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657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向相互相反方向往复驱动的第1边纱用综框与第2边纱用综框的动作而形成布边的织边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向相互相反方向往复驱动的第1边纱用综框与第2边纱用综框的动作而形成布边的织边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2所示。
专利文献1的装置是利用电动马达驱动二维曲柄机构,利用二维曲柄机构的驱动使一对导纱器构件往复直线运动而构成的机构。二维曲柄机构由安装于电动马达输出轴上的杆及连接于杆两端的一对连杆构成。一对连杆与一对导纱器构件一对一地连接。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能通过机构设定边纱开口量调整的构成,如公报第6图所示地公开了能调整连杆角度范围的结构、或如图7所示的能调整连杆上的曲柄半径方向长度的结构。
专利文献2公开的装置是在支撑第1边纱用综框的第1锭带及支撑第2边纱用综框的第2锭带上,分别排列设置了动力承受孔,并且在两个锭带的动力承受孔中,噛合了由电动马达旋转驱动的齿轮,即构成所谓的齿条齿轮机构,利用电动马达的正反旋转驱动进行边纱开口运动。
专利文献1日本公表专利平10-503563号公报(第2图、第6图、第7图)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2004-308064号公报(第1图)在织布机上,根据织物品种的变换需要变更经纱开口装置的基准高度(所谓框高度)及经纱开口量等的开口装置的设定,对于边纱开口也需要同样的变更。对此根据专利文献1的结构,即使通过连杆的角度范围和曲柄半径方向长度的任何一个的结构进行调整,也需要高精度设定,并且具有操作性差的问题。
对此,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构成了所谓齿条齿轮机构,所以当改变上述框高度或开口量时,必须变更驱动马达的相位或动作工序中的驱动量(即马达的旋转量)。因此,驱动马达的控制变的更复杂,并产生使用输出扭矩更大的驱动马达的必要,其结果是具有装置整体大型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提供一种织边装置,其被专用驱动马达驱动,基于向相互相反方向往复驱动的第1边纱用综框与第2边纱用综框的动作而形成布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驱动马达的功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边纱开口的框高度或开口量等的设定的织边装置。
本发明的织边装置的前提是,具备具有引导边纱的导纱器并将其运动方限制在边纱开口方向的两个支撑体;与织布机主马达分开设置,被正反驱动的驱动马达;和将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述支撑体的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的装置。并且本发明的织边装置的要点在于,运动转换机构具有安装在上述驱动马达输出轴上的第1齿轮;与上述第1齿轮噛合,并且在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具有第1枢轴安装部的第2齿轮;作为设于与上述第1齿轮直接或间接噛合的第3齿轮或上述第1齿轮中的任何一方的第2枢轴安装部,即设于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的上述第2枢轴安装部;和设于每一上述支撑体上,其一端与对应的上述支撑体连接并且上述另一端分别与上述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上述第2枢轴安装部连接的连接杆。
在本发明中,接受驱动马达输出轴的旋转而被驱动的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作为所谓的曲柄销、在边纱开口方向限制其运动的第1支撑体以及第2支撑体作为所谓的活塞、分别连接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和第1支撑体以及第2支撑体的连接杆作为所谓的曲柄连杆分别对应,它们构成了所谓的活塞曲柄机构。驱动马达输出轴的旋转经过构成运动转换机构的第1齿轮、从动侧齿轮被传递到第1枢轴安装部及第2枢轴安装部,通过分别连接的连接杆的运动而被分别转换为第1支撑体及第2支撑体的往复运动,以此进行向相互相反方向往复运动的边纱开口运动。
如本发明所述,通过在运动转换机构上噛合了多个齿轮而传递运动,即使例如因织物规格的变更,增大了边纱根数或张力,通过将构成运动转换机构的第1齿轮和第2齿轮更换适当齿数的齿轮,即可不增大马达的驱动扭矩而进行恰当的边纱开口运动。并且在调整作为边纱开口条件的基准高度或边纱开口量之际,例如,通过错开作为驱动侧的第1齿轮与作为从动侧齿轮的具有枢轴的第2齿轮的噛合位置(相位),可以改变边纱开口的基准高度,并且,对于作为驱动侧的第1齿轮和作为从动侧齿轮的第2齿轮、或第1齿轮和第3齿轮的任何一个驱动系统中,通过更换齿数比不同的齿轮,可以设定与另一方不同的边纱开口量,从而能正确地将对织边装置的运转条件设定为所希望的状态。此外,此时所说的边纱开口基准高度是边纱闭口状态下的导纱器位置距织布机机架上端面等的基准面的相对距离,边纱开口量是边纱开口状态下的两个导纱器的相对距离。
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第2枢轴安装部设于上述第1齿轮上,并且在上述第2齿轮以及第1齿轮上,上述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旋转中心并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假设直线,分别设在相同一侧。以此,相对于第1齿轮的旋转方向,反转第2齿轮的旋转方向。因此,第1枢轴安装部与第2枢轴安装部的运动方向相互相反,通过对第1枢轴安装部和第2枢轴安装部进行上述设计,可以能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往复驱动两个纱线保持体。并且,以能减少驱动马达旋转驱动的齿轮的整体个数的量减小驱动马达的负荷,其结果是实现节省能源。
此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第2枢轴安装部设于上述第3齿轮上,并且在上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上,上述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旋转中心并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假设直线,设在相互相反一侧。通过第3齿轮与第1齿轮的直接噛合,相对于第1齿轮的旋转方向,使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一起反转。因此,由于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运动方向是相同方向,所以通过将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进行上述设置,可以向相互相反方向往复驱动两个纱线保持体。
此外当在第3齿轮侧设置有上述第2枢轴安装部时,更具体的是,可以将上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设置成对应的齿轮旋转中心位于由作为上述第1齿轮的外周端的切线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上述第1齿轮的两条切线所划定的区域内。或者,可以将上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设置成对应的齿轮旋转中心相对于通过上述第1齿轮的旋转中心并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假设直线分别成±45度交叉角度并且位于由通过上述第1齿轮的旋转中心的其他两条假设直线所划定的区域内。或者,将上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设置成通过对应的两个齿轮的旋转中心的假设直线与边纱开口方向交叉,并且上述第1枢轴安装部及第2枢轴安装部位于由通过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两条假设直线所划定的区域内。
通过具有枢轴安装部的各个齿轮的旋转中心位置在与边纱开口方向正交的假设直线方向相互接近,可以使第1枢轴安装部与第2枢轴的相对位置相互靠近。利用第1枢轴安装部与第2枢轴的相对位置如此间接、或直接地使相互靠近地设置齿轮或枢轴安装部,能减小驱动时的连接杆的角度变位,能更有效地将驱动马达换言之将齿轮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支撑体的往复运动。在该技术中,考虑了使连接第2以及第3齿轮的旋转中心的假设直线与沿边纱方向延伸的假设直线交叉地配置各齿轮,或使具有上述枢轴安装部的两个齿轮的各个旋转中心位于沿边纱开口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地配置作为从动侧齿轮的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
此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上述第3齿轮与安装在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的第4齿轮噛合。此时,关于具有导纱器的两个支撑体,将连接于第1枢轴安装部的一方称为第1支撑体,将连接于第2枢轴安装部的一方称为第2支撑体。以此,可以在每一支撑体上设定作为第1支撑体的驱动系统的第1齿轮以及第2齿轮和作为另一方的第2支撑体的驱动系统的第4齿轮以及第3齿轮的各个齿数比,从而可以在各支撑体上设定不同的开口量。因此,对于织边装置,可进一步提高根据织物规格的变更的设定的精度,从而提高布边组织的品质。
此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构成织边装置,使得可以调节上述第1齿轮、第2齿轮及第3齿轮中任何一个的旋转中心位置相对于噛合的上述另一方齿轮的旋转中心的相对位置。由此,增加可组合的齿轮种类(换言之是齿数、外径为不同的齿轮的种类),以更高精度地设定边纱开口,从而能期待布边组织品质的进一步提高。


图1是本发明织边装置的第1实施例,是从织布机左侧面方向所见的织边装置(左侧面图)。
图2是在第1实施例中,在图1上的带圈的英文字母A方向所见的织边装置(背面图)。
图3是表示图2中所示的X-X’剖面的图。
图4是在第1实施例中,作为第2及第3齿轮发挥功能的齿轮36、37的轴周边部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织边装置中,是表示作为驱动侧齿轮的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6与图5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7与图6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8是说明在第1实施例中、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第2及第3齿轮的旋转中心位置的范围的图。
图9与图6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10与图6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11与图6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12与图6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13与图6相同,是表示第1齿轮和具有第1及第2枢轴安装部的从动侧齿轮的其他结构实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对作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织边装置,当改变噛合的齿轮齿数时,能改变各齿轮轴间距离的结构实例的图。
图15是图13的y-y’截面的图。
图中1-织边装置,3-边纱,4-织物,5-筘,7-经纱综框,9-止振撑杆,10-底板,12、13-支撑块,14、15、49-螺栓,17、18A、18B-螺孔,19-内六角螺栓,20-第1支撑体,21-第2支撑体,22-综丝,23、24、25、26-顶杆,27A、27B-枢轴安装部,28A、28B-滑动轨道,29A、29B、29C-滑动杆,30、31-支撑座,32-导纱器,33-脉冲马达,34-输出轴,35、36、37-齿轮,39A、39B-连接销,40A、40B-支轴,41-螺纹部,42-小直径部,43-环状槽,44、47-挡圈,46-轴承部件,48A、48B-臂,51A、51B-连接杆,52A、52B-连接销,53A、53B-枢轴安装部,55、56、57、58-齿轮,59-旋转轴,60、61A、61B-长孔,62-缺口部,63-螺栓,64-螺母,65-垫圈。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织布机织边装置的具体实施例。在图1~图4上,具体地表示了配置于织物4的端部两侧进行边纱3开口运动的织边装置1。边纱3、3经过都没有图示且配置于织布机上的边纱筒管、张力器及引导器等被引出,其前端经过构成本发明织边装置1的导纱器32、32,再穿过筘5到达织口并且与织物4相连。此外,在图例中,表示的是从织布机前方看被配置于右侧的织边装置的实例,但在左侧例如也同样地配置了左右对称的无图示的织边装置1。
织边装置1粗略而言具备具有穿过边纱3的导纱器32的第1支撑体20以及第2支撑体21;作为驱动马达的脉冲马达33;和将上述驱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上述所列出的各部件被安装在实质上作为织边装置的安装基座而发挥功能的底板10上。
如图1~图2所示,底板10由板状部件构成,并且沿边纱开口方向及织幅方向延伸配置。底板10从织布机前方看在其正面侧配置有具有作为向织布机机架侧进行安装的安装部而发挥功能的支撑块12、13;和作为驱动马达的脉冲马达33,另外在其背面分别配置有作为用于承受上述第1支撑体20以及第2支撑体21的支撑部件而发挥功能的支撑座30和构成运动转换机构的多个齿轮35、36、37。
第1支撑体20以及第2支撑体21粗略而言分别具有各具有穿过边纱3、3…的穿过用导纱器32、32的多根综丝22、22…;分别配置于各综丝22的上端位置及下端位置上,并支撑各综丝22的顶杆23、24以及顶杆25、26;和沿边纱开口方向形成,将成对的两个顶杆彼此在延长方向两端连接的滑动轨道28A及28B。
顶杆23、24以及顶杆25、26具有用于螺纹紧固于对应的滑动轨道28A及滑动轨道28B上的安装部,并且具有在织幅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在其沿织物侧延伸方向的端部构成综丝框架部,插入设在综丝2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的孔来保持综丝22,并且在位于成对的顶杆23、24及顶杆25、26中的上侧的顶杆23及顶杆25上,构成具备用于连接后述连接杆51A及连接杆51B的连接用孔的连接部。
另一方面,在滑动轨道28A、28B的两侧配置有沿边纱开口方向平行延伸的滑动杆29A、29B、29C。更详细的如图3所示,滑动杆29A、29B、29C由例如圆杆部件构成,并且其延伸方向与边纱开口方向一致,且在织幅方向相互间隔地配置。在滑动轨道28A以及28B上,沿滑动杆的延伸方向延长形成了对于相邻的上述滑动杆凹陷成截面半圆弧状的滑动部。滑动轨道28A以及28B的滑动部在相邻的滑动杆29A、29B及滑动杆29B、29C上可滑动地被配置于它们之间,以将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的移动方向限制在滑动轨道28A、28B的延伸方向上、即限制在边纱开口方向上。另外,滑动杆29A、29B、29C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被收纳于被安装在底板10上的支撑座30及支撑座31中。关于支撑座31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和上述止振撑杆9一样被安装在架设于织布机机架之间的无图示的撑杆上,以便能更稳定地安装在织布机机架上。
脉冲马达33通过将螺栓15拧入设于底板10上的多个螺孔17中而安装。在底板10的背面侧,脉冲马达33的输出轴34从正面贯穿并从背面凸出延伸,在输出轴34上,从背面侧安装了在外圆周形成了规定数量的齿面并且作为上述第1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5,齿轮35被配置于其根轴部的内六角螺栓19不能相对移动地拼合固定在输出轴34上。对此,在相对于输出轴34间隔规定的轴间距而配置的两根支轴40A、40B上,安装了在外圆周都形成有规定数量的齿面且作为上述第2齿轮及第3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6及齿轮37,并使它们与齿轮35噛合。
以下,参照图4更具体地说明关于底板10上的各个支轴40A、40B以及齿轮36、轮37的安装。支轴40A、40B形成有根部40,在与根部40的轴向的一半部上形成了比其直径小的小直径部42,在上述另一半部上形成比根部40直径小且在其外圆周上的螺纹部41。在底板10的背面侧,在相对于输出轴34隔开规定轴间距离的位置上设有螺纹孔18A、18B,支轴40A、40B通过将螺纹部41拧进对应的螺纹孔18A、18B,以构成与底板10成为一体的支轴。
另一方面,在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内圆周侧,对于贯通旋转中心的通孔,设有在扩径方向变更内径而形成的台阶部,并且与该台阶部及扩径部抵接地插入轴承部件46。另外,在齿轮36、37上,在将轴承部件46配置于内部的状态下,利用插入刻设在齿轮旋转中心内圆周部的环状槽内的挡圈47固定轴承部件46,使其不能从齿轮脱出。然后将轴承部件46的内圈部与支轴40A、40B的小直径部42嵌合,构成使齿轮36、37旋转自如地支撑在支轴40A、40B上。此外,在支轴40A、40B上,形成了防脱用环状槽43,通过在其上插入挡圈44,以使齿轮36及齿轮37不能从对应的支轴40A、40B上脱出。
另一方面,在齿轮36、37的轴端部,分别安装有臂48A、48B。在臂48A、48B上,形成有成为用于装卸挡圈44的操作空间的圆孔,并且在从其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延伸的臂部上,形成有与后述连接杆51A、51B的连接用孔。此外,各臂48A、48B被多个螺栓49、49…固定,使得与安装处的齿轮36、37上的旋转中心共有上述中心,并且使通过齿轮35的外圆周端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假设直线L2、L3中对应的第1枢轴安装部53A、53B位于相互相反侧即外侧。以此在各齿轮36、37上,在比其中心沿径向进一步离开的位置上与该齿轮36、37一体地设置第1枢轴安装部53A、53B。
上述各臂48A、48B及上述的顶杆23、25分别连接在两端形成有枢轴安装用孔的连接杆51A、51B上。更详细的是,在设于顶杆23、25上的枢轴安装用孔及设于臂48A、48B上的枢轴安装用孔中分别插入了作为枢轴而发挥功能的连接销52A、52B,以构成各臂48A、48B的枢轴安装部53A、53B。
对此,各连接杆51A、51B的上述另一端分别连接在顶杆23、25的枢轴安装用孔中,更详细的是,在设于连接杆51A的另一端上的枢轴安装用孔及各臂48A、48B上的枢轴安装用孔中,与上述一样,插入了作为枢轴而发挥功能的连接销38A、38B,构成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上的枢轴安装部27A、27B。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中,就具有引导边纱3、3的导纱器32且将其运动方向限制在边纱开口方向的两个支撑体而言,由综丝22、顶杆23、24及滑动轨道28A构成的第1支撑体20以及由综丝22、顶杆25、26及滑动轨道28B构成的第1支撑体21与其对应,就与织布机主轴马达他开设置且被正反驱动的驱动马达而言,脉冲马达33与其对应。并且,就将驱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上述支撑体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而言,与其对应的是作为第1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5;作为第2齿轮而发挥功能,并在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具有枢轴安装部53A的齿轮36;设于与第1齿轮直接噛合的第3齿轮上,且作为设在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位置上的第2枢轴安装部的枢轴安装部53B;以及作为设于每一支撑体上,其一端与所对应的上述支撑体连接并且上述另一端分别与上述枢轴安装部53A及上述第2枢轴安装部53B连接的连接杆的连接杆51A、51B。
此外,在织布机的织边装置中,上述脉冲马达33使其输出轴34每当织布机主轴(曲柄轴)旋转数转就交替地沿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旋转规定量。输出轴34的正反旋转通过运动转换机构、更具体的是经过安装于输出轴上的第1齿轮被传递到与其噛合的第2齿轮36及第3齿轮37,并且齿轮36、37的第1枢轴安装部53A及第2枢轴安装部53B的摆动运动通过与其连接的连接杆51A以及连接杆51B作为往复运动被传递给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与连接杆51A、51B连接的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由于其运动方向被限制于边纱开口方向,所以上述脉冲马达33输出轴的旋转被转换为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的往复运动。
此外,脉冲马达33由例如是在角度上具有数°的阶跃角度的步进马达、或能控制旋转量的众所周知的马达构成。脉冲马达33连接在无图示控制电路上,该控制电路计数例如当织布机主轴通过规定的角度时所产生的定时信号,并且根据该定时信号交替产生用于沿正转方向或反转方向驱动脉冲马达33的旋转量指令脉冲,根据来自这种控制电路的指令,驱动脉冲马达33。
在图2上,以符号P1~P3、Q1~Q3分别表示随着输出轴34的正反方向旋转的第1枢轴安装部53A及第2枢轴安装部53B的各运动范围。在图示实例中,随着脉冲马达33的旋转驱动的第1枢轴安装部53A的运动范围角度θ1为大致90°,此外以S1、S2及S3的各个符号表示当第1枢轴安装部53A移动于符号P1、P2及P3各位置时的导纱器32位置。此外,导纱器32的位置S1对应于所谓布边开口工序的中间位置,即相当于边纱开口的基准高度,导纱器32的位置S2与位置S3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所谓的边纱开口量。
上述织布机的织边装置1每当织布机旋转数转时使边纱开口状态反转。对此,在织布机上,将纬纱投纬到以经纱开口运动形成的纬纱飞行通道内并执行打纬运动,以织成织物4,利用边纱3、3及纬纱在织物4的两端织成布边组织。
如此的织边装置1对于纬纱行走方向的安装位置,只要位于不妨碍纬纱飞行的位置即可。在图示实例中,为了极力减小边纱开口量,配置于从织布机前方看比最前列的第1经纱综框7的位置更靠前方,但也可以位于比最终列经纱综框的位置更靠后方。
这种织边装置1根据织物的规格变化能沿织幅方向调节位置。构成织边装置1的底板10通过支撑块12、13被安装在架设于未图示的左右一对织布机机架上的止振撑杆9上。更详细的是,支撑块12、13被配置成从上下方向夹持止振撑杆9。支撑块12、13通过螺栓15被固定在底板10的正面上,并且在支撑块12上,形成朝向止振撑杆9侧设置的螺纹孔,利用拧紧如其中的螺栓14固定在止振撑杆9上。因此操纵者能根据需要拧松螺栓14,使底板10即织边装置1沿止振撑杆9移动到与织物4织幅对应的位置,这样的织边装置1能沿织幅方向调节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谓具有第1枢轴安装部53A及第2枢轴安装部53B的从动齿轮作为曲柄销、只沿边纱开口方向限制其运动的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作为活塞、分别连接有第1枢轴安装部53A及第2枢轴安装部53B和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的连接杆51A及连接杆51B作为曲柄杆分别对应,它们构成了所谓活塞曲柄机构,驱动马达的旋转通过第1齿轮35被传递给作为上述从动齿轮的齿轮36、37,并被转换为第1支撑体20及第2支撑体21的往复运动,以此在相互相反方向往复驱动第1边纱综框及第2边纱综框,从而进行边纱开口运动。
根据本发明,将作为驱动侧的第1齿轮的齿轮35与作为具有作为从动侧的枢轴的第2齿轮的齿轮36的噛合的位置(相位)错开,可以改变边纱开口的基准高度。更具体的是,拧松固定齿轮35的内六角螺栓19,从输出轴34将齿轮35向轴端侧移动解除两个齿轮的噛合,可以错开噛合的相位。
此外,将作为驱动侧的第1齿轮和作为从动侧的第2齿轮及第1齿轮和第3齿轮置换为齿数比不同的齿轮,可以改变边纱开口量。更具体的是,为了更换作为第1齿轮的齿轮35,能利用上述方法在输出轴34上装卸,此外在置换作为第2及第3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6、37时,拆下止脱用的挡圈44,能在轴承部件46原封不动安装在该齿轮上的状态下,从支轴40A、40B装卸齿轮36、37。
此外,当由于织物规格的变化,需要增多边纱数时,根据边纱张力的增加,为了增大例如齿轮35和齿轮36及齿轮37间的传递齿比,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将该齿轮更换为适当齿数的齿轮。如此,可以将织边装置的运转条件正确地设定为所希望的状态。
上述第1实施例,可以考虑有如下的变形例。此外,由于以下所示的附图与上述说明的附图功能上实质相同,故附加了以下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上述的第1实施例中,表示了由一个齿轮35构成了对具有第2齿轮及第3齿轮功能的齿轮36及齿轮37将输出轴34的旋转向从动侧进行传递的齿轮即作为第1齿轮及第4齿轮实质上发挥功能的齿轮的实例。也可以取代这样驱动侧的齿轮用一个齿轮共用,而设置分别向每一驱动系统传递的多个齿轮。在图5所示的实例中,配置有相对于作为第2齿轮发挥功能的齿轮36共有旋转中心且能旋转地被枢轴支撑的作为第3齿轮的齿轮37,并在从齿轮35向轴端方向延伸的输出轴34上同轴设置有专门与齿轮37噛合且作为第4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55的实例。并且该实施例是将第1枢轴安装部52A、53B设置成如下的实例,即使其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36a、37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假设直线L1、L0,位于相互相反侧即外侧,此外,也是将齿轮36及齿轮37设置成如下的实例,即齿轮36及齿轮37的旋转中心36a、37a位于由作为齿轮35的外圆周端的切线且与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上述齿轮35的两条切线L5、L6所划定的区域内(更具体的是,图示的各个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36a、37a在与通过齿轮35的旋转中心35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假设直线相同的直线上的实例)。
此外,在图例中,图示的齿轮35、55及齿轮36、37都是相同直径、齿数相同的齿轮,但也可以考虑各驱动系统中组合齿轮的外径即齿数不同的齿轮的构成。如若如此,可以对每一支撑体将第1支撑体20和第2支撑体21的运动量即边纱开口量设定为不同的值。
对于上述图5的实例,理想的是对于脉冲马达33的输出轴或作为第2及第3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6、齿轮37的至少任意一个的旋转中心,调节驱动轴与从动轴侧的支轴之间的轴间距的结构。作为代表实例,图14表示的是对于上述第1实施例,可调节脉冲马达33的安装位置及沿改变轴间距离的方向调节支轴40A和40B的位置地构成底板10的实例。在图14中,对于底板10,在脉冲马达33的输出轴34的位置调整范围的周围,不干涉地形成有切口部62,并且取代用于固定脉冲马达33的螺纹孔17设有在位置调节方向延伸的长孔60,在使安装于输出轴34上的无图示的齿轮相互噛合的状态下,拧紧插入安装部及上述长孔60的螺栓63及无图示的螺母,将脉冲马达33组装在底板10上。
对此,作为用于在支轴40A及支轴40B侧变更轴间距离的结构,在底板10上,取代设置支轴40A及支轴40B安装用螺孔18A、18B,而能调节位置地沿噛合的齿轮的中心位置方向设置有长孔61A、61B。更详细的如图15所示,相对于第1实施例,支轴40A、40B形成有贯通底板10且凸出延伸的螺纹部41,支轴40A及支轴40B插入上述长孔61A、61B中,并且在安装的齿轮相互啮合的状态下,拧紧螺母64,从而将底板10夹持在螺纹部41,以此将支轴40A、40B固定在底板10上。图示的实施例是可以调节脉冲马达33、支轴40A、40B双方安装位置的结构实例,但也可以是只能在脉冲马达33侧或只在支轴40A、40B侧调节底板10的位置的结构。
在上述第1实施例中,为了使具有第2枢轴安装部的齿轮37旋转,通过安装于输出轴34上的齿轮35传递输出轴34的旋转运动,但也可以省略如此传递齿轮的配置。更具体地如图6所示,将作为第1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5构成为与作为第2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6大致相同的直径(齿数大致相同或为近似值),并且在相对于齿轮35沿离开其旋转中心的方向配置第2枢轴安装部53B,将连接杆51B与该枢轴安装部53B连接即可。若如此,则由于所谓的驱动系统的惯性量减少了齿轮个数的量,所以能减小脉冲马达33的驱动扭矩,从而更节能。该实施例是将第1枢轴安装部53A及第2枢轴安装部53B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36a、35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两条假设直线中对应的假设直线L1、L0分别设置在相同一侧(即,以假设直线L1、L0为界线的两侧的相同侧,更具体的是,朝向图面右侧)的实例。此外,也是将齿轮36设置成位于由齿轮35的外圆周端切线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上述齿轮35的两条切线L5、L6所划定的区域内的实例(更详细的是,图示实例的各齿轮36的旋转中心36a在与通过齿轮35的旋转中心35a并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假设直线相同的直线上的实例)。
上述图1~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是齿轮36、37的各个旋转中心和脉冲马达33的旋转中心被配置成三角形顶点的实例,但也可以将脉冲马达33的旋转中心位置配置在连接齿轮36的旋转中心和齿轮37的旋转中心的同一直线上。更具体的是,如图7所示,相对于齿轮35在边纱开口方向的假设直线的上下,能与齿轮35噛合地配置有齿轮36及齿轮37的实例。并且是第1枢轴安装部53A、53B被设置成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36a、37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假设直线L1、L0位于相互相反一侧即外侧的实例,此外,也是将齿轮36及齿轮37配置成齿轮36及齿轮37的旋转中心36a、37a位于由齿轮35的外圆周端切线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上述齿轮35的两条切线L5、L6所划定的区域内的实例(更具体的是,图示的各齿轮36及齿轮37的旋转中心36a、37a在与通过齿轮35的旋转中心35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假设直线相同的直线上的实例)。根据这样的配置,能相对靠近地配置第1枢轴安装部53A与第2枢轴安装部53B。
对于图7,也可以使齿轮36及齿轮37位于能与齿轮35噛合且相对于齿轮35的旋转中心在外圆周方向角度错开的场所,图8表示了这样的实施例。更详细的是,将齿轮36及齿轮37在与齿轮35噛合的状态下设置于相对于齿轮35的旋转中心向逆时针方向错开角度θ1及角度θ2位置上的实例,换言之是如下设置齿轮36及齿轮37的实例,即该齿轮的旋转中心36a、37a被设置成位于相对于通过齿轮35的旋转中心35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假设直线L7分别成交叉角度θ3且在由通过齿轮35旋转中心35a的假设直线L8、L9所划定区域内(更具体的是,将齿轮36、37分别配置在以下位置对于通过旋转中心35a和齿轮36的旋转中心36a的假设直线L21,与假设直线L7的交叉角度为θ1,并且对于通过旋转中心35a和齿轮37的旋转中心37a的假设直线L22,与假设直线L7的交叉角度为θ2,交叉角度θ1及交叉角度θ2的任意一个都小于角度θ3的位置),理想的是角度θ3具体是45度。此外,该实施例也是第1枢轴安装部53A、53B被如下设置的实例,即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36a、37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假设直线L1、L0,位于相互相反侧即外侧。此外,该实施例是齿轮37的旋转中心37a和枢轴安装部53B位于夹持假设直线L0的位置上的实例,如此,由于减少了齿轮37驱动时连接杆51B的角度变化,所以能更有效地转换为往复运动。
此外,如图9所示,是齿轮36及齿轮37被如下配置的实例,即通过对应的两个齿轮旋转中心36a、37a的假设直线L10与边纱开口方向交叉,并且上述第1枢轴安装部53A及第2枢轴安装部53B位于由通过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36a、37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两条假设直线L11、L12所划定的区域内,此外,也是将第1枢轴安装部53A、53B设置成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36a、37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的假设直线L11、L12,位于相互相反侧即内侧的实例。这样,由于能进一步减小齿轮36、37旋转时的连接杆51A、51B的角度变化,所以能更有效地转换为往复运动。
此外,如图10所示,是在旋转轴线方向隔开间隔且共有旋转中心地配置齿轮36及齿轮37,并且在轴线方向使齿面部分延伸地形成作为第1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5且与齿轮36及齿轮37同时噛合的实例。此外,该实施例是第1枢轴安装部53A、53B被设置成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36、37的旋转中心36a、37a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的假设直线L1、L0,位于相互相反侧即外侧的实例,此外,也是将齿轮36及齿轮37配置成齿轮36及齿轮37的旋转中心36a、37a位于由齿轮35的外圆周端切线且平行于边纱开口方向的关于上述齿轮35的两条切线L5、L6所划定的区域内的实例。
上述的任意一实施例都是以直齿轮构成各齿轮的实例,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其他种类的齿轮。图11所示的实例是如下配置的实例,即将脉冲马达33的输出轴34的朝向面向边纱开口方向,同时在输出轴上将作为立体齿轮的伞齿轮设置为齿面朝下,并且与齿轮35一样以伞齿轮构成齿轮36及齿轮37且各齿轮的旋转轴线相交,并且共有齿轮36及齿轮37的旋转中心位置。如此,通过使具有枢轴安装部的各齿轮旋转中心(旋转轴线)为共有地配置齿轮,与上述一样,由于能减少运动时连接杆51A、51B的角度变位量,所以能更有效地将脉冲马达33的旋转运动转化为具有导纱器32的支撑体20、21的往复运动,所以能减小脉冲马达33的驱动扭矩,从而节能。
此外在图1~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中,为了驱动作为第3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7,使用了作为第1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35,并也在与第2齿轮之间共用齿轮35的实例,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图12所示,也可以设置安装于与齿轮36一体旋转的旋转轴59上的作为第4齿轮而发挥功能的齿轮56,使其与齿轮37噛合而进行驱动,通过接受输出轴34的旋转而被旋转的齿轮56,驱动齿轮37。并且还如图13所示,也可以再设置如此间接传递旋转的多个齿轮56、57,向与齿轮57成为一体的齿轮37传递驱动地构成。
关于上述的、连接连接杆51A、51B、臂48A、48B及连接顶杆23、25的枢轴安装部53A、53B以及枢轴安装部27A、27B的具体结构,不局限于如上所述使用连接用孔和连接销52A、52B等连接的形式,也可以是在连接一方的部件上形成枢轴再将另一方部件与其连接的结构,也可以采用除此以外的众所周知的枢轴安装构造。
本发明不局限于喷气织布机等的流体喷射式织布机,也能广泛地应用于剑杆织布机或抛射体织布机等其他无梭织布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织边装置,具备具有引导边纱的导纱器并将其运动方向限制在边纱开口方向的两个支撑体;与织布机主马达分开设置并被正反驱动的驱动马达;将所述驱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所述支撑体的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具有安装在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的第1齿轮;与所述第1齿轮噛合,并且在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具有第1枢轴安装部的第2齿轮;作为设于与所述第1齿轮直接或间接噛合的第3齿轮或所述第1齿轮中的任何一方上的第2枢轴安装部,即设于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的所述第2枢轴安装部;以及设于每一所述支撑体上,其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支撑体连接并且所述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所述第2枢轴安装部连接的连接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枢轴安装部设于所述第1齿轮上,并且在所述第2齿轮以及第1齿轮上,所述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并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的假设直线,分别设在相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枢轴安装部设于所述第3齿轮上,并且在所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上,所述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相对于通过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并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两条假设直线中的对应的假设直线,设在相互相反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设置成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位于由作为所述第1齿轮的外周端的切线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所述第1齿轮的两条切线所划定的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设置成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相对于通过所述第1齿轮的旋转中心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假设直线分别成±45度的交叉角度且位于由通过所述第1齿轮的旋转中心的其他两条假设直线所划定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齿轮以及第3齿轮设置成通过对应的两个齿轮的旋转中心的假设直线与边纱开口方向交叉,并且所述第1枢轴安装部及第2枢轴安装部位于由通过对应的齿轮的旋转中心且与边纱开口方向平行的两条假设直线所划定的区域内。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齿轮与安装在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的第4齿轮噛合。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织边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织边装置,使得可以调节所述第1齿轮、第2齿轮及第3齿轮中任何一个的旋转中心位置相对于噛合的所述另一方齿轮的旋转中心的相对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驱动马达功率且能正确地进行对边纱开口的设定的织边装置,具备具有引导边纱的导纱器并将其运动方向限制在边纱开口方向的两个支撑体、被正反驱动的驱动马达和将驱动马达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支撑体往复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运动转换机构具有安装在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的第1齿轮;与第1齿轮啮合且在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具有第1枢轴安装部的第2齿轮;作为设置在与第1齿轮直接或间接啮合的第3齿轮或第1齿轮中的任何一方上的第2枢轴安装部,即设于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向离开的位置上的第2枢轴安装部;和被设于每个支撑体上,其一端与支撑体连接且另一端与第1枢轴安装部以及第2枢轴安装部连接的连接杆。
文档编号D03D47/00GK1876915SQ200610088589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6日
发明者角谷和人, 春日久男 申请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鹰野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