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芯线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芯线供给装置的纺纱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芯线供给装置以及具备芯线供给装置的纺纱机械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在芯线的外周捻绕纤维来制造纺纱的纺纱单元。在这种纺纱单元具备空气纺纱装置和芯线供给装置,其中,空气纺纱装置利用空气的回旋空气来捻绕纤维, 芯线供给装置向空气纺纱装置供给芯线(例如,日本特开平5-302225号公报)。
在芯线供给装置设有芯线送出部,该芯线送出部从卷绕有芯线的芯线筒管拉出芯线来送出该芯线。此外,在芯线供给装置设有张力赋予部,该张力赋予部对从芯线筒管拉出的芯线赋予张力以使该芯线不松弛。因此,现有的芯线送出部要求具有能够从芯线筒管拉出由张力赋予部赋予了张力的芯线的能力。
然而,为了从芯线筒管拉出由张力赋予部赋予了张力的芯线,需要利用芯线送出部对该芯线施加大的拉伸力。因此,在将利用空气的作用从芯线筒管拉出芯线并送出该芯线的吸气装置作为芯线送出部使用的情况下,由于从该吸气装置喷出的气流强而造成供给于空气纺纱装置的纤维束产生错乱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即便是像日本特开平5-302225号公报所示那样具备张力弛缓部(使芯线产生松弛的机构)的芯线供给装置,由于张力弛缓部与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之间配置有张力赋予部(张力器),所以也无法进行大的改善。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芯线的芯线供给装置和具备该芯线送出装置的纺纱机械。
接下来,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方案进行说明。
第一发明涉及芯线供给装置。芯线供给装置具备芯线送出部、张力赋予部和张力弛缓部。芯线送出部送出从芯线筒管被拉出的芯线。张力赋予部在芯线筒管与芯线送出部之间对芯线赋予张力。张力弛缓部在张力赋予部与芯线送出部之间使芯线的张力弛缓。
第二发明涉及第一发明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张力弛缓部具备使芯线的轨道弯曲的可动部件。可动部件通过移动至动作位置使芯线的轨道弯曲后向待机位置移动,来使该芯线的张力弛缓。
第三发明涉及第二发明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可动部件是被支承为能够以设在第一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臂。设在臂的第二端部的接触部通过该臂转动而使芯线弯曲。
第四发明涉及第三发明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芯线供给装置在张力赋予部与芯线送出部之间具备引导部件。引导部件限制芯线的轨道为大致一定。张力弛缓部在张力赋予部与引导部件之间使芯线的张力弛缓。
第五发明涉及从第一至第四发明中任一发明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芯线送出部是利用空气的作用来送出从芯线筒管被拉出的芯线的吸气装置。
第六发明涉及从第一至第五发明中任一发明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张力赋予部由第一引导部、第二引导部和支承轴构成。第一引导部具有多个环状部件。第二引导部具有多个梁部件。支承轴将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支承为能够开闭。张力赋予部是通过梁部件使穿设于环状部件中的芯线的轨道弯曲来赋予张力的存储式张力器。
第七发明涉及具备芯线供给装置的纺纱机械。纺纱机械具备芯线供给装置和空气纺纱装置。芯线供给装置是第一至第六发明中任一发明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空气纺纱装置在芯线供给装置所供给的芯线的外周捻绕纤维。张力弛缓部在空气纺纱装置开始进行纺纱的前一工序使芯线的张力弛缓。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按照第一发明,张力弛缓部能够在张力赋予部与芯线送出部之间使芯线的张力弛缓。因此,芯线送出部能够送出张力已被弛缓的芯线,在送出芯线时芯线不会因由张力赋予部赋予的张力而被切断。由此,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拉出的芯线。
按照第二发明,由于利用可动部件来使芯线的轨道弯曲,所以能够使芯线松弛,使该芯线的张力切实地松弛。由此,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拉出的芯线。
按照第三发明,由于使用了利用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臂来使芯线的轨道弯曲的机构,所以结构简单,且能够切实地使芯线的张力弛缓。由此,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拉出的芯线。
按照第四发明,由于张力弛缓部在张力赋予部与引导部件之间使芯线的张力弛缓,所以芯线的轨道在张力弛缓部与引导部件这两处弯曲而能够加大芯线的松弛量。由此, 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拉出的芯线。
按照第五发明,由于使用了利用空气的作用来吸引芯线的吸气装置,所以能够用小的消耗能来送出芯线。
按照第六发明,由于使用了利用梁部件使穿设于环状部件中的芯线的轨道弯曲来对该芯线赋予张力的存储式张力器,所以能够防止芯线从张力赋予部脱落,对该芯线切实地赋予张力。
根据第七发明,由于在空气纺纱装置开始进行纺纱的前一工序张力弛缓部使芯线的张力弛缓,所以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芯线并向空气纺纱装置供给。由此,纺纱机械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芯线的纺纱。
图I为表示纺纱单元I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为表示设置于纺纱单元I的空气纺纱装置6的图。
图3为表示设置于纺纱单元I的张力稳定装置8的图。
图4为表示设置于纺纱单元I的芯线供给装置10的图。
图5为表示构成芯线供给装置10的芯线送出部13的图。
图6为表示构成芯线供给装置10的张力赋予部11的图。
图7A为表示张力弛缓部12的驱动机构的一例的图、图7B为表示张力弛缓部12 的驱动机构的另一例的图。
图8为表示芯线供给装置10的一动作方式的图。
图9为表示芯线供给装置10的另一动作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I对纺纱单元I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纺纱单元I为从芯线C和纤维束(以下称作“棉条”)制造纺纱Y来作成卷装P的纺纱机械。纺纱单元I主要由沿着棉条F以及纺纱Y的运送方向配置的棉条供给单元4、牵伸装置5、空气纺纱装置6、纱疵检测装置7、张力稳定装置8以及卷绕装置9构成。进而,在纺纱单元1,设有将芯线C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的芯线供给装置10。
棉条供给装置4将作为纺纱Y的原料的棉条F向牵伸装置5供给。棉条供给装置 4主要由棉条壳体41和未图不的导条架构成。蓄留于棉条壳体41中的棉条F被导条架引导而向牵伸装置5供给。
牵伸装置5通过拉深棉条F来使该棉条F的粗细均匀。牵伸装置5由后罗拉对 51、第三罗拉对52、中间罗拉对53和前罗拉对54这四组牵伸罗拉对构成。四组牵伸罗拉对 51、52、53、54沿着棉条F的运送方向配置。
四组牵伸罗拉对51、52、53、54均由下罗拉51A、52A、53A、54A和上罗拉51B、52B、 53B、54B构成。此外,在构成中间罗拉对53的下罗拉53A及上罗拉53B卷绕有由皮或合成橡胶制成的输送带。
下罗拉51A、52A、53A、54A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向相同方向旋转。上罗拉51B、 52B、53B、54B通过下罗拉51A、52A、53A、54A的旋转而从动,向相同方向旋转。此外,各牵伸罗拉对51、52、53、54被设定成,沿着棉条F的运送方向依次转速变快。
通过这样的结构,被牵伸罗拉对51、52、53、54夹住把持的棉条F,每经过各牵伸罗拉对51、52、53、54则运送速度就会增加,在与相邻的牵伸罗拉对之间被拉伸。这样,牵伸装置5通过拉伸棉条F能够使该棉条F的粗细均匀。
空气纺纱装置6通过将构成棉条F的各纤维在芯线C的外周进行捻绕来制造纺纱 Y。如图2所示,空气纺纱装置6主要由纤维导向器61、心轴(spindle)62、喷嘴组63构成。 其中,图2中所示的黑箭头表示芯线C、棉条F以及纺纱Y的运送方向。图2中表示的白箭头表示所供给的空气的流动方向。
纤维导向器61为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部件。纤维导向器61将由芯线供给装置10供给的芯线C以及由牵伸装置5拉伸过的棉条F向纺纱室SC引导。具体而言,纤维导向器61利用通向纺纱室SC的纤维导入路61g向该纺纱室SC内引导芯线C和棉条F。 此外,在纤维导向器61以向纺纱室SC的内部突出的方式设有针6In,芯线C和棉条F沿着该针6 In而被引导。
心轴62为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部件。心轴62将在纺纱室SC中在芯线C的外周捻绕纤维来制造的纺纱Y向纱疵检测装置7引导。具体而言,心轴62利用通向纺纱室 SC的纤维通过路62s向配置于运送方向下游侧的纱疵检测装置7引导纺纱Y。
喷嘴组63为构成纺纱室SC的一部分的部件。喷嘴组63将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压缩后送过来的空气向纺纱室SC引导。具体而言,喷嘴组63利用通向纺纱室SC的空气孔63a向该纺纱室SC内引导空气。其中,设置于喷嘴组63的各空气孔63a由于以从各空气孔63a喷出的空气以纺纱室SC的中心轴为中心向相互相同的方向流动的方式与纺纱室 SC连通,所以在该纺纱室SC的内部产生空气的回旋气流(参照图2中的白箭头)。
在此,对纺纱室SC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纺纱室SC为由纤维导向器61、心轴62 以及喷嘴组63围成的空间。详细而言,纺纱室SC为由相对于设在喷嘴组63的近似圆锥形状的贯通孔63p、从一方插入的近似圆锥形状的心轴62和安装在另一方的纤维导向器61围成的空间。
纺纱室SC被划分为在纤维导向器61与心轴62之间构成的空间SCI、和在心轴62 和喷嘴组63之间构成的空间SC2。在空间SCl中,构成棉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因回旋气流而反转(参照图2中双点划线)。此外,在空间SC2中,被反转的各纤维的后端部因回旋气流而回旋(参照图2中双点划线)。
通过这样的结构,沿着针61n被引导的芯线C和棉条F,通过构成该棉条F的各纤维的后端部进行回旋,而依次卷绕到芯线C的外周。这样,空气纺纱装置6能够利用空气的回旋气流来在芯线C的外周捻绕纤维,制造纺纱Y。
其中,空气纺纱装置6也可以是不在纤维导向器61设有针61n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纤维导向器61利用该纤维导向器61的下游端的边缘来实现针61n的功能。即便是在纤维导向器61没有设置针61n的结构,本发明的目的以及效果上也没有差异,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此外,纤维导向器61和喷嘴组63也可以形成一体。
纱疵检测装置7对纺纱Y上产生的疵点部进行检测。纱疵检测装置7主要由未图不的光源部、未图不的受光部、未图不的外壳构成。
光源部为通过沿正向施加电压而发光的半导体元件、即发光二极管。光源部配置成能够将来自该光源部的光照向纺纱Y。
受光部为能够利用光信号来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元件、即光敏晶体管。受光部配置成能够接受由光源部照射的光。
外壳为将光源部以及受光部保持于规定位置的部件。在外壳设有供纺纱Y通过的纱线通道。外壳以光源部以及受光部隔着纺纱Y对置的方式保持该光源部以及受光部。
通过这样的结构,受光部所接受的光量为在从光源部向纺纱Y照射的光中减去被纺纱Y遮挡的光量的值。这样,纱疵检测装置7能够测定根据纱线粗细变化的受光量,能够检测出在纺纱Y上产生的疵点部。
其中,纱疵检测装置7所能检测出的疵点部,除了纺纱Y的一部分过粗或过细的异常之外,还包含聚丙烯等异物混入纺纱Y的情况。此外,纱疵检测装置7,除了上述那样的光学式传感器之外,还可采用静电电容式传感器。
张力稳定装置8使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适度保持并稳定。如图3所示,张力稳定装置8主要由罗拉81、动力部82以及解舒部件83构成。其中,图3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纺纱 Y的运送方向。
罗拉81为从空气纺纱装置6拉出纺纱Y并卷绕该纺纱Y的近似圆筒形状的旋转体。罗拉81安装于动力部82的旋转轴82a且通过该动力部82而旋转。另外,从空气纺纱装置6拉出的纺纱Y被卷绕到该罗拉81的外周面。
动力部82为通过被供给电力而进行驱动的电动马达。动力部82使罗拉81旋转, 且使该罗拉81的转速以规定的值维持不变。由此,能够将卷绕于罗拉81的纺纱Y的卷绕速度保持一定。
解舒部件83为,通过与罗拉81 —体旋转或独立于罗拉81旋转来对所卷绕的纺纱线Y的解舒进行辅助的生头部件。解舒部件83的一端部安装于罗拉81的旋转轴84。解舒部件83的另一端部形成为朝向罗拉81的外周面弯曲。另外,解舒部件83能够通过在弯曲的部位挂住纺纱Y来从罗拉81解舒该纺纱Y。其中,在安装有解舒部件83的旋转轴84的基部,配置有产生抵抗解舒部件83的旋转的抵抗力的永久磁铁。
通过这样的结构,解舒部件83在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低而被上述的抵抗力打败的情况下,与罗拉81成为一体而旋转。另一方面,解舒部件83在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高而战胜上述抵抗力的情况下,独立于罗拉81而旋转。这样,张力稳定装置8根据施加于纺纱Y 的张力能够使解舒部件83与罗拉81 —体旋转或独立于罗拉81旋转,能够调节该纺纱Y的解舒速度。这样,张力稳定装置8使施加于纺纱Y的张力适度保持并稳定。
其中,如上所述,张力稳定装置8具有从空气纺纱装置6拉出纺纱Y的作用。但是, 例如也可以在空气纺纱装置6的下游侧配置输出罗拉及夹持罗拉,并利用该输出罗拉及夹持罗拉来拉出纺纱Y。并且,还可以为在输出罗拉及夹持罗拉的下游侧配置张力稳定装置8 并卷绕纺纱Y来蓄留的结构。或者,还可以为省略张力稳定装置8,而利用卷绕装置9来拉出纺纱Y的结构。
卷绕装置9通过卷绕纺纱Y来作成近似圆筒形状(筒子形状)的卷装P。卷绕装置9主要由驱动罗拉91和未图示的摇架构成。摇架将卷绕管92保持成自如旋转。
驱动罗拉91为通过旋转而使卷绕管92及卷装P从动旋转的旋转体。驱动罗拉91 根据卷装P的外径变化来调节转速,将该卷装P的周速度维持一定。由此,能够将卷绕于卷绕管92的纺纱Y的卷绕速度保持一定。
卷绕管92为通过旋转而卷绕纺纱Y的近似圆筒形状的旋转体。卷绕管92利用在与该卷绕管92或者卷装P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驱动罗拉91而被从动旋转。其中, 卷绕装置9由于利用未图示的横动装置使纺纱Y横动,所以防止了卷装P上的纺纱Y的偏离。
通过这样的结构,使引向卷绕管92的纺纱Y,无偏离地卷绕于该卷绕管92的外周面。这样,卷绕装置9能够作成近似圆筒形状(筒子形状)的卷装P。其中,卷绕装置9除了图I所示那样的近似圆筒形状(筒子形状)的卷装P之外,例如还作成近似圆锥形状(锥形状)的卷装P。
接下来,使用图I及图4,对芯线供给装置1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芯线供给装置10将芯线C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详细而言,芯线供给装置10经由构成牵伸装置5的前罗拉对54将芯线C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芯线供给装置10主要由沿着芯线C的运送方向配置的张力赋予部11、张力弛缓部12以及芯线送出部13构成。其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10使用存储式张力器(storage tensor) 11来作为张力赋予部11。此外,使用吸气装置13来作为芯线送出部13。
吸气装置13送出从芯线筒管15拉出的芯线C。其中,芯线筒管15由未图示的筒管保持器所保持。如图5所示,吸气装置13主要由对芯线C进行引导的喷嘴部件131、和供芯线C通过的圆筒部件132构成。
构成吸气装置13的喷嘴部件131被固定成该喷嘴部件131的前端部插入圆管部件132的内部的状态。构成吸气装置13的圆管部件132被固定成与空气室133连通的状态。因此,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供给到空气室133的空气,从喷嘴部件131的前端部与圆管部件132的间隙流入该圆管部件132内,形成朝向一个方向的空气流(参照图5中箭头)。 这样,吸气装置13利用沿着圆管部件132流动的空气的作用来对芯线C施加拉伸力。这样,由于在本芯线供给装置10使用了利用空气的作用来吸引芯线C的吸气装置 13,所以能够用小的消耗能送出芯线C。对于制作芯线C的松弛部分的张力弛缓部12在后文中说明。日本特开平5-302225号公报所记载的芯线供给装置(芯线的送出装置),在很难由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进行吸引的直径小的芯线、或解舒性差的芯线筒管(芯线卷装) 的芯线的情况下,提高向该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供给的空气的压力。然而,如果提高向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供给的空气的压力,则会由于从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排出的空气,使对通过设在该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附近的牵伸装置被拉伸的棉条造成错乱。最差的情况下,造成棉条被吹飞,纺纱单元中断卷装的作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10,即便是直径小的芯线C或解舒性差的芯线筒管15的芯线C,都能切实地送出该芯线 C,并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存储式张力器11对从芯线筒管15拉出的芯线C赋予规定的张力以使该芯线C不产生松弛。也就是说,存储式张力器11使被吸气装置13拉伸的芯线C的轨道弯曲来产生抵抗力,从而对该芯线C施加张力。存储式张力器11配置在芯线筒管15与吸气装置13之间。如图6所示,存储式张力器11主要包括设有多个环状部件Illa的第一引导部111、设有多个梁部件11 的第二引导部112以及将第一引导部111和第二引导部112支承为能够开闭的支承轴113。构成存储式张力器11的第一引导部111和第二引导部112构成为,第一引导部 111的环状部件Illa和第二引导部112的梁部件11 交替配置。此外,第一引导部111 和第二引导部112构成为以支承轴113为中心向相互接近或分离的方向自如开闭(参照图 6中箭头)。因此,穿设于第一引导部111的环状部件Illa的芯线C,其轨道因第二引导部 112的梁部件11 而弯曲。这样,存储式张力器11能够调节对芯线C赋予的张力。这样,由于在本芯线供给装置10中,使用了利用梁部件11 使穿设在环状部件 Illa的芯线C的轨道弯曲来对该芯线C赋予张力的存储式张力器11,所以防止了芯线C从张力赋予部11 (存储式张力器11)脱落,能够切实地对该芯线C赋予张力。其中,存储式张力器11不需要动力源。因此,通过使用存储式张力器11来作为张力赋予部11,纺纱单元1能够实现消耗能的削减和结构的简化。张力弛缓部12为了利用吸气装置13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15拉出的芯线C,使该芯线C的张力弛缓。张力弛缓部12配置在存储式张力器11与吸气装置13之间。如图 7A以及图7B所示,张力弛缓部12主要由使芯线C轨道弯曲的可动部件121构成。在本芯线供给装置12中,可动部件121是被支承为能够以设在一端侧的旋转轴SH为中心转动的臂 121。如图7A所示,臂121构成为能够通过气动致动器122而自如转动。气动致动器 122利用供给到气缸12 的空气的压力来使活塞112b滑动。这样,气动致动器122使臂 121转动。
具体而言,在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向气缸12 供给空气时,活塞122b因气缸 12 内的空气的压力而向拉伸方向滑动(图7A中黑箭头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活塞122b 经由杆122c按压臂121,使该臂121移动至动作位置(参照图8)。另一方面,在从空气供给源停止向气缸12 的空气的供给时,活塞122b因弹簧的作用力而向收缩方向滑动(图 7A中白箭头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活塞122b经由杆122c拽拉臂121,使该臂121移动至待机位置(参照图9)。通过这样的结构,张力弛缓部12使臂121移动至动作位置而使芯线C的轨道弯曲之后,使该臂121移动至待机位置,由此能够使芯线C松弛,使该芯线C的张力弛缓。此外,如图7B所示,还可将臂121构成为利用电动马达123自如转动。在从未图示的电力供给源向正方向供给电力时,电动马达123的旋转轴123a向正方向旋转(参照图 7B中黑箭头)。在这种情况下,旋转轴123a经由齿轮12 使臂121移动至动作位置(参照图8)。另一方面,在从电力供给源向反方向供给电力时,电动马达123的旋转轴123a向反方向旋转(参照图7B中白箭头)。在这种情况下,旋转轴123a经由齿轮12 使臂121 移动至待机位置(参照图9)。通过这样的结构,张力弛缓部12使臂121移动至动作位置而使芯线C的轨道弯曲之后,使该臂121移动至待机位置,由此能够使芯线C松弛,使该芯线 C的张力弛缓。这样,由于本芯线供给装置10利用可动部件121来使芯线C的轨道弯曲,所以能够使芯线C松弛,使该芯线C的张力切实地弛缓。在本芯线供给装置10中,由于使用了利用被支承为能够转动的臂121的接触部121a,来使芯线C的轨道弯曲的机构,所以结构简单,且能够切实地使芯线C的张力弛缓。由此,能够利用吸气装置13 (芯线送出部13)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15拉出的芯线C。在日本特开平5-302225号公报所记载的芯线供给装置(芯线的送出装置)中,使芯线松弛的机构,在芯线筒管(芯线卷装)与张力赋予部(张力器)之间使芯线松弛。因此,在使芯线产生松弛之后,芯线送出部(吸气装置)吸引芯线之前需要解除由张力赋予部 (张力器)进行的张力赋予状态,因而需要设置用于此的特殊的机构。但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10中,张力弛缓部12由于使存储式张力器11的下游侧的芯线C的张力弛缓,所以能够省略用于解除由该存储式张力器11进行的张力赋予状态的特殊的机构。其中,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10中,在存储式张力器11与吸气装置 13之间设有引导部件14。引导部件14为设有芯线C的通道的环状部件,且该芯线C的轨道限制为大致一定。张力弛缓部12在存储式张力器11与引导部件14之间使芯线C的张力弛缓。通过这样的结构,架设在存储式张力器11与吸气装置13之间的芯线C,在臂121 移动到了动作位置时,在该臂121的接触部121a和引导部件14这两个部位进行弯曲(参照图8中A点、ΒΑ)。这样,本芯线供给装置10由于张力弛缓部12在存储式张力器11 (张力赋予部11) 与引导部件14之间使芯线C的张力弛缓,所以芯线C的轨道在臂121的接触部121a和引导部件14这两个部位弯曲而能够加大该芯线C的松弛量。由此,能够利用吸气装置13 (芯线送出部13)切实地送出从芯线筒管15拉出的芯线C。其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芯线供给装置10使用存储式张力器11来作为张力赋予部11,但也可以使用夹住并把持芯线C来赋予张力的盘式张力器。此外,本芯线供给装置 10使用臂121来作为张力弛缓部12的可动部件121,但也可以使用使芯线C的轨道弯曲的机械机构。进而,本芯线供给装置10使用吸气装置13来作为芯线送出部13,但只要是能够送出芯线C的结构,其他结构均可。芯线筒管15被配置的方向,不限于图1所示的方向,也可以配置成使芯线筒管15 的解舒侧端部朝向纺纱单元1的正面,或者还可以配置成使芯线筒管15的解舒侧端部的相反侧朝向纺纱单元1的正面。接下来,使用图8及图9,对芯线供给装置10的动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此,对中断纺纱Y的制造时及再次开始纺纱Y的制造时的芯线供给装置10 的动作方式进行说明。纺纱单元1在纱疵检测装置7发现了纺纱Y的疵点部的情况下,利用未图示的切断器切断该纺纱Y。此时,芯线供给装置10利用构成该芯线供给装置10的夹子16夹住并把持芯线C,并且利用切断器17切断该芯线C。其中,作为纺纱单元1不使用未图示的切断器来切断纺纱Y的方法,也可以在使卷绕装置9的卷绕动作继续进行的状态下使牵伸装置5的驱动停止。此外,还可以停止向空气纺纱装置6的空气供给来停止纺纱。构成芯线供给装置10的夹子16及切断器17,配置在比吸气装置13更靠芯线C的运送方向的下游侧。因此,芯线筒管15侧的芯线C在该芯线C的端部被吸气装置13引导的状态下停止。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张力赋予部11对芯线C赋予张力,所以芯线C不会从芯线筒管15被拉出。之后,在再次开始纺纱Y的制造时,芯线供给装置10需要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芯线C。此时,如图8以及图9所示,张力弛缓部12使臂121转动来使芯线C松弛。也就是说,张力弛缓部12在空气纺纱装置6开始进行纺纱的前一工序使芯线C松弛。张力弛缓部12所作成的芯线C的松弛长度,至少具有从夹子16到前罗拉对M的距离。由此,在由空气纺纱装置6进行的纺纱开始时,芯线供给装置10能够将芯线C切实地送出至前罗拉M。在张力弛缓部12使芯线C松弛之后,纺纱单元1使牵伸装置5驱动。此外,纺纱单元1从未图示的空气供给源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空气来设为纺纱可能状态。芯线供给装置10放开夹子16所夹住把持的芯线C,并向吸气装置13供给空气。由此,吸气装置13能够拽拉芯线C的松弛部分而将该芯线C的端部向前罗拉M 送出。通过前罗拉M的旋转而被送出的芯线C,与棉条F —起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纺纱 Y的制造再次开始。这样,本纺纱单元1由于在空气纺纱装置6开始进行纺纱的前一工序张力弛缓部 12使芯线C的张力弛缓,所以能够利用吸气装置13 (芯线送出部13)切实地送出芯线C并向空气纺纱装置6供给。由此,本纺纱单元1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芯线C的纺纱Y。在由空气纺纱装置6进行的纺纱Y的制造再次开始时,未图示的接头台车所具备的上纱引导部件待机在空气纺纱装置6的下游侧。上纱引导部件补充纺纱Y并引导至接头台车所具备的接头装置。与此同时或前后,接头台车所具备的下纱引导部件补充卷装P侧的纺纱Y的纱头,并引导至接头装置。接头装置对空气纺纱装置6侧的纺纱Y和卷装P侧的纺纱Y进行接头。在接头动作完成之后,纺纱单元1再次开始卷装P的卷绕。
其中,在本纺纱单元1中,空气纺纱装置6开始进行纺纱的前一工序,是指一个卷装P的卷绕动作中断之后的由空气纺纱装置6进行的纺纱的开始之前。但是,在卷绕动作的中断中,除了由纱疵检测装置6的检测结果引起的中断以外,还包含由牵伸装置5、空气纺纱装置6、卷绕装置9引起的中断。此外,还包含纺纱单元1开始进行新的卷装P的卷绕动作的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芯线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芯线送出部,该芯线送出部送出从芯线筒管被拉出的芯线;张力赋予部,该张力赋予部在上述芯线筒管与上述芯线送出部之间对上述芯线赋予张力;以及张力弛缓部,该张力弛缓部在上述张力赋予部与上述芯线送出部之间使上述芯线的张力弛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张力弛缓部具备使上述芯线的轨道弯曲的可动部件,在上述可动部件移动到使上述芯线的轨道弯曲的动作位置之后,通过使该可动部件向待机位置移动来使该芯线的张力弛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部件是被支承为能够以设在第一端部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臂,设在上述臂的第二端部的接触部通过该臂进行转动而使上述芯线的轨道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张力赋予部与上述芯线送出部之间,还具备将上述芯线的轨道限制为大致一定的引导部件,上述张力弛缓部在上述张力赋予部与上述引导部件之间使上述芯线的张力弛缓。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芯线送出部是利用空气的作用来送出从上述芯线筒管被拉出的上述芯线的吸气>J-U装直。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张力赋予部具备具有多个环状部件的第一引导部;具有多个梁部件的第二引导部;以及将上述第一引导部和上述第二引导部支承为能够开闭的支承轴,上述张力赋予部是通过上述梁部件使穿设于上述环状部件中的上述芯线的轨道弯曲来赋予张力的存储式张力器。
7.一种纺纱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芯线供给装置;以及在上述芯线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上述芯线的外周捻绕纤维的空气纺纱装置,上述张力弛缓部在上述空气纺纱装置开始进行纺纱的前一工序使上述芯线的张力弛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利用芯线送出部切实地送出芯线的芯线供给装置和具备该芯线供给装置的纺纱机械。本发明的芯线供给装置具备送出从芯线筒管(15)拉出的芯线(C)的芯线送出部(13)、在上述芯线筒管(15)与上述芯线送出部(13)之间对上述芯线(C)赋予张力的张力赋予部(11)、以及在上述张力赋予部(11)与上述芯线送出部(13)之间使上述芯线(C)的张力弛缓的张力弛缓部(12)。
文档编号D01H4/00GK102534878SQ20111041242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0日
发明者山本厚志, 秋元理宏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