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370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用横机编织向主要在一方的针床编织的一侧针织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针床编织的另一侧针织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备通过该编织方法得到的起口部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使用横机形成起口部,形成从该起口部分岔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该起口部一般通过向横机的前针床的织针和后针床的织针交替地架设针织纱而形成。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在前后交替地架设针织纱时,在各织针上形 成扭转线圈,由此形成为绷紧的起口部。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42034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编织图8所示的裙子(针织物)100时,有时从其一方的侧端起口而在另一方的侧端编织结束。该情况下,首先形成起口部101,编织从该起口部101分岔的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并且,在裙子100的成为另一个侧端的位置,通过压圈处理将前侧针织物部20F和后侧针织物部20B接合,形成为裙子100的编织结束部102。在此处,上述起口部通过向前后的针床交替地供给针织纱而形成,因此相比接续起口部而形成的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伸缩性优良。相对于此,编织结束部102的压圈处理中形成重叠线圈,该重叠线圈约束针织物的伸展,因此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具有比起口部101的伸缩性差的倾向。在校正上述起口部101和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的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考虑利用能够提高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缩性的编织方法、或能够抑制起口部101的伸缩性的编织方法。但是,后者的编织方法在目前并未充分探讨。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用于编织适度抑制了伸缩性的起口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具有应用该方法编织的起口部的针织物。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涉及用于使用横机编织向主要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一侧针织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另一侧针织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该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设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口部的方向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通过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 I形成所述起口部。[工序α]…在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
[工序β]···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工序Y]···在所述工序β之后,使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另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另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工序δ]…在相比在所述工序Υ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上述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使用图I (A) (D)简单说明工序α、β的具体的步骤。图I中的短线表示一方的针床的织针I 3。此外,工序Y、δ的步骤与工序α、β的步骤相同,因此省略说明。首先,如图I (A)所示在一方的针床的织针I上钩挂一侧线圈11。使该一侧线圈 11向形成方向RS侧的织针2 (不限于织针2)移动(参照图I (B)),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参照图1(C))。该一系列的编织是工序α。接着,在相比在图I (C)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侧的空针(该图中,通过在工序α中使既有的一侧线圈11移动而得到的空针(织针I))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参照图I (D))。该编织为工序β。在此处,在工序α中新形成的一侧线圈11和第一放针线圈13 (图I中未示出的另一侧线圈、另一侧放针线圈也同样)与图I (D)不同,可以是从纸面进深侧向近前侧拉出的线圈,也可以是扭转后的线圈。另外,在工序α中形成的一侧线圈11和在工序β中形成的第一放针线圈13可以在使给纱构件向形成方向RS移动的期间形成,也可以在使给纱构件向其相反方向移动的期间形成。而且,从工序α的一侧线圈11与一侧放针线圈13之间的针织纱的连接并未特别限定。但是,通过适宜地选择它们,能够提高制成的针织物的美观。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具备下述工序α ’和工序Y ’。[工序α’]…在第η次的工序α和工序β之间、或第η次的工序β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追加线圈。[工序Y’]…在第η次的工序Y和工序δ之间、或第η次的工序δ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δ中形成的另一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另一侧追加线圈。此外,不言自明,η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数。关于上述工序α’使用图I (E) (G)简单地进行说明(虽然省略了说明,但工序Y'与工序α’同样地进行)。首先,从图I (D)的状态开始进行第2次的工序α。具体而言,使一侧线圈11向形成方向RS侧移动(图1(E)),形成移动后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 (图I (F))。接着,作为工序α’,形成在第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侧放针线圈13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追加线圈17 (图I (G))。最后,作为第2次的工序β,在通过图I (E)中的一侧线圈11的移动形成的空针(织针2)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 (图I (H))。此外,该工序α’也可以在第2次的工序β之后进行。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所述工序α (工序Y)中形成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时,使向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构件移动直至通过所述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位置,由此形成为从所述给纱构件延伸的针织纱横穿所述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状态。并且,优选,然后,使所述给纱构件反转,从所述针织纱横穿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一侧的相反侧向该横穿一侧拉出所述针织纱,由此形成新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本发明针织物涉及如下的针织物,其具备起口部和从该起口部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分岔的一侧针织物部及另一侧针织物部,使用横机编织成,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起口部由单根针织纱或拉齐的多根针织纱连续地编织成的多个单元构成。各单元包括相对于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倾斜的一侧线圈、在一侧线圈之后编织且相比一侧线圈在一侧线圈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一侧放针线圈、在一侧放针线圈之后编织且相对于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倾斜的另一侧线圈、在另一侧线圈之后编织且相比另一侧线圈在另一侧线圈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另一侧放针线圈。另外,第η个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相对于第η-I个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形成。而且,在一侧放针线圈(另一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形成一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此外,不言自明,η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数。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一方式,优选,各单元还具备在一侧放针线圈和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之间形成的一侧追加线圈、在另一侧放针线圈和另一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之间形成的另一侧追加线圈。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具备具有相比现有技术被抑制的伸缩性的起口部的本发明针织物。该起口部的伸缩性适度地被抑制是因为,构成该起口部的单元的一侧线圈、一侧放针线圈、另一侧线圈、及另一侧放针线圈按照规定的顺序形成,相互适度地约束彼此的移动。另外,通过各线圈和放针线圈按照规定的顺序形成,横跨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之间的过渡纱可看作线圈那样,因此起口部的美观良好。而且,通过过渡纱在起口部上难以开孔。根据形成一侧放针线圈(另一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追加线圈(另一侧追加线圈)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形成与简单地形成一侧放针线圈和另一侧放针线圈的情况相比绷紧了的起口部。这是因为,通过形成追加线圈,各线圈的移动进一步被约束,一侧针织物部和另一侧针织物部之间难以扩大。根据向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上横穿针织纱后编织该既有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以卷绕于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的方式配置针织纱。卷绕的针织纱使一侧线圈(另一侧线圈)向针织物的内侧半旋转,难以从针织物的外侧看到。此外,若即使在不采用本构成而将一侧线圈和另一侧线圈配置在针织物的外侧的情况下,以能够将这些一侧线圈和另一侧线圈看作针织物的设计的方式调整针织物的整体的设计,则一侧线圈和另一侧线圈也不会损害针织物的美观。


图I中,(A) (B)是说明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概念的说明图,(E) (G)是说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2是实施方式I中编织的裙子(针织物)的编织工序图。图3是接续图2的实施方式I所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工序图。图4是接续图3的实施方式I所记载的针织物的编织工序图。图5是实施方式I中编织的裙子的起口部的线圈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I中编织的裙 子的起口部的放大照片的图,(A)是从裙子的外侧看到的图,(B)是从裙子的内侧看到的针床图。图7是应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而编织的袋状的针织物的概略图。图8是从侧方起口的裙子(针织物)的概略构成图。标号说明100裙子(针织物)101起口部 102编织结束部20F前侧针织物部(另一侧针织物部)20B后侧针织物部(一侧针织物部)ω 单元9 一侧始端线圈10另一侧始端线圈11 一侧线圈12另一侧线圈13 一侧放针线圈14另一侧放针线圈15 一侧重叠线圈16另一侧重叠线圈17 一侧追加线圈18另一侧追加线圈21,22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FB前针床BB后针床RS形成方向LS始端方向I 8织针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应用了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I 4。这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横机是两针床横机,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前后一对针床,后针床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使线圈移圈。此外,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具备移圈用的针床的两针床横机,还可以是四针床横机。<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I中,以使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在上述课题的栏中参照图8说明的从侧方起口的裙子(针织物)100的起口部101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2 4是用于利用从一个给纱构件给纱的一串针织纱形成上述起口部101的编织工序图。这些图2 4的左栏中记载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右栏中记载的左右方向的箭头和“K”表示使给纱构件向箭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成圈编织,上下或倾斜方向的箭头表不向该方向的移圈。另外,表不实际的编织状态的中栏的O表不钩挂于针床的旧线圈, 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线圈,◎表示重叠线圈,V字表示放针线圈,▽表示给纱构件,在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的部分以粗线表示。而且,图2 4中,从纸面左侧朝向纸面右侧形成起口部101,因此将纸面右方向称为“形成方向RS”,将纸面左方向称为“始端方向LS ”。
图2的SO中,示出了如下状态在前针床(以下称为FB)的织针2 7上,钩挂有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作为使编织容易的松眼横列的终端部的线圈,在后针床(以下称为BB)的织针2 7上钩挂有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从该SO的状态开始,作为应用图3以后所示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准备,进行图2的SI SlO所示的端部处理。此夕卜,分离横列线在裙子100完成的时点从裙子100拆下。SI中,将由钩挂于BB的织针2的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移圈到对置的FB的织针
I。S2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3的线圈与在SI中移圈到FB的织针I的线圈重叠。进而在S3中,使给纱构件向形成方向RS移动,形成与FB的织针I的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即一侧始端线圈9,在S4中,使给纱构件相比该一侧始端线圈9向始端方向LS侧移动。并且,在S5中,使一侧始端线圈9移圈到BB的织针2。S6中,使由钩挂于FB的织针2的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移圈到对置的BB的织针·3。S7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3的线圈与在S6中移圈到BB的织针3的线圈重叠。进而在S8中,使给纱构件向形成方向RS移动,形成与BB的织针3的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即另一侧始端线圈10,在S9中,使给纱构件相比所述另一侧始端线圈10向始端方向LS移动。并且,在SlO中,使另一侧始端线圈10移圈到FB的织针2。图2的编织工序所示的端部处理结束后,接着实施图3、4的编织工序所示的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首先,图3的Sll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动直至超过织针3的位置。S12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2的一侧线圈11移圈到FB的织针3 (空针)(本发明工序α的前半部分)。S13中,使Sll中相对于一侧线圈11在形成方向RS侧相邻的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21 (BB的织针4)移圈到FB的织针3。其结果是,在FB的织针3上形成一侧重叠线圈15。S14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动,形成在S13中形成的一侧重叠线圈15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 (本发明工序α的后半部分),接着在BB的织针2上形成由挂圈构成的一侧放针线圈13 (本发明工序β )。一侧重叠线圈15包括Sll的一侧线圈11,因此在S14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是Sll中的既有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正面线圈。另外,形成有一侧放针线圈13的织针是通过在S12中使一侧线圈11向形成方向RS移动而成为空针的织针。在此处,在Sll中使给纱构件移动直至超过织针3的位置之后如S12 S14所示形成新的一侧线圈11,由此从给纱构件延伸的针织纱横穿S12中的一侧线圈11的FB侧,在S14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被从BB侧向FB侧拉出(技术方案3的构成)。关于伴随这种针织纱的配置状态产生的效果如后所述。在之后的S15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动直至超过织针4的位置。S16中,使在S14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移圈到BB的织针3。S17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2的另一侧线圈12移圈到FB的织针4 (空针)(本发明工序Y的前半部分)。S18中,使S16中相对于另一侧线圈12在形成方向RS侧相邻的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22 (FB的织针4)移圈到BB的织针4。其结果是,在BB的织针4上形成另一侧重叠线圈16。S19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动,形成在S18中形成的另一侧重叠线圈16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本发明工序Y的后半部分),接着在FB的织针2上形成由挂圈构成的另一侧放针线圈14 (本发明工序δ)。另一侧重叠线圈16包括S16的另一侧线圈12,因此在S1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是S16中的既有的另一侧线圈12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正面线圈。另外,形成有另一侧放针线圈14的织针是通过在S17中使另一侧线圈12移动而成为空针的织针。在此处,在S15中使给纱构件移动直至超过移动织针4的位置之后如S17 S19所示形成新的另一侧线圈12,由此从给纱构件延伸的针织纱横穿S17中的另一侧线圈12的BB侦彳,在S1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被从FB侧向BB侧拉出(技术方案3的构成)。关于伴随这种针织纱的配置状态产生的效果如后所述。之后的S20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动直至超过织针4的位置。S21中,使在S1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移圈到BB的织针3。图4的S22、S23中,与图3的S12、S13同样地,在FB的织针4 (空针)上,形成使 一侧线圈11和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21重叠的一侧重叠线圈15。在之后的S24、S25中,进行与图3的S14、S15不同的编织。首先,在S24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动,形成钩挂于FB的织针4的一侧重叠线圈15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 (本发明工序α的后半部分)。在该S24中进而形成在图3的S14中在BB的织针2上形成的一侧放针线圈13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一侧追加线圈17(本发明工序α’)。S25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动,在BB的织针3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本发明工序β ),S26中,使在S24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从FB的织针4移圈到BB的织针4。此外,在S25中,使给纱构件移圈直至超过织针5的位置。S27、S28中,在BB的织针5 (空针)上,形成使另一侧线圈12和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22重叠而成的另一侧重叠线圈16 (本发明工序Y的前半部分)。并且,S29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始端方向LS移动,形成该另一侧重叠线圈16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 (本发明工序Y的后半部分)。该S29中进而形成在图3的S19中在FB的织针2上形成的另一侧放针线圈14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另一侧追加线圈18 (本发明工序
Y ’)。S30中,使给纱构件朝向形成方向RS移动,在FB的织针3上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14 (本发明工序δ ),S31中,使在S29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从BB的织针5移圈到FB的织针4。此外,S30中,使给纱构件移动直至超过织针5的位置。S31以后反复进行与S21 S31同样的编织即可。由此,能够编织图5的线圈图、图6的照片所示的起口部101。图5的纸面近前侧相当于裙子100 (图8)的内侧,纸面进深侧相当于裙子100的外侧,将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省略。此外,图5的线圈图所示的线圈的状态是沿着针织纱的轨迹的状态,与实际的针织物中的线圈的状态稍有不同。如图5的线圈图所示,起口部101通过多个按一侧线圈11—一侧追加线圈17——侧放针线圈13 —另一侧线圈12 —另一侧追加线圈18 —另一侧放针线圈14的顺序形成的单元ω相连而形成。另外,相邻的单元ω间的连接通过第η (2以上)个单元ω的一侧线圈11和另一侧线圈13分别相对于第η-I个单兀ω的一侧线圈11和另一侧线圈13形成而进行。按规定的顺序形成的线圈11、17、13、12、18、14适度地相互约束彼此的移动,因此本实施方式I的起ロ部101的伸縮性成为相比现有的起ロ部被抑制的状态。其结果是,编织如參照图8的裙子100那样具备起ロ部101和编织结束部102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若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起ロ部101,则能够使起ロ部101和编织结束部102的伸縮性为相同程度,能够防止伴随穿用产生的形状破坏。另外,如图5的空心箭头所示,在本实施方式I的起ロ部101中,将第n个ー侧线圈11和第n-1个另ー侧放针线圈14连接的针织纱横穿第n-1个ー侧线圈11的纸面进深侦牝进而第n个ー侧线圈11被从纸面近前侧向进深侧拉出。即,该针织纱卷绕于第n-1个一侧线圈11,该针织纱使第n-1个ー侧线圈11向虚线箭头的方向半旋转。其结果是,能够使相对于ー侧针织物部20B的线圈倾斜的ー侧线圈11卷入纸面近前侧(即,裙子100的内侧),从而难以从裙子100的外侧看见(參照图6 (A))。卷入裙子100的内侧的第一线圈11沿起ロ部101的形成方向排列(參照图6 (B))。另外,如图5的线圈图所示,横跨一侧针织物部20B和另ー侧针织物部20F之间的起ロ部101的过渡纱恰似线圈那样配置,如图6 (A)所示,起ロ部101难以显眼,而且在起ロ部101上难以开孔。 <实施方式2>也可以与实施方式I不同,不形成图4的编织エ序图、图5的线圈图所示的ー侧追加线圈17和另ー侧追加线圈18,而编织起ロ部101。例如可以进行与实施方式I的图2、3相同的编织,图3的S21以后反复进行与Sll S21同样的编织。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也可以编织相比现有的起ロ部抑制了伸缩性的起ロ部101。<实施方式3>也可以与实施方式1、2不同,从在针床上完全未钩挂针织纱的状态(即,图2的SO中没有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的状态)开始通过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形成起ロ部。该情况下,在FB的任意的织针和位干与该织针大致对置的位置的BB的织针上,形成成为ー侧线圈和另ー侧线圈的两个放针线圏。接着,使FB的放针线圈向形成方向RS侧移动后,形成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ー侧线圏。然后,在伴随放针线圈的移动而成为空针的织针上形成新的放针线圏。在BB上也进行与此相同的编织。以后,在FB和BB上交替进行以“向形成方向的线圈的移动”一“移动后的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线圈的形成”一“通过线圈的移动形成的空针上的放针线圈的形成”为ー组的编织,由此能够从没有由分离横列线形成的线圈的状态开始形成起ロ部。<实施方式4>应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针织物不限于从实施方式I所示的侧端开始起ロ的裙子。例如,可以按照实施方式I所示的编织エ序编织起ロ部,对于该起ロ部进行环绕编织,由此如图7所示编织袋状的针织物。该情况下,在袋状的针织物的底部分配置起ロ部101。在此处,该起ロ部101的伸縮性相比现有技术得到抑制,因此即使在该针织物中进入小物件,针织物也难以破坏形状。另外,从侧方开始起ロ的针织套衫等的编织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g的范围内适宜变更而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使用横机编织向主要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一侧针织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另ー侧针织物部分岔的起ロ部,其中,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ー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干, 在设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ロ部的方向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为始端方向时,通过反复进行以下エ序,形成所述起ロ部 エ序α,在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一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 エ序β,在相比在所述エ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ー侧放针线圈; エ序Y,在所述エ序β之后,使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另ー侧线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 成方向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另ー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ー侧线圈; エ序し在相比在所述エ序Y中形成的新的另ー侧线圈位于始端方向侧的空针上形成另ー侧放针线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干, 具备以下エ序 エ序α’,在第η次的エ序α和エ序β之间、或第η次的エ序β之后,形成在第η_1次的エ序β中形成的ー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ー侧追加线圈; エ序Y’,在第η次的エ序Y和エ序δ之间、或第η次的エ序δ之后,形成在第η-1次的エ序S中形成的另ー侧放针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另ー侧追加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エ序α中形成既有的一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ー侧线圈时,使向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给纱构件移动直至通过所述既有的一侧线圈的位置,由此形成为从所述给纱构件延伸的针织纱横穿所述既有的一侧线圈的状态后,使所述给纱构件反转,从所述针织纱横穿既有的一侧线圈ー侧的相反侧向该横穿ー侧拉出所述针织纱,由此形成新的一侧线圏, 在所述エ序Y中形成既有的另ー侧线圈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ー侧线圈吋,使所述给纱构件移动直至通过所述既有的另ー侧线圈的位置,由此形成为从所述给纱构件延伸的针织纱横穿所述既有的另ー侧线圈的状态后,使所述给纱构件反转,从所述针织纱横穿既有的另ー侧线圈ー侧的相反侧向该横穿ー侧拉出所述针织纱,由此形成新的另ー侧线圈。
4.一种针织物,其具备起ロ部和从该起ロ部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分岔的ー侧针织物部及另ー侧针织物部,使用横机编织成,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ー对针床,前后的针床的至少ー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干, 所述起ロ部由利用单根针织纱或拉齐的多根针织纱连续地编织成的多个单元构成, 各单元包括 相对于所述ー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倾斜的ー侧线圈; 在所述ー侧线圈之后编织且相比一侧线圈在一侧线圈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一侧放针线圈;在所述ー侧放针线圈之后编织且相对于所述另ー侧针织物部的线圈倾斜的另ー侧线圈; 在所述另ー侧线圈之后编织且相比另ー侧线圈在另ー侧线圈倾斜的方向的相反侧配置的另ー侧放针线圏, 第η个单元的一侧线圈相对于第η-i个单元的一侧线圈形成, 第η个单元的另ー侧线圈相对于第η-i个单元的另ー侧线圈形成, 在所述ー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形成所述ー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在所述另ー侧放针线圈的纵行方向上形成所述另ー侧针织物部的线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织物,其特征在干, 所述单元还具备 在所述ー侧放针线圈和所述ー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之间形成的ー侧追加线圈; 在所述另ー侧放针线圈和所述另ー侧针织物部的线圈之间形成的另ー侧追加线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该编织方法用于编织适度地抑制了伸缩性的起口部。通过反复进行以下的工序α~δ,形成起口部工序α.在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BB)的一侧线圈(11)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一侧线圈(11)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一侧线圈(11);工序β.在相比在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侧线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侧的空针上形成一侧放针线圈(13);工序γ.在工序β之后,使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FB)的另一侧线圈(12)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侧的织针后,形成该移动后的另一侧线圈(12)的在纵行方向上接续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工序δ.在相比在工序γ中形成的新的另一侧线圈(12)位于始端方向(LS)侧的空针上形成另一侧放针线圈(14)。
文档编号D04B1/10GK102851866SQ20121021640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8日
发明者上道和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