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轮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013阅读:14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飞轮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丝绳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捻机上使用的飞轮盘。
背景技术
双捻机中的飞轮盘分别安装在左、右飞轮轴上,工作时与左、右飞轮轴一起作高速旋转,钢丝线从一飞轮轴穿线孔穿过,经两飞轮盘到另一飞轮轴的穿线孔内,通过飞轮盘的旋转,完成双捻。传统的飞轮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与钢丝接触部位的圆周上镀硬铬,另一种是在与钢丝接触部位的圆周上镀硬铬,另一汇总是在与钢丝接触部位的圆周上喷涂碳化钨,以增加飞轮盘表面硬度,这两种形式的飞轮盘有共同的缺点,飞轮 盘与钢丝直接接触,高速运转时钢丝走线容易偏移,影响钢丝捻合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更好的引导捻合过程中钢丝走线的飞轮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飞轮盘,包括连接部以及对称设置于连接部两端的两飞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两对称设置于第一连接杆两端的第二连接杆,两第二连接杆所在平面与第一连接杆所在平面间的夹角相等。两第二连接杆对称设置且与第一连接杆夹角相等,使得钢丝在走线过程中,与飞轮紧密接触。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杆未与第一连接杆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飞轮,飞轮包括轮面和轮体,轮体为圆柱体,轮体两个断面上设置有尺寸一致的轮面。轮体与两对称设置的轮面间形成轮道,钢丝设置于轮道内。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轮体两个断面圆周直径小于两轮面表面圆周直径。轮体断面圆周直径小于两轮面表面圆周直径,当两轮面对称设置于轮体两端时,轮体与两对称设置的轮面间形成轮道。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飞轮盘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飞轮盘飞轮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说明。图1至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飞轮盘。如图所示,飞轮盘包括连接部100以及对称设置于连接部100两端的两飞轮200,300。连接部100包括第一连接杆101以及对称设置于第一连接杆101两端的第二连接杆103,105。第一连接杆101两端分别与两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接杆103,105连接,两第二连接杆103,105所在平面与第一连接杆10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相等。每一第二连接杆103,105未与第一连接杆1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飞轮200,300。飞轮200包括轮面201,203和轮体205。轮体205为圆柱体,轮体205两端面上设置有尺寸一致的轮面201,203,轮体205两端面圆周直径小于两轮面201,203表面圆周直径,轮体205两端面圆周圆心位置与轮面201,203表面圆周圆心位置重合。两对称设置的轮面201,203与轮体205间形成走线道207,收线时,钢丝缠绕在轮体205上,沿走线道207走线。飞轮300与飞轮200结构相同,尺寸一致,在此不再赘述。使用时,连接部100与双捻机支撑架上的支撑连接座连接,使飞轮盘整体可以支撑连接部100为轴心,在垂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钢丝从支撑连接部100的过线通道出线后,缠绕在飞轮轮体205上。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飞轮盘,其特征在于,飞轮盘包括连接部(100)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100)两端的两飞轮(200,3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100)包括第一连接杆 (101)以及两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杆(101)两端的第二连接杆(103,105),所述两第二连接杆(103,105)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01)所在平面间的夹角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杆(103,105)未与所述第一连接杆(101)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所述飞轮(200,300),每一所述飞轮(200)包括轮面(201,203)和轮体(205),所述轮体(205)为圆柱体,所述轮体(205)两个断面上设置有尺寸一致的所述轮面(201,20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飞轮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轮体(205)两个断面圆周直径小于所述两轮面(201,203)表面圆周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飞轮盘,包括连接部以及对称设置于连接部两端的两飞轮。使用时,连接部与双捻机支撑架上的支撑连接座连接,使飞轮盘整体可以支撑连接座为轴心,在垂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钢丝从支撑连接座的过线通道出线后,缠绕在飞轮轮体上。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更好的引导捻合过程中钢丝走线,使得钢丝在走线时不易发生偏移。
文档编号D07B7/02GK202849861SQ201220352779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20日
发明者张冬平 申请人:南通瑞丽精密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