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提取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秸秆深加工产品及工艺方法,尤其是指一种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纯物理提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曾公开了一种“物理法提取竹纤维的工艺”(申请号01108748X,CN1406725A,
公开日2003年4月2日),其工艺流程是原竹切断、滚压分片、蒸煮分丝、纤维提取、筛分干燥和打包入库。中国专利也曾公开了“一种提取香蕉茎杆纤维的方法”(申请号031136435,CN1517456A,
公开日2004年8月4日),香蕉茎杆用切割机切断,用破片机沿其轴向破开,手工将茎杆撕开成片状,片状香蕉茎杆用手拉式菠萝麻刮麻机提取纤维。但它们都不适用于提取秸秆纤维。
作物秸秆纤维是一种取材极广的绿色环保产品。这种天然纤维用途广泛。但是,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对稻草、麦秸等作物秸秆还没有进行深加工,甚至作为废弃物白白地烧掉,非常可惜,且影响大气环境、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因此,利用稻草、麦秸等作物秸秆及杂草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天然纤维,既可以有效地利用废弃物,又可以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门路,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取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方法,利用该方法生产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可以代替塑料制造地膜、抛秧盘及育苗盘之类的产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提取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方法,原料为稻草或麦秸或玉米秆或其它作物秸秆和杂草,用切割机切断开松,通过蒸煮、脱水,经纤维开松提取机提取直径为0.1mm-2.5mm、长度为2mm-1000mm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
这种方法取材广泛,能适合任何地区生产。原料可以就地取材,产物可以就地加工成其它的农业生产资料,无需长途运输,生产成本低。直径为0.1mm-2.5mm、长度为2mm-1000mm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代替塑料可以制造无纺地膜、药物地膜、育秧(苗)筒、抛秧盘等。由于已经过蒸煮,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及病毒病菌的传播和杀灭杂种,这样的无纺地膜、药物地膜、育秧(苗)筒、抛秧盘等能直接在土壤里分解,不但对土壤无污染,而且分解在土壤里作为肥料为作物所吸收,对土壤有增湿、保温、防止板结的作用。直径为0.1mm-2.5mm、长度为2mm-1000mm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还可以制成无纺布、纸等。
四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五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发明再作描述。
参见图1,本发明的具体工艺步骤如下1、原料原料为稻草或麦秸或玉米秆或其它作物秸秆和杂草。
2、切断开松用切割机将原料切断开松。
3、蒸煮经切断开松后的原料放入蒸煮容器中,加水至水满,在1-4个大气压的条件下蒸煮1-3小时。蒸煮能消毒、杀菌、除虫和去除其它杂种的传播链。
4、脱水经蒸煮后的原料进行干燥脱水,脱水后含水率10%-30%。脱水可以在太阳下爆晒脱水或自然晾干脱水,也可以送入烘干机进行脱水。
5、开松提取经脱水后的原料送入纤维开松提取机进行纤维及附着组织提取,同时利用除尘设备进行吸尘。
6、进入生产线或打包入库经纤维开松提取机提取的纤维及附着组织直径为0.1mm-2.5mm、长度为2mm-1000mm直接进入生产无纺地膜、药物地膜、育秧(苗)筒、抛秧盘、无纺布、纸等的生产线,或打包入库;由除尘设备吸入的粉末粉尘作为农业生产用的绿色基肥,打包入库。
权利要求
1.一种提取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1)原料原料为稻草或麦秸或玉米秆或其它作物秸秆和杂草;(2)切断开松用切割机将原料切断开松;(3)蒸煮经切断开松后的原料放入蒸煮容器中,加水至水满,在1-4个大气压的条件下蒸煮1-3小时;(4)脱水经蒸煮后的原料进行干燥脱水,脱水后含水率10%-30%;(5)开松提取经脱水后的原料送入纤维开松提取机进行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提取,提取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直径为0.1mm-2.5mm、长度为2mm-1000mm;(6)进入生产线或打包入库经纤维开松提取机提取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直接进入生产无纺地膜或药物地膜或育秧(苗)筒或抛秧盘或无纺布和纸的生产线,或打包入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取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经脱水后的原料送入纤维开松提取机进行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提取的同时利用除尘设备进行吸尘,由除尘设备吸入的粉末粉尘作为农业生产用的绿色基肥,打包入库。
全文摘要
一种提取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的方法,原料为稻草或麦秸或玉米秆或其它作物秸秆和杂草,用切割机切断开松,通过蒸煮、脱水,经纤维开松提取机提取直径为0.1mm-2.5mm、长度为2mm-1000mm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利用该方法生产的秸秆纤维及附着组织可以代替塑料制造地膜、抛秧盘及育苗盘之类的产品。
文档编号D01B9/00GK1644768SQ20051005400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7日
发明者徐莉莉, 徐静静 申请人:徐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