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轮式导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74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转轮式导纱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槽筒式络纱机上的配件,尤其涉及一种转轮式导纱器。
背景技术
纱线的毛羽是指暴露在纱线主干外的纤维端,毛羽多会降低纱线光泽,造成后加工断头,影响织造速度,降低产品的质量。现有槽筒式络纱机上的导纱设备通常使用一种瓷眼式导纱板,由于纱线卷绕速度高,导纱板与纱线的摩擦力大,静电作用较强,很容易造成毛羽的大量增加,该工序是纱线毛羽产生的大本营,因此对该导纱板的改造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导纱板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轮式导纱器来替换该导纱板,可以大量减少该工序毛羽量,提高产品的质量。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轮式导纱器,用于槽筒式络纱机上的减毛羽,由U形导纱轮1和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通过螺杆3连接在一起,并穿过L形钢片4的连接孔5后用螺帽旋紧,U形导纱轮1在螺杆3上可自由转动,L形钢片4通过其固定孔6用螺母固定在车床上;U形导纱轮1由钢质轴承做成,导纱轮固定器2由尼龙材料构成;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与U形导纱轮1接触的面开有中间有圆柱突起8的、直径与U形导纱轮1相同且深度为3毫米的圆形凹槽9;U形导纱轮轴心开有一凹槽10与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的圆柱突起8相吻合;U形导纱轮1与丝线接触部分为一光滑的U形槽11;L形钢片4开有连接孔5的一侧下部还开有一个备用孔7。
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与U形导纱轮1接触的面开有中间有圆柱突起8的、直径与U形导纱轮1相同且深度为3毫米的圆形凹槽9,U形导纱轮1轴心开有一凹槽10与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的圆柱突起8相吻合,可以使U形导纱轮1被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充分固定且能在螺杆3上自由转动。L形钢板上的两个孔连接孔5和备用孔7的作用是用于调节转轮式导纱器的位置高低,以配合其他部件。
在槽筒式络纱机上,本实用新型U形导纱轮转动灵活,减少了纱线通过时的摩擦碰撞,降低了聚热温度,减少了静电现象能,明显减少筒子纱纱线的毛羽量,提高了产品质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纱轮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U形导纱轮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U形导纱轮 2、导纱轮固定器 3、螺杆 4、L形钢片 5、连接孔 6、固定孔 7、备用孔 8、圆柱突起 9、固定器凹槽 10、U形导纱轮凹槽 11、U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选择一个轴承,将其加工成U形导纱轮1,导纱轮固定器2由尼龙材料做成,中间用螺杆3将L形钢板4、两个导纱轮固定器2和U形导纱轮1通过孔连接起来。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与U形导纱轮1接触的面开有中间有圆柱突起8的、直径与U形导纱轮1相同且深度为3毫米的圆形凹槽9,U形导纱轮1轴心开有一凹槽10与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的圆柱突起8相吻合,可以使U形导纱轮1被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充分固定且能在螺杆3上转动。U形导纱轮1与丝线接触部分为一光滑的U形槽11,深度为8毫米,宽度在5毫米。L形钢板上的两个孔连接孔5和备用孔7用于调节转轮式导纱器的位置高低,以配合其他部件,然后用螺帽旋紧,L形钢板的另一边穿过固定孔6用螺丝固定在机床上。当槽筒式络纱机运行时,纱线通过该导纱器,导纱轮光滑且可以自由转动,减少了纱线通过时的摩擦碰撞,使纱线毛羽量明显减少。
权利要求1.一种转轮式导纱器,用于槽筒式络纱机上的减毛羽,其特征在于由U形导纱轮(1)和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通过螺杆(3)连接在一起,并穿过L形钢片(4)的连接孔(5)后用螺帽旋紧,U形导纱轮(1)在螺杆(3)上可自由转动,L形钢片(4)通过其固定孔(6)用螺母固定在车床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式导纱轮,其特征在于U形导纱轮(1)由钢质轴承做成,导纱轮固定器(2)由尼龙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式导纱器,其特征在于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与U形导纱轮(1)接触的面开有中间有圆柱突起(8)的、直径与U形导纱轮(1)相同且深度为3毫米的圆形凹槽(9)。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转轮式导纱器,其特征在于U形导纱轮轴心开有一凹槽(10)与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的圆柱突起(8)相吻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式导纱器,其特征在于U形导纱轮(1)与丝线接触部分为一光滑的U形槽(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轮式导纱器,其特征在于L形钢片(4)开有连接孔(5)的一侧下部还开有一个备用孔(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轮式导纱器,用于槽筒式络纱机上的减毛羽,由U形导纱轮1和圆锥形导纱轮固定器2通过螺杆3连接在一起,并穿过L形钢片4的连接孔5后用螺帽旋紧,U形导纱轮1在螺杆3上可自由转动,L形钢片4通过其固定孔6用螺母固定在车床上。在槽筒式络纱机上,本实用新型U形导纱轮转动灵活,减少了纱线通过时的摩擦碰撞,降低了聚热温度,减少了静电现象,能明显减少筒子纱纱线的毛羽量,提高了产品质量。
文档编号D01H13/00GK2885897SQ200620070480
公开日2007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2日
发明者李进飞, 杨一平, 石武铎, 施一鸣 申请人:江苏白兔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