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511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检测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相对于布料进给方向的侧缘部)的位置,对加工布料的缝边进行控制,以使得该缝边具有目标宽度。
背景技术
如图16所示,为了将上布料和下布料缝合,以使得上布料和下布料各自的缝边一致,现有的缝纫机100具有进给齿(省略图示),其沿线迹的形成方向输送上布料和下布料;上下的横向进给机构130 (参照图19),其在缝针101的上游侧,在与布料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独立地输送各上布料和下布料;以及布料端检测装置110、120,其在各横向进给机构130和进给齿之间,检测上布料和下布料各自的缝边侧的布料端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图17是上述缝纫机100的针对上布料⑶的布料端检测装置110的放大正视图。布料端检测装置Iio具有光源111,其照射沿与进给齿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7中的左右方向)的狭缝状的照射光;以及线性传感器112,其接受该照射光。上布料CU通过上述光源111和线性传感器112之间,根据线性传感器112的输出,确定由于该上布料CU遮蔽照射光而使光强度降低的位置,基于此检测上布料CU的布料端的位置。另外,下布料的布料端检测装置120也形成与其同样的结构。并且,通过基于由上述各布料端检测装置110、120检测出的上布料和下布料各自的布料端的位置,利用横向进给机构,将上布料和下布料调整至适当的位置,从而可以进行缝制以使得缝边具有目标宽度。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9 - 2483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布料端检测装置110中,如图18 (A)所示,优选上布料⑶的布料端位于线性传感器112的检测范围的正中间。如果处于该状态,则在线性传感器112的检测范围的长度为2d0的情况下,上布料CU的布料端与该检测范围两端部中的任一端均相距距离d0,由于没有偏向,因此在上布料⑶向左右任一侧偏离的情况下,均可以容易地防止上布料⑶的布料端移动至检测区域外的情况。但是,由于布料端检测装置110固定安装在缝纫机架上,因此在上布料⑶的缝边的设定值较小或者较大的情况下,如图18 (B)或图18 (C)所示,会在上布料CU向左右某一侧偏离的状态下进行缝制。其结果,对于从当前的上布料CU的布料端至线性传感器112的检测区域的端部的距离较小的左右某一方向,仅能在该距离dl d0)的范围内与布料端的位置变化相对应,如果上布料CU的布料端变化大于dl,则存在布料端位置丢失,无法继续缝制,发生错误停止等情况的问题。并且,在布料端检测装置110中,在上下布料为直线状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优选将线性传感器112的检测范围的中间作为目标位置,但如图19所示,在布料端的形状是不仅具有直线区间S,且还具有向一侧弯曲的弯曲区间K的形状的情况下,优选将与检测范围的中间相比偏移的位置设为目标位置。图19是俯视观察并示出缝制时缝纟刃机100的缝针101相对于上下布料(仅图示上布料CU)的落针位置、横向进给机构130和布料端检测装置110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中的标号F表不输送上下布料的前进方向。另外,如图19所示,在将横向进给方向的一侧设为正方向,将另一侧的方向设为反方向的情况下,在图20 (A)中,示出上下布料的布料端的直线区间S的布料端检测装置110的检测输出,在图20 (B)中,示出上下布料的弯曲区间K的布料端检测装置110的检测输出。已知在上下布料的直线区间S中,会在正反任一方向上产生偏离,但不会偏向任一方,而是会在两个方向上平均地产生偏离,但在弯曲区间K中,存在朝向布料的布料端弯曲的方向产生很大偏移的趋势。如上所述,在缝制前已知会对应于上下布料的布料端的形状,在正反某一方向上产生较大偏移的情况下,优选针对易发生偏移的方向确保检测范围较宽,但在现有的缝纫机100中,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降低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从检测加工布料的缝边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偏离的情况。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缝纫机具有主进给机构,其沿水平面在规定的进给方向输送加工布料;横向进给机构,其使所述加工布料沿与所述水平面平行且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移动;布料端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所述加工布料在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上从布料端至落针位置为止的缝边;以及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对所述横向进给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加工布料的缝边具有目标宽度。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具有光源,其用于对输送来的所述加工布料的布料端进行照射;以及检测部,其将多个受光元件沿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根据被所述加工布料的布料端遮蔽的照射光的一部分的光量的不同,检测该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的位置。所述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还具有致动器,其使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沿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对应于所述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而对所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使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移动。所述控制部也可以对所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以使得与所述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成为该检测范围内的预先设定的规定位置。所述规定位置也可以是所述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所述缝纫机还可以具有设定单元, 其可以将所述规定位置设定在所述检测范围内的任意位置。所述控制部,在缝制中途所述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的情况下,且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至所述规定位置的距离低于预先设定的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将与所述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确定为新的目标位置,在与所述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目标位置至所述规定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对所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以使得与所述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成为所述规定位置。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缝纫机具有使布料端检测装置沿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移动的致动器,对应于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对致动器进行控制,使布料端检测装置移动。由此,例如,在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偏离该检测范围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可以使布料端检测装置移动,以使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返回检测范围的规定位置。由此,可以避免加工布料的布料端偏离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或者相对于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仅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的一侧不满足位置检测范围的情况,可以应对较宽范围内的加工布料的位置变化,防止无法进行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位置检测而成为停止状态的情况,从而进行稳定的缝制动作。例如,在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偏离该检测范围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控制部对应于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对致动器进行控制,使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返回检测范围的规定位置。规定位置可以是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或者由设定单元设定的检测范围的任意位置。例如,在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为直线状的情况下,优选将规定位置设为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另外,例如,在加工布料的布料端向某个方向弯曲的情况下,优选考虑上述情况,可以预先对应于弯曲方向而在易产生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位置偏离的方向,确保检测范围较宽,从而将规定位置确定为与中心位置相比向一侧偏离。由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从检测范围偏离,或针对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仅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的一侧不满足位置检测范围的情况,可以更加合适地应对较宽范围内的加工布料的位置变化。例如,在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至规定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对致动器进行控制,以使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成为该规定位置。在该情况下,可以在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检测加工布料的布料端,抑制由于加工布料偏离检测范围而导致无法检测的情况,可以实现稳定的检测。并且,在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至规定位置的距离,低于预先设定的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控制部将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确定为新的目标位置。由此,例如,在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量与致动器的分辨率相比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不移动布料端检测装置,而在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设定新的目标位置,对加工布料的布料端进行检测。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上下进给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2是简略地表示从正面方向观察的上下进给缝纫机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说明图。图3是上侧横向进给机构的剖面图。图4是上布料检测装置及下布料检测装置的斜视图。图5是从Y轴(正)方向的视线观察上布料检测装置和下布料检测装置的正视图。图6是表示上下进给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7 (A)是表示落针位置、缝边的目标宽度和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7 (B)是表示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的情况且在维持传感器位置不变的状态下设定新的目标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图8 (A)是表示落针位置、缝边的目标宽度和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8 (B)是表示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的情况且将使传感器位置移动的新的目标位置定位在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的情况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相对于上布料及下布料进行的缝制例的图。图10是表示用于进行图9的缝制的缝制条件的一览的图表。图11是表示在图9的缝制中,用于进行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缝制数据的设定内容的图表。图12是表示主轴角度和针棒的位置(高度)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进行图9的缝制时的各针数时的状态变化的曲线图,图13 (A)表示上侧及下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进行的各检测装置的X轴方向的移动量,图13 (B)表示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图像传感器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变化,图13 (C)表示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图14是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处理流程图。图15是表示考虑上布料及下布料的检测装置的移动时间的情况下的各针数时的状态变化的曲线图,图15 (A)表示上侧及下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进行的各检测装置的X轴方向的移动量,图15 (B)表示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图像传感器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变化,图15 (C)表示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图16是现有缝纫机的正视图。图17是现有缝纫机的针对上布料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放大正视图。图18 (A)表示在布料端检测装置中,在基准位置为中心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检测的状态,图18 (B)及图18 (C)表示在布料端检测装置中,在基准位置偏离的状态下进行检测的状态。图19是俯视角度表示缝制时缝纫机的缝针在上下布料上的落针位置、横向进给机构和布料端检测装置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20 (A)表示上下布料的布料端的直线区间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输出,图20(B )表示上下布料的弯曲区间的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输出。
具体实施例方式[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上下进给缝纫机100的主要部分的斜视图,图2是简略地表示从主要部分的正面方向观察的结构的说明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水平的一个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水平且与Y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铅垂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另外,后述的上布料⑶(上侧加工布料)及下布料⑶(下侧加工布料)的主进给机构20进给的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将进给的前进方向设为Y轴(正)方向,将其反方向设为Y轴(反)方向。另外,后述的横向进给机构30、40可以在X轴方向的两个方向上使上布料CU及下布料CD移动,将图1中的右侧方向设为X轴方向(正)方向,将左侧方向设为X轴(反)方向。另外,该X轴方向相当于“加工布料宽度方向”。上下进给缝纫机100进行下述缝制控制一边使重叠载置在针板14上方的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分别沿Y轴(正)方向进给,一边进行缝合,以使得上布料⑶的X轴方向(正)侧的布料端和下布料CD的X轴方向(正)侧的布料端对齐而均不产生偏移,且使得缝边具有在缝制数据中所设定的目标宽度。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未图示的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其使保持缝针的针棒上下移动;主进给机构20,其在缝制时沿Y轴(正)方向输送上布料⑶和下布料CD ;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其相对于落针位置位于Y轴(反)方向侧,使上布料CU在X轴方向的正反方向上移动;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其相对于落针位置位于Y轴(反)方向侧,使下布料CD在X轴方向的正反方向上移动;隔板11,其在上述横向进给动作时,将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隔开以使得它们互不干涉;作为布料端检测装置的上布料检测装置40,其设置在落针位置和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之间;作为布料端检测装置的下布料检测装置60,其设置在落针位置和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之间;上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其可以使上布料检测装置40沿X轴方向移动;下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66,其可以使下布料检测装置60沿X轴方向移动;未图示的爸机构,其在针板14的下侧,从缝针捕捉上缝线并使该上缝线与下缝线缠绕;控制装置13,其对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周边结构进行控制;以及缝纫机控制器19,其对缝纫机100的整体进行控制。另外,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和釜机构与现有公知的机构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主进给机构]如图2所示,主进给机构20具有布料压脚23,其在针板14上方连续地上下移动,对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进行按压;进给齿21,其设置在针板14的下侧,进行沿Y轴方向的椭圆运动,并从针板14的开口部进出;进给脚22,其设置在针板14的上侧,进行沿Y轴方向的椭圆运动;以及未图示的动作传递机构,其向布料压脚23、进给齿21及进给脚22施加上下运动或者椭圆运动。进给齿21进行圆周运动,以使得椭圆运动中的上侧区间成为Y轴(正)方向,进给脚22进行圆周运动,以使得椭圆运动中的下侧区间成为Y轴(正)方向。并且,由此利用进给齿21和进给脚22将针板14上方的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夹入,以一定的进给间距间歇地进行进给动作。另外,布料压脚23与进给齿21及进给脚22的圆周动作同步地进行上下移动,在进给齿21向下方退避、进给脚22向上方退避的定时下降,按压上布料CU及下布料CD,在进给齿21和进给脚22啮合而进行布料进给的定时上升。上述进给齿21、进给脚22及布料压脚23均从成为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及釜机构的驱动源的缝纫机电动机15 (参照图6)获得动力。S卩,进给齿21通过利用将缝纫机电动机15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上下往复动作的传递机构、和变换为前后往复动作的传递机构,同步地施加上下和前后的往复动作,从而可以进行椭圆运动。进给脚22也同样地,通过将缝纫机电动机15的旋转动作变换为前后运动,并向支撑进给脚22的杆施加,从而使进给脚22前后进行往复动作,并且,通过将缝纫机电动机15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上下动作,并向支撑进给脚22的杆施加,从而使进给脚22进行上下动作。由此,可以使进给脚22进行椭圆运动。另外,将缝纫机电动机的旋转动作变换为上下动作并向支撑布料压脚23的杆传递,实现该上下动作。另外,缝纫机电动机15通过未图示的主轴,向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和主进给机构20施加动力,在主轴的一次旋转中,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相当于一针的运针,主进给机构20进行与I个缝距对应的进给动作。此时,如果针棒在上死点时的主轴角度为0°,则在主轴角度270°、0°的范围内,缝针处于未刺穿上布料CU及下布料CD的状态。并且,由上述的进给齿21及进给脚22进行的布料进给动作,在主轴角度270°的角度范围内进行。[隔板]隔板11是沿X轴方向的长条平板,在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由缝纫机架以悬臂状态支持支撑。
`
隔板11的下侧从缝纫机底座部的上表面向上方远离一定量而形成间隙,下布料⑶通过该间隙进行输送。另外,在隔板11的上侧输送上布料⑶,由此,上布料⑶和下布料CD分离,可以独立地进行横向进给。[上侧横向进给机构及下侧横向进给机构]图3是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的剖面图。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具有旋转体31,其针对由主进给机构20输送的上布料⑶,与主进给机构20 —起将上布料⑶向Y轴(正)方向输送;多个小齿轮32,其以均匀间隔沿旋转体31的外周配置,并且,与上布料CU的上表面接触,使上布料CU在X轴方向(横向进给方向)移动;输送驱动机构33,其向旋转体31施加用于向Y轴(正)方向输送上布料CU的扭矩;横向进给驱动机构34,其向多个小齿轮32施加用于横向进给的旋转动力;以及框体35,其对上述各部分进行支撑。旋转体31是两个碗状部彼此相对对齐而一体化的内部中空的构造,支撑在后述的输送驱动机构33的中空轴332的一端部,以使得二者的旋转中心同心。它们可绕X轴旋转地支撑在框体35上。另外,旋转体31,从X轴方向观察,在其内部以放射状且以45°间隔,可旋转地支撑八个小齿轮32。上述各小齿轮32以其外周的一部分从形成在旋转体31的外周的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的开口露出的方式被支撑,旋转体31可以经由上述小齿轮32与上布料CU抵接。各小齿轮32通过旋转体31,由沿其同心圆的切线方向的旋转轴轴支撑,形成在小齿轮32的外周上的全部的齿,与横向进给驱动机构34的蜗轮343啮合,该蜗轮343配置在旋转体31的中心,围绕X轴进行旋转。即,在与旋转体31同心的蜗轮343在旋转体31的内部相对于旋转体31进行相对旋转的情况下,各小齿轮32进行旋转。旋转驱动机构33具有输送电动机331,其是旋转体31的旋转驱动源;中空支撑轴332,其在一端部支撑旋转体31 ;主动链轮333,其固定安装在输送电动机331的输出轴上;从动链轮334,其固定安装在中空支撑轴332上;以及同步带335,其搭挂在各链轮333、334 上。中空支撑轴332由框体35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且可以旋转地支撑。在其一端部固定支撑旋转体31。另外,中空支撑轴332全长为中空,在其内部同心地插入横向进给驱动机构34的传递轴342。输送电动机331为步进电动机,以其输出轴沿X轴方向的状态保持在框体35上。并且,从设置在输送电动机331的输出轴上的主动链轮333,经由同步带335、从动链轮334向中空支撑轴332施加扭矩,旋转体31围绕X轴进行旋转。另外,所述主进给机构20,根据利用进给齿21及进给脚22输送上布料⑶的构造,不可避免要进行周期性的间歇进给,但输送电动机331是可以任意控制其动作定时或旋转速度的步进电动机,因此可以与主进给机构20同步地进行上布料CU的输送。横向进给驱动机构34具有横向进给电动机341,其是各小齿轮32的旋转驱动源;传递轴342,其沿X轴方向,贯穿中空轴332 ;以及蜗轮343,其在旋转体31的内部且固定安装在传递轴342的一端部。蜗轮343在旋转体31的内侧,位于各小齿轮32的中央,与全部的小齿轮32啮合。横向进给电动机341为步进电动机,其输出轴与传递轴342直接连结。另外,由于是步进电动机,因此可以任意地控制其动作定时或旋转速度。框体35以与旋转体31输送的上布料CU抵接的方式固定支撑在缝纫机架上,为了使旋转体31与所输送的上布料CU良好地抵接,而成为下述构造,即,框体35可以相对于缝纫机架升降、或者框体35可围绕Y轴摆动,通过自重与旋转体31所输送的上布料⑶抵接,也可以利用致动器,使旋转体31与所输送的上布料⑶抵接。通过上述结构,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通过输送电动机331的驱动而使旋转体31进行旋转,经由各小齿轮32,可以将与旋转体31抵接的上布料⑶向Y轴(正)方向输送。另外,通过利用横向进给电动机341的驱动,使蜗轮343旋转,使各小齿轮32旋转,从而可以不妨碍上布料⑶在Y轴方向的输送而使其也在X轴方向上移动。由此,可以对上布料CU的缝边进行调节。另外,为了在旋转体31旋转中使各小齿轮32旋转驱动,必须使传递轴342相对于中空支撑轴332相对地发生旋转。由此,在执行上布料CU的横向进给时,对横向进给电动机341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相对于输送电动机331的旋转速度产生规定的速度差,从而使各小齿轮32获得所需的旋转。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具有与上述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于所述各结构省略说明。该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安装在缝纫机底座部的内部,设置使得其旋转体的上部与针板14的上表面相比突出一定量,从下方与在隔板11的下侧输送的下布料CD抵接,可以进行向Y轴方向的进给和向X轴方向的移动。
另外,该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所具有的输送电动机531及横向进给电动机541(参照图6),与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的输送电动机331及横向进给电动机341 —起,通过控制装置13进行控制。[上布料及下布料检测装置]图4是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斜视图。如图所示,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由基部18的上部和下部可沿X轴方向滑动地支撑,该基部18支撑由两面具有光泽的薄金属板构成的反射板12。基部18是沿X轴方向的长条构造体,在X轴(正)方向的端部,以悬臂状支撑在缝纫机架上,反射板12从X轴(反)方向的端部延伸出。另外,从基部18的X轴(反)方向的端部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分别朝向X轴(反)方向延伸出,上述各检测装置40、60的延伸端部朝向X轴(反)方向,形成为〕字状开口的形状。并且,在由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形成的-字状开口部的内侧夹持反射板12,使其正反的反射面沿X-Y平面。S卩,上布料检测装置40的延伸端部的下表面与反射板12的上反射面相对,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延伸端部的上表面与反射板12的下反射面相对。在缝制时,在下布料⑶的X轴方向(正)侧的布料端插入上述开口部的反射板12的下侧的状态下,进行该布料端的有无以及该布料端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并且,在上布料CU的X轴方向(正)侧的布料端插入上述开口部的反射板12的上侧的状态下,进行该布料端的有无以及该布料端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检测。下布料检测装置60具有框体61,其支撑内部的结构;作为光源的光源单元62,其进行用于下布料CD的布料端 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检测的光照射;作为检测部的CMOS的图像传感器65,其接受反射板12反射来自光源单元62的照射光的反射光;作为光源的发光LED 64,其进行用于检测下布料CD的布料端有无的光照射;以及作为检测元件的受光LED 63,其接受反射板12反射来自发光LED 64的照射光的反射光。光源单元62具有射出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的平行光的功能,例如由LED这样的点光源、将来自点光源的扩散光平行光化的透镜、和将平行光形成为狭缝状的可变光圈等构成。通过该光源单元62照射平行光,从而可以防止例如由于下布料CD的照射面的高度不同而导致的位置检测精度的下降的情况。图像传感器65是将X轴方向宽1(T20 [ U m]左右的微小受光元件沿X轴方向排列而形成的,在反射板12的光源单元62的狭缝状的照射光的反射位置处,检测反射光的长度方向上的各位置处的光强度。在上述结构中,光源单元62向反射板12照射沿X轴方向的狭缝状的平行光,但此时,下布料CD的布料端遮蔽反射板12的下反射面的一部分。因此,狭缝状的平行光的反射光,与下布料CD的布料端的位置相对应,会在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发生光强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图像传感器65将沿X轴方向的受光元件并列,因此可以根据其检测输出,确定狭缝状的平行光的反射光中发生光强度下降的位置。并且,通过确定发生光强度下降的位置,从而可以求出下布料⑶的布料端的X轴方向上的位置、即检测时的缝边。发光LED 64及受光LED 63与光源单元62及图像传感器65相比配置在X轴(反)方向侧,用于检测缝制时下布料CD从开口部的偏离、或者检测输送结束时下布料CD的终端通过反射板12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之间的情况。发光LED 64照射点光源且为扩散光,但由于只要可以检测照射位置的下布料⑶的存在即可,因此也可以不是平行光。受光LED 63设置在反射板12反射发光LED 64的照射光的反射位置。上布料检测装置40具有框体41,其支撑内部结构;作为光源的光源单元42,其进行用于检测上布料CU的布料端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光照射;作为检测部的图像传感器45,其接受反射板12反射来自光源单元42的照射光的反射光;作为光源的发光LED 44,其进行用于检测上布料CU的布料端有无的光照射;以及作为检测元件的受光LED 43,其检测反射板12反射来自发光LED 44的照射光的反射光。由于上述结构与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检测范围调节机构]图5是以Y轴(正)方向的视线观察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分别在上述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并列设置上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和下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66,它们可以使上布料检测装置40或下布料检测装置60相对于基部18沿X轴方向移动。上述上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具有作为致动器的位置调整电动机47,其使上布料检测装置40沿X轴方向移动;齿条48,其设置在上布料检测装置40的框体41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上表面;以及小齿轮49,其设置在位置调整电动机47的输出轴上,与齿条48( 合。 上述位置调整电动机47为步进电动机,在控制装置13的控制下驱动,通过位置调整电动机47的驱动,可以使上布料检测装置40沿X轴方向任意地移动。另外,下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66具有与上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大致相同结构的位置调整电动机67、齿条68和小齿轮69,该下布料检测范围调节机构66也由控制装置13对该位置调节电动机67进行控制,可以使下布料检测装置60沿X轴方向任意移动。[控制装置]图6是表示上下进给缝纫机10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在缝制时控制缝纫机整体的缝纫机控制器19、和控制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周边结构的控制装置13。在缝纫机控制器19中,经由驱动电路15a,连接有用于使缝针上下移动的缝纫机电动机15。另外,在利用缝纫机电动机15旋转驱动的未图示的缝纫机主轴上,设有检测其轴角度的编码器16,经由接口 16a,将检测轴角度向缝纫机控制器19输出。该编码器16在主轴角度的分辨率为0. 25[deg]、即,主轴旋转I次进行1440次脉冲输出。并且,上下进给缝纫机100具有用于输入各种设定或者显示各种信息的操作面板17,该操作面板17也经由接口 17a与缝纫机控制器19连接。另一方面,在控制装置13上,分别经由驱动电路331a、531a、341a、541a、47a、67a,连接有上布料CU及下布料CD的横向进给装置30、50的输送电动机331、531、横向进给电动机341、541、和位置调整电动机47、67。另外,在控制装置13上,分别经由接口 60a、40a,连接有下布料检测装置60和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另外,由于各图像传感器65、45均模拟地输出检测信号,因此控制装置13具有各图像传感器65、45的A/D变换器135、136,可以得到数字化的检测数据。并且,控制装置13具有CPU 131,其进行各种运算处理;R0M132,其储存有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相关的程序;RAM 133,其在工作区中储存CPU 131的处理相关的各种数据;作为储存部的EEPROM 134,其储存各种设定数据、缝制数据等;以及所述的A/D变换器135、136。[缝制控制的概要]上下进给缝纫机100按照设定与每针的针数对应的缝边的值的缝制数据(后述),进行缝制。首先,对缝纫机控制器19和控制装置13进行的基本缝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如果在将上布料⑶的布料端插入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反射板12之间,将下布料CD的布料端插入下布料检测装置60和反射板12之间的状态下,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而开始缝制,则控制装置13通过缝纫机控制器19,监视基于从编码器16输入的脉冲信号的主轴角度,以与主进给机构20的间歇进给动作同步的方式,使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及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的各输送电动机331、531以及各横向进给电动机341、541驱动,执行由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进行的上布料CU的进给和由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进行的下布料CD的进给。S卩,由于主进给机构20使进给齿21和进给脚22在椭圆轨道旋转,在该轨道的一部分与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抵接而进行输送,因此进行输送的主轴角度的角度范围始终一定,另外,进给间距也通过设定而决定。由此,根据编码器16的输出,监视达到进行输送的主轴角度的角度范围的情况,执行各输送电动机331、531以及各横向进给电动机341、541的驱动控制,以在上述角度范围内进行与进给间距对应的进给。另外,在不对上布料CU或下布料CD进行横向进给的情况下,对各输送电动机331、531和各横向进给电动机341、541以不产生相对速度差的方式等速地进行驱动,控制使得各小齿轮32不进行旋转。

另外,控制装置13从缝制数据中读入下一针的缝边的目标宽度,并且,基于编码器16的输出监视主轴角度,在达到规定的主轴角度(缝针未刺穿上布料⑶及下布料⑶的主轴角度)时,读入上布料检测主轴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图像传感器45、65的传感器输出,计算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当前的缝边。并且,对缝边的目标宽度和检测出的缝边进行比较,例如,在上布料CU中所检测出的缝边较小的情况下,使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的横向进给电动机341与输送电动机331相比以高速旋转,使传递轴342相对于中空支撑轴332相对地旋转,向旋转体31的各小齿轮32施加旋转,使上布料CU在X轴(正)方向移动。由此,将上布料CU向缝边增加的方向调整。另外,在上布料CU中所检测出的缝边较大的情况下,使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的横向进给电动机341与输送电动机331相比以低速旋转,向各小齿轮32施加旋转,使上布料CU向缝边减少的方向移动。另外,也同样地进行对于下布料⑶中的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的控制。并且,如果在缝制数据中设定的针数的运针完成,则缝纫机电动机停止,缝制结束。[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如上所述,上下进给缝纫机100为,在进行一连串缝制的多个针数中,设定使得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在缝制时,对上下横向进给机构30、50进行控制,以使得每一针的缝边具有各自的目标宽度。如上所述,为了使每针的缝边达到设定状态,针对每一针,由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侧检测装置60检测上布料⑶及下布料⑶(以下,为了方便,有时将它们总称为“布料”)的缝边。并且,在上下进给缝纫机100中,其特征之一为,在每一针的缝边检测中,预先择一地执行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和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中的某一个。首先,说明控制装置13进行的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在上述缝边的检测中,使用图像传感器45、65,该图像传感器45、65在由沿X轴方向排列的多个微小受光元件构成的检测范围中接受狭缝状的反射光,可以根据被加工布料的布料端遮蔽而使光强度产生差异的位置,确定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前端位置即缝边。如上所述,在预先确定缝边的目标宽度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3求出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对该目标位置和实际检测出的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位置进行比较,判断加工布料在哪个方向上产生偏离。例如,如图7 (A)所示,控制装置13将从落针位置N朝向X轴(正)方向距离缝边的目标宽度WO的位置,设定为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PO。另外,进行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的定位控制,以使得缝制开始的初始目标位置PO与中心位置C 一致,该中心位置C与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的两端部的任一个均相距距离d0 (将检测范围的X轴方向宽度设为2d0)。这是为了在加工布料的布料端在X轴方向的正反某一方向上发生急剧位置变动的情况下,也抑制加工布料向检测范围外偏离。并且,在缝制时对该目标位置PO和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检测位置进行比较,对应于加工布料在哪一个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离,通过上下横向进给机构30、50进行使加工布料向X轴的正反某一个方向移动的控制。并且,在缝制的中途,缝边的目标宽度WO变为新的目标宽度Wl的情况下,且与落针位置N相距距离Wl的位置未与所述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相距大于或等于一定距离(例如l[mm])的情况下,不使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动作,而是设定新的目标位置PI。SP,前一个目标位置PO与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 一致,但新的目标位置Pl设定在从中心位置C偏离的位置。例如,如图7 (B)所示,在缝边的新的目标宽度Wl为Wl = WO — dl且dl < I [mm]的情况下,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在维持当前位置不变的状态下,设定与落针位置N相距距离Wl的新的目标位置Pl。并且,将该目标位置Pl与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检测位置进行比较,进行上下横向进给机构30、50的加工布料的横向进给动作控制。如上所述,在第一缝边调节控制中,在各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至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检测范围内的位置的距离低于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不使各检测装置40、60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动作,而是设定新的目标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没有伴随如各检测装置40、60的移动动作这种机械动作,仅进行用于进行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位置判定的目标位置的设定变更这种软件上的处理,因此可以以与控制装置13的处理能力相对应的速度进行处理。
[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下面,说明控制装置13进行的第二缝边调节控制。在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中,在缝制中途,缝边的目标宽度变为新的目标宽度Wl的情况下,且与落针位置N相距距离Wl的位置与上述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相距大于或等于一定距离(例如I [mm])的情况下,使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动作,使新的目标位置Pl与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一致。图8 (A)为与上述图7 (A)相同的状态,图8 (B)表示将缝边的目标宽度WO变为新的目标宽度Wl的情况。如该图8所示,在缝边的新的目标宽度Wl为Wl = WO — dl且dl ^ I [mm]的情况下,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通过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向X轴(反)方向移动dl。由此,新的目标位置Pl成为与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 一致的状态。并且,将该中心位置C与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检测位置进行比较,进行上下横向进给机构30、50的加工布料的移动控制。如上所述,在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中,由于新的目标位置Pl成为与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一致的状态,因此,在缝边的目标宽度变更后,也可以在各检测装置40、60中,以该检测范围的中心作为基准,进行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检测,即使在加工布料的布料端发生意外的位置变动等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加工布料的布料端从检测范围偏离而无法缝制的情况。另外,将为了判断执行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和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中的哪一个而与dl进行比较的基准量,设为基于检测范围调节 机构46、66的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的分辨率的最小单位的移动量。即,在本例中,作为步进电动机的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根据其分辨率将可使各检测装置40、60移动的最小距离设为I [mm]。在缝边的目标宽度变更的情况下,优选始终执行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以使得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检测范围内的位置与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一致,但根据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的分辨率,微小位置调节存在极限,因此在各检测装置40、60的必要移动量较小的情况下,通过执行第一缝边调节控制,从而可以维持使得缝边具有目标宽度。另外,在上述上下进给缝纫机100中例示了下述情况,即,通常,由于在上布料⑶和下布料CD中将缝边设定为相同的值,因此,关于上述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和第二缝边调节控制,对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上侧横向进给机构30和下侧横向进给机构50进行相同的控制,但也可以在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中将缝边设定为不同的值。在该情况下,在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中,对应于各自的缝边的目标宽度,分别独立地地进行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和第二缝边调节控制。另外,在图7及图8中,省略检测范围调节机构66的图示。[用于进行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具体设定]图9表示对上布料⑶及下布料⑶进行缝制的例子。在上下进给缝纫机100中,将该上布料CU及下布料CD (以下称为加工布料)朝向图示上方输送,从上端朝向下端形成线迹。对于该加工布料,将缝边的初始目标宽度设为10 [mm],在进行300针运针的过程中使目标宽度变化至11 [_]而进行缝制。具体地说,从缝制开始至94针为止,将缝边的目标宽度设为10 [mm]而进行运针,在95 99针之间,每一针使缝边增加0.1 [mm],在100 194针之间,维持缝边为10.5[mm]而进行运针,在195 199针之间,再次每一针使缝边增加
0.1 [mm],在200~300针之间,维持缝边为ll[mm]而进行运针。图10是表示用于进行图9的缝制的缝制条件一览的图表。如图所示,缝制的总针数为300针,缝制时缝纫机电动机15的最高速度为3000[sti/min] (rpm),编码器16的分辨率为0. 25 [deg],各针的缝边设定如上所述,图像传感器45、65的感应周期为10 [ms],检测范围的X轴方向宽度为100 [mm],分辨率为0.1 [mm],根据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传感器移动的分辨率为1.0 [mm]。另外,上述设定对于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共通。图11是表示在图9的缝制中用于进行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缝制数据的设定内容的图表。如图所示,在缝制数据中设定有数据编号,其表示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顺序;进行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针数(PINNUM);进行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主轴角度(FREQ);变更点(POINT),其是进行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编码器输出信号的累计值;以及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之间的偏离量(OFFSET)。另外,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之间的偏离量(OFFSET)的数值,以0.1 [mm]为单位表示。缝制数据中的数据编号表示处理的顺序,控制装置13在缝制时,按照该顺序进行设定内容读取。针数(PINNUM)、主轴角度(FREQ)、变更点(POINT),是用于将从缝制开始的各数据编号中的第一或者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实施定时,换算为编码器16的输出脉冲的累计值(编码器单位系)的参数。上述参数使下式(I)的关系成立。POINT = (PINNUM — I) X 1440 + (FREQ/360) X 1440…(I)图12是表示主轴角度和针棒的位置(高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如果将针棒上死点设为0°,则缝针未刺穿加工布料的主轴角度的范围为27(T90[deg]。由此,第一或第二缝边调节控制和加工布料的横向进给动作控制,必须在目标针数的前一个针数对应的270 [deg]处执行。由此,如果将该开始定时换算为编码器单位系统,则得到上式(I)。另外,1440为编码器16的分辨率(主轴旋转I周的输出脉冲数)。图13是表示进行图9的缝制时的各检测装置40、60的X轴方向的移动量、和图像传感器45、65中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变化,及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图14是表示在进行图9的缝制时,控制装置13进行的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基于上述图,对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的处理进行说明。首先,在控制装置13中进行各种设定的初始化处理(步骤S I)。即,将进行缝制数据的读取的数据编号的计数值i设为0,将对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的偏离量进行计数的设定偏离值设为0 (在I次计数时设为0.1 [mm]),将计数上下检测装置40、60的移动量的传感器位置偏离值设为0(在I次计数I时设为0.1 [mm])。另外,上下的布料检测装置40、60的初始位置配置为,在缝边初始值即距离落针位置N 10[mm]的位置,与上下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 一致。
并且,等待缝纫机的操作员通过操作面板17输入缝制开始(步骤S3),如果输入开始,则开始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步骤S5)。另外,如果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开始,则控制装置13开始编码器16的输出信号的计数(步骤S7)。另外,此时,编码器16也开始输出与主轴旋转一周相对应的I个脉冲的转速信号,控制装置13开始计数,作为针数计数值。并且,对编码器16的计数值是否到达当前的数据编号中的变更点的值进行判定(步骤S9)。例如,在数据编号的计数值i = 0的情况下,变更点为135630。并且,在该判定时,在计数值未到达变更点的情况下,处理返回步骤S7,继续编码器输出的计数。另外,在编码器16的计数值达到变更点的情况下,对计数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的偏离量的设定偏离值,加上当前数据编号中的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的偏离量(OFFSET)的数值(步骤S11)。例如,在图13 (B)的第95 99针或第195 199针的区间,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的偏离量增加的状态变化,与该步骤Sll的处理相对应。例如,在数据编号的计数值i = 0的情况下,偏离量(OFFSET)的数值为“I”。通过该加法计算,在与落针位置N相距10.1 [mm]的位置设定新的目标位置Pl(参照图7)。在该情况下,新的目标位置Pl成为相对于中心位置C在X轴(正)方向上偏离0.1 [mm]的位置。并且,加工布料的布料端通过上下横向进给机构30、50向该目标位置Pl进行横向进给,将缝边修正为10.1 [mm]。并且,如果对设定偏离值进行加法计算,则数据编号的计数值i也加1(步骤S13)。由此,控制装置13进行下一个数据编号的设定内容读取。并且,控制装置13判定加法计算后的设定偏离值是否达到10 (步骤S15)。并且,在设定偏离值未达到10的情况下,使处理返回步骤S7。该设定偏离值未达到10的期间,表示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的偏离量未达到I [mm]的情况,因此,控制装置13不进行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移动,执行仅变更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另外,在设定偏离值达到10的情况下,表示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的偏离量达到1[_],因此,控制装置13执行第二缝边调节控制。即,将设定偏离值重置为0,使传感器位置偏离值加I。通过该加法计算,控制装置13驱动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使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向X轴(正)方向移动l[mm]。另外,使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与中心位置C 一致。例如,图13 (A)及图13 (B)的第200针的状态变化与其相对应。另外,严格地说,在步骤S15中,对累积的设定偏离是否达到+ 10或一 10进行判定。即,在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相对于中心位置C,向X轴(反)方向侧的偏离量达到l[mm]的情况下,也进行使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与中心位置C 一致的控制。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13驱动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使上布料检测装置40及下布料检测装置60向X轴(反)方向移动I [mm]。下面,控制装置13参照针数计数值,判定是否到达预定针数300 (步骤S 19)。并且,如果仍未到达300针,则使处理返回步骤S7,如果达到300针,则使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停止,结束处理。[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
如上所述,在上下进给缝纫机100中,具有使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的检测装置40,60沿X轴方向移动的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在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的情况下,在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的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与中心位置C偏离大于或等于预先设定的一定距离(例如I [mm])的情况下,进行通过上侧和下侧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使上侧和下侧的检测装置40、60移动的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以使目标位置和中心位置C 一致,因此,可以在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C处进行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的布料端的位置检测,有效地抑制上布料⑶和下布料CD的布料端从检测范围偏离而无法检测布料端的情况,可以稳定地进行缝边的调节控制。另外,控制装置13,在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的情况下,在与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的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与中心位置C小于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不进行上侧或者下侧的检测装置40、60的移动,进行仅变更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的第一缝边调节控制。因此,例如,在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低于位置调节电动机47、67的分辨率的微小距离的情况下,也可以设定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正确地进行横向进给动作控制,用于上布料⑶和下布料⑶的布料端的位置检测、以及缝制使得缝边具有目标宽度。[其他]另外,在图13 (A)所示的例子中,例示高速且瞬间进行所述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中的上布料CU和下布料CD的检测装置40、60的移动动作的情况,没有考虑移动所需时间,实际上,根据致动器的性能,如图15 (A)所示,移动动作需要一定程度的所需时间。由此,在已知移动速度及其所需时间的情况下,优选与检测装置40、60的移动速度相对应,如图15 (B)所示,使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逐渐接近中心位置C而变化。例如,在检测装置40、60在10[ms]间移动1.0[mm]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设定切换为,使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在每l[ms]向中心位置C靠近0.1 [mm]。由此,即使在进行检测装置40、60的移动中,也可以高精度地对加工布料的布料端进行位置检测。另外,上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和下侧检测范围调节机构66,通过蜗轮机构进行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移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带机构和滚珠丝杠机构、螺线管、音圈电动机、直线电动机等,进行上布料检测装置40和下布料检测装置60的移动。另外,所述的控制装置13,在第一及第二缝边调节控制中,将与落针位置N距离缝边的目标宽度WO的位置设定为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PO,由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进行定位控制,以使得该目标位置PO与作为图像传感器45、65的检测范围的规定位置的中心位置C一致,另外,在缝边的目标宽度变更的情况下,在新的目标位置Pl与作为规定位置的中心位置C没有偏离大于或等于一定距离的情况下,不进行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的移动,而直接确定目标位置Pl,在新的目标位置Pl与作为规定位置的中心位置C相距大于或等于一定距离的情况下,由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进行定位控制,以使得新的目标位置Pl与中心位置C 一致。但是,如上所述,对于目标位置PO、Pl的设定,不限于将规定位置作为中心位置C进行的情况。例如,在规定针数的区间,在预先掌握上下布料的布料端形状弯曲的情况下,在运针过程中,上下布料易在相对于基准位置弯曲的方向上产生偏离(例如,在布料端形状向左弯曲的情况下易向左产生偏离),在该情况下,与将规定位置设为中心位置C相比,优选将规定位置设为从中心位置C向右侧偏离的位置,以可以进一步应对发生左侧偏离,与右侧相比确保左侧的检测范围较宽。由此,可以通过设定单元(例如,操作面板17)预先任意地设定规定位置,将该设定的规定位置保存在存储器等中,并且,在弯曲区间等的情况下,对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进行控制,以使目标位置P0、P1与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规定位置一致,或者,也可以根据是否与所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规定位置相距大于或等于一定距离,而决定是否对各检测范围调节机构46、66进行控制。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主进给机构,其沿水平面向规定的进给方向输送加工布料; 横向进给机构,其使所述加工布料沿与所述水平面平行且与所述进给方向正交的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移动; 布料端检测装置,其用于检测所述加工布料在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上从布料端至落针位置为止的缝边;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对所述横向进给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所述加工布料的缝边具有目标宽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具有光源,其用于对输送来的所述加工布料的布料端进行照射;以及检测部,其将多个受光元件沿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根据被所述加工布料的布料端遮蔽的照射光的一部分的光量的不同,检测该加工布料的布料端在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的位置, 所述缝纫机还具有致动器,其使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沿所述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移动, 所述控制部构成为,对应于所述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而控制所述致动器,使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以使得与所述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成为该检测范围内的预先设定的规定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位置是所述检测范围的中心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还具有设定单元,其可以将所述规定位置设定为所述检测范围内的任意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 在缝制的中途所述缝边的目标宽度变化的情况下,且从与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至所述规定位置的距离低于预先设定的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将与所述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确定为新的目标位置, 在从与所述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目标位置至所述规定位置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一定距离的情况下,对所述致动器进行控制,以使得与所述新的缝边的目标宽度相对应的所述布料端检测装置的检测范围内的目标位置成为所述规定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其稳定地检测缝边。缝纫机(100)具有主进给机构(20)和横向进给机构,它们在交叉方向上输送加工布料;布料端检测装置(40、60),其检测加工布料的缝边;以及控制部(13),其对横向进给机构进行控制,以使得缝边具有目标宽度。布料端检测装置具有光源;以及检测部(45、65),其将多个受光元件沿加工布料宽度方向并列设置,根据被加工布料的布料端遮蔽的照射光,检测该加工布料的布料端的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的位置。缝纫机(100)还具有使布料端检测装置沿加工布料宽度方向移动的致动器(47、67),控制部(13)对应于缝边的目标宽度的变化,对致动器进行控制。
文档编号D05B27/00GK103061047SQ20121040984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4日
发明者伊藤僚, 仓增大士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