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019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平式连锁缝缝纫机以及双线锁缝缝纫机等缝纫机,具体讲是涉及防止润滑油泄漏的构造。
本发明中用语「大致水平」包含水平,「大致铅直」包含铅直,「大致平行」包含平行。
背景技术
图14是简略地表示现有技术的缝纫机1的斜视图。图15是表示将供给到针杆4以及压针杆5的润滑油进行回收的内部结构的简化的斜视图。缝纫机1具有缝纫机主体2以及从该缝纫机主体2的上部大致水平进行延伸的中空臂3。在中空臂3的非承压端部设置针杆4和压针杆5,这些针杆4和压针杆5通过设置在前述臂3内的未图示的轴承,沿着大致铅直的轴线,可以进行位移地分别被保持,向各个轴承以及臂3的下部6突出。在针杆4和压针杆5上,为了与前述轴承取得润滑,向臂内供给润滑油。
在前述臂3的非承压端部的下部6,于前述轴承附近设置盛油部7。供给到针杆4和压针杆5的润滑油的多余部分积存在盛油部7。将盛油部7相比臂3的下部6的其他部分凹陷来进行设置。在盛油部7上设置吸引润滑油的毛毡8。在臂3内,向针杆4和压针杆5提供的润滑油,沿着针杆4和压针杆5的轴线进行位移,流入盛油7并积存,在缝纫机1的驱动过程中,由于泵9的吸引力,经软管10被回收。
在软管10的一个端部10a,形成润滑油的吸入口11。在一个端部10a与毛毡8接触的状态下,将软管10沿着下部6向臂3内延伸设置。积存在盛油部7的润滑油,在前述一个端部10a侧,从吸入口11被吸入并吸到上方,导入泵9。(参照专利文献1~4)。
专利文献1中华民国特许公告第439802号说明书(第三图)专利文献2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技术设计申请公告第CN2148084Y说明书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公昭55-32400号公报(第一图)专利文献4日本国实公昭59-11748号公报(第二图)在现有技术的缝纫机1中,向针杆4和压针杆5提供的润滑油的多余部分积存在盛油部7,从盛油部7经软管10被回收,以吸到上方。在缝纫机1的驱动过程中可以回收润滑油,一旦驱动停止,有时就出现润滑油积存在盛油部7,向软管10内逆流再返回盛油部7的情况。夜间,当缝纫机1的驱动常时间停止时,超过毛毡8对润滑油的吸引能力的量的润滑油就有可能积存在盛油部7。因此,润滑油就从插通臂3的针杆4和压针杆5等的部位泄漏,将缝纫机1以及被缝制物污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有效防止润滑油从插通针杆和压针杆等可动部件的部位泄漏的缝纫机。
本发明第一方面记载的缝纫机包括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缝纫机主体;中空臂,设有多个轴导向部,在大致水平的方向延伸,设置在前述缝纫机主体上,下部具有在大致铅直的方向贯通的通孔;在大致铅直的方向上可以进行位移地插通前述轴导向部的通孔,并在前述臂内供给润滑油的针杆;在大致铅直的方向上可以进行位移地插通前述轴导向部的通孔,并在前述臂内供给润滑油的压针杆;在前述臂内将润滑油供给到针杆和压针杆,并且从轴导向部的下侧回收臂内的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在前述臂的下部设置盛油部件和润滑油导向机构,所述盛油部件构成连通形成于各轴导向部的下方的各轴导向部的各通孔的润滑油流入空间,及与臂的下部协同构成润滑油流入空间,所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将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
根据本发明,通过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将供给的臂内的润滑油从轴导向部的下侧进行回收。在前述臂的下部设置盛油部件。臂的下部和盛油部件协同形成形成于各轴导向部的下方并且与各轴导向部的各通孔连通的润滑油流入空间。流入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导向机构,被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
在臂内向针杆和压针杆提供的润滑油,其多余的部分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导向机构,从轴导向部的下侧被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特别是,通过润滑油导向机构,可以防止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例如即使在缝纫机进行驱动中以及缝纫机的驱动长时间停止的夜间,润滑油也不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可以很好地被回收。因此,与缝纫机是否被驱动无关,可以有效地防止润滑油从插通针杆及压针杆等的部位泄漏。
本发明第二方面其特征在于,前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形成将积存于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向上侧开放的润滑油导向凹槽。
根据本发明,前述润滑油导向机构设有润滑油导向凹槽。润滑油导向凹槽将积存在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向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润滑油导向凹槽向上侧开放,从而,在臂内,由于下侧承接从臂的下部的上侧向针杆和压针杆供给的润滑油,所以可以将其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因此,无需特别的机构,通过简单的构造即可有效地回收润滑油。
本发明第三方面其特征在于,前述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包括吸引源和将该吸引源的吸引力导入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的吸引力导入机构。
根据本发明,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包括吸引源和吸引力导入机构。吸引源的吸引力通过吸引力导入机构被导入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分配到整个润滑油流入空间。由于缝纫机的驱动,所以即使在大量的润滑油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情况下,也可强制性地回收润滑油,以不使其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润滑油从插通针杆及压针杆等的部位泄漏。
本发明第四方面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臂的下部形成导向面,该导向面在各轴导向部的周围,从下方与前述臂内的空间邻接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缝纫机主体逐渐向下方倾斜。
根据本发明,在前述臂的下部形成其在各轴导向部的周围从下侧与前述臂内的空间邻接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缝纫机主体逐渐向下侧倾斜的导向面。可以沿着前述倾斜的导向面将供给到针杆和压针杆的润滑油的多余部分顺利地导向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因此通过与润滑油导向机构的协同动作,可以将供给到针杆和压针杆的润滑油有效地导向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
本发明第五方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设置在从下侧与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邻接的部分,分别介于前述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以及压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通过密封部件,供给到针杆以及压针杆的润滑油的多余部分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通过前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将其从润滑油流入空间导向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这样,可以防止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从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以及压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的空隙向臂外泄漏。
本发明第六方面其特征在于,前述盛油部件设有在大致铅直的方向上贯通,与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连通,分别插通针杆和压针杆的多个通孔,并且,包括分别介于盛油部件与针杆之间以及盛油部件与压针杆之间的密封部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密封部件,可以防止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从盛油部件与针杆之间以及盛油部件与压针杆之间的间隙泄漏。能够防止缝纫机外部的灰尘从盛油部件与针杆之间以及盛油部件与压针杆之间的间隙意外地侵入润滑油流入空间,换言之,能够防止其不经意地侵入臂内。
本发明第七方面其特征在于,前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形成将积存在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的润滑油导向孔部。
根据本发明,前述润滑油导向孔部将积存在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向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在前述臂的下部,能够形成应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的功能简化的结构。换言之,通过润滑油流入孔部,无需在臂的下部形成用以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的凹槽即向上侧开放的凹槽等,可以简化臂的下部的结构。
本发明第八方面其特征在于,前述吸引力导入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向内插入前述润滑油导向孔部。
根据本发明,将前述吸引力导入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向内插入前述润滑油导向孔部。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通过包含该吸引力导入机构的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被直接回收。
采用本发明第一方面,由于防止了润滑油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可以很好地回收润滑油,有效地防止润滑油向臂外泄漏。从而得以防止缝纫机及被缝制物污损。
采用本发明第二方面,通过润滑油导向凹槽,无需特别的机构,以简单的构造,即可有效回收润滑油。
采用本发明第三方面,要使润滑油不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可以进行强制性回收。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润滑油从插通针杆及压针杆的部位泄漏。
采用本发明第四方面,通过导向面,向针杆及压针杆提供的润滑油,与润滑油导向机构协同动作,将其有效地导向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
采用本发明第五方面,通过密封部件,可以防止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从从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以及压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的空隙向臂外泄漏。
采用本发明第六方面,通过密封部件,可以防止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从盛油部件与针杆之间以及盛油部件与压针杆之间的间隙泄漏。通过密封部件,可以防止缝纫机外部的灰尘从盛油部件与针杆之间以及盛油部件与压针杆之间的间隙意外地侵入润滑油流入空间,能够防止其不经意地侵入臂内。
采用本发明第七方面,在前述臂的下部,能够形成应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的功能简化的结构。换言之,通过润滑油流入孔部,无需在臂的下部形成用以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的凹槽即向上侧开放的凹槽等。从而可以简化臂的下部的结构。实现臂在大致铅直方向的小型化。因此,在缝制过程中,臂的下部不会挡住针杆及压板周围。提高了针杆及压板周围的目视性,可以提高操作性。
采用本发明第七方面,将前述吸引力导入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向内插入润滑油导向孔部。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通过包含该吸引力导入机构的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被直接回收。这样通过润滑油导向孔部,将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缝纫机20的臂26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是简化表示缝纫机20的斜视图。
图3是表示缝纫机主体25和臂26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盛油部件45的斜视图。
图5是插通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的部位的放大的截面图。
图6是从图3的切断面线S6-S6所视的截面图。
图7是从图3的切断面线S7-S7所视的截面图。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例的第二针杆密封部件90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缝纫机主体25和臂26A的截面图。
图10是臂26A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盛油部件45A的斜视图。
图12是从图9的切断面线S12-S12所视的截面图。
图13是从图9的切断面线S13-S13所视的截面图。
图14是简略地表示现有技术的缝纫机1的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将供给到针杆4和压针杆5的润滑油进行回收的内部结构的简化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缝纫机20的臂26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图2是简化表示缝纫机20的斜视图。图3是表示缝纫机主体25和臂26的截面图。缝纫机20是例如汽缸床型平式连锁缝缝纫机以及双线锁缝缝纫机等的工业用缝纫机。缝纫机20是通过针板21和压脚22夹住被缝制物,并通过图示之外的进给齿轮向预先规定的进给方向进给,同时使针23在上下的针驱动方向B往复进行动作,来缝制被缝制物。进给方向A为大致水平的单向。针驱动方向B为大致铅直的一个方向。缝纫机20包括缝纫机主体25、臂26和底板27。臂26形成中空状,从缝纫机主体25的上端部向进给方向A延伸设置。在底板27上设置针板21。底板27形成圆筒状,从缝纫机主体25的下端部与臂26的纵向平行地延伸设置。
臂26设有上部30和下部31。配置在针板21的上侧的部分,上部30和下部31与一对侧壁部24a(参照图1)、24b(省略图1的符号)一起,决定臂26内的内部空间28。内部空间28与缝纫机主体25内的空间连通。在上部30和下部31上,分别与针杆35和上装饰杆37的各轴线L35、L37同轴的位置对应,形成圆筒状的通孔29a、29b、29e、29f。与和压针杆36的轴线L36同轴的位置对应,在臂26的上部30形成螺纹孔29c,在臂26的下部31形成通孔29d。分别将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插通固定在下部31的各通孔29b、29d、29f。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分别形成在大致铅直的方向贯通的圆筒状的通孔32a、33a、34a。在上部30的通孔29e上填充橡胶部件等旋塞。
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其上端部32c、33c的外圆周部形成沿着上侧逐渐直径缩小的形状。当针杆35和压针杆36向下侧位移时,多余的润滑油不容易积存在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的上端部32c、33c,使之向外圆周部传导,能够使多余的润滑油很容易顺利地流下。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只要具备作为轴承的功能,任何形状都可,例如上装饰杆轴承34虽然形成圆筒状,但也可与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一样,形成上端部34c直径缩小的形状。
在上部30,针杆35被图示之外的轴承插通。该轴承设置在形成通孔29a的部位。针杆35的外圆周面形成圆筒状。针杆35被前述轴承和针杆轴承32插通,将其导向支撑在沿着其轴线L35的方向。针杆35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状态下,将其轴线L35配置在大致铅直的方向。将针杆35的至少在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即下端部35a设置成面向底板27从臂26向下侧突出。针杆35由于动力源的动力,在沿着轴线L35的针驱动方向B上,往复进行位移。在针杆35的下端部35a,通过针夹23a设置针23,随着针杆35的位移,驱动针23位移。
压针杆36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状态下,于大致铅直的方向配置其轴线L36。压针杆36的外圆周面形成圆筒状。压针杆36在下部31被压针杆轴承33插通,受到导向和支撑。将压杆压力调节螺钉等螺纹安装到上部30的螺纹孔29c。在压杆压力调节螺钉上,设置向进给方向A进给被缝制物时,对通过压脚22按压被缝制物的按压力进行调节的弹性体。在上部30,当处于通过该弹性体调节被缝制物的按压力的状态下,压针杆36沿着轴线L36可以进行位移地受到支撑。压针杆36随着驱动源的进给齿轮的位移驱动,在沿着轴线L36的方向即压针杆驱动方向C上往复进行位移。将压针杆36的至少在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即下端部36a设置成从臂26到底板27向下侧突出。
上装饰杆37其外圆周面形成圆筒状,被上装饰杆轴承34插通,将其支撑在其轴线L37周围。上装饰杆37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状态下,将轴线L37配置在大致铅直的方向。将上装饰杆37至少在轴线方向的一个端部即下端部37a设置成从臂26到底板27向下侧突出。上装饰杆37被导向支撑在上装饰杆轴承34,在轴线37L附近可以进行角位移。上装饰杆37从驱动源传导动力,向轴线37L附近的角位移方向即上装饰杆角位移方向D往复进行角位移驱动。在上装饰杆37的下端部37a亦称为上装饰类套口机的套口机37b,随着上装饰杆37的角位移,套口机37b在上装饰杆角位移方向D进行角位移驱动。缝纫机20利用上装饰类套口机类,对被缝制物进行两面花线平缝。
在臂26内,通过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向针杆35、压针杆36和上装饰杆37的各可动部件的驱动机构提供润滑油。向驱动机构提供的润滑油,由于驱动机构的动作,在臂26内飞散成例如雾状,附着在可动部件的外圆周部。其结果,将润滑油供给到可动部件和对应各可动部件的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之间。
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在臂26内将润滑油供给到可动部件的驱动机构,并且,将臂26内的润滑油从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侧进行回收。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包括泵41、油盘43以及吸引力导入机构42。具有作为供给源和吸引源发挥作用的泵41在臂26内将润滑油供给到驱动机构。由于驱动机构的动作润滑油飞散成例如雾状,附着供给到可动部件的外圆周部。泵41借助吸引力将供给的润滑油从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侧进行回收。被回收的润滑油,通过泵41,经润滑油供给用管44再提供到可动部件。泵41可以采用例如旋轮线泵,也可采用其他种类的泵。来自泵41的润滑油,在底板27内也提供到图示之外的驱动机构。
在缝纫机主体25的下端部设置油盘43。油盘43配设在泵41的下侧。油盘43贮存臂26内向臂26的下部31流下的润滑油。导入油盘43的润滑油,通过泵41被吸引,进行再利用以供给到可动部件。
在前述下部31设置盛油部件45。盛油部件45在插通可动部件的状态下,从下侧被设置在下部31,通过例如具有密封性的粘接剂和螺钉部件被固定。盛油部件45与下部31协同动作,形成润滑油流入空间46。润滑油流入空间46形成于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侧。润滑油流入空间46与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通孔32a~34a连通,并将内部空间28连通。
在盛油部件45上形成在大致铅直的方向贯通的通孔66~68。用于插通针杆35的通孔66与针杆轴承32的通孔32a同轴贯通。用于插通压针杆36的通孔67与压针杆轴承33的通孔33a同轴贯通。用于插通上装饰杆37的通孔68与上装饰杆轴承34的通孔34a同轴贯通。
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沿着盛油部件45的其中一个表面70流下。将其中一个表面70从下侧与润滑油流入空间46邻接设置。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通过设置在下部31的润滑油导向机构47,被导入泵41及油盘43。润滑油导向机构47包括导向贯通孔部48及润滑油导向凹槽49。在下部31形成导向贯通孔部48及润滑油导向凹槽49。导向贯通孔部48在下部31形成于比盛油部件45更靠近缝纫机主体25的部位,盛油部件45通过一侧被固定。在导向贯通孔部48形成导向贯通孔48a。导向贯通孔48a将导向贯通孔部48在水平方向,或者从臂26的非承压端部26a沿着底部26b向下侧倾斜的方向上贯通。导向贯通孔部48通过导向贯通孔48a将内部空间28和润滑油流入空间46连通。
润滑油导向凹槽49与导向贯通孔部48平滑地连接,在臂26的下部31,形成于比导向贯通孔部48更靠近发动机主体25的部位。将润滑油导向凹槽49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从臂26的非承压端26a,沿着底部26b稍向下侧倾斜。润滑油导向凹槽49将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导入油盘43。在润滑油导向凹槽49和盛油部件45的上侧设置顶端下部39。顶端下部39是下部31的一部分,包含将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插通的部位。顶端下部39在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周围,设有与内部空间28邻接的底面51。
在前述底面51的一部分形成沿着发动机主体25向下侧倾斜的导向面52。在底面51中,导向面52比插通可动部件的部位更靠近发动机主体25,设置于导向贯通孔部48的上侧。通过导向面52,很容易顺利地将飞散在可动部件的周围的润滑油导向润滑油导向凹槽49。因此,能够有效回收臂26内提供的润滑油的多余部分。
底面51中,除去导向面52的其余的表面形成大致水平状并且比导向面52更靠近非承压端26a。在底面51上,也可将针杆35周围的表面的倾斜角设定为,相对于一个水平的假想平面,沿着发动机主体25一侧向下侧倾斜的角度。在底面51上,也可将压针杆36及上装饰杆37周围的表面的倾斜角设定为,相对于一个水平的假想平面,沿着发动机主体25侧向下侧倾斜的角度。通过前述其余的表面,很容易顺利地将飞散在可动部件的周围的润滑油导向导向面52。因此,能够有效回收臂26内提供的润滑油的多余部分。
在臂26内,提供到可动部件并导入底面51的润滑油由于自重,沿着底面51流下,通过导向面52被导入润滑油导向凹槽49。再将润滑油的多余部分导入油盘43。将所需最低限的润滑油供给到可动部件,多余的部分得以回收,不会积存在臂26的下部31。
沿着下部31,延伸设置吸引力导入机构42。吸引力导入机构42是将泵41的吸引力导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机构,包括毛毡用管55及连接管57。下面,有时会将毛毡用管55记载成管55。将圆筒状的管55与导向贯通孔48a插通。在管55中,插通毛毡56进行填充。不将管55其靠近非承压端26a的一个端部55a,配置在比靠近底部26b的另一端部55b的下侧。也就是说,将管55的一个端部55a,在从导向贯通孔48a到泵41的润滑油的回收路径上,配置在上部。即使在泵41没有提供吸引力的情况下,也可防止被导入管55的润滑油向润滑油流入空间46倒流。
毛毡56的一个端部56a从管55的一个端部55a突出,配置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流下盛油部件45的一个表面70的润滑油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通过毛毡56被吸引。即使在泵41的驱动停止的状态下,毛毡56也利用毛细管现象,通过毛毡吸引润滑油,将其从润滑油流入空间46排出。通过毛毡56,可以防止润滑油积存在形成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领域的部分,从而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从插通臂26的可动部件的部位泄漏。当缝纫机20的驱动停止时,流入盛油部件45的润滑油的量比驱动缝纫机20时少,因此,通过毛毡的吸引力可以有效地防止润滑油的泄漏。将毛毡56的另一端56b与内部空间28邻接设置,通过毛毡56吸引被导入润滑油导向凹槽49的润滑油,然后通过泵41的吸引力将其吸引。
泵41和管55通过连接管57被连接。连接管57将泵41的吸引力导入管55,并导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将连接管57的一个端部57a与管55的另一端部55b连接,其另一端部57b与泵41连接。沿着臂26的下部31延伸设置连接管57。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通过泵41的吸引力,经管55、毛毡56及连接管57被导入泵41。
通过包含导向贯通孔部48、润滑油导向凹槽49及吸引力导入机构42的润滑油导向机构47,从润滑油流入空间46到泵41的润滑油的回收路径,沿缝纫机主体25向下侧大致倾斜。即使针杆35等的驱动停止,润滑油也由于自重沿着前述回收路径流下,防止了其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
回收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利用泵41的吸引力时,该吸引力通过管55、毛毡56以及连接管57,作用到整个润滑油流入空间46。当驱动缝纫机20时,即使假设有大量的润滑油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也可通过利用泵41的吸引力将润滑油从润滑油流入空间46有效去除。无论是否驱动缝纫机20,都能很好地回收润滑油,可以有效地防止润滑油从插通可动部件的部位泄漏。
为了防止润滑油泄漏到臂26外,在与润滑油流入空间46邻接的盛油部件45的上部45a,设置环状的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以及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作为密封部件的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以及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介于可动部件的外圆周之间。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与针杆轴承32同轴,并且介于针杆35的外圆周之间。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与压针杆轴承33同轴并且介于压针杆36的外圆周之间。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与上装饰杆轴承34同轴并且介于上装饰杆37的外圆周之间。
在盛油部件45的下部45b,设置作为密封部件的环状的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与针杆轴承32同轴,并且介于针杆35的外圆周之间。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与压针杆轴承33同轴并且介于压针杆36的外圆周之间。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与上装饰杆轴承34同轴并且介于上装饰杆37的外圆周之间。通过这些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可以防止润滑油向臂26外泄漏,防止灰尘侵入臂26内。
图4是表示盛油部件45的斜视图。设置在下部31的盛油部件大致形成长方体状。将盛油部件45的上部45a凹设成向上侧开放,与下部31抵接。通过上部31与上部45a协同动作形成润滑油流入空间46。前述上部45a的一个表面70形成进给方向A向下的倾斜状。其中一个表面70,其沿着缝纫机主体25向下侧的倾斜角逐渐变大。盛油部件45具有构成其中一个表面70的第一流下面70a和第二流下面70b。
在第一流下面70a上形成将可动部件插通的通孔66~68的开口。第二流下面70b比第一流下面70a更靠近缝纫机主体25。第二流下面70b的倾斜角,即相对于一个水平的假想平面向下侧的倾斜角比第一流下面70a的倾斜角更陡。因此,流下盛油部件45的润滑油完全不会残留在第二流下面70b。
在盛油部件45的上部45a以及下部45b,与插通可动部件的通孔66~68邻接的内圆周面66a~68a,其半径方向的尺寸大于可动部件的外径。在上部45a以及下部45b之间的中间部45c,与通孔66~68邻接的内圆周面形成其半径方向的尺寸得以插通可动部件的圆筒状。在前述上部45a形成其内圆周部与中间部45c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退避的凹陷部72~74。在下部45b形成其内圆周部与中间部45c相比,向半径方向外侧退避的凹陷部75~77(参照图1)。
图5是插通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的部位的放大的截面图。将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针杆35的部位,从上侧嵌入凹陷部72,进行安装固定。将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参照图1)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压针杆36的部位,从上侧嵌入凹陷部73,进行安装固定。将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参照图1)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上装饰杆37的部位,从上侧嵌入上部45a的凹陷部74,进行安装固定。将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和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分别配置在与对置的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仅相隔规定尺寸的位置。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和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的上端部,其一部分也可分别与对置的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端部抵接。
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设有圆筒状的施力环85和施力环85的内圆周侧的密封环86。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和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也分别设有施力环85和密封环86。因此,仅对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的结构进行说明,同样的结构标有相同的参照符号,说明省略。
将施力环85固定在盛油部件45的凹陷部72(73、74)。施力环85有弹性,围住密封环86。施力环85在内径方向内侧向密封环86付与力。各施力环85在轴向整个圆周分别与凹陷部72~74的内圆周面66a~68a和底面66b~68b抵接。在此状态下,各施力环85在与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通孔32a~34a相比,更位于半径方向的外侧围住可动部件。
密封环86可以采用耐磨性能优良并具有可弯曲性及弹性的例如テフロン(注册商标)等材料。密封环86借助来自施力环85的紧力紧紧地内嵌在施力环85内。密封环86设有抵接到可动部件的环抵接部86a。环抵接部86a在整个周向与可动部件的外圆周面弹性抵接。
环抵接部86a是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延伸在整个周向的突条,随着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形成细尖状。环抵接部86a可以仅形成一个,也可在轴线方向留有间隔地形成几个。环抵接部86a向半径方向内侧并且上侧突出。环抵接部86a在可动部件向下侧位移时进行位移,以在弹性抵接的状态下,扩大开放。此时环抵接部86a相对可动部件的滑动阻力与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的滑动阻力相比变大。相反换言之,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的滑动阻力比向下侧位移时的滑动阻力小。因此当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可以防止密封环86不经意地从凹陷部72~74脱离。
当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可产生弹性变形的密封环86向半径方向外侧产生变形,以背离可动部件并且在轴线方向被拉长。因此环抵接部86a与可动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小,滑动阻力变小。当可动部件向下侧位移时,密封环86向半径方向内侧产生变形以接近可动部件并在轴线方向被压缩。环抵接部86a与可动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大,滑动阻力变大。
可动部件向下侧位移时,由于滑动阻力变大,润滑油的刮离效果加强,可以提高防止润滑油泄漏的效果。反之,当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由于滑动阻力变小,环抵接部86a的摩耗减少,能够提高密封环86的耐久性。
如图5的箭头所示,当润滑油处于向可动部件和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间隙供给的状态下,一旦可动部件向下侧位移,通过环抵接部86a就可以除去润滑油的多余部分。被去除的润滑油积存在由包含环抵接部86a的上侧的部分和可动部件围成的贮存区域87,超过预先规定的量时,如箭头所示,向密封环86溢流。溢流的润滑油沿着其中一个表面70流下,从润滑油流入空间46排出。
在上部45a设置密封性能好的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和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从而,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可以将多余的润滑油从可动部件去除,导入润滑油导向机构47。能够防止润滑油从可动部件和盛油部件45之间的间隙泄漏到臂26外。
将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针杆35的部位,从下侧嵌入下部45b的凹陷部75,进行安装固定。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在周向的整个圆周与盛油部件45和针杆35抵接。在此状态下,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在比针杆轴承32的通孔32a更靠近半径方向外侧,在与针杆35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外部包围。
将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压针杆36的部位,从下侧嵌入下部45b的凹陷部76,进行安装固定。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在周向的整个圆周与盛油部件45和压针杆36抵接。在此状态下,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在比压针杆轴承33的通孔33a更靠近半径方向外侧,在与压针杆36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外部包围。
将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上装饰杆37的部位,从下侧嵌入下部45b的凹陷部77,进行安装固定。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在周向的整个圆周与盛油部件45和上装饰杆37抵接。在此状态下,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在比上装饰杆轴承34的通孔34a更靠近半径方向外侧,在与上装饰杆37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外部包围。
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可以采用耐磨性优秀并且具有可弯性和弹性的材料,例如可以采用氢化丁腈橡胶(HNBR)等。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设有圆筒状的外圆周底部80和外圆周底部80的内圆周侧的内圆周抵接部81。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和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也设有外圆周底部80和内圆周抵接部82。对于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相同的结构标有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相同的说明。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的内圆周抵接部82至少设有后面将要述及的二个抵接部81a、81b中的至少一个。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相同的效果。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的内圆周抵接部82也可设有二个以上的抵接部。
外圆周底部80与内圆周抵接部81和轴线方向尺寸大致相同。外圆周底部80在半径方向内侧向内圆周抵接部81付与适当的弹力。将外圆周底部80固定在盛油部件45。在插通盛油部件45的下部45b的可动部件的部位,外圆周底部80,通过其外圆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的整个圆周与盛油部件45的凹陷部75~77的内圆周面66d~68d弹性抵接。
将内圆周抵接部81、82固定到外圆周底部80。在插通针杆35的部位,介于外圆周底部80的半径方向的内圆周侧的内圆周抵接部81通过在轴线方向留有间隔配置的二个抵接部81a、81b与针杆35的外圆周面接触,在周向的整个圆周进行抵接。内圆周抵接部82通过抵接部81a,与压针杆36和上装饰杆37的各外圆周面接触,在周向的整个圆周进行弹性抵接。抵接部81a、81b是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并且在周向的整个圆周延伸的突条,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随之形成细尖状。抵接部81a、81b在除去外圆周底部80的弹力的无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其顶端部的内径比被安装固定的可动部件的外径小。抵接部81a、81b向半径方向内侧并且上侧突出。
在前述抵接部81a、81b,当可动部件进行下侧位移时,抵接部81a、81b在进行弹性抵接的状态下,进行位移放大打开。此时抵接部81a、81b相对可动部件的滑动阻力与可动部件进行上侧位移时的滑动阻力相比变大。也就是,当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可能产生弹性变形的内圆周抵接部81、82向半径方向外侧产生变形,与可动部件背离并且向轴线方向拉长。抵接部81a、81b与可动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小,滑动阻力变小。
当可动部件向下侧位移时,内圆周抵接部81、82向半径方向内侧产生变形接近可动部件并向轴线方向压缩,抵接部81a、81b与可动部件的接触面积变大,滑动阻力变大。可动部件向下侧位移时,由于滑动阻力变大,润滑油的刮离效果加强,可以提高防止润滑油泄漏的效果。反之,当可动部件向上侧位移时,由于滑动阻力变小,抵接部81a、81b的摩耗减少,能够提高耐久性。
通过抵接部81a、81b,将润滑油流入空间46和缝纫机20外部的连通状态解除,从而可以防止灰尘从缝纫机20的外部进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盛油部件45,在上部45a和下部45b的二个地方分别安装固定各种密封部件60~65,因此可以确实产生防止泄漏的效果和防止灰尘侵入的效果。
图6是从图3的切断面线S6-S6所视的截面图。图7是从图3的切断面线S7-S7所视的截面图。前述润滑油导向凹槽49向上侧开放。从下侧与润滑油导向凹槽49的内部空间28邻接的底部49a,沿着缝纫机主体25向下侧倾斜。将一对侧部49b、49c相互留有间隔地设置在润滑油导向凹槽49的大致水平的方向,与底部49a平滑地连接。一对侧部49b、49c沿着下侧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
在臂26的非承压端部26a设置盖体59。将盖体59在对着缝纫机主体25的方向上,大致铅直地进行配置,可以进行安装拆卸地设置在臂26。例如将盖体59从臂26卸下,可以进行臂26内的清扫以及各零件调整等维修保养。
采用缝纫机20,使供给到可动部件的润滑油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并通过润滑油导向机构47,将其从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侧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从而防止润滑油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很好地将其回收。因此,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向臂26外泄漏,防止缝纫机20和被缝制物污损。
例如在夜间等,即使在缝纫机20的驱动长时间停止的情况下,也和前述一样,润滑油不会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被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因此,与是否驱动缝纫机20无关,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从插通可动部件的部位泄漏。
采用缝纫机20,通过润滑油导向凹槽49,可以将臂26内从下部31的上侧向可动部件提供的润滑油在下侧承接。因此不采用特别的手段,仅以简单的结构,就可有效地回收润滑油。
采用缝纫机20,通过吸引力导入机构42,将泵41的吸引力导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通过驱动可动部件,即使大量的润滑油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润滑油也不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可以进行强制回收。因此可以有效防止润滑油从插通可动部件的部位泄漏。
采用缝纫机20,通过导向面52可以将润滑油的多余部分从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以及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侧导入进行回收的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供给到可动部件的润滑油,与润滑油导向机构47协同动作,可以有效地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
图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第二针杆密封部件90的截面图。本实施例的缝纫机20a,与图1~图7所示的前述实施例的缝纫机20类似,相同的结构,标有相同的参照符号,省略同样的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二针杆密封部件90中,内圆周抵接部91在前述图1~图7所示的实施例的内圆周抵接部81的结构基础上还包括第三抵接部92。
第三抵接部92设置在内圆周抵接部91的下端部91a,配置在二个抵接部81a、81b的更下侧。第三抵接部92是向半径方向内侧并且下侧突出,在周向的整个圆周延伸的突条,沿着半径方向内侧形成细尖状。第三抵接部92在除去外圆周底部80的弹力没有外力作用的自然状态下,顶端部的内径比针杆35的外径小。
当针杆35进行上侧位移时,第三抵接部92在弹性抵接的状态下,位移放大开放。此时第三抵接部92相对针杆35的滑动阻力与针杆35向下侧进行位移时的滑动阻力相比变大。针杆35向上侧位移时,由于滑动阻力变大,微粒的刮离效果增强,可以提高防止微粒侵入的效果。反之,当针杆35向下侧位移时,由于滑动阻力变小,第三抵接部92不易磨损,可以提高耐久性。可以有效防止灰尘从缝纫机20a外侵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
例如缝纫机20、20a可以采用仅包含针杆35和压针杆36,不包含上装饰杆37的结构。在没有利用上装饰杆37的结构中,通过在例如通孔29e、29f、68上填充橡胶部件等旋塞,防止润滑油泄漏。对被缝制物进行不采用上装饰线,通过套口机类,实施下装饰的双线锁缝。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缝纫机主体25和臂26A的截面图。图10是臂26A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但是,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有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本实施例的缝纫机20b中,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A具备泵41、油盘43(参照图2)及吸引力导入机构42A。吸引力导入机构42A包括连接管57和毛毡用管55A(称管55A),在管55A上,插通图示外的毛毡,进行填充。将连接管57的一部分和管55A的大部分沿着臂26A的下部31A延伸设置,将管55A的一部分内插到后面将要述及的润滑油导向孔部31a。
图11是表示盛油部件45A的斜视图。图12是从图9的切断面线S12-S12所视的截面图。图13是从图9的切断面线S13-S13所视的截面图。参照图9及图10进行说明。在臂26A的下部31A设置盛油部件45A和润滑油导向机构47A。润滑油导向机构47A形成将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A的前述润滑油导向孔部31a。下部31A中,在与润滑油流入空间46邻接的通孔29f周围形成润滑油导向孔部31a,与前述轴线大致平行。在将管55A的一部分向内插入润滑油导向孔部31a即向内嵌入连接的状态下,将前述管55A的一个端部装备成向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存油不70d侧突出。
盛油部件45A与下部31A协同动作,形成润滑油流入空间46。润滑油流入空间46形成于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和上装饰杆轴承34(参照图1)以及管55A的一部分的下侧,与这些通孔32a~34a以及润滑油导向孔部31a连通。在盛油部件45A中,润滑油应流下的表面具有主表面部70c以及存油部70d。主表面部70c是占据针杆轴承32、压针杆轴承33和上装饰杆轴承34的下侧的大部分的大致矩形的领域。主表面部70c相对盛油部件45A的上部45a,形成润滑油进给方向向下的倾斜状。有时主表面部70c也可不形成前述润滑油进给方向向下的倾斜状,与盛油部件45A的上部45a大致平行。
存油部70d是前述管55A的一部分的下侧的矩形区域。存油部70d与主表面部70c的一个侧缘部分70e连通,稍稍位于主表面部70c的下侧。前述一个侧缘部分70e与构成主表面部70c的最下层的部分相同。存油部70d在该一个侧缘部分70e上设置级差,与盛油部件45A的上部45a大致平行。在存油部70d设置毛毡83。也可与主表面部70c相同,存油部70d形成润滑油进给方向倾斜状。也可省略前述毛毡83。
采用上面介绍的缝纫机20b,由于润滑油导向机构47A形成将积存在润滑油流入空间46内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A的润滑油导向孔部31a,可以产生以下效果。在臂26A的下部31A,可以形成应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A的功能简化的结构。换言之,通过润滑油导向孔部31a,没有必要在臂26A的下部31A形成用以将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A的润滑油导向凹槽即向上侧开放的润滑油导向凹槽等。从而能够简化臂26A的下部31A的结构,实现臂26A在大致铅直方向的小型化。具体地讲,请比较应该形成前述润滑油导向凹槽49的图6和图7所示的臂26,和图12及图13表示的本实施例的臂26A。
采用本实施例的缝纫机20b,从比较结果清楚看出,臂26A的下部结构在大致铅直的方向可以小型化。因此,在缝制中,通过臂26A的下部31A,不会挡住针杆35和延针杆附近。提高了针杆35和压针杆附近的目视性,可以提高操作性。由于将管55A的一个端部装备成向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存油部70d侧突出,所以管55A以及连接管57不会混入空气,导入润滑油成为可能。在管55A中插通毛毡,由于在存油部70d也配设毛毡83,所以即使在泵41的驱动停止的状态,利用毛毡的毛细管现象,也可将润滑油从润滑油流入空间46去除。也可将管55A和连接管57换成一体的管。也可采用多个连接管作为连接管57。
缝纫机20、20a也可是不包含吸引力导入机构42的结构。此种情况下,导向贯通孔部48和润滑油导向凹槽49,沿着进给方向A向下侧倾斜。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由于自重会自然向下部31流下,可以很好地进行回收。在相应的可动部件上也可分别设置二个以上的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以及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在相应的可动部件上也可分别设置二个以上的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第一针杆密封部件60、第一压针杆密封部件61以及第一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2,和第二针杆密封部件63、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在上部45a和下部45b上,也可分别将配置位置颠倒。第三抵接部92也可设置在第二压针杆密封部件64以及第二上装饰杆密封部件65上。另外前述实施例,在不超过本发明的例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也可进行各种局部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缝纫机主体;中空臂,设有多个轴导向部,在大致水平的方向延伸,设置在前述缝纫机主体上,下部具有在大致铅直的方向贯通的通孔;在大致铅直的方向上可以进行位移地插通前述轴导向部的通孔,并在前述臂内供给润滑油的针杆;在大致铅直的方向上可以进行位移地插通前述轴导向部的通孔,并在前述臂内供给润滑油的压针杆;在前述臂内将润滑油供给到针杆和压针杆,并且从轴导向部的下侧回收臂内的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在前述臂的下部设置盛油部件和润滑油导向机构,所述盛油部件构成连通形成于各轴导向部的下方的各轴导向部的各通孔的润滑油流入空间,及与臂的下部协同构成润滑油流入空间,所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将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形成将积存于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并向上侧开放的润滑油导向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包括吸引源和将该吸引源的吸引力导入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的吸引力导入机构。
4.如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臂的下部形成导向面,该导向面在各轴导向部的周围,从下方与前述臂内的空间邻接的底面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缝纫机主体逐渐向下方倾斜。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部件,该密封部件设置在从下侧与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邻接的部分,分别介于前述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以及压针杆和盛油部件之间。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盛油部件设有在大致铅直的方向上贯通,与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连通,并且分别插通针杆和压针杆的多个通孔,并包括分别介于盛油部件与针杆之间以及盛油部件与压针杆之间的密封部件。
7.如权利要求1或3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润滑油导向机构形成将积存在前述润滑油流入空间内的润滑油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的润滑油导向孔部。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前述吸引力导入机构的至少一部分向内插入前述润滑油导向孔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有效防止润滑油从插通针杆和压针杆等可动部件的部位泄漏的缝纫机。在设置于臂(26)的下部(31)的针杆轴承(32)和压针杆轴承(33)的通孔(32a、33a)上,分别插通针杆(35)和压针杆(36)。前述各轴承(32、33)的下方的润滑油流入空间(46)与通孔(32a、33a)连通,供给到针杆(35)和压针杆(36)的润滑油流入该空间(46)。流入润滑油流入空间(46)的润滑油,通过润滑油导向机构(47)被导入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通过润滑油供给回收机构(40)被回收。
文档编号D05B71/00GK1576432SQ20041006338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8日
发明者清水好秀, 井上忠德 申请人:大和缝纫机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