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48448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套或袜子等在编织终端恻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 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机编织作为筒状针织物的手套或者袜子时, 一般从指尖 或者趾尖开始以筒状进行编织。在具有指袋的手套和袜子的情况下, 从指尖到指根部分别以筒状编织各指袋后,接合各指袋而编织筒状的
主体部。
在袜子和手套的主体部分,脚或手的插入口成为编织终端。该编 织终端的部分实施防脱处理。作为该防脱处理一般所进行的,是通过 包缝机对编织终端的开口部进行包锁的方法。通过该包缝机进行包锁 后,通常通过包缝机形成暗缝而进行幵口部的最终处理。
然而,通过包缝机进行的防脱处理不能完全自动化,需要由操作 者进行包缝机上机操作,直到完成都需要时间。而且,在进入包缝机 处理工序时发生脱线的可能性比较大,因而要预见某种程度的脱线而 进行缭缝。
因此,作为自动进行防脱处理的方法,提出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 方案。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的技术在编织开口端部时,利用 具有热熔敷性的纱线编织包括最终线圈横列的多个线圈横列,在最终 线圈横列编织后,将针织物从横机取下,通过进行热处理,使热熔敷 性纱熔融而固化端部。然而,如果使用热熔敷性纱进行防脱处理,在 该热熔敷性纱熔融固化时,开口部的端缘变硬,不仅不能得到伸縮性,
而且在穿用手套等时,由于开口部变硬,因而还存在容易损伤皮肤等 不良情况。
此外,作为自动进行防脱处理的方法,还提出有在专利文献2中 记载的方案。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对开口端部附近利 用具有伸縮性的纱线进行编织,对开口部的最终线圈横列,例如利用 在芯线周围以突出状形成有毛圈的变形纱线进行编织,通过将该变形 纱线的突起部分缠绕于该伸縮性纱上来防止脱线。
专利文献2的防脱处理虽然可以使开口部的质量风格变得柔软, 但是需要在开口端部附近特意换成伸缩性纱而编织之后,进而替换成 另外的变形纱线进行编织,因而需要较多喂纱口。进而,由于变形纱 线构成比较特殊,因而价格高昂,并且像从之前线圈横列的线圈突出 那样,不可能规则地使突起部分规则且准确配置在规定的位置。
因此,本申请人提出如下的技术使用在热收縮性纱中混合少量 热熔敷性纱的特殊纱,利用该该特殊纱编织手套等的开口端部后,将 针织物从针织机上取下,在热收縮性纱不熔融、仅热熔敷性纱熔融的 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从而进行防脱处理(参照专利文献3)。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防脱处理方法,通过对针织物的开口端部 以上述温度进行热处理,使特殊纱中的热收縮性纱收縮,并利用热熔 敷性纱局部粘接由特殊纱编织成的线圈,从而使开口端部不会脱线。
通过利用专利文献3所示的特殊纱进行防脱处理,可以维持针织 物的开口端部的伸縮性,并且开口部不会变得过硬,可以防止纱线的 脱线。
专利文献l特开昭51-1225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昭51-122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公昭64-2700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防脱处理中使用的特殊纱,由于纱 线的构成特殊,因而与市面销售的包缝纱(长捻纱(filament twist yarn: FTY))相比价格高,因而制造成本提高。另外,在使用特殊纱编织开 口端部时,还需要在主体部分的编织所使用的针织纱用的喂纱口之外 另行设置特殊纱用的喂纱口。而且,特殊纱,由于使作为其一部分的 热熔敷性纱熔融而粘接于针织纱上,因而熔融固化的部分依然是较硬 的质量风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及其编织方法,质量风格良好,使用低价的伸縮性纱,不用增加喂纱 口而可以以低成本可靠地防止开口端部的脱线。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是使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成的、 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而且,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 的针织物主体,利用将主纱和具有弹性的添纱同时供给织针而编织的 添纱编织形成筒状。在该添纱编织成的针织物主体的编织终端侧形成 的开口部,由小毛圈针织物部和最终线圈横列部构成,其中,所述小 毛圈针织物部,紧接着由主纱和添纱编织成的编织线圈横列,仅使用 添纱以比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小的线圈密度值至少编织1线圈横 列而成,由线圈小的毛圈形成;所述最终线圈横列部,紧接着该小毛 圈针织物部,仅使用添纱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时的线圈密度值大 的线圈密度值编织而成。
所谓添纱编织(添之編&),是将作为表面纱线的主纱和作为内 面纱线的添纱同时供给织针而编织,形成的表面线圈中,主纱显现于 表面,添纱隐藏在其内侧的编织技术。在编织袜子或手套等情况下, 也可能进行添纱编织,此时,向棉纱等主纱中,织入长捻纱(FTY)等
弹性纱作为添纱,以提高针织物的伸縮性。
添纱编织使用主纱用的喂纱口和添纱用的喂纱口进行编织,相对 主纱用的喂纱口 ,将添纱用的喂纱口配置在相对前进方向稍微后退的 位置上,从而进行编织。
作为主纱使用棉、羊毛、丝绸、合成纤维等材料形成的伸縮性小 的纱线。
作为添纱,可以例举在聚氨酯纱等弹性纱(芯纱)的周围螺旋状
巻贴极细丝而成的纱线,例如FTY的单包芯纱(SCY)或双包芯纱 (DCY)等。此外,作为添纱,可以使用如下得到的以聚氨酯纱为芯 的构造的纱(包芯纱core spun yarn):在纺织工艺中,使聚氨酯纤维 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拉伸,同时使用棉、羊毛、合成纤维等覆盖用粗 纱覆盖该聚氨酯纱,以这种方式捻转该聚氨酯纱和覆盖用粗纱。本发 明使用的添纱,优选如下构成芯纱具有弹性,覆盖的纱因芯纱的收 缩而处于松弛的状态。该覆盖的纱在芯纱的周围处于松弛的状态时, 由于覆盖纱处于向径向外方扩张的状态,因而在编织线圈时,该膨胀 部分成为阻碍而易于缠绕于纱线上,难以发生毛圈的脱落。
此外,小毛圈针织物部,优选编织成具有集圈。集圈可以沿线圈 横列方向与成圈交替出现,也可以沿线圈横列方向连续编织多个成圈, 并在途中编织集圈。在形成集圈的情况下,优选对该集圈形成最终线 圈横列部的大毛圈。
此外,本发明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可以使 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通过以下的编织工序进行编织。利用将 主纱和具有弹性的添纱同时供给织针而编织的添纱编织以筒状形成针 织物主体的工序;紧接着由主纱和添纱编织成的编织线圈横列,仅使 用添纱,以比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小的线圈密度值至少编织1线 圈横列,编织由线圈小的毛圈形成的小毛圈针织物部的工序;紧接着 该小毛圈针织物部,仅使用添纱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时的线圈密 度值大的线圈密度值编织最终线圈横列的工序。
在小毛圈针织物部上形成集圈时,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的工序以 包含形成集圈的编织的方式进行编织。
本发明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由于其构成为, 使用添纱以比通过添纱编织方式编织针织物主体时的线圈密度值小的 值进行编织以形成小毛圈针织物部,并且在该小毛圈上形成作为最终 线圈横列部的大毛圈,因而与小毛圈针织物部的毛圈面积较小的毛圈
连续地形成的大毛圈难以脱落。其结果,使用FTY等廉价的具有弹性
的纱线也能得到良好的质量风格、且具有良好的防脱效果。
特别是,如果对小毛圈针织物部全部以成圈编织方式形成1线圈 横列以后,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则在主纱和添纱形成的双层纱的毛 圈.t形成小毛圈,因而该小毛圈的开口面积,与紧接着小毛圈之后形 成小毛圈的毛圈相比,可以减少开口面积。因此,大毛圈相对编织1 线圈横列时的小毛圈的阻力增大,可以使其难以脱落。
此外,在编织多个线圈横列形成小毛圈针织物部的情况下,通过 形成集圈,在该集圈中可以形成多根添纱重叠的状态,可以尽量减小 集圈的开口面积。并且,在该集圈中形成作为最终线圈横列部的大毛 圈,则该大毛圈难以从开口面积小的集圈上脱落,因而可以得到良好 的防脱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 法,由于使用进行添纱编织时的添纱进行开口部的防脱处理,因而不 需要另行设置仅用于供给防脱处理使用的纱线的喂纱口。其结果,可 以使以往用于防脱处理的喂纱口用作其他的用途,或者可以减少喂纱
口的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 法,防脱处理用的纱线可以使用以往一般使用的伸縮性纱(例如FTY) 作为添纱,因而与使用变形纱线、特殊纱的情况相比还可以实现制造 成本的低廉化。
特别是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适合用于进行袜子或手套等的插入 口的端部处理等情况。


图1是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第一方式,是表示作为筒状针织物 的袜子的脚插入口处的部分毛圈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第二实施方式,是表示作为筒状针 织物的袜子的脚插入口处的部分毛圈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与图4连续的编织工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示的实施 方式,表示使用所谓双针床的横机编织成的袜子及其编织方法,该横 机,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 的针床,后针床可左右转移,并且能够在前后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从趾尖侧开始编织,在脚插入口处进行结束编 织的情况下的脚插入口处的开口端部的构造以及该开口端部的编织方 法。
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表示通过添纱编织将袜子从趾尖开始编织 成筒状,连续编织脚跟部、脚踝部后,在脚插入口 (开口部)结束编
织时的脚插入口的开口端部的构造和该脚插入口的开口端部的编织方法。
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双针床的横机,使用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
所制造的SPF10机号的横机。各实施方式中编织的袜子的针织物主体, 将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作为可设定范围0 90级中的线圈密度值70进 行编织。线圈密度值越大,在针织机中编织的线圈就越大。
在各实施方式中编织的袜子,作为脚背侦U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主 要在前针床F编织,作为脚底侧的后侧针织物主要在后针床B上编织。
在本实施方式中,袜子的趾尖部分、脚跟部分、脚踝部分、脚插 入口处的开口端部以外的部分是针织物主体,该针织物主体在各实施
方式中,通过向织针同时供给主纱和添纱而编织的添纱编织形成。
在各实施方式中,主纱使用30支双股纱的棉纱,添纱使用芯纱由 20 40旦尼尔的弹性纱(聚氨酯纱等)构成,在芯纱的周围螺旋状巻 绕的包芯纱(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等的长丝)由70旦尼尔的纱构成 的FTY。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袜子的脚插入口处的开口端部的一部分平面毛圈图。图 2表示编织本实施方式的袜子的脚插入口的开口端部时的编织工序图。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各毛圈图和编织工序图中,以 粗线表示由重合主纱和添纱进行编织的添纱编织形成的线圈,以细线 表示仅由添纱形成的线圈。
在图2的编织工序图和后面的图4和图5的编织工序图中,左边 的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步骤,左边的F表示前针床,B表示后针床,
箭头表示喂纱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主纱2和添纱3的添纱编织以筒状编 织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物主体1。在针织物主体1的编织终端侧形成的脚
插入口的开口端部,形成仅使用添纱3编织成小毛圈针织物部4、和紧 接着该小毛圈针织物部4仅使用添纱3编织成的最终线圈横列部5。小 毛圈针织物部4紧接着通过主纱2和添纱3编织成的线圈横列而编织。
小毛圈针织物部4以比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70)小的线圈 密度值(35)编织l线圈横列而形成。小毛圈针织物部4,由于使线圈 密度值小于编织针织物主体1时的值,因而相比针织物主体1的线圈, 形成线圈紧密的状态,较小地形成线圈。
然后,紧接着小毛圈针织物部4编织的最终线圈横列部5,直接 使用相同的添纱3,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4时的线圈密度值(35) 大的线圈密度值(75)编织1线圈横列而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5,由 于使线圈密度值大于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4时的值,因而线圈比小毛 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粗,较大的形成毛圈。然后,形成最终线圈横列 部5的线圈,如图1所示,成为形成由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绞绕 沉降弧侧的较大毛圈的状态。
接着,根据图2的编织工序图说明与编织主体1连续地形成的上 述小毛圈针织物部4和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编织方法。
在图2中,步骤S表示形成针织物主体1的各线圈保持于前针床 F的针和后针床B的针上的状态,表示通过这些线圈以筒状编织针织 物主体1的状态。
步骤1表示通过添纱编织方式由后针床B编织针织物主体1上后 侧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工序,步骤2表示通过添纱编织方式由前
针床F编织针织物主体1上前侧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工序。该添 纱编织以线圈密度值7 0进行编织。
从使用主纱2和添纱3的添纱编织切换成仅使用添纱3的编织, 以与步骤1和步骤2中编织的针织物主体1的线圈连续的方式,仅使 用添纱3对后侧针织物编织1线圈横列后(步骤3),对前侧针织物编 织l线圈横列(步骤4),形成小毛圈针织物部4。小毛圈针织物部4 的线圈,以线圈密度值35进行编织,形成比针织物主体1的线圈小的 线圈。该线圈密度值如果在5以下等过小时,添纱3上过度施加张力, 脚插入口的开口端部在穿用时处于撑紧的状态,还成为断纱的原因, 因而不优选。
以与步骤3和步骤4中编织的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连续的方 式,仅使用添纱3对后侧针织物编织1线圈横列后(步骤5),对前侧 针织物编织l线圈横列(步骤6),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5。最终线圈 横列部5以线圈密度值75进行编织,形成较大的毛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织物主体l的线圈,由于使用主纱2和添纱 3这2根纱而较粗,因而由该粗纱形成的线圈上形成小毛圈针织物部4 的小线圈的话,该小线圈的开口面积小于针织物主体1的粗纱。并且, 由于在该开口面积较小的线圈上连续地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大毛 圈,因而该大毛圈成为沉降弧侧被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小毛圈绞绕的 状态,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大毛圈难以从小毛圈中脱落。其结果,小 毛圈针织物部4和最终线圈横列部5所形成的开口端部难以脱线。
(第二实施方式)
图3表示袜子的脚插入口处的开口端部的一部分的平面毛圈图。 图4和图5表示编织本实施方式的袜子的脚插入口的开口端部时的编 织工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使用主纱2和添纱3的添纱编织方式以 筒状编织针织物主体1。在针织物主体1的编织终端侧形成的脚插入口
的开口端部,形成紧接着通过主纱2和添纱3编织成的线圈横列、仅 使用添纱3编织成的小毛圈针织物部4、和紧接着该小毛圈针织物部4 仅使用添纱3编织成的最终线圈横列部5。
在本实施方式中,小毛圈针织物部4以比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 值(70)小的线圈密度值(35)编织4线圈横列而形成。由于在本实 施方式中,小毛圈针织物部4也使线圈密度值小于编织针织物主体1 时的值,因而与针织物主体1的线圈相比形成线圈紧密的状态,较小 地形成毛圈。
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小毛圈针织物部4中,紧接着针织物主 体1的线圈,全部由集圈形成,从下一线圈横列幵始的3线圈横列以 成圈和集圈交替的方式形成。该集圈处于由4根添纱形成毛圈的状态, 因而开口面积非常小。
然后,紧接着小毛圈针织物部4编织的最终线圈横列部5,直接 使用相同的添纱3,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4时的线圈密度(35)大 的线圈密度值(75)编织1线圈横列而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5,由于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使线圈密度值大于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4时的 值,因而线圈比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粗,较大的形成毛圈。然后, 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毛圈,如图1所示,成为形成由小毛圈针织 物部4的毛圈绞绕沉降弧侧的较大毛圈的状态。特别是与集圈连续地 形成的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大毛圈,进一步被集圈绞绕沉降弧侧,因 而最终线圈横列的毛圈难以从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脱落。
接着,根据图4和图5的编织工序图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与编织 主体1连续形成的上述小毛圈针织物部4和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编织 方法。 在图4中,步骤S表示形成针织物主体1的各毛圈保持于前针床 F的针和后针床B的针上的状态。
步骤1和步骤2表示通过添纱编织的方式编织针织物主体1的最 终线圈横列的工序,步骤3和步骤4表示从使用主纱2和添纱3的添 纱编织切换成仅使用添纱的编织,对小毛圈针织物部4编织1线圈横 列的工序。从步骤1到步骤4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编织。
以与步骤3和步骤4编织的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连续的方式, 仅使用添纱3对后侧针织物部编织1线圈横列后(步骤5)、对前侧针 织物部编织l线圈横列(步骤6),进而形成小毛圈针织物部4。此时 的编织,交替形成成圈和集圈。此时的编织也以线圈密度值35进行编
进行2次与步骤5和步骤6相同的编织(步骤7 10)。集圈在 各步骤中在相同的纵行中形成。
以与步骤9和步骤10中编织成的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线圈连续的 方式,仅使用添纱3对后侧针织物部编织1线圈横列后(步骤11), 对前侧针织物部编织1线圈横列(步骤12),形成最终线圈横列部5。 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线圈以线圈密度值75进行编织,形成较大的线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集圈形成4根添纱重叠的状态,因而开口 面积非常小。其结果,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线圈,由于与4根添纱重 叠的集圈连续地形成,因而该最终线圈横列部5的大毛圈,成为其沉 降弧侧被小毛圈针织物部4的集圈或者成圈绞绕的状态,特别是与集 圈连续地形成的大毛圈难以从小毛圈中脱落。其结果,由小毛圈针织 物部4和最终线圈横列部5形成的开口端部非常难以脱线。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适于使用横机以无缝制方式 编织的袜子或者手套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是使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编织成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物主体,利用将主纱和具有弹性的添纱同时供给织针而编织的添纱编织形成筒状,在该添纱编织成的针织物主体的编织终端侧形成的开口部,由小毛圈针织物部和最终线圈横列部构成,其中,所述小毛圈针织物部,紧接着由主纱和添纱编织成的编织线圈横列,仅使用添纱以比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小的线圈密度值至少编织1线圈横列而成,由线圈小的毛圈形成;所述最终线圈横列部,紧接着该小毛圈针织物部,仅使用添纱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时的线圈密度值大的线圈密度值编织而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 其特征在于,小毛圈针织物部具有集圈。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 物,其特征在于,添纱是在弹性纱的周围螺旋状巻贴极细丝而成的纱线。
4. --种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通过以下的编织工序编织在编织终端侧具 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利用将主纱和具有弹性的添纱同时供给织针而编织的添纱编织以 筒状形成针织物主体的工序;紧接着由主纱和添纱编织成的编织线圈横列,仅使用添纱,以比 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小的线圈密度值至少编织1线圈横列,编织 由线圈小的毛圈形成的小毛圈针织物部的工序;和紧接着该小毛圈针织物部,仅使用添纱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 时的线圈密度值大的线圈密度值编织最终线圈横列的工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的 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的工序包括形成集圈的 编织。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质量风格良好,使用添纱编织用的低价的伸缩性纱,不用增加喂纱口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开口端部的脱线。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是使用横机编织成的在编织终端侧具有开口部的筒状针织物。筒状针织物的编织物主体(1),利用将主纱(2)和具有弹性的添纱(3)同时供给织针而编织的添纱编织形成筒状。在针织物主体(1)的编织终端侧形成的开口部,由小毛圈针织物部(4)和最终线圈横列部(5)构成,其中,所述小毛圈针织物部(4),紧接着由主纱(2)和添纱(3)编织成的编织线圈横列,仅使用添纱(3)以比添纱编织时的线圈密度值小的线圈密度值至少编织1线圈横列而成,由线圈小的毛圈形成;所述最终线圈横列部(5),紧接着该小毛圈针织物部(4),使用添纱(3)以比编织小毛圈针织物部(4)时的线圈密度值大的线圈密度值编织而成。
文档编号D04B7/16GK101096793SQ20071012783
公开日2008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30日
发明者前田博司, 宫井卓哉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