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梭织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941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梭织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ー种梭织织造机台(weaving machines),且特别是有关于ー种能够织造出立体梭织织物(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的梭织织造机台以及立体梭织织物。
背景技术
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纺织产业面临了强大的竞争与转型压力,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并整合传统纺织技术,进行高附加价值的新产品开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人们对于纺织用品除了要求美观外,还要求各种舒适与防护的机能。基于这种趋势,具有多功能的机能性织物已成为纺织产业中的热门产品。在现有技术中,已有多种不同具有立体结构的织物制造方法相继被提出。以立体织物在救生防护纺织品、船舶(如汽艇、游艇)、缓冲防护纺织品、充气式防护材料等方面的应用为例,立体织物中表层织物之间的间距(gap)通常会被要求至少需大于I公分,且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立体织物中表层织物之间的间距也会有所不同(通常是介于数公分之间)。然而,在现有的织造技术中,若要制作出高间距的立体织物,多半会采用割绒织机(velvet weaving machines)。即便是使用割绒织机,所织造出的立体织物之间距约为20公分左右。很明显地,间距大于20公分的立体织物无法用现有的割绒织机进行织造。因此,如何织造出间距大于20公分的立体织物以符合不同应用之需求,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梭织织造机台,其可在不大幅増加成本的情况下制造出具有高间距的立体梭织织物。本发明另提供ー种立体梭织织物,其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公分。本发明提出一种梭织织造机台,其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立体梭织织物包括ニ层表层织物(surface fabrics)以及多条连接于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inter-yarns)。梭织织造机台包括一经纱传送机构(warp let-off mechanism)、多片综框(heald frames)、一投讳机构(picking mechanism)、一打讳机构(beating-upmechanism)、一提纱机构(yarn raising mechanism)以及一卷取机构(take-upmechanism)。经纱传送机构包括至少ニ个织轴(warp beams),其中经纱传送机构适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各片综框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heald wires),而各条综丝具有ー综眼(heald eye)以供经纱穿过,且综框适于带动经纱分成ニ层经纱层,以于此ニ层经纱层之间形成ー开ロ(shed)。投纬机构适于传送ー纬纱,以使纬纱穿过ニ层经纱层之间的开ロ。打纬机构适于推动纬纱,以使纬纱与经纱交织形成ニ层表层织物,其中综框位于经纱传送机构与打纬机构之间。提纱机构适于穿过开ロ,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卷取机构适于调整并控制立体梭织织物的纬向密度。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经纱传送机构具有至少ニ个对应于织轴的后梁结构(back rest)。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后梁结构包括一第一后梁结构以及一第二后梁结构。第一后梁结构适于提供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而第二后梁结构适于提供其余的经纱,且第一后梁结构为一积极式送纱游动后梁结构(movable active back rest)。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提纱机构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时,积极式送纱游动后梁结构系往综框的方向移动。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提纱机构适于往开ロ的上方移动,以将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向上提拉。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打纬机构位于综框与卷取机构之间。此外,提纱机构适于在开口内部往卷取机构的方向移动,以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本发明另提供ー种立体梭织织物,其包括ニ层表层织物以及多条连接于所述ニ层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其中所述ニ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公分。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ニ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50公分。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之ニ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100公分。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前述ニ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0公分。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梭织织造机台的侧视示意图;图IB为图IA中提纱机构伸入开ロ以提拉经纱的示意图;图2A至图2D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织造流程示意图;图3A至图3D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织造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梭织织造机台;110:经纱传送机构;
110A、110B:织轴;112:后梁结构;
112A:第一后梁结构;112B:第二后梁结构;
120:综框;122:综丝;
130:投纬机构;140:打纬机构;
142:钢筘;150:提纱机构;
152:传动单元;154:提拉单元;
160:卷取机构;T:立体梭织织物;
Fl、F2:表层织物;I:间隔纱线;
A:开ロ;Y:经纱;
Yl、Y2:经纱层;G:间距。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A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梭织织造机台的侧视示意图。请參照图1A,本实施例梭织织造机台100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T,此立体梭织织物T包括ニ层表层织物Fl、F2以及多条连接于表层织物Fl、F2之间的间隔纱线I。如图I所示,梭织织造机台100包括一经纱传送机构110、多片综框120、ー投纬机构130、一打纬机构140、ー提纱机构150以及ー卷取机构160。经纱传送机构110包括至少ニ个织轴110A、110B,其中经纱传送机构110适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Y。各片综框120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122,而各条综丝122具有综眼(未绘示)以供经纱Y穿过,且综框120适于带动经纱Y分成ニ层经纱层Y1、Y2,以于此ニ层经纱层Yl、Y2之间形成ー开ロ A。投纬机构130适于传送一纬纱,以使纬纱穿过ニ层经纱层Yl、Y2之间的开ロ A。打纬机构140 (例如钢筘142)适于推动纬纱,以使纬纱与经纱Y交织形成ニ层表层织物Fl、F2,其中综框120位于经纱传送机构110与打纬机构140之间。提纱机构150适于穿过开ロ A,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经纱Y。卷取机构160适于调整并控制立体梭织织物T的纬向密度。此外,打纬机构140位于综框120与卷取机构16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经纱传送机构110具有至少ニ个后梁结构112。详言之,经纱传送机构110具有对应于织轴110A、IIOB的第一后梁结构112A与第二后梁结构112B,其中第一后梁结构112A适于提供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经纱Y,而第二后梁结构112B适于提供其余的经纱Y。此处,第二后梁结构112B所提供的经纱Y是用以织造表层织物F1、F2的经纱Y。为了与提纱机构150的动作配合,本实施例第一后梁结构112A可设计为一积极式 送纱游动后梁结构(movable active back rest),当提纱机构150提拉用以作为间_纱线I的经纱Y时,第一后梁结构112A(即积极式送纱游动后梁结构)便会同步地往靠近综框120的方向移动,以避免提纱机构150的提拉动作造成部分经纱Y被拉断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后梁结构112A例如是由可移动的滚轮(movable roller)所构成,而第二后梁结构112B例如是由滚轮所构成,经纱Y系通过前述之滚轮的转动而被传送。
为了控制立体梭织织物T中表层织物Fl、F2之间的最大间距G,本实施例可通过控制间隔纱线I的长度来达成。详言之,间隔纱线I的长度与提纱机构150的提拉幅度有关,在本实施例中,提纱机构150的提拉幅度例如是介于10公分至100公分之间。当然,提纱机构150的提拉幅度以可以采用其他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提拉的方向,以避免提纱机构150在提拉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如此ー来,通过选择不同的提拉幅度,本实施例可轻易地一次织造出具有高间距G的立体梭织织物T。承上述,本实施例立体梭织织物T包括ニ层表层织物Fl、F2以及多条连接于表层织物F1、F2之间的间隔纱线I,其中表层织物F1、F2之间的最大间距G大于20公分。在本实施例中,ニ层表层织物Fl、F2之间的最大间距G例如是大于50公分。在其他实施例中,ニ层表层织物Fl、F2之间的最大间距G例如是大于100公分,或是大于200公分。值得注意的是,提纱机构150的提拉幅度约为最大间距G的二分之一。在本申请案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提纱机构150适于往开ロ A的上方移动,以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部分经纱Y向上提拉,如图2A至图2D所示。然而,本申请案并不限制提 纱机构150的提拉方向与提拉幅度。举例而言,在本申请案另一可行的实施例中,提纱机构150适于在开ロ A内部往卷取机构160的方向移动,以提拉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部分经纱Y,如图3A至图3D所示。图IB为图IA中提纱机构伸入开ロ以提拉经纱的示意图。请參照图1B,本实施例提纱机构150包括一传动单元152以及一与该传动单元152连接提拉单元154。详言之,提拉单元154适于从开ロ A的两侧伸入ニ层经纱层Yl、Y2之间的开ロ A中,而传动单元152适于带动提拉単元154往开ロ A的上方移动,或是在开ロ A内部往卷取机构160的方向移动。然而,本申请案不限制提纱机构150必须是如图IB的机构设计,其他能够达成相似或相同目的机构设计亦应属于本申请案所欲涵盖的范畴。图2A至图2D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织造流程示意图。请參照图2A,首先,进行一般的织造流程(包含送经动作、开ロ动作、投纬动作、打纬动作、卷取动作等)以织造出表层织物 F1、F2。接着请參照图2B与图2C,令织轴IlOB所提供的经纱Y处于开ロ A下方,并令织轴IlOA所提供的经纱Y处于开ロ A上方。此时,提纱机构150从开ロ A的两侧伸入ニ层经纱层开ロ A中,并且往开ロ A的上方移动以提拉开ロ A上方的经纱Y。本实施例中,提纱机构150对于经纱Y的提拉幅度可根据所欲达成的间距而作适当的计算与调整。在完成经纱Y的提拉动作之后,令提纱机构150从开ロ A的两侧退出,此时,具有特定长度的间隔纱线I (请參照图2D)便可被自然地放置于织物表层(Fl)上。接着请參照图2D,在完成经纱Y的提拉动作之后,接着进行后续的织造流程(包含送经动作、开ロ动作、投纬动作、打纬动作、卷取动作等)。值得注意的是,经纱Y的提拉次数或频率可根据实际需求而作适当的更动。图3A至图3D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织造流程示意图。请參照图3A至图3D,本实施例织造流程与图2A至图2D中的织造流程类似,为二者主要差异之处在于提纱机构150从开ロ A的两侧伸入ニ层经纱层开ロ A中,并且在开ロ A内部往卷取机构160的方向移动,以提拉用以作为间隔纱线I的部分经纱Y。本申请案梭织织造机台可以在不大幅増加制造成本的情况下,织造出具有高间距的立体梭织织物。此外,本申请案所织造出的立体梭织织物的间距可以轻易地超过20公分。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參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 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立体梭织织物,包括 二层表层织物;以及, 多条间隔纱线,连接于各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其中各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公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梭织织物,其中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50公分。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梭织织物,其中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100公分。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立体梭织织物,其中所述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最大间距大于200公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梭织织造机台以及立体梭织织物,适于织造一立体梭织织物,立体梭织织物包括二层表层织物与多条连接于二层表层织物之间的间隔纱线。梭织织造机台包括经纱传送机构、多片综框、投纬机构、打纬机构、提纱机构与卷取机构。经纱传送机构包括至少二个织轴,其中经纱传送机构适于供应并传送多条经纱。各片综框分别持撑着多条垂直的综丝,而各条综丝具有一综眼以供经纱穿过,且综框适于带动经纱分成二层经纱层,以在此二层经纱层之间形成一开口。投纬机构适于传送一纬纱,以使纬纱穿过二层经纱层之间的开口。提纱机构适于穿过开口,并提拉部分用以作为间隔纱线的经纱。
文档编号D03D25/00GK102660828SQ20121006999
公开日2012年9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7日
发明者张力云, 施阳平, 邓永顺, 郑芬岚 申请人: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