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3d编织的具有可变厚度的纤维结构的生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951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3d编织的具有可变厚度的纤维结构的生产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三维(3D)编织(weaving)来制造变化厚度的纤维结构。
背景技术
在这里,术语“3D”编织用于表示使用多层纬纱和多层经纱的多层编织,其中经纱将不同层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3D编织,例如可以使用联锁、多重缎纹、 多重平纹或多重斜纹编织。特别地可以参考文件WO 2006/136755,该文件的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合并于此。本发明的应用领域是制造3D编织结构,从这种结构中可以获得纤维预制件,所述纤维预制件用于制造用复合材料制成的部件。用于制造复合材料部件的常规工艺包括形成纤维预制件,所述纤维预制件将会构建所述部件的纤维增强件,所述纤维预制件具有的形状接近所述部件的形状,然后使用基质对所述纤维预制件进行致密化。所述基质可以是树脂,或者处于所谓的“热结构”复合材料中,其可以是耐火材料,例如碳或陶瓷。通过众所周知的方式,可以通过树脂传递模制(RTM)获得树脂基质,同时可以使用液体技术(填充碳或陶瓷前体树脂并且通过热解对该前体进行转化)或者通过气体技术 (化学气相渗透(CVI))获得碳或陶瓷基质。在已知用于制造打算用于构建复合材料部件的纤维预制件的纤维结构的各种技术当中,可能在成形之后,3D编织的有利之处在于,其可以在单个操作中获得表现出良好凝聚力的厚多层纤维结构。然而,在待制造的预制件所具有的形状通过常规3D编织特别难以直接获得(或者不可能直接获得)的时候,特别是在需要在垂直于经方向并且垂直于纬方向的方向上呈现较大厚度变化的时候,产生了困难。一种方案在于制造呈现预制件最大厚度的3D编织纤维结构,并且在于通过将预制件从纤维结构切出而获得预制件。然而,除了涉及大量的废料之外,这样的方案呈现的缺点在于必须对纱进行切割,从而会冒着减小预制件机械强度的风险。另一种方案在于在局部增大纬纱或经纱的尺寸(以及由此增大横截面)和/或结构,从而在通过压缩对3D纤维结构进行成形的时候降低减小厚度的能力。然而,该方案的效果只能是有限的。特别地,纱的尺寸不能增大超过一个限度,超过该限度编织就会变得非常困难或者甚至不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寻求提出一种制造变化厚度的3D纤维结构的方法,其不具有上述缺点。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这个目的是通过一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制造纤维结构的方法而实现的,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和纬方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经方向而变化,同时保存沿着所述经方向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所有点处编织的经纱的相同数量,在所述方法中,在第一方面,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在经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具有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 通过利用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经平面取得的经纱而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构建至少一个经平面,在不改变经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经平面的数量减小并且使经纱层的数量增大。通过类似的方式,在该第一实施方案的第二方面,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在经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具有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通过共用所述第一部分的不同经平面之间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经平面的经纱,在不改变经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经平面的数量增大并且使经纱层的数量减从而,本发明的显著之处在于,通过将经平面完全或部分集合在一起或者通过将经平面完全或部分分开,可以通过增加或去除经纱的层而增大或减小厚度,而不改变始终沿着其长度编织的经纱的数量。在较厚的第二部分中,然后可以增加纬纱。有利地,为了减弱经平面的数量变化对于纤维结构的密度产生的效果,在编织所述第二部分时,可以使用的纬纱包括至少一些如下纬纱其呈现的尺寸和/或结构大于用于在所述第一部分中编织的纬纱的尺寸和/或结构。然后,可以在纤维结构的所述两个部分之间制造过渡,同时使得纬纱的总体尺寸在连续的纬平面中逐渐变化。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部分的经平面包含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个相邻经平面的全部经纱。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相邻经平面包括所述第一部分的三个相邻经平面的经纱。通过类似于上述在经方向中变化的方式,本发明还可以处理纬方向中的厚度变化。从而,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提供了一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制造纤维结构的方法,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和纬方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纬方向而变化,同时保存沿着所述纬方向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所有点处编织的纬纱的相同数量,在所述方法中,在第一方面,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在纬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具有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 通过利用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纬平面取得的纬纱而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构建至少一个纬平面,在不改变纬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纬平面的数量减小并且使纬纱层的数量增大。通过类似的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案的第二方面,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在纬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具有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通过共用所述第一部分的不同纬平面之间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纬平面的纬纱,在不改变纬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纬平面的数量增大并且使纬纱层的数量减小。在任一方面,为了在所述第二部分中进行编织,可以使用的经纱的至少一些经纱呈现的尺寸和/或结构大于用于在所述第一部分中编织的经纱的尺寸和/或结构。然后,通过使得经纱的总体尺寸在连续的经平面中逐渐变化,可以在纤维结构的所述两个部分之间制造过渡。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部分的纬平面包含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个相邻纬平面的全部纬纱。在另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相邻纬平面包括所述第一部分的三个相邻纬平面的纬纱。


阅读以下描述之后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下描述是通过非限制性的示例给出的并且参考了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变化厚度的3D编织纤维结构的高度示意性立体图,该结构属于能够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制造的类型; 图2非常示意性的显示了在第一实施方案中,类似于图1的纤维结构的第一部分的经平面和纤维结构的第二部分的经平面之间的对应,其中所述纤维结构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部分的厚度; 图3A至图3J显示了在图2的实施方案中在纤维结构的编织的第一例子中的各种连续平面; 图4A至图4J显示了在图2的实施方案中在纤维结构的编织的第二例子中的各种连续平面; 图5非常示意性的显示了在第二实施方案中,类似于图1的纤维结构的第一部分的经平面和纤维结构的第二部分的经平面之间的对应,其中所述纤维结构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大于第一部分的厚度; 图6A至图6J显示了在图6的实施方案中的纤维结构的示例性编织的各种连续平面;·图7显示了一种变体纬构造,其使得能够在纤维结构的第一部分和厚度更大的第二部分之间制造逐渐过渡;以及·图8是变化厚度的另一 3D编织纤维结构的高度示意性视图,该结构适合于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制造。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非常示意性的显示了适合于通过使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3D编织而获得的纤维结构10,仅仅显示了该纤维结构的外包络(outer envelope) 0纤维结构10编织为在经方向C上的连续条的形式。在垂直于经方向C和纬方向 T的方向上的纤维结构的厚度是可变的。从而,纤维结构具有第一部分12和第二部分14, 第二部分14具有的第二厚度大于第一部分12具有的第一厚度。举例说明,纤维结构10可以形成被裁剪的连续纤维坯料,从而在成形之后它们构成用于叶片的纤维预制件,其具有对应于部分14的较厚根部分以及对应于部分12的翼面部分。自然地,本发明可应用于呈现变化厚度的纤维结构的3D编织,而不论其目的如何。图2是一幅示意图,显示了通过减小经平面的数量并且相应地增大经纱层的数量,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如何从纤维结构的第一部分12来到第二部分14。在图2的例子中,部分12中的经平面的数量等于二十,其由类似的两组构成,每组的十个平面Pl至Pio在纬方向上彼此跟随,平面Pl至PlO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数量的经纱层,其将形成给定数量纬纱层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在部分14中的经平面的数量等于十,由一组平面P' 1至P' 10构成。平面P' 1 至P' 10的每一个都由部分12的两个连续平面的经纱的混纺纱构成。从而,平面P' 1是通过混纺第一组平面Pl至Pio的平面Pl和P2的经纱而形成的,平面P' 2是通过混纺第一组平面Pl至PlO的平面P3和P4的经纱而形成的,以此类推至平面P' 10,平面P' 10 是通过混纺第二组平面Pl至PlO的平面P9和PlO的经纱而形成的。其结果是,经平面的数量减半,同时经纱层的数量加倍。然后,编织需要增大的纬纱层的数量。图3A至图3J显示了在第一示例性编织中在纤维结构的部分12和部分1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所有连续经平面。虚线表示部分12中的两个平面和部分14的一个平面之间的经纱连续部分。在平面Pl至PlO中,在该例子中经纱层的数量等于四,纬纱层的数量等于三(层 T1、T2、T3)。编织是缎纹类型。从而,在平面Pl中,使用外纬层Tl和Τ3中的经纱Cl和C4 来执行二维OD)缎纹编织,缎纹节距等于5 (5根纬纱中的1根被经纱“捕捉”),而多重缎纹编织是通过将纬纱层Tl和Τ2连接在一起的经纱C2以及将纬纱层Τ2和Τ3连接在一起的经纱C3而执行的。术语“多重缎纹”编织用于表示一种编织技术,其中经纱“捕捉”纬纱层的每η根纱的1根纱,与相邻纬纱层的每η根纱的1根纱交替,其中η是大于或等于3的整数。在所显示的例子中,η等于10,从而给出了等于5(10 + 的平均缎纹节距。通过类似的方式,在平面P2中,使用外纬层Tl和T3中的经纱C5和C8来执行2D缎纹编织,多重缎纹编织是通过将纬纱层Tl和T2连接在一起的经纱C6以及将纬纱层T2和T3连接在一起的经纱C7而执行的。在平面P' 1至P' 10中,在该例子中经纱层的数量等于八,纬纱层的数量等于七 (层T' 1至T' 7)。编织是缎纹类型。从而,在平面P' 1中(图3A),使用外纬层T' 1 和T' 7中的经纱Cl和C8来执行2D缎纹编织,而多重缎纹编织是通过分别将纬纱层T' 1 禾口 T' 2、T' 2 禾口 T' 3、T' 3 禾口 T' 4、T' 4 禾口 T' 5、T' 5 禾口 T' 6 VXR T' 6 禾口 T' 7 连接在一起的经纱C5、C2、C6、C3、C7以及C4而执行的。应该注意到,外纬层中的2D缎纹编织用于获得相对光滑的表面外观。图4A至图4J显示了使用第二示例性编织在纤维结构的部分12和部分1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所有连续经平面。平面Pl至PlO等同于图3A至图3J的例子的平面Pl至P10,编织是使用相同的缎纹类型编织而执行的。相反地,在平面P' 1至P' 10中,尽管经纱层的数量仍然等于八,但纬纱层的数量等于九(层T' 1至T' 9)。在平面P' 1中(图4A),在外纬纱层T' 1和T' 9中,编织是利用经纱Cl和C8通过如下方式执行的使用平纹类型编织但同时使得经纱C1、C8偏移以“捕捉”相邻纬纱层T' 2、T' 8的10根纱中的1根纱,从而将层T' 1和T' 2以及层T' 8和T' 9连接在一起。在纤维组织的剩余部分中,多重缎纹编织是通过使用分别将会韦纱层 T' 2 禾口 T' 3、T' 3 禾口 T' 4、T' 4 禾口 T' 5、T' 5 禾口 T' 6、T' 6 禾口 T' 7 以及
7T' 7和T' 8连接在一起的经纱C5、C2、C6、C3、C7以及C4而执行的。多重缎纹编织的平均节距等于5,每根经纱“捕捉”纟韦纱层的10根纱中的1根纱,与相邻层的10根纱中的1根纱交替。编织图案类似于以下平面P' 2至P' 10。与在纤维结构的外层中的缎纹类型编织进行比较,在预制件的较厚部分中,利用平纹类型编织的编织更容易出于致密化的目的而到达由纤维结构制成的预制件的芯部。此外,在外层中的平纹类型编织提供了经方向和纬方向上的更好的强度,同时纤维结构在其变形时进行操作,以获得具有需要形状的预制件。在图2、图3A至图3J以及图4A至图4J的实施方案中,厚度的增大是通过使得经平面的数量减半(从而使得经纱层的数量加倍)而获得的。特别的根据要获得的厚度增大的幅度,所采用的较薄部分中经平面的数量和较厚部分中经平面的数量之间的比率可以不等于1/2(经纱层的数量之间的比率为其倒数)。一般而言,从N个经平面开始,在较薄部分中每个经平面包括k个经纱层(其中N和k是整数),可以形成η个经平面,每个经平面包括κ个经纱层(其中η和κ是整数,从而NXk = ηΧΚΝ>η)。从而,图5是一幅示意图,显示了从纤维结构10的第一部分12中的三个经平面开始,如何在较厚的第二部分14中形成两个经平面,从而经纱层的数量增加50%。在图5的例子中,部分12中的经平面的数量等于三十,其由类似的三组构成,每组的十个平面Pl至Pio在纬方向上彼此跟随,平面Pl至PlO的每一个都具有相同数量的经纱层,其将形成给定数量纬纱层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在部分14中的经平面的数量等于二十,由类似的两组构成,每组由十个平面P" 1 至P" 10构成。组P" 1至P" 10中的两个连续平面由来自于组Pl至PlO中的三个连续平面的经纱形成。从而,平面P" 1是通过混纺来自于连续平面Ρ1、Ρ2和Ρ3的经纱而形成的,连续平面P" 2是通过混纺平面Ρ1、Ρ2和Ρ3的剩余经纱而形成的,以此类推。图6Α至图6J显示了根据图5的例子的在两个部分12和1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的所有连续经平面的例子,用于进行类似于图4Α至图4J的例子的编织。平面Pl至PlO等同于图3Α至图3J的例子的平面Pl至PlO,具有四个经纱层以及一个缎纹类型编织。在平面P" 1至P" 10中,经纱层的数量等于六,而纬纱层的数量等于七(层Τ" 1 至 Τ" 7)。在平面P" 1中,在外纬纱层Τ〃 1和Τ" 7中,编织是利用经纱Cl (来自于平面 Pl)和C8(来自于平面Ρ2)通过如下方式执行的使用平纹类型编织但同时使得经纱C1、C8 偏移以“捕捉”相邻纬纱层Τ" 2、Τ" 6的10根纱中的1根纱,从而将层Τ" 1和Τ" 2以及层Τ" 6和Τ" 7连接在一起。在平面P" 1的剩余部分中,编织是多重缎纹类型,其具有的平均节距等于5,经纱C9(来自于平面Ρ3)将层Τ" 2和T" 3的纬纱连接在一起,经纱 C6(来自于平面P》将层T" 3和T" 4的纬纱连接在一起,经纱C3(来自于平面Pl)将层 T” 4和T“ 5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并且经纱Cl 1 (来自于平面Pl)将层T“ 5和T“ 6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在与平面P" 1相邻的平面P" 2中,在外纬纱层T〃 1和T" 7中,编织是通过一种平纹类型编织使用经纱C5 (来自于平面和经纱C12(来自于平面P; )而执行的,所述平纹类型编织与在平面P" 1中在外层T" 1和T" 7中使用的类似。在平面P" 2的剩余部分中,编织是与平面P" 1中同样的多重缎纹类型,经纱C2(来自于平面Pl)将层T" 2 和T “ 3的纬纱连接在一起,经纱ClO (来自于平面P3)将层T “ 3和T “ 4的纬纱连接在一起,经纱C7(来自于平面P2)将层T" 4和T" 5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并且经纱C4(来自于平面Pl)将层T" 5和T" 6的纬纱连接在一起。图6B至图6J显示了经纱的来源以及它们对于第一组平面P" 1至P" 10的平面 P" 3至P" 10以及对于第二组平面P" 1至P" 10的平面P" 1至P" 10的路径。根据定义,在纤维结构的每个部分中,经平面是通过延伸越过该部分中的所有纬纱层的一组经纱形成的。出于方便的原因,在图3A-图3J、图4A-图4J以及图6A-图6J的左手部分中,各个经平面(例如,比方说图3A中的平面P1、P2,图4A中的平面P1、P2,或者图6A中的平面 PUP2.P3)显示为一个在另一个的上方,虽然在纬方向上它们是一个在另一个之后,这些平面的每一个都通过捕捉相同纬纱层的纱的经纱形成(例如,在图3A中,平面Pl的经纱Cl 至C4捕捉层Tl至T3的纬纱,平面P2的经纱C5至C8捕捉相同层Tl至T3的纬纱)。自然地,可以使用其它多层编织,例如平均节距不等于5的多重缎纹编织、不限于外纬纱层的多重平纹编织、多重斜纹编织以及互锁类型的编织。此外,对于给定的编织,在纤维结构的第一部分的经平面的经纱和较厚的第二部分的经平面的经纱之间可以采用各种对应关系。此外,从纤维结构的较厚部分14来到纤维结构的较薄部分12是通过与针对从部分12来到部分14所进行的描述相反的方式执行的,即通过增大经平面的数量并且相应地减小经平面中经纱的数量,纬纱层的数量也减小。第二部分的经平面的经纱在第一部分的不同经平面之间共用。上文描述的编织技术的特别有利之处在于,其使得纤维结构能够制造为具有沿着经方向变化的厚度,同时保存沿着经方向在所有点处编织的经纱的相同数量,纬纱层的数量适应于经纱层的数量。这就能够直接获得具有变化厚度的纤维结构,而不需要执行任何切割。自然地,沿着经方向上的纤维结构,可以通过不同幅度而改变厚度。在较厚部分14中的经平面的数量减小导致部分14中的经密度小于较薄部分12 中的经密度。如果在部分12和14中使用具有相同尺寸和结构的纬纱,那么在部分14中的纤维结构的平均密度比部分12中小。纱的尺寸按照如下方式进行表达其每单位长度的重量,或者构成纱的类似基本丝的数量。纬结构通过经方向上连续纬平面之间的距离来代表。为了防止沿着纤维结构在密度上出现这样的总体变化,可以在较厚部分14中使用纬纱进行编织,所述纬纱的尺寸和/或纬结构比较薄部分12中大,其中“大”结构意味着连续纬平面之间的距离减小的结构。图7显示了在部分14中尺寸比部分12中更大的纬纱的使用,较大的尺寸通过较大的横截面来代表。为了更加清楚,仅仅显示了纬纱(截面)。由于在部分12和14之间经平面的数量减半,如同图2的例子中那样,所以在部分14中使用的纬纱的尺寸可以是在部分12中使用的纱的尺寸的两倍。如果需要获得对于经密度变化的最佳补偿,纬尺寸的变化是经平面的数量的变化的倒数。然而,可以选择仅部分补偿。
图7还显示了在部分12和1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采用在纬纱尺寸的逐渐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使得连续纬平面中的总体尺寸逐渐增大。在显示的例子中,对应于图3A至图3J 的例子,在部分12和14之间的过渡区域中,部分14的第一纬平面由七层纬纱、构成,纬纱 、具有与部分12中的纬纱i相同的尺寸。第二纬平面由三层纬纱、以及在这三层的任一侧面上的两层纬纱、构成,纬纱t2的尺寸大于纱i的尺寸,例如是纱、的尺寸两倍。在部分14中的接下来的纬平面由纬纱t2形成。可以采用更加逐渐的过渡,可以通过使用这样的纬纱其呈现的尺寸处于纱、和t2的尺寸之间的中间。在上面的描述中,纤维结构的厚度在经方向上产生变化。本发明同样可应用于制造厚度在纬方向上变化的纤维结构。图8非常示意性地显示了一个这样的3D编织纤维结构20,其具有部分22和部分 24,它们在纬方向上呈现在垂直于经方向C并且垂直于纬方向T的方向上的不同厚度。在较厚的编织M中,经纱层的数量大于较薄部分22中的经纱层的数量。部分22和部分M之间的过渡通过减小纬平面的数量同时增大纬纱层的数量而形成,这种方式类似于对于改变经方向上的厚度在上文中举例说明的描述。因此,不需要具体描述。此外,为了避免部分22和M之间纤维结构的总体密度的变化过于突然,部分M 中的经纱的尺寸和/或结构可以选择为大于部分22中的经纱的尺寸和/或结构。自然地,在纬方向上可以布置多种厚度变化,通过一种工艺获得厚度的减小,该工艺是用于增大厚度的工艺的逆过程。
权利要求
1.一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制造纤维结构的方法,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和纬方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经方向而变化,同时沿着所述经方向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所有点处保存相同数量的编织经纱,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在经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第二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通过利用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经平面取得的经纱而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构建至少一个经平面,而在不改变经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经平面的数量减小并且使经纱层的数量增大。
2.一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制造纤维结构的方法,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和纬方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经方向而变化,同时沿着所述经方向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所有点处保存相同数量的编织经纱,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在经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第一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通过共用所述第一部分的不同经平面之间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经平面的经纱,在不改变经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经平面的数量增大并且使经纱层的数量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在所述第二部分中编织,使用了纬纱,所述纬纱的至少一些呈现的尺寸和/或结构大于用于在所述第一部分中编织的纬纱的尺寸和/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得纬纱的总体尺寸在连续的纬平面中逐渐变化,在纤维结构的所述两个部分之间制造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经平面包含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个相邻经平面的全部经纱。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相邻经平面包括所述第一部分的三个相邻经平面的经纱。
7.—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制造纤维结构的方法,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和纬方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纬方向而变化,同时沿着所述纬方向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所有点处保存相同数量的编织纬纱,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在纬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第二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通过利用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纬平面取得的纬纱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构建至少一个纬平面,而在不改变纬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纬平面的数量减小并且使纬纱层的数量增大。
8.—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制造纤维结构的方法,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和纬方向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纬方向而变化,同时沿着所述纬方向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所有点处保存相同数量的编织纬纱,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在纬方向中的过渡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第一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厚度,通过共用所述第一部分的不同纬平面之间的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个纬平面的纬纱,在不改变纬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纬平面的数量增大并且使纬纱层的数量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为了在所述第二部分中进行编织,使用了经纱,所述经纱的至少一些呈现的尺寸和/或结构大于用于在所述第一部分中编织的经纱的尺寸和/或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使得经纱的总体尺寸在连续的经平面中逐渐变化,在纤维结构的所述两个部分之间制造过渡。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纬平面包含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个相邻纬平面的全部纬纱。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0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两个相邻纬平面包括所述第一部分的三个相邻纬平面的纬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多层三维编织生产的纤维结构,所述纤维结构在垂直于经方向(C)和纬方向(T)的方向上所具有的厚度沿着经方向而变化,同时保存在所述经方向上在所述纤维结构的每个点处编织的经纱的相同数量。在从纤维组织的第一部分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在经方向中的过渡过程中,其中所述纤维组织的第二部分具有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厚度,通过利用从所述第一部分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经平面(P1,P2,…)取得的经纱而在所述第二部分中构建至少一个经平面(P1,…),在不改变经纱数量的情况下使经平面的数量减小并且使经纱层的数量增大。
文档编号D03D25/00GK102227525SQ200980147695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28日
发明者B·当布里纳, D·库佩, E·布永 申请人:斯奈克玛动力部件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