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熨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的蒸汽熨斗。
背景技术:
公知蒸汽熨斗配有各种各样的加湿功能。这些蒸汽熨斗除了可向熨烫物上喷洒不是蒸汽,而是水雾的常用喷雾功能外,熨斗底面上还具有蒸汽排放孔。EP-0 908 551 A1此外公开了除蒸汽排放孔外在熨斗底面上构成蒸汽通道,它们将蒸汽输送到环绕熨斗底面的区域内并与蒸汽排放孔压力平衡相互连接。这两个蒸汽排放路径的蒸汽在一个借助于滴水阀连续供水的共用蒸汽发生室内产生。因此在这种现有技术中可通过一个蒸汽量调节轮调节流过滴水阀的水量,其中,用于在熨斗底面上构成的蒸汽排放孔和进入熨斗底面蒸汽通道孔末端内的蒸汽量因此可以同样输送。熨斗底面外部喷射到可能尚未熨烫过并因此加热的熨烫物上的蒸汽具有很高的熨平作用,因为如果熨烫物通过熨斗底面已经加热并附加通过熨斗底面上的蒸汽排放孔供给蒸汽的话,蒸汽与熨烫物之间的温差大于正常情况下。
DE-41 33 295 A1公开了一种具有两个彼此独立的蒸汽发生室的蒸汽熨斗。在此方面,第一蒸汽发生室与用于连续供水的滴水阀连接。第二蒸汽发生室与水泵连接,从而手动操作后水可以喷射到第二蒸汽发生室内。通过第二蒸汽发生室产生的蒸汽通过蒸汽输送通道输送到喷射蒸汽排放孔。这种喷射蒸汽排放孔设置在熨斗尖端的上面并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在例如像衬衫前胸口袋这种特定区域内预加湿处理熨烫物或者蒸汽加湿。
WO-9606970公开了一种与DE-41 33 295 A1类似的蒸汽熨斗,但其中喷射功能的蒸汽发生室迷宫式构成,以便为产生蒸汽提供一个纵向延伸的狭窄空间,通过其在与向该第二蒸汽发生室内通过泵喷水的结合下可以明显提高蒸汽排放速度,从而喷射功能提供一种蒸汽流。
试验结果表明,值得追求的特别是在熨斗尖端的区域内-在简单操作的同时-提供比上述举例更多的蒸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因此在于,提供一种上述类型的蒸汽熨斗,其蒸汽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优化,而与此同时不影响熨斗的操作。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蒸汽熨斗得以实现。因此为喷射蒸汽排放孔和熨斗底面上的蒸汽排放孔使用很大部分具有相同蒸汽发生室的相同蒸汽输送区。由此尽可能扩大功能,使通过喷射到第二蒸汽发生室内的水产生蒸汽流,既可以用于利用熨斗尖端上面的蒸汽预加湿处理熨烫物,也可以用于熨斗底面下面的蒸汽流利用。操作就此而言也得到简化,因为可以为两种功能使用相同的操作键。为此出于节省空间的目的具有优点的是使用一个共用的蒸汽发生室。
在另一具有优点的构成中,这种功能与标准的蒸汽处理功能同时通过熨斗底面上的蒸汽排放孔提供,因为对此具有一个单独的蒸汽发生室。
在另一具有优点的构成中,第一蒸汽输送区可通过滴水阀为相应连续产生蒸汽连续供水。因此取决于滴水阀的开度调整,通过第一蒸汽输送区将水连续滴落到第一蒸汽发生室内,水连续转换为蒸汽并通过熨斗底面上的蒸汽排放孔排出。
在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中具有第一蒸汽操作键,通过操作其可以提高向第一蒸汽发生室输送的水量。在此方面,第一蒸汽操作键与滴水阀在机械上这样耦合,使滴水阀为提高供水轴向移动到第一蒸汽发生室内。因此第一蒸汽输送区的功能键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通过转动调节连续蒸汽量和另一种是通过按压第一操作键跃动式提高通过滴水阀输送到第一蒸汽发生室内的水量,从而通过熨斗底面的所有蒸汽排放孔跃动式提高排出蒸汽量。
除了该第一操作键和水雾的常用喷雾键外,在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中具有与水泵耦合的第二蒸汽操作键,其中,水泵与第二蒸汽发生室连接,从而通过操作第二蒸汽操作键水可通过水泵输送到第二蒸汽发生室。因此通过第二蒸汽操作键可跃动式提高喷射到第二蒸汽发生室内的水量,从而短时间内有足够的水可供在第二和第三蒸汽输送区内产生提高蒸汽速度的蒸汽流使用。
在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中,第一蒸汽发生室与第二蒸汽室发生室通过隔板彼此隔离,从而通过第二蒸汽发生室内狭窄的迷宫式通道可以产生得到提高的蒸汽扩散速度。因此为产生蒸汽流提供了一种同样重要的因素。由于喷水和迷宫式构成第二蒸汽发生室,蒸汽压力在操作第二蒸汽操作键时明显高于操作第一蒸汽操作键之后。
在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中,第一蒸汽输送通道与熨斗底面的所有蒸汽排放孔连接。这样做的结果是,熨斗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在第二蒸汽操作键保持不操作的情况下也供给蒸汽。
在另一具有优点的构成中,第二蒸汽输送区具有专用的蒸汽输送孔,它与前部熨斗底面尖端区内的多个蒸汽排放孔直接邻接。因此通过第二蒸汽操作键可将蒸汽主要输送到熨斗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其中,其余蒸汽排放孔的蒸汽排放由于要经过明显更长的行程而显著减少。因此以具有优点的方式,在其中通常对于熨烫物的难于熨烫的区域需要提高蒸汽需求的区域内产生蒸汽流。
由于在熨斗尖端的区域内专用蒸汽输送孔与熨斗底面上的蒸汽排放孔直接相邻设置,处于熨斗底面蒸汽排放孔上的全部蒸汽的至少60%,特别是75%以上可输送到设置在熨斗底面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因此通过操作第二蒸汽操作键,熨斗底面前四分之一,特别是前五分之一内的绝大部分与熨斗底面的总长度相关从熨斗尖端一直逸出到熨斗底面的后端。
在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中,第二蒸汽输送通道具有蒸汽中间收集区,该收集区一方面具有专用的蒸汽排放孔和另一方面具有通向第三蒸汽输送通道的分支。因为第二和第三蒸汽输送通道内的蒸汽压力尽管蒸汽流式逸出的蒸汽仍不能过高,所以重要的是将蒸汽输送并聚集在蒸汽通道体内的一个位置上,该位置一方面直接靠近专用蒸汽排放孔和分支,而另一方面直接靠近熨斗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和喷射蒸汽排放孔。在此方面具有优点的是,专用蒸汽排放孔和分支直接相邻设置,从而蒸汽以差别不大的比例分配给通向各个蒸汽排放孔的分支。
在具有优点的进一步构成中,第三蒸汽输送通道具有蒸汽压力可控阀门,其中,该阀门这样构成,使其取决于蒸汽压力将蒸汽释放到喷射蒸汽排放孔。该阀门在此方面这样构成,使打开阀门的最低值高于可通过第一蒸汽发生室产生的蒸汽压力。因此保证在连续的蒸汽处理运行中,蒸汽不会从喷射蒸汽排放孔逐渐逸出。
该阀门以具有优点的方式作为塑料膜片阀门构成。因此采用的不是带球体的螺旋弹簧,而是取决于蒸汽压力可弹性变形的塑料片,它通过蒸汽压力这样变形,使其可以释放蒸汽通道。
在另一具有优点的构成中提供蒸汽室体,里面具有第一和第二蒸汽输送区,其中,蒸汽室体作为铝压铸件构成并且其中熨斗底面尖端区内在蒸汽室体中具有间隙,里面构成与熨斗底面并与蒸汽中间收集区的界线平行的分界壁。这种分界壁以具有优点的方式仅是一种可从下面插入铝压铸件间隙内的金属片,从而在铸件体内(除了进汽孔和排放孔外)可将蒸汽收集在一个空腔内。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应用可能性和优点来自于附图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下列说明。在此方面,所介绍的或者示出的所有特征本身或者以任意组合均构成本发明的主题,与其在权利要求书中的概括或者其反向关系无关以及与其在说明书或附图中的形式或图示无关。其中图1、3、5和7示出依据本发明的蒸汽熨斗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各自立体图示;图2、4、6和8示出图1蒸汽熨斗操作区的各自俯视图;图9示出图1蒸汽熨斗的示意纵剖面;图10示出根据图1的蒸汽熨斗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下部组件的示意图的纵剖面,其中,蒸汽仅通过操作第二蒸汽操作键而排放;图11示出如图10的图示,但其中示出仅从第一蒸汽输送区产生蒸汽的使用状态;图12示出图1蒸汽熨斗的蒸汽室体俯视图;以及。
图13示出图1蒸汽熨斗下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3、5和7示出与启动蒸汽排放或者喷水相关的不同使用状态下的蒸汽熨斗。图2、4、6和8示出蒸汽熨斗的手柄区域内,特别是操作区14及其用于操作蒸汽或者喷射功能的装置的俯视图的一部分。
图1示出所谓“标准蒸汽功能”的蒸汽熨斗,其中,从蒸汽熨斗底面的所有蒸汽排放孔(在一种变型中,标准蒸汽功能并非蒸汽熨斗底面的所有蒸汽排放孔均可供给蒸汽)排出蒸汽。该附图中因此在蒸汽熨斗底面的下面以彼此相同程度象征性地均匀示出蒸汽雾1。这样产生这种标准蒸汽,其中水从蒸汽熨斗内的水盒通过滴水阀依赖于其开度位置而滴落到第一蒸汽发生室内。所有蒸汽输送区均设置在一个铸铝的蒸汽室体内,其中,该铸件体被电加热。第一蒸汽发生室内产生的蒸汽通过熨斗底面上面的第一蒸汽输送通道导向熨斗底面中的蒸汽排放孔。随后蒸汽在那里排出。这种蒸汽连续提供,从而无需为此按压蒸汽操作键。
为调节通过滴水阀滴落到第一蒸汽发生室内的蒸汽量,可以将图2中的蒸汽量调节器2在关闭位置与最大供水位置之间所示的调节区3内转动。
图3示出一种使用状态下的蒸汽熨斗,其中,与图1中的蒸汽量1相比提高了从熨斗底面所有蒸汽排放孔排放的蒸汽量4。为产生这种基本通过熨斗底面表面均匀提高的蒸汽量,将第一蒸汽操作键5依据图4和图3中所示的箭头6基本垂直下压。通过这种操作滴水阀转移到一种向第一蒸汽发生室内提高供水的工作状态,从而产生可供使用的更大蒸汽量。
图5示出处于无图1连续蒸汽或者图3提高蒸汽量的一种使用状态下的蒸汽熨斗,其中,蒸汽流在两个不同的方向上产生。通过蒸汽室体内的第二蒸汽输送区,蒸汽从蒸汽熨斗的所有蒸汽排放孔排出,其中,最前端的尖端区内这些蒸汽的80%处于相当于熨斗底面的总轴向长度约1/5的部分内并从熨斗尖端排出。在第二蒸汽方向上产生的蒸汽流通过第三蒸汽输送区输送到一个喷射蒸汽排放孔,该孔紧靠上部(也就是熨斗底面或熨斗尖端的上部约0.5-1或者最大2cm)设置。为操作两种不同蒸汽功能相互组合的这种组合蒸汽功能,依据图5和6中的箭头10下压蒸汽操作键9。第二蒸汽操作键9与水泵连接,从而水通过操作该键从水盒抽出并喷入第二蒸汽发生室内。
图7最后示出已接通喷水功能的蒸汽熨斗。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箭头方向13上操作喷水键12(参见图8),水从水盒抽向喷嘴60,从而在熨斗尖端的前面排出水射束11或者冷水雾。
上述单独所示的使用状态当然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同时使用。
图9以侧视图示出蒸汽熨斗,其中,下部组件以纵剖面示意示出。在熨斗手柄15的前部区域上设置操作区14,里面设置图2、4、6和8的操作调节器和按键。在蒸汽熨斗外壳的内部设置水盒16。水盒的下面提供一个蒸汽室体17,它作为铝压铸件构成并且里面容纳不同的蒸汽输送区。蒸汽室体17内铸入一个电加热器,它向蒸汽室体和连接在蒸汽室体下面的熨斗底面18供热。在熨斗底面18中提供在整个纵向延伸上分布的多个蒸汽排放孔19。特别是如图13所示,蒸汽排放孔19通过整个熨斗底面的表面分布,其中,从纵剖面观察该表面与熨斗底面尖端21相邻在熨斗底面约1/5的纵向延伸上具有一组蒸汽排放孔20,向熨斗底面尖端区供给特别大量的水。熨斗底面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20具有至少10个,优选15个以上的蒸汽排放孔。
水盒16内的水按照图9通过两个排放口22和23排出。在排放口22,水优选通过手动泵24抽入。水通过泵通道25喷入第二蒸汽发生室26内。为操作泵,由使用者按压第二蒸汽操作键9。第二蒸汽发生室为第二和第三蒸汽输送区27和28的组成部分。第二蒸汽发生室26内产生的蒸汽进入蒸汽中间收集区29内。蒸汽中间收集区29内具有分支30,其中,蒸汽分配到第二和第三蒸汽输送通道35和33内。蒸汽中间收集区29通过分界壁36向下限制。依据图13作为金属片构成的壁36可从下面插入蒸汽室体17的空腔内。分界壁36具有一个专用的蒸汽输送孔37,蒸汽通过其继续在第二蒸汽输送通道35内导向所有蒸汽排放孔19,但首先是导向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20。通过专用蒸汽输送孔37与熨斗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20直接相邻设置,在这种蒸汽处理功能中从熨斗底面18排出的全部蒸汽的70-80%通过熨斗底面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20排出。
在图9的示意剖面图中,蒸汽室体内同样构成一个基本向第一蒸汽输送区40限制第二蒸汽输送区的段,但二者并不完全隔离,因为具有一个通流部位39,其构成为狭窄部位。通流部位39保证在蒸汽通过第一蒸汽输送区从蒸汽排放孔19排出的正常连续蒸汽运行下,蒸汽也到达熨斗底面尖端区内的蒸汽排放孔20。
在向上的方向上,第二蒸汽发生室26内产生并到达蒸汽中间收集区29的蒸汽不仅向下分支到第二蒸汽输送通道,而且也向上分支到第三蒸汽输送通道33。但为使蒸汽到达第三蒸汽输送通道33,蒸汽压力必须足够,以便根据蒸汽压力打开阀门34。阀门34为向上限制蒸汽中间收集区的壁的一部分。如图13所示,阀门34构成为弹性体塑料件,它粘贴在蒸汽室体17的孔41内。阀门34内含有一个具有长槽或者十字槽的膜片。膜片的厚度这样确定,使由第一蒸汽输送区产生的蒸汽不能利用其相应的压力打开膜片。在第三蒸汽输送通道33内的蒸汽继续输送后,蒸汽在喷射蒸汽排放孔32中排出。如图13中所示,喷射蒸汽排放孔32和第三蒸汽输送通道33在一个塑料注塑嵌入件42内构成,该件可在熨斗尖端区21上的前面在蒸汽室体的区域内插入蒸汽熨斗的下部组件内。该部件42由耐热塑料构成。
附图中没有示出的滴水阀在水盒与蒸汽室体18之间产生第二连接。为此在蒸汽室盖43上构成一个孔23,里面装入由滴水阀密封件44包围(参见图13)的滴水阀。在滴水阀的打开位置上,水盒16的水滴落到第一蒸汽输送区45内。第一蒸汽输送区45通过里面蒸发滴落水的第一蒸汽发生室46和将所产生的这些蒸汽输送到熨斗底面蒸汽排放孔19和20的第一蒸汽输送通道40构成。
图9和图10中的箭头47示出用于产生组合蒸汽功能的水和蒸汽路径,其中,在熨斗底面的下部和熨斗底面的上部在两个不同的蒸汽处理方向上提供熨斗尖端区21内的蒸汽。
图10和图11为蒸汽熨斗下部组件的示意剖面图。图10通过表示蒸汽路径的箭头47示出按照图5和图6按压第二蒸汽操作键9的使用状态。图11示出按照图1-图4的使用状态,其中,蒸汽通过第一蒸汽输送区45到达熨斗底面上的蒸汽排放孔19和20,但不到达喷射蒸汽排放孔32。蒸汽行程在图11中根据这种使用状态通过箭头48示出。图11中的箭头49示意示出通过滴水阀的供水。如图11中通过部位50上的蒸汽箭头48所示,蒸汽也进入蒸汽中间收集区29内,但由于蒸汽压力较小没有突破膜片阀34。
图12以俯视图示出未安装蒸汽室盖43的蒸汽室体17。中心设置较大的第一蒸汽发生室46,它由于其构成而在蒸汽发生时对提高蒸汽速度没有作用。与第一蒸汽发生室46完全隔离的第二蒸汽发生室26具有迷宫式通道,如WO-9606970所公开的那样,蒸汽通过其首先跟随方向箭头52与熨斗尖端的方向相反移动并随后在所示的蒸汽箭头53相应的方向上返回熨斗尖端并因此到达穿通孔51。穿通孔51与蒸汽中间收集区29连接,从而蒸汽在那里随后可以继续输送。第二蒸汽发生室的迷宫式通道提高了蒸汽扩散速度,从而在与喷入水的结合下产生蒸汽流,它以提高的压力扩散并在任何情况下完全足够将膜片阀门34移动到打开位置内。
图13示出蒸汽熨斗下部组件的分解图示。分界壁36在前部尖端区内夹紧在空腔内,并且随后蒸汽室体17可与熨斗底面18固定。在蒸汽室体17中,阀门34粘贴在孔41内,并且用于第三蒸汽输送区的塑料尖端在熨斗尖端区21内注塑。蒸汽室盖43向上封闭蒸汽发生室。蒸汽室盖43内具有用于滴水阀的密封件44的孔和上面连接通道25的密封件55的第二孔54。在该组件上利用螺丝57旋接一个金属的隔热件56,使上部组件不受下部组件的热辐射。
权利要求
1.蒸汽熨斗,具有第一蒸汽输送区(45),该输送区具有第一蒸汽发生室(46)和第一蒸汽输送通道(40),第一蒸汽输送通道将第一蒸汽发生室(46)内产生的蒸汽(48)输送到熨斗底面(18)中的蒸汽排放孔(19、20);第二蒸汽输送区(26、27、29),该输送区具有第二蒸汽发生室(26)和第二蒸汽输送通道(27、29),第二蒸汽输送通道将第二蒸汽发生室(26)内产生的蒸汽(47)输送到熨斗底面(18)中的蒸汽排放孔(20、19);和第三蒸汽输送区(47、26、29),该输送区具有将蒸汽输送到喷射蒸汽排放口(32)的第三蒸汽输送通道(47),喷射蒸汽排放口设置在熨斗尖端(21)的上面和熨斗底面(18)的上面,用于利用蒸汽对熨烫物进行预加湿处理,其特征在于,用于第三蒸汽输送区(47、26、29)的蒸汽(47)可在第二蒸汽发生室(26)内产生,并且第二蒸汽输送通道(29)具有通向第三蒸汽输送通道(47)的分支(36)。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一蒸汽输送区(45)可通过滴水阀而被连续供应用于相应连续产生蒸汽的水。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还具有第一蒸汽操作键(5),通过操作其可以提高向第一蒸汽发生室(46)输送的水量。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一蒸汽操作键(5)与滴水阀这样机械耦合,使滴水阀为提高到第一蒸汽发生室(46)的水输送而轴向移动。
5.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还具有第二蒸汽操作键(9),它与水泵(24)耦合并且水泵(24)与第二蒸汽发生室(26)连接,从而通过操作第二蒸汽操作键(9),水可通过水泵(24)而抽吸到第二蒸汽发生室(26)。
6.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一蒸汽发生室(46)与第二蒸汽室发生室(26)隔离并且第二蒸汽发生室(26)具有迷宫式通道,从而可以在第二蒸汽发生室(26)内产生得到提高的蒸汽扩散速度。
7.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一蒸汽输送通道(40)与熨斗底面(18)的所有蒸汽排放孔(19、20)连接,从而第一蒸汽输送区(45)内产生的蒸汽可以从熨斗底面(18)的所有蒸汽排放孔(19、20)连续输送出来。
8.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二蒸汽输送区具有专用的蒸汽输送孔(37),它与前部熨斗底面尖端区(21)内的多个蒸汽排放孔(20)直接邻接。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二蒸汽输送通道(29、27)这样构成和设置,使至少60%,特别是75%以上通过第二蒸汽发生室(26)产生且通过熨斗底面(18)的蒸汽排放孔(19、20)逸出的蒸汽从设置在熨斗底面尖端区(21)内的蒸汽排放孔(20)逸出。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二蒸汽输送通道(29、27)具有蒸汽中间收集区(29),它一方面具有专用的蒸汽输送孔(37)和另一方面具有通向第三蒸汽输送通道(47)的分支(36)。
11.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第三蒸汽输送通道(47)具有蒸汽压力可控阀门(34),其中,该阀门(34)这样构成,使得只要存在可通过第二蒸汽操作键(9)产生的提高的蒸汽压力,该阀门就释放到喷射蒸汽排放孔(32)的蒸汽。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阀门(34)作为塑料膜片构成。
13.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蒸汽熨斗,其中还具有蒸汽室体(17),里面具有第一和第二蒸汽输送区,蒸汽室体(17)作为铝压铸件构成并且熨斗底面尖端区(21)内具有蒸汽室体(17)内的间隙,里面具有与熨斗底面(18)并与蒸汽中间收集区(29)的界线平行的分界壁(36)。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熨斗,具有第一蒸汽输送区,该输送区具有第一蒸汽发生室和第一蒸汽输送通道,后者将第一蒸汽发生室内产生的蒸汽输送到熨斗底面中的蒸汽排放孔;第二蒸汽输送区,该输送区具有第二蒸汽发生室和第二蒸汽输送通道,后者将第二蒸汽发生室内产生的蒸汽输送到熨斗底面中的蒸汽排放孔;和第三蒸汽输送区,该输送区具有将蒸汽输送到喷射蒸汽排放口的第三蒸汽输送通道,喷射蒸汽排放口设置在熨斗尖端的上面和熨斗底面的上面,用于利用蒸汽对熨烫物预加湿处理,其特征在于,用于第三蒸汽输送区的蒸汽可在第二蒸汽发生室内产生,并且第二蒸汽输送通道具有通向第三蒸汽输送通道的分支。
文档编号D06F75/20GK1986950SQ20061017112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3日
发明者安东尼奥·雷博多萨, 德西代里·法尔库, 佩德罗·佩雷斯·冈萨雷斯, 泽维尔·奎斯塔, 伊万·马加·洛帕尔 申请人:布劳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