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及其钩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21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及其钩件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包括 -臂, -絲,
-支承在臂中以用于引导针线的针,该针能被驱动而上下运动, -钩件,该钩件 -安装在基板上,
-能通过一钩件驱动轴被驱动成绕一轴线沿转动方向转动,并且 --包括面向钩件驱动轴的底侧, -安装在钩件中以便能相对于钩件自由转动的梭壳(梭匣),该梭壳 包括
-升降凸轮,和
—止挡肋,该止挡肋与一相对于a位置固定的仿形部(凸轮状部)
配合,以防止梭壳沿转动方向转动,
-梭壳升降器,它包括 —可倚靠升降凸轮放置的升降杆,和
-通过弹簧加载的传感器, 以及
-控制曲部,传感器可倚靠该控制曲部放置,该控制曲部能被驱动而 转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缝纫机的钩件系统,该构件系统包括 -钩件,其
-能通过一钩件驱动轴^L驱动成绕一轴线沿转动方向转动,并--包括面向钩件驱动轴的底侧, -安装在钩件中以便能相对于钩件自由转动的梭壳,该梭壳包括
-升降凸轮,和
-止挡肋, -梭壳升降器,它包括
-可倚靠升降凸轮放置的升降杆,和
-通过弹簧加栽的传感器, 以及
-控制曲部,传感器可倚靠该控制曲部放置,该控制曲部能被驱动而 转动。
背景技术
在从EP 1 576 224 Bl (对应于US专利6,923,130 B2 )已知的一般类 型的缝纫机中,控制曲部以非转动的方式连接到传动轴,并,皮传动轴以等 于钩件的转动速度的一半的转动速度直接驱动。控制曲部形成在一轴向凸 轮盘上,用作传感器可压靠在其上的前端凸轮面。(这种缝纫机的)缺点 在于,控制曲部的设计和布置以及梭壳升降器的从控制曲部向梭壳的运动 传输非常繁瑣。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缝纫机和一种用于缝纫机的钩件系 统,使得设计钩件系统所需的结构方面的努力减少。
在上述一般类型的缝纫机的情况下,该目的这样实现控制曲部能被 驱动成绕钩件驱动轴的轴线转动,控制曲部形成在控制盘的外周上,梭壳 升降器安装成围绕一与钩件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轴线枢转,以及,控制曲 部与钩件驱动轴的轴线之间具有变化的(不同的)径向距离r、 r,,以适应 传感器沿钩件驱动轴的轴线方向的偏转。另外,在上述一般类型的钩件系 统的情况下,所述目的这样实现控制曲部能驱动成绕钩件驱动轴的轴线转动,控制曲部形成在控制盘的外周上,梭壳升降器安装成围绕一与钩件 驱动轴的轴线垂直的轴线枢转,以及,控制曲部具与钩件驱动轴的轴线之
间具有变化的(不同的)径向距离r、 r,,以适应传感器沿钩件驱动轴的轴 线方向的偏转。本发明的要点在于,当梭壳升降器沿径向枢转时,控制曲 部的轴向形状适应传感器的轴向运动。控制曲部因此不仅由与钩件驱动轴 的轴线平行的表面线定界,而且具有三维设计。这不仅确保了传感器和控 制曲部之间的点-点接触,而且还有相对于钩件驱动轴的轴线方向的面-面
接触。将升降器轴相对于钩件驱动轴线垂直布置的优点是,可选择该轴的 安装以使传感器的枢转运动和升降杆的枢转运动最优。


将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中显见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优点和 细节,在附图中
图1示出双锁线迹缝纫机的纵向侧视图2示出钩件的相对于图l放大的视图,其包括根据图1中的部分II 的缝纫机钩件支承件;
图3示出控制曲部的显著放大的俯视图4示出在梭壳的笫一位置的钩件的俯视图,其包括根据图1中的箭 头IV所示的梭壳升降器;
图5示出在根据图4的第一位置的钩件的透视俯视图,其包括梭壳和
针板;
图6与图4对应,示出在梭壳的第二位置的钩件的俯视图7对应于图4和6,示出在梭壳的第三位置的钩件的俯视图8在坐标系中示出梭壳升降器的升降杆的运动过程;
图9示出与图2相比有所改变的实施例的钩件系统的局部剖开的视图IO示出根据图9的钩件系统的俯视图ll示出根据图9和10的钩件系统的控制盘的俯视图12示出根据图11的控制盘的纵剖视图;图13示出根据图9和10的钩件的仰视图,该钩件包括根据图11和 12的形成在钩件上的控制曲部;以及
图14示出根据图13的视图,其中在钩件上形成有控制曲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所示的双锁线迹缝纫机通常包括上方的臂1、竖直立柱2和下方 的箱体状a 3。在臂1中安装有臂轴4,包含针6的针杆5能通过该臂轴 4被驱动成上下运动。另外,该臂轴4驱动一线杆7。另外,在针线8的从 给线器(未示出)经线杆7到达针6的路径中,在线杆7的前方设有紧线 装置9。
如图1和2所示,所示实施例是所谓的柱式缝纫机。这意味着,在基 板3上安装有竖直支承件一所谓的柱10,该柱用作钩件支承壳并具有安装 在上端的钩件支承件ll。在该钩件支承件ll中,安装有竖直钩件12—即 双锁线迹钩件12,以用于绕竖直轴线13转动。驱动钩件12并能绕轴线13 驱动的钩件驱动轴14另外安装在一斜齿轮(angular gear) 15中,该斜齿 轮安装到a 3并常规地设计成锥齿轮(bevel gear)。借助于传动轴16, 钩件驱动轴14被该减速斜齿轮15驱动,传动轴16则借助于同步带传动装 置17祐:臂轴4驱动。同步带传动装置17的传动比为1:1。斜齿轮15的传 动比为1:2。这意^^木着,臂轴4或传动轴16每转动一周,钩件12转动两次。
在钩件12上方,在柱10中安装有带线迹孔19的针板18。杯形钩件 12包括味部20,该味部20直接运行经过针6,并可抓住其所保持的针线8。 在钩件12中布置有梭壳21,该梭壳21能关于钩件12绕轴线13自由转动。 梭壳21也向上开口 ,该梭壳21包括相对于轴线13沿径向向外并ibf目对于 针板18向上突出的止挡肋22,止挡肋22保持在形成于针板18的底侧上 的两个限位仿形部23、 24之间,以便能仅转动少lt变,这将在下文中详细 说明。
特别如图4-7所示,在第一限位仿形部23和止挡肋22之间i殳有第一 侧向气隙25,在止挡肋22和针板18之间设有上方气隙26,在止挡肋22和第二仿形部24之间设有第二永久侧向气隙27。在止挡肋22的中央位置, 气隙25、 26、 27形成一连续通道。在梭壳21中设有旋梭(bobbin) 29, 该旋梭接纳梭线28,并且借助于可释放的拴锁30保持在梭壳21中。
梭壳21在上边缘包括一升降凸轮31,该升降凸轮基本径向于轴线13 向外突出并与升降杆32配合。所述升降杆32构成梭壳升降器33的臂。梭 壳升降器33用作升降杆32的支承件,并设计成基本垂直一即与轴线13 平行一的双臂杆。梭壳升降器33包括一由螺栓形成的升降器轴34,该升 降器轴围绕与轴线13垂直的轴线35安装在柱10中,并由回位弹簧36加 载。梭壳升降器33的升降器轴34安装在一轴承34a中,所述轴承34a则 形成在用作钩件支承壳的柱11中。
在升降器轴34下方,在梭壳升降器33上附装有由一杆形成的传感器 37。钩件驱动轴14上安装有环形控制盘38,该控制盘包括位于其外周上 的控制曲部39,传感器37借助于回位弹簧36的返回力支靠所述控制曲部 39。控制曲部39以闭合的方式在控制盘38的整个外周上延伸,并与轴线 13之间具有变化的径向距离,从而,在钩件驱动轴14以及因此在钩件回 转一次期间,升降杆32进行往复枢转运动。控制盘38包括借助于夹紧螺 钉38b (仅示意性示出)安装到钩件驱动轴14的固定环38a。
包括钩件驱动轴14的钩件12、带控制曲部39的控制盘38、梭壳21 和梭壳升降器33形成了钩件系统。
对于梭壳升降器33,基本操作模式与通常所知的相同。当升降杆32 不接触升降凸轮31时,由于梭壳21在转动方向40上被钩件12拖拽,梭 壳21的止挡肋22支靠第一限位仿形部23。这样,第二侧向气隙27扩大, 而第一侧向气隙25关闭。由于控制曲部39的对应形状,升降杆32枢转成 使得在升降凸轮31和升降杆32之间形成宽度为l-1.5mm的间隙41。在钩 件12和梭壳21的相关位置,由针线8形成的线环被味部20抓住。梭线 28经由拴锁30被引导至线迹孔19。当钩件12转动时,控制曲部39也沿 转动方向40转动,其中控制曲部39的速度对应于钩件12的速度。
当钩件12转动时,针线8的线环被以熟知且常规的方式围绕位置基本固定的梭壳21引导。就在线环借助于钩件12扩大一也就是说围绕位置固 定的梭壳21被引导一成最大之前,升降杆32的枢转运动由于梭壳升降器 33的反向于转动方向40的相应枢转运动一也就是由于控制曲部39的形 状一而被触发。止挡肋22被提升离开第一限位仿形部23,其中该止挡肋 22移动成几乎位于两个限位仿形部23和24的中央,4吏得第一侧向气隙25、 上方气隙26和第二侧向气隙27连续打开。针线环能不受阻碍地滑行通过 由气隙25、 26、 27形成的通道。
当钩件12继续转动时,升降杆32借助于控制曲部39的连续转动向后 枢转。升降杆32和升降凸轮31之间的间隙41再次打开,使得线环能不受 阻碍地滑行通过该间隙41,并从梭壳21落下,从而与梭线28结合以形成 双锁线迹。
应明确指出,虽然钩件12每转动两周才形成一个线迹,但钩件12每 转动一周,梭壳升降器33都进行一次完整的工作行程。 下面将针对上述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和5所示,控制曲部39具有几乎相对布置的最大部位42和最 小部位43,也就^l一相对于轴线13的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当传感器37运 动经过最大部位42时,升降杆32相应地不偏转。根据图8,升降杆32的 偏转为零。这对应于根据图4和5的升降杆32的第一位置44。梭壳21相 应地反向于转动方向40枢转到最大可能的程度。换句话说,第二气隙27 具有其最小宽度。第一气隙25相应地具有其约为1.5mm的最大宽度a, 其中1.2mm<a<1.8mm。但是,如果传感器37运动经过控制曲部39的最 小部位43—该传感器借助于回位弹簧36压靠在其上一时,升降杆32将沿 转动方向40枢转到最大可能的程度,直至到达其被提升离开升降凸轮31 以便形成间隙41的第三位置45。梭壳21的止挡肋22支靠针板18的第一 限位仿形部23,如图7所示。当传感器37和升降杆32围绕轴线35沿相 反方向运动时,才艮据图8的曲线到达其最大位置,此时,传感器37与控制 曲部39的最小部位43接触。
相对于转动方向40,在最大部位42后方并在最小部位43前方,在控制曲部39的最大部位42和最小部位43之间形成有过渡区域46,其中, 控制曲部39具有与钩件驱动轴14的轴线13同心的近似圆形形状,从而与 轴线13的距离几乎恒定。当传感器37运动经过控制曲部39的过渡区域 46时,该传感器37和因此升降杆34基本不枢转。该过渡区域46的根据 图8的展开对应于图8所示的第二位置47。该过渡区域46基本在止挡肋 22仍然距离第一限位仿形部23 —定距离b时开始,该距离b适当地为 0.05mm<b<0.15mm,优选地为b 0.1mm。当运动经过该过渡区域46 时,传感器37进一步以相当减小的速度枢转,直至抵靠第一限位仿形部 23的止挡肋22。这种温和的接触防止了止挡肋22重重地撞击第一限位仿 形部23,因此也防止了由此造成的噪声。随后,传感器37和因此升降杆 32进一步枢转一尽管梭壳21已经停止转动。升降杆32和升降凸轮31之 间的间隙41因此4皮打开,直到其具有宽度c,该宽度c适用1.0mm<c< 1.5mm。
如上面已经i兌明的,传感器37不似目对于钩件12的轴线13沿径向运 动,而且平行于轴线13运动一尽管该运动非常小。为了防止传感器37和 控制曲部39仅在外周位置面-面接触,控制曲部具有如图2、 3和5所示的 三维形状。换句话说,该控制区面不仅仅由平行于轴线13的表面线形成。
传感器37包括由耐强磨损和耐高温的塑性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头部48, 该头部与控制曲部39面-面接触,其中,如图2所示,其传感器表面49与 沿轴线13方向延伸的控制曲部39的大多数部分接触。当传感器头部48 到达控制曲部39的最大部位42时,包括传感器头部48的传感器37沿径 向运动离开轴线13,换句话说,传感器表面49改变其相对于轴线13的角 位置。因此,在该区域中,控制曲部39必须扩大离开钩件12。控制曲部 39的下边缘50因此比其上边缘51具有更大的离开轴线13的径向距离, 如图3所示。另一方面,在最小部位43附近,包括传感器头部48和传感 器表面49的传感器37具有较小的离开轴线13的距离。结果,传感器表面 49与轴线13形成另一角度。如图2所示,在该区域,控制曲部39的下边 缘50比上边缘51具有更小的离开轴线13的径向距离。也如图3所示,在轴向方向上径向地扩大离开钩件12的部分控制曲部39a与从钩件12径向 地缩小的部分控制曲部39b连续地融合。
在祁^据图9-14的实施例中,与上述部件等效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 表示。功能相同但设计略有不同的部件用带撇号的相同附图标记表示,并 且不再说明。
图9-14所示的钩件系统用于基本如图1所示的双锁线迹缝纫机。区别 仅在于,整个钩件系统集成到基板3中,如缝纫机的惯常的做法那样。该 钩件系统因此用于所谓的平缝才几(flat bet sewing machine )。
该钩件系统包括钩件支承箱52,该钩件支承箱的下部安装有设计成锥 齿轮的斜齿轮15。针板18,安装在钩件12上方。
在该实施例中,包括控制曲部54的控制盘53安装在钩件12的面向钩 件驱动轴14,的底侧55,否则该钩件将不会改变。控制盘53是平的盘。尽 管设计成传感器杆,M壳升降器33,的传感器56通过回位弹簧36,的力 支靠控制曲部54,所述控制曲部也形成在控制盘53的外周上。
如图11和12所示的控制盘53可与钩件12 —体地形成,换句话说, 控制盘53和钩件12可以制成一体件,如图ll所示。但是,控制盘53也 可设计成能附装到钩件12上,如图12所示。这时,控制盘53以不转动的 方式连接到钩件12,并借助于传动销57定位在相对于钩件12的一角位置。 为了提供控制盘53和钩件12的相对角位置,钩件12的底侧55和/或控制 盘53可设有多个彼此相隔较小距离的孔58 (仅示意性示出),传动销57 插入所述孔中,以实现控制盘53—和因此控制曲部54—相对于钩件12的 角位置。控制盘53—以及因此控制曲部54—的沿轴线13方向的厚度d非 常小,其为2.0mm<d<5mm。设计成传感器杆的传感器56沿轴线13方 向的尺寸e需要略小于该厚度d。适当地,1.5mm《e《4.0mm。
在本实施例中,钩件12也形成一钩件系统,因此包括钩件驱动轴14,、 带控制曲部54的控制盘53、梭壳21和梭壳升降器33'。
当运动经过最大部位42,和随后的最小部位43,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区域 46,时,该实施例的传感器37也平行于轴线13作小幅运动。该非常薄而平的控制盘53的控制曲部54因此也是三维的,如图11-14所示。在控制曲 部54的最大部位42,附近,控制曲部54的径向距离从其面向钩件12底侧 55的上边缘59朝向远离钩件12底侧55的下边缘60增加。在最小部位43, 附近情况相反。
应当指出,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从轴线13朝向控制曲部39或54、 从上边缘51或59经由其厚度朝向下边缘50或60的半径r或r,的改变在 图中放大示出。由于梭壳升降器33或33,的较小的枢转运动,半径r或r, 的所述改变也较小。
权利要求
1. 缝纫机,包括-臂(1),-基板(3),-支承在臂(1)中以用于引导针线(8)的针(6),该针(6)能被驱动而上下运动,-钩件(12),该钩件--安装到基板(3),--能通过钩件驱动轴(14,14’)被驱动成绕一轴线(13)沿转动方向(40)转动,并且--包括面向钩件驱动轴(14,14’)的底侧(55),-安装在钩件(12)中以便能相对于钩件自由转动的梭壳(21),该梭壳(21)包括--升降凸轮(31),和--止挡肋(22),该止挡肋与一相对于基板(3)位置固定的仿形部(23)配合,以防止梭壳(21)沿转动方向(40)转动,-梭壳升降器(33,33’),它包括--能倚靠升降凸轮(31)放置的升降杆(32,32’),和--通过弹簧(36,36’)加载的传感器(37,56),以及-控制曲部(39,54),传感器(37,56)能倚靠该控制曲部放置,该控制曲部(39,54)能被驱动而转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39,54)能被驱动成绕钩件驱动轴(14,14’)的轴线(13)转动,所述控制曲部(39,54)形成在控制盘(38,53)的外周上,所述梭壳升降器(33,33’)安装成围绕一轴线(35,35’)枢转运动,该轴线(35,35’)与钩件驱动轴(14,14’)的轴线(13)垂直,以及所述控制曲部(39,54)与钩件驱动轴的轴线(13)之间具有变化的径向距离r、r’,以适应传感器(37,56)在钩件驱动轴(14,14’)的轴线(13)方向上的偏转。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39, 54)以不转动的方式连接到钩件(12)。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39 ) 附装到钩件驱动轴(14)。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54 ) 安装到钩件(12)的底侧(55),相对于该钩件(12)不转动,并且在钩 件驱动轴(14)的轴线(13)的方向上具有厚度d。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54) 与钩件(12) —体地形成。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承栽控制曲部(54 ) 的控制盘(53)是与钩件(12)分离的部件,并以不转动的方式连接到钩 件(12)的底侧(55)。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所迷控制曲部(54) 的厚度d适用3.0mm < d < 5.0mm。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传感器(56)在钩 件驱动轴(14,)的轴线(13)的方向上具有尺寸e,该尺寸e适用1.5mm < e < 4.0mm。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d、 e之间的差值适 用l.Omm < d画e < 1.5mm。
10. 用于缝纫机的钩件系统,该钩件系统包括 -钩件(12 ),该钩件-能通过钩件驱动轴(14 ),皮驱动成绕一轴线(13)沿转动方向(40) 转动,并且—包括面向钩件驱动轴(14)的底侧(55),-安装在钩件(12)中以便能相对于钩件自由转动的梭壳(21),该梭壳(21)包括-升降凸轮(31),和—止挡肋(22), -梭壳升降器(33, 33,),它包括--能倚靠升降凸轮(31)放置的升降杆(32, 32,),和—通过弹簧(36, 36,)加载的传感器(37, 56), 以及國控制曲部(39, 54),传感器(37, 56)能倚靠该控制曲部放置,该控制曲部(39, 54)能被驱动而转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39, 54)能净皮驱动成绕钩件驱动轴(14, 14,)的轴线 (13)转动,所述控制曲部(39, 54)形成在控制盘(38, 53)的外周上, 所述梭壳升降器(33, 33,)安装成围绕一轴线(35, 35,)枢转运动,该轴线(35, 35,)与钩件驱动轴(14, 14,)的轴线(13)垂直,以及 所述控制曲部(39, 54)与钩件驱动轴的轴线(13)之间具有变化的径向距离r、 r,,以适应传感器(37, 56)在钩件驱动轴(14, 14,)的轴线(13)方向上的偏转。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 (39, 54)以不转动的方式连接到钩件(12)。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 (39)附装到钩件驱动轴(")。
13.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 (54)安装到钩件(12)的底侧(55),相对于该钩件(12)不转动,并且在钩件驱动轴(14)的轴线(13)的方向上具有厚度d。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承载控制曲部 (54)的控制盘(53)与钩件(12) —体地形成。
15.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盘(53 ) 是与钩件(12)分离的部件,并以不转动的方式连接到钩件(12)的底侧(55)。
16.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曲部 (54 )的厚度d适用3.0mm < d < 5.0mm。
17.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传感器(56) 在钩件驱动轴(14,)的轴线(13 )的方向上具有尺寸e,该尺寸e适用1.5mm < e < 4.0mm。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钩件系统,其特征在于,d、 e之间的差 值适用l.Omm < d-e < 1.5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缝纫机的钩件系统,该钩件系统包括设置有梭壳(22)的钩件(12)。设有梭壳升降器(33),该梭壳升降器包括可倚靠梭壳(21)的升降凸轮(31)放置的升降杆(32)和与一控制曲部(39)接触的传感器(37),所述控制曲部能被驱动成围绕钩件(12)的轴线(13)转动。梭壳升降器(33)安装成围绕一轴线(35)枢转运动,所述轴线(35)垂直于钩件(12)的轴线(13)。控制曲部(39)与钩件(12)的轴线(13)之间具有变化的径向距离,以适应传感器(37)在钩件(12)的轴线(13)方向上的偏转。
文档编号D05B57/30GK101413188SQ20081016971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8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0日
发明者A·里弗尔, C·黑克纳 申请人:杜尔克普-阿德勒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