距离H,此—距离H使该带体400由飞轮47的穿孔471到导线42的角度β加大,致使该带体400在缠绕时,极易导致其一侧未平贴在导线42表面,故当后续带体400依序叠绕其上时,翘起的—侧将使后续叠绕的带体变形及偏位,逐渐在整个导线上形成不规则的皱纹,如图5所示,而无法生产出外形平整的导线。
3、若该带体400由于飞轮47的穿孔471至导线42之间的角度太小,将导致带体400的边缘磨擦到限位螺母43,故在高速运转下,极易造成带体磨损断裂,使整个绕线程序因此而中断。
4、由于在缠绕带体的过程中,若该带体400的出线位置处于线轴45的最上端时,常因该线轴凸缘451的阻挡,导致该带体400的边缘须先磨擦到该凸缘451后,才能穿过飞轮47的穿孔471缠绕到导线42的表面,故高速运转下,极易造成带体的磨损断裂,使整个绕线程序因此而中断。
基于上述诸多因素,此种扁平薄膜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摩擦力小、且具挠性的带体400,始终无法利用这类传统的绕线技术,快速而平整地相互叠接缠绕在线轴45上,导致新颖且具有丰富色彩变化的或披覆有金属薄膜的各式带体材料,至今仍不能被广泛地应于各式工艺线材、电源线或讯号线上,赋予这类工艺线材、电源线或讯号线更具创意的外观及特性。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把该绕线装置上所装设的线轴,设计成上端直径较大,下端直径较小的形状,使线轴表面与其中心线形成一适当角度,可使缠绕到该线轴上的带体,在依序向上出线缠绕到导线之前,可由该线轴直径较小的位置,先滑移到直径较大的位置,使其在释放张力时,恰可因滑移到直径较大的位置而有一定的支撑,以便被该线轴的离心力抛出,而顺利地缠绕到导线的表面上,不致因张力瞬间释放,而使后续数圈带体在该线轴上松脱,纠缠在一起,故可连续且快速地进行绕线作业,制作出品质良好的线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该线轴的中空轴套的上端套设一飞轮,该飞轮中间设有一中心孔,其两侧对称设有—定长度的飞轮臂,各飞轮臂的对应端至少分别设有一对向上、向下延伸、呈一定角度的突出部,使突出部间形成开叉状,各突出部上设有对应的穿孔,当欲对导线进行缠绕时,可将该带体的一端依序穿过向下延伸的突出部及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绕固到该导线上,此时,启动驱动机构及收线机构,该飞轮将被线轴带之转动,则该带体被线轴的离心力抛出时,该飞轮除可对其施加一作用力,使其具有一定大小的张力,而得以紧密地缠绕到导线的表面上外,各突出部的延伸角度亦可使带体保持一适当的缠绕角度及出带角度,使其被缠绕到该导线上时,或自该线轴的最上端出带时,不致因碰触或磨擦到限位螺母,或该线轴的凸缘,而磨损断裂,故可在高速运转下,进行绕线作业,确保能制作出品质良好,并能满足量产化的需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主要包括一机台一旋转承座,该旋转承座枢设在该机台上,且与一驱动机构相连接,该旋转承座可被该驱动机构带之旋转,该旋转承座的一侧中央位置固设有一向上延伸的中空轴套,该中空轴套可随该旋转承座同步转动,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的中心设有一中心孔,该中心孔分别贯穿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一线轴,该线轴的中央位置设有一中空的轴孔,该轴孔恰可套设在上述中空轴套上,该线轴的两端分别沿径向设有一凸缘,其中一凸缘恰可被置放并定位于上述旋转承座的上端,其特征在于该线轴位于该等凸缘间的部位设有上端直径较大,下端直径较小的形状,使该线轴表面与其中心线间形成一预定角度θs,该线轴上缠绕有至少一条复数圈呈扁平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且具有挠性的带体;至少有一条线材由该旋转承座下方穿入该中心孔的一端,贯穿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后,由其另端向上拉出固定至一收线机构,而线轴上所缠绕的带体一端则绕设在自该中心孔所拉出的该线材上,被该转动的线轴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均匀地包覆在该线材的周缘表面。其中所述旋转承座上至少设有一定位元件,该线轴下方的凸缘置放在该旋转承座上,并定位在该旋转承座上端随该旋转承座同步转动。
所述线轴上还包括一飞轮,该飞轮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可套装中空轴套的中心孔,该中心孔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飞轮臂,各飞轮臂的对应端至少分别设有一对向上及向下延伸的、呈一定角度的突出部,相邻二突出部间形成一开叉状,各突出部上设有一穿孔;该飞轮的中心孔可被套设至该中空轴套延伸出该线轴上方的一端,使该带体之一端可依序穿过向下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及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后,再绕设在自该中心孔所拉出的该线材上。
所述飞轮上还包括一限位螺母,该限位螺母锁固在该中空轴套之末端,使该线轴及该飞轮依序被套设至该中空轴套后,可在该飞轮上方预留一定的浮动空间,该限位螺母的中央位置设有供该导线穿过的开孔。
所述向上延伸的突出部,设有一确保带体被缠绕至该导线时,不会碰触或摩擦到该限位螺母的预定缠绕角度θu。
所述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设有一确保带体自线轴最上端出带时,不会碰触或摩擦到线轴上凸缘的预定出带角度θd。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所述缠绕到线材上的带体,可通过调整其驱动机构及收线机构的转速、各飞轮臂的配重及长度、突出部的延伸长度及角度θu、θd,使缠绕到该线材表面的任一带体的中心线与该线材中心线的垂线保持在8-22度的缠绕角度θf,并且使缠绕到该线材表面的任意两相邻带体,确保交叠约为该带体宽度的20-50%。所述装置可在高速运转下,连续完成包覆三万多米的线材,其间不仅不会发生磨损断裂的情况,且所制作出的线材上,带体包覆紧密平整,无任何皱纹及翻折的痕迹,而且在后续以压注成型技术,将透明塑性材料成型于包覆有该带体的导线上时,不仅透明塑性材料可均匀平整地成型于该导线上,且缠绕到该导线上的相邻带体,亦不致因线材弯折而脱离叠接,暴露出所包覆的导线,而该带体上绚丽多变的色彩,透过该透明塑性材料散射出来时,更令该线材呈现出晶莹剔透及千变万化的色彩特性。所述利用披覆有金属薄膜的彩色带体所制作的电源线或讯号线,实验测试证明,均具有极佳的电磁屏蔽特性。
图1、为传统绕线技术中所使用的绕线装置局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传统绕线技术所使用的另一绕线装置局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传统绕线技术所使用的又一绕线装置局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利用传统绕线装置,将带体缠绕到导线上的构造立体示意图。
图5、为利用传统绕线装置,将带体缠绕到导线上时,后续叠绕的带体发生变形及偏位,逐渐在整个导线上形成不规则皱纹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绕线装置之局部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绕线装置将带体缠绕到导线上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在此尤须特别注意,本发明所称的带体50,是泛指所有呈扁平状、质地轻盈,面光滑,彼此间摩擦力小,并具有挠性之带体,这些带体50包括所有由聚脂薄膜(Myiar)制成,具有丰富色彩变化或披覆有金属薄膜的各式带体,但并不局限于此,凡其它利用编织方法制成,并具有上述特征的各式带体,亦为本发明所称的带体。
参见图6,在本发明中,当欲对导线52(一条或一条以上)进行缠绕时,先将该线轴55的轴孔553套设在中空轴套54上,使该线轴55下方凸缘552恰置放于该旋转承座53上,并定位于该旋转承座53所设至少一定位凸柱531上,使该线轴55可随旋转承座53同步转动。再将导线52由旋转承座53下方穿入中空轴套54一端的入口,贯穿旋转承座53及中空轴套54,由中空轴套另一端出口向上拉出,再固定到一收线机构上(图中未示),此时,将带体50一端绕设在由中空轴孔553上方所拉出的导线52上,再启动驱动机构及收线机构,该带体50即随着线轴55转动,被该线轴55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包覆于该导线52的表面上。在此须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实际实施时,并不局限于应用于上述的导线52,而是泛指所有金属线材、非金属线材或包覆有其它材料的金属或非金属线材上,如电源线、讯号线或其它工艺用线材等。
在本发明中,由于该线轴55上所缠绕的带体50,是呈扁平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具有挠性的带体50,故在将该带体50先缠绕于线轴55上时,因相邻带体间摩擦力很小,必须对该带体50施加一定大小的张力,使其可在被缠绕到线轴55上后,能紧密地贴附在一起而不致松脱。在此,尤须特别注意,当利用上述机构,将该带体50缠绕在导线52上时,参见图7,由于该线轴55上相邻带体50间摩擦力很小,而且该带体50在向上出线时,最外圈带体D1所释放的张力,极易瞬间传递到后续数圈带体D2、D3…,导致后续数圈带体D2、D3…,在该线轴55上松脱,而纠缠在一起,易因拉扯造成断线。为解决此一问题,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是将该线轴55设计成上端直径较大,下端直径较小之形状551,并使线轴55表面与其中心线形成一适当角度θs,使缠绕在该线轴55上的带体50可依序向上出线,包覆到导线52之前,可由该线轴55直径较小的位置,先向上滑移至直径较大的位置,使其在释放张力时,恰可因滑移至直径较大的位置,而有一定的支撑,而不致因张力瞬间释放,导致后续数圈带体在该线轴上松脱,纠缠在一起,而顺利地被该线轴55的离心力抛出,均匀地包覆在导线52的周缘面上,使缠绕在该导线52表面的任一带体,均保持一预定的缠绕角度,而且任二相邻带体间彼此交叠一预定宽度,以确保该带体平整且紧密地缠绕在该导线上,使后续压注成型技术,在将塑性材料成型于包覆有该带体之线材上时,可使缠绕在该线材上之相邻带体,不致因线材弯折,而脱离叠接,暴露出所包覆的线材,故可以连续且快速地进行包覆作业,制作出品质良好的线材。
此外,为避免扁平状且质地轻盈的带体50,在缠绕到该导线52的过程中,易因空气阻力,常发生漂浮现象,而无法产生足够的张力,使其紧密缠绕在该导线52上,本发明将在另一较佳实施例加以改良。
参见图6、7,本发明在第二较佳实施例中,在该线轴55套设到中空轴套54后,在该中空轴套54延伸出该线轴55上方的一端,先套设一飞轮57,并在该中空轴套54之末端,锁固一中空的限位螺母58,在该飞轮57上方予留一定的浮动空间F。该限位螺母58的中央位置设有一供该导线52穿过的开孔,而该飞轮57的中央位置设有—套设在该中空轴套54上的中心孔573,该中心孔573的两侧对称设有一定长度及重量的飞轮臂572,各飞轮臂572的对应端至少分别设有一对向上及向下延伸、并具有一定角度的突出部574,使相邻突出部574间形成开叉状,各该突出部574上设有一相应的穿孔571。
当本发明欲对导线52进行缠绕时,可将该带体50的一端依序穿过向下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571及向上延伸突出部上的穿孔571,其所示的角度θu、θd的大小恰足以使带体被缠绕到导线上时,保持一适当的缠绕角度不致碰触或磨擦到该限位螺母58,或自该线轴55的最上端出带时,能保恃一适当的出带角度,不致碰触或磨擦到该线轴55的凸缘552。此时,若启驱动机构及收线机构,该飞轮57将被线轴55带之转动,使该带体50被线轴55的离心力抛出时,该飞轮臂572的配重恰可对其施加一作用力,使其具有一定大小的张力,而得以紧密地包覆在该导线52的表面上,而该飞轮臂572上各突出部574的延伸长度或角度,亦可使带体保持适当的缠绕角度及出带角度,使其被缠绕到导线52上时,或自该线轴55上出带时,不致碰触或磨擦到限位螺母58或该线轴55的凸缘552,而磨损断裂,故可在高速运转下,进行包覆作业,以达成量产化的需求。
本发明在实际实施时,针对各式直径约在2-6mm的金属线材或其它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可为一条或一条以上),可利用本发明的装置及方法,将由聚脂薄膜(Myiar)制成,厚度在0.015-0.035mm及宽度在1-3mm范围内,呈扁平状、质地轻盈且表面光滑的彩色带体,或披覆有金属薄膜的彩色带体,缠绕到该导线上,通过调整其驱动机构及收线机构的转速、各飞轮臂的配重及长度、突出部的延伸长度及角度θu、θd,使缠绕到该线材表面的任一带体的中心线与该线材中心线的垂线保持在8-22度的缠绕角度θf,并且使缠绕到该线材表面的任意两相邻带体,保持交叠约为该带体宽度的20-50%时,本发明的装置即可在高速运转下,连续完成包覆三万多米的导线,其间不仅不会发生磨损断裂的情况,且所制作出的导线上,带体包覆紧密平整,无任何皱纹及翻折的痕迹,故在后续以压注成型技术,将透明塑性材料成型于包覆有该带体的导线上时,不仅透明塑性材料可均匀平整地成型于该导线上,且缠绕到该导线上的相邻带体,亦不致因导线弯折而脱离叠接,暴露出所包覆的导线,而该带体上绚丽多变的色彩,透过该透明塑性材料散射出来时,更令该线材呈现出晶莹剔透及千变万化的色彩特性,赋予该线材更具创意的外观。此外,对于利用披覆有金属薄膜的彩色带体所制作的电源线或讯号线,几经实验测试,均具有极佳的电磁屏蔽特性。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主要包括一机台一旋转承座,该旋转承座枢设在该机台上,且与一驱动机构相连接,该旋转承座可被该驱动机构带之旋转,该旋转承座的一侧中央位置固设有一向上延伸的中空轴套,该中空轴套可随该旋转承座同步转动,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的中心设有一中心孔,该中心孔分别贯穿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一线轴,该线轴的中央位置设有一中空的轴孔,该轴孔恰可套设在上述中空轴套上,该线轴的两端分别沿径向设有一凸缘,其中一凸缘恰可被置放并定位于上述旋转承座的上端,其特征在于该线轴位于该等凸缘间的部位设有上端直径较大,下端直径较小的形状,使该线轴表面与其中心线间形成一预定角度θs,该线轴上缠绕有至少一条复数圈呈扁平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且具有挠性的带体;至少有一条线材由该旋转承座下方穿入该中心孔的一端,贯穿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后,由其另端向上拉出固定至一收线机构,而线轴上所缠绕的带体一端则绕设在自该中心孔所拉出的该线材上,被该转动的线轴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均匀地包覆在该线材的周缘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承座上至少设有一定位元件,该线轴下方的凸缘置放在该旋转承座上,并定位在该旋转承座上端随该旋转承座同步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轴上还包括—飞轮,该飞轮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可套装中空轴套的中心孔,该中心孔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飞轮臂,各飞轮臂的对应端至少分别设有一对向上及向下延伸的、呈一定角度的突出部,相邻二突出部间形成一开叉状,各突出部上设有一穿孔;该飞轮的中心孔可被套设至该中空轴套延伸出该线轴上方的一端,使该带体之一端可依序穿过向下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及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后,再绕设在自该中心孔所拉出的该线材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轮上还包括一限位螺母,该限位螺母锁固在该中空轴套之末端,使该线轴及该飞轮依序被套设至该中空轴套后,可在该飞轮上方预留一定的浮动空间,该限位螺母的中央位置设有供该导线穿过的开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上延伸的突出部,设有一确保带体被缠绕至该导线时,不会碰触或摩擦到该限位螺母的预定缠绕角度θu。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设有一确保带体自线轴最上端出带时,不会碰触或摩擦到线轴上凸缘的预定出带角度θd。
7.一种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主要包括一机台一旋转承座,该旋转承座枢设在该机台上,且与一驱动机构相连接,该旋转承座可被该驱动机构带之旋转,该旋转承座的一侧中央位置固设有一向上延伸的中空轴套,该中空轴套可随该旋转承座同步转动,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的中心设有一中心孔,该中心孔分别贯穿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一线轴,该线轴的中央位置设有一中空的轴孔,该轴孔恰可套设在上述中空轴套上,该线轴的两端分别沿径向设有一凸缘,其中一凸缘恰可被置放并定位于上述旋转承座的上端,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凸缘间的线轴上,预先缠绕有复数圈呈扁平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的至少一条以上的带体;—飞轮,该飞轮的中央位置设有一可套装中空轴套的中心孔,该中心孔的两侧分别对称设有一飞轮臂,各飞轮臂的对应端至少分别设有一对向上及向下延伸的、呈一定角度的突出部,相邻二突出部间形成一开叉状,各突出部上设有一穿孔;至少有一条线材由该旋转承座下方穿入该中心孔的一端,贯穿该旋转承座及该中空轴套后,由其另端向上拉出固定至一收线机构,该带体的一端依序穿过向下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及向上延伸的突出部上的穿孔后,再绕设在自该中心孔所拉出的该线材上,被该转动的线轴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均匀地包覆在该线材的周缘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承座上至少设有一定位元件,该线轴下方的凸缘置放在该旋转承座上,并定位在该旋转承座上随该旋转承座同步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该线轴位于该等凸缘间的部位设有上端直径较大,下端直径较小的形状,使该线轴表面与其中心线间形成一预定角度θs。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限位螺母,该限位螺母锁固在该中空轴套之末端,使该线轴及该飞轮依序被套设至该中空轴套后,可在该飞轮上方预留一定的浮动空间F,该限位螺母的中央位置设有供该导线穿过的开孔。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上延伸的突出部,设有一确保带体自线轴最上端出带时,不会碰触或摩擦到该限位螺母的预定缠绕角度θu。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向下延伸的突出部,设有一确保带体自线轴最上端出带时,不会碰触或摩擦到线轴上凸缘的预定出带角度θd。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制作线材的装置,包括旋转承座、中空轴套及线轴,该线轴位于凸缘间的部位设有上端直径较大,下端直径较小的形状,使该线轴表面与其中心线间形成一预定角度,该线轴上缠绕有至少一条复数圈呈扁平状、质地轻盈、表面光滑且具有挠性的带体;至少有一条线材由旋转承座下方穿入并贯穿该旋转承座及中空轴套后,由其另端向上拉出固定至一收线机构上,而线轴上所缠绕的带体一端则绕设在自该中心孔所拉出的线材上,被转动的线轴的离心力抛出,依序均匀地包覆在该线材的周缘表面,使该线材具有晶莹剔透及千变万化的色彩特性。
文档编号D07B7/00GK1448961SQ0210849
公开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1日
发明者蔡政郎 申请人:蔡政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