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62866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能够使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厚度等的形状及强度变得均匀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在与被输送的无纺布(7)的机械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该无纺布(7)的步骤(3、4);将通过延伸无纺布(7)的步骤(3、4)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沿该无纺布(7)的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步骤(5、6)。
【专利说明】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已知有一种方法,为了将实施了弹性化的腰带和/或腿带形成为一次性尿布,使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所使用的层叠幅材延伸而对幅材施加弹性(例如,专利文献I )。根据该方法,在对未延伸的层叠幅材进行逐步延伸的步骤中,通过限制第一弹性体层及可伸长的第二层的两周缘部,以与对层叠幅材被施加延伸前的延伸方向的宽度施加延伸前相同的方式,通过逐步延伸使可伸长的第二层永久地伸长。另外,为了延伸层叠幅材所使用的加压装置由旋转轴线与幅材的移动方向垂直的一对波形辊构成,该波形辊具有波形的立体表面,未延伸的层叠幅材通过其间时,一对波形辊相互啮合。而且,通过弹性地保持两周缘部,利用配置在波形辊上的一对弹性变形自如的碟盘保持两周缘部,或者,利用配置在波形辊上的一对连续带保持两周缘部,由此限制第一弹性体层及可伸长的第二层的两周缘部。
[0003]根据专利文献I记载的对幅材赋予弹性的方法,能够在一次性尿布的制造所使用的幅材的一部分通过一对波形辊之间时,防止幅材在与延伸幅材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打滑、收缩。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16679号公报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对幅材赋予弹性的方法中,延伸加工时产生的凹凸在延伸加工后还残留,由此,在幅材行进的机械方向上产生褶皱,其结果,存在幅材发生扭曲的情况下。由此,存在不能稳定地输送延伸的幅材,或者在之后的步骤中不能稳定地进行对延伸的幅材折叠、切断、贴合等加工这样问题。例如,直接切断延伸的幅材并将其贴合在其他片上时,延伸的幅材的延伸部分打卷,向其他片贴合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本发明人经过致力研究得知,结果发现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厚度等的形状及强度变得不均匀时,不能稳定地输送延伸了的无纺布、或者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而且,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结构。
[0011]即,本发明是由无纺布制成伸缩性片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与被输送的无纺布的机械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该无纺布的步骤;将通过延伸无纺布的步骤被延伸了的无纺布沿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步骤。
[0012]发明效果
[0013]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厚度等的形状及强度变得均匀。由此,能够稳定地输送延伸了的无纺布、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延伸加工装置的图。
[0015]图2是用于说明上段延伸辊的图。
[0016]图3是用于说明下段延伸辊的图。
[0017]图4是用于说明上段延伸辊及下段延伸辊对无纺布的延伸的图。
[0018]图5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0时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分布的图表。
[0019]图6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0时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分布的图表。
[0020]图7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2时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分布的图表。
[0021]图8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2时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分布的图表。
[0022]图9是表示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的线性压力、与被加热辊和加压辊压缩的无纺布的厚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23]图10是用于说明无纺布的宽度及厚度的测定方法的图。
[0024]图11是表示加热辊和加压辊之间的线性压力、与被加热辊和加压辊压缩的无纺布7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25]图12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厚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26]图13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宽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27]图14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变动系数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28]图15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50%伸长时的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29]图16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S2延性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30]图17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最大强度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31]图18是表示加热辊的温度、与被加热辊加热的无纺布的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0032]图19是用于说明S2延性、最大强度及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的图。
[0033]图20是表示平面辊的加热辊和压花辊的加压辊之间的组合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附图记载的结构。
[0035]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延伸加工装置I的图。延伸加工装置I包括输送棍2、上段延伸棍3、下段延伸棍4、加热棍5及加压棍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中,通过上段延伸辊3及下段延伸辊4将无纺布7延伸之后,通过加热辊5及加压辊6对无纺布7加热及压缩。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
[0036]首先,被输送到延伸加工装置I的无纺布7通过输送辊2,之后被卷入上段延伸辊3。
[0037]延伸性片的制造所使用的无纺布7通过后述的延伸步骤呈现伸缩性,或者增加伸缩性。作为被延伸的无纺布,例如,使用由伸长性纤维和伸缩性纤维构成的无纺布。这里,伸缩性纤维是指弹性地可伸长的纤维,伸长性纤维一般是指非弹性地可伸长的纤维。因此,伸长性纤维也可以是指以比伸缩性纤维的弹性极限的伸长量小的伸长引起塑性变形的纤维。此外,无纺布7可以是混合伸长性纤维和伸缩性纤维而制成的混纤型的无纺布,也可以是将伸长性纤维的层和伸缩性纤维的层被层状地分开并层叠而成的层叠型的无纺布。
[0038]伸长性纤维可以列举例如热塑性聚烯烃纤维。另外,伸缩性纤维可以列举热可塑性弹性体纤维。热塑性聚烯烃纤维是例如聚丙烯纤维或聚酯纤维等的单独纤维,或者由聚丙烯或聚酯构成的芯鞘构造的复合纤维等。另外,热可塑性弹性体纤维是例如聚氨酯纤维或聚苯乙烯系纤维等。
[0039]该无纺布的制法可以列举纺粘法或热粘法等。另外,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及纤维直径分别从20?150g/m2的范围及10?30 μ m的范围适当选择,而且,伸长性纤维和伸缩性纤维的配合比从10?90%的范围适当选择。
[0040]无纺布7通过配置在上段延伸辊3的上方的输送辊2,被卷入上段延伸辊3。由此,无纺布7与上段延伸辊3接触的距离变长。而且,无纺布7和上段延伸辊3之间的摩擦力变强,能够抑制无纺布7沿与无纺布7的输送方向即机械方向(MD)正交的宽度方向扭曲、或者产生机械方向的褶皱而收缩。
[0041]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对幅材赋予弹性的方法中,为了抑制沿宽度方向扭曲或收缩,使用碟盘或连续带等的保持体来限制幅材的两周缘部。由此,保持体磨损,限制幅材的两周缘部的限制力在两周缘部之间发生不均匀,存在幅材扭曲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不使用这样的保持体,能够抑制沿宽度方向扭曲或收缩,因此不发生保持体的磨损的问题。
[0042]为了使无纺布7和上段延伸辊3之间的摩擦力增加,也可以采用橡胶等的摩擦力大的材料作为与后述的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非形成部42对应的上段延伸辊3的外周部分的材料。
[0043]也可以通过在输送辊2的上游侧配置未图示的加热辊或热风装置,加热无纺布
7。例如,也可以将未图示的加热辊加热至80°C,使通过输送辊2的无纺布7的温度成为约500C。由此,在后述的延伸步骤中,能够沿宽度方向更均匀地延伸无纺布7。
[0044]如图2所示,上段延伸辊3是具有多个凸部32的齿槽辊,该多个凸部32形成在外周面上且沿以上段延伸辊3的旋转轴31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延伸。在上段延伸辊3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剖面中,凸部32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另外,在上段延伸辊3的外表面上实施研磨加工,使凸部32的前端部分变得平坦。此外,上段延伸辊3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凸部32的剖面形状不限于大致三角形,也可以是矩形或梯形、半圆形等。上段延伸辊3的外周部分也可以例如由铁素体不锈钢(SUS4302B)形成。另外,在后述的延伸步骤中,为了能够沿宽度方向更均匀地延伸无纺布7,也可以加热上段延伸辊3。
[0045]其次,如图1所示,被卷入上段延伸辊3的无纺布7被输送到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之间,然后,通过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之间。
[0046]如图3所示,下段延伸辊4沿下段延伸辊4的旋转轴44延伸的方向具有凸部形成部41和凸部非形成部42。凸部形成部41被设置在凸部非形成部42的宽度方向(CD)的两侦U。在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形成部41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以下段延伸辊4的旋转轴44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延伸的多个凸部45。因此,下段延伸辊4也与上段延伸辊3同样地是齿槽辊。在下段延伸辊4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剖面中,凸部45的形状与上段延伸辊3同样地为大致三角形。此外,下段延伸辊4的轴芯方向上的凸部45的剖面形状只要是下段延伸辊4的多个凸部45能够与上段延伸辊3的多个凸部32嵌合的形状即可,不限于大致三角形。
[0047]如图3所示,在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非形成部42上不形成凸部45。另外,凸部非形成部42所在的下段延伸辊4的直径比凸部形成部41所在的下段延伸辊4的直径小。
[0048]下段延伸辊4的外周部分也可以例如由铁素体不锈钢(SUS430_2B)形成。另外,为了在延伸步骤中,能够沿宽度方向更均匀地延伸无纺布7,也可以加热下段延伸辊4。
[0049]如图4 (a)所示,无纺布7通过上段延伸辊3、与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形成部41及凸部非形成部42之间。如图4 (b)所示,在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形成部41之间,上段延伸辊3的凸部32和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45相互啮合。无纺布7通过使形成在外周面上的沿旋转方向延伸的凸部32、45相互啮合的同时旋转的一对辊3、4的间隙,由此沿宽度方向(⑶)延伸。另外,在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非形成部42之间,上段延伸辊3从下段延伸辊4隔着较长距离,因而在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非形成部42之间,无纺布7不被延伸。因此,如图4 (a)所示,在通过了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之间的无纺布7的中央,形成有沿宽度方向(CD)延伸的延伸部71,在延伸部7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未被延伸的未延伸部72。
[0050]上段延伸辊3及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32、45的形成间距优选从I?5mm的范围选择,例如为2.5mm。另外,凸部32、45的前端的平坦部分的宽度优选从0.01?Imm之间选择,例如为0.1mm。上段延伸辊3的凸部32和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45之间的啮合深度优选从I?20mm选择,例如为2.8mm。上段延伸棍3的外径优选从50?500mm的范围选择,例如为150mm。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形成部41的外径优选从50?500mm的范围选择,例如为150mmo
[0051]然后,如图1所示,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加热辊5及加压辊6是外周面平滑的平面辊。另外,加压辊6的外周部分也可以由橡胶、有机硅树脂等的弹性体构成。
[0052]加热棍5和加压棍6还能够对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沿机械方向(MD)赋予张力。由此,通过使上段延伸辊3和无纺布7的摩擦力增加,能够有效果地延伸。
[0053]由于通过延伸使无纺布存在强度及刚性的偏差,所以对延伸了的无纺布赋予张力时,被赋予无纺布的张力变得不均匀,使延伸了的无纺布产生褶皱,进而产生卷曲。由于该褶皱及卷曲,被延伸了的无纺布有时大幅度扭曲。因此,为了防止大幅扭曲,优选不对延伸了的无纺布赋予张力。但是,若不对延伸了的无纺布赋予张力,在之后将其他部件转印到延伸了的无纺布、或者切断延伸了的无纺布的步骤中,有时发生扭曲导致的转印不良及切断不良等的加工不良。由此,加热辊5和加压辊6对通过了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之间的无纺布7赋予的张力,优选为通过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之间时的无纺布7的输送倍率成为1.0O?1.10这样的张力。无纺布7的输送倍率比1.00小时,由于无纺布7和上段延伸棍3的摩擦力的降低,无纺布7向与机械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打滑增加,所以有时发生延伸加工不良,无纺布7的输送倍率比1.10大时,上述褶皱及卷曲变得严重,即使通过后述的将被延伸了的无纺布压缩的步骤,有时也难以防止延伸了的无纺布的扭曲。这里,延伸倍率是指输送速度除以送出速度得到的值。
[0054]参照图5?8,对延伸步骤中的无纺布的输送倍率与无纺布的宽度及宽度方向的扭曲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使用具有62_的宽度和70g/m2的单位面积质量的无纺布,调查无纺布的输送倍率与无纺布的宽度及宽度方向的扭曲之间的关系。延伸步骤所使用的上段延伸辊3及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31、45的形成间距为2.5mm,凸部31、45的前端的平坦部分的宽度为0.1mm,上段延伸辊3的凸部31和下段延伸辊4的凸部45之间的啮合深度为2.8mm,上段延伸辊3的外径及凸部形成部41所在的下段延伸辊4的外径为150mm。上段延伸辊3及下段延伸辊4的周速为IOOm/分。
[0055]无纺布7的宽度是通过摄像机拍摄从上段延伸辊3和下段延伸辊4之间排出的无纺布7而从拍摄的无纺布的图像算出的。关于无纺布的宽度方向的扭曲,测定拍摄的无纺布的两周缘部的位置,并算出这些位置的正中间的位置即无纺布的重心位置,从算出的重心位置的不均匀调查无纺布的扭曲状态。无纺布7发生扭曲时,算出的重心位置的不均匀变大。对于输送倍率为1.00的情况、和输送倍率为1.02的情况,分别调查了 100个位置的无纺布的宽度及重心位置。
[0056]图5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0时的测定了 100个位置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分布的图表。无纺布的宽度的平均值为62.3mm,变动系数为0.6。这里,变动系数是指标准偏差除以平均值而算出的。变动系数越小,值的不均匀越小。图6是表示输送倍率为
1.00时的测定了 100个位置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分布的图表。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平均值为69.7mm的位置,标准偏差为1.0。
[0057]图7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2时的测定了 100个位置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分布的图表。无纺布的宽度的平均值为44.7mm,变动系数为4.6。与上述输送倍率为1.00时的值(参照图5)相比可知,沿机械方向赋予无纺布张力时,无纺布的宽度变窄,并且无纺布的宽度的不均匀变大。这是因为,沿机械方向赋予无纺布张力时,无纺布产生机械方向的褶皱所造成的。
[0058]图8是表示输送倍率为1.02时的测定了 100个位置的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分布的图表。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平均值为70.5_的位置,标准偏差为2.3。与上述输送倍率为1.00时的值(参照图6)相比可知,赋予无纺布机械方向的张力时,无纺布的扭曲变大。但是,对图6的图表所示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分布和图8的图表所示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分布进行比较可知,无纺布的重心位置为大致69mm附近的值,不均匀小,赋予无纺布机械方向的张力时,无纺布的扭曲变小。
[0059]但是,图8的图表所示的无纺布的重心位置存在从69mm附近的位置大幅度偏离的情况。由此,推测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标准偏差变大。这是推测因为,通过延伸在无纺布上产生机械方向的褶皱,在无纺布上形成不均匀的部分,所以时常发生大幅的扭曲。因此,能够推测若被延伸了的无纺布变得均匀,则不发生褶皱,由此,时常发生的大幅度的扭曲消失,由此从69_附近的位置大幅度偏离的重心位置消失,无纺布的重心位置的标准偏差大幅度减少。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不仅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赋予无纺布张力,还如下所述地对无纺布进行压缩及加热,从而被延伸了的无纺布变得均匀,无纺布的扭曲被抑制。
[0060]加热棍5和加压棍6沿厚度方向压缩无纺布7。由此,能够使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的宽度、厚度等的形状变得均匀,能够将延伸了的无纺布7稳定地输送,或者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尤其,在无纺布7上形成有刚性低的延伸部71和刚性高的未延伸部72,由于刚性低的延伸部71容易卷曲,所以难以稳定地输送、或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因此,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沿厚度方向压缩无纺布7,由此,将延伸了的无纺布7稳定地输送、或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的效果,对于部分被延伸的无纺布来说特别大。
[0061]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赋予无纺布7的压力是线性压力,优选为1N/10mm以上,更优选为I?lOON/lOmm,最优选为10?50N/10mm。赋予无纺布7的压力的线性压力比1N/10mm小时,无纺布7的厚度及宽度发生不均匀,由此,无纺布7有时产生机械方向的褶皱,所以有时不能将延伸了的无纺布稳定地输送、或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赋予无纺布7的压力的线性压力比lOON/lOOmm大时,有时加压辊6容易磨损,不能稳定地进行压缩。这里,线性压力是施加于辊的荷重除以辊的宽度而算出的,例如,在使用两台加压用缸体通过加压辊6赋予无纺布7压力的情况下,赋予无纺布的压力的线性压力能够从下式算出。
[0062]加压辊6 的线性压力(N/10mm) =0.98X { π X (d/2) 2X 2 Y P — G}/W
[0063]这里,d是加压辊6的未图示的加压用缸体的内径,Y是加压机构的杠杆比,P是被供给到加压辊6的未图示的加压用缸体的标准压力(kgf/cm2),G是加压辊6的重量(kg),W是加压辊6的使用宽度(cm)。
[0064]参照图9的图表,说明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与被加热辊5和加压辊6压缩的无纺布7的厚度之间的关系。使以1.02的输送倍率如上所述地延伸了的无纺布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测定无纺布7的厚度。
[0065]如图10所示,通过摄像机拍摄与加热辊5的外周面51相接的无纺布7,从拍摄的图像测量无纺布7的上表面73和加热辊5的外周面51之间的高度差T,测定无纺布7的厚度。不使加热棍5加热地压缩无纺布7。无纺布的厚度,针对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的线性压力为0N/10mm的情况、为1.5N/10mm的情况、为4.6N/10mm的情况、为7.7N/10mm的情况、及为10.8N/10mm的情况,分别测定了 100个位置来进行调查。
[0066]图9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厚度的平均值,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向的宽度表示无纺布的厚度的不均匀。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向的宽度越大,无纺布的厚度的不均匀越大。另外,“Blank (空白)”表示未延伸的无纺布的厚度。
[0067]从其结果可知,延伸无纺布时,无纺布的厚度的不均匀变大;以及通过延伸使厚度产生不均匀的无纺布7也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将无纺布7压缩时,厚度的不均匀变小。该厚度的不均匀是因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机械方向的褶皱而产生的。由此可知,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压缩无纺布7时,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机械方向的褶皱减少,被延伸了的无纺布变得均匀化。
[0068]参照图11的图表,说明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与被加热辊5和加压辊6压缩的无纺布7的宽度之间的关系。使以1.02的输送倍率如上所述地延伸了的无纺布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并测定了无纺布7的宽度。[0069]如图10所示,通过摄像机拍摄与加热辊5的外周面51相接的无纺布7,从拍摄的图像测量无纺布7的宽度W,并测定了无纺布7的宽度。不使加热辊5加热地压缩无纺布7。无纺布的宽度,针对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的线性压力为0N/10mm的情况、为1.5N/10mm的情况、为4.6N/10mm的情况、为7.7N/10mm的情况以及为10.8N/10mm的情况,分别测定了100个位置来进行调查。
[0070]图11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宽度的平均值,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向的宽度表示无纺布的宽度的不均匀。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向的宽度越大,无纺布的宽度的不均匀越大。另外,“Blank”表示未延伸的无纺布的宽度。
[0071]从其结果可知,延伸无纺布时,无纺布的宽度减少、无纺布的宽度的不均匀变大;以及延伸使宽度产生不均匀的无纺布7也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被施加压力时,宽度的不均匀变小。而且,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为1.5N/10mm以上时,被延伸而变窄的无纺布的宽度接近被延伸前的无纺布的宽度。该宽度的减少及不均匀是因被延伸的无纺布的机械方向的褶皱而产生的。由此可知,在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压缩无纺布7时,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机械方向的褶皱减少,被延伸了的无纺布变得均匀化。
[0072]此外,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沿无纺布7的厚度方向压缩无纺布7,但也可以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沿无纺布7的厚度方向仅压缩无纺布7的延伸部71。由此,无纺布7的未延伸部72能够不受加热辊5和加压辊6赋予的压力的影响。例如,使加热辊5及加压辊6的宽度、加热辊的宽度或加压辊6的宽度与无纺布7的延伸部71的宽度相同,由此能够沿厚度方向仅压缩无纺布7的延伸部71。
[0073]加热辊5对无纺布7进行加热。由此,能够使被延伸了的无纺布的宽度与被延伸前的无纺布的宽度大致相同,能够使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的宽度、厚度等的形状、密度及强度等变得均匀,能够将延伸了的无纺布稳定地输送或者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
[0074]加热辊5的温度优选为40°C以上、无纺布7的纤维的熔点以下的温度,更优选为40?120°C,最优选为80?120°C。加热辊5的温度比40°C低时,有时不产生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的效果,加热辊5的温度比无纺布7的纤维的熔点高时,有时会使无纺布7的纤维熔化,使无纺布7收缩的情况。
[0075]参照图12的图表,说明加热辊5的温度、与被加热辊5加热的无纺布7的厚度之间的关系。使以1.02的输送倍率如上所述地延伸了的无纺布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并测定无纺布7的厚度。以与调查上述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与无纺布7的厚度之间的关系时相同的方法测定无纺布7的厚度。将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设为10.8N/10mm。无纺布的厚度,针对加热辊5的温度为20°C的情况、为40°C的情况、为60°C的情况、为80°C的情况、为100°C的情况、为120°C的情况以及为140°C的情况,分别测定了 100个位置来进行调查。
[0076]图12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厚度的平均值,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向的宽度表示无纺布的厚度的不均匀。另外,“Blank”表示未延伸的无纺布的厚度。
[0077]从其结果可知,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的厚度变小,接近被延伸前的无纺布的厚度。尤其,使加热辊5的温度为120°C时,无纺布的厚度与被延伸前的无纺布的厚度大致相同。
[0078]参照图13的图表,说明加热辊5的温度、与被加热辊5加热的无纺布7的宽度之间的关系。使以1.02的输送倍率如上所述地延伸了的无纺布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并测定了无纺布7的宽度。以与调查上述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与无纺布7的宽度之间的关系时相同的方法测定了无纺布7的宽度。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为10.8N/10mm。无纺布的宽度,针对加热辊5的温度为20°C的情况、为40°C的情况、为60°C的情况、为80°C的情况、为100°C的情况、为120°C的情况以及为140°C的情况,分别测定了 100个位置来进行调查。
[0079]图13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宽度的平均值,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方向的宽度表示无纺布的宽度的不均匀。另外,“Blank”表示未延伸的无纺布的宽度。
[0080]从其结果可知,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的宽度变大,接近被延伸前的无纺布的宽度。尤其,加热辊5的温度为80?120°C时,无纺布的宽度与被延伸前的无纺布的宽度大致相同。加热辊5的温度为140°C时,无纺布的宽度变小推测是因为无纺布的纤维的一部分熔融。
[0081]图14表示调查了上述加热辊5的温度、与被加热辊5加热的无纺布7的宽度之间的关系时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变动系数。“Blank”表示未延伸的无纺布的宽度的变动系数。
[0082]从其结果可知,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的宽度的变动系数变小。这示出了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7变得均匀。另外,随着加热辊5的温度上升,无纺布的宽度的变动系数变小。加热辊5的温度为140°C时,无纺布的宽度的变动系数变大推测是因为,无纺布的纤维的一部分熔融。
[0083]参照图15的图表,说明加热辊5的温度、与被加热辊5加热的无纺布7的50%伸长时的强度之间的关系。使以1.02的输送倍率如上所述地延伸了的无纺布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由通过了的无纺布作成测定用样品,使用该测定用样品测定了无纺布7的50%伸长时的强度。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的线性压力为10.8N/10mm。无纺布的50%伸长时的强度,针对加热辊5的温度为20°C的情况、为40°C的情况、为60°C的情况、为80°C的情况、为100°C的情况、为120°C的情况及为140°C的情况,分别测定了 5个测定用样品来进行调查。
[0084]沿宽度方向以50mm的间隔切断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的无纺布7,并制作了 50mm宽度的测定用样品。对于50mm宽度的测定用样品,使用具有最大荷重容量为50N的负载单元的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株)制,AUTOGRAPH式AGS — IkNG),分别关于5个测定用样品,以40mm的夹具间距、40mm/分的拉伸速度的条件,测定测定用样品50%伸长时的拉伸强度。
[0085]图15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50%伸长时的强度的平均值,棒的上端所示的标记的纵向的宽度表示无纺布的50%伸长时的强度的不均匀。另外,“Blank”表示没有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实施加热及压缩的无纺布的50%伸长时的强度。
[0086]从其结果可知,通过加热棍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的50%伸长时的强度变大。由此可知,不会因无纺布的加热使无纺布的强度变小或者强度的不均匀变大。另外,由于通过加热辊5对无纺布7的加热使强度变大,所以无纺布7的输送性提高。
[0087]参照图16?18的图表,说明加热辊5的温度、与被加热辊5加热的无纺布7的S2延性、最大强度及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使以1.02的输送倍率如上所述地延伸了的无纺布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之间,由通过了的无纺布作成测定用样品,使用该测定用样品测定无纺布7的S2延性、最大强度及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的线性压力为10.8N/10mm。无纺布的S2延性、最大强度及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针对加热辊5的温度为20°C的情况、为40°C的情况、为60°C的情况、为80°C的情况、为100°C的情况、为120°C的情况以及为140°C的情况,分别测定了 5个测定用样品来进行调查。
[0088]沿宽度方向以50_的间隔切断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之间的无纺布7,作成了50mm宽度的测定用样品。对于50mm宽度的测定用样品,使用具有最大荷重容量为50N的负载单元的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株)制,AUTOGRAPH式AGS — IkNG),分别关于5个测定用样品,以40mm的夹具间距、40mm/分的拉伸速度的条件,测定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和拉伸强度。然后,从测定的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和拉伸强度的结果算出S2延性、最大强度及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
[0089]参照图19,说明S2延性、最大强度及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图19是表示测定用样品的拉伸强度的测定结果的一例的图表。图19的图表的横轴表示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纵轴表示测定用样品的拉伸强度。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一拉伸强度曲线100的斜率在测定用样品伸长到LI长度后发生变化。这示出了测定用样品在伸长到LI长度之前,是通过延伸而伸缩的纤维伸长而进行的,在LI以后的伸长,是通过纤维彼此的结合被破坏、或者纤维自身伸长而进行的。S2延性是指LI的值除以夹具间距即40mm而算出的值。另外,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一拉伸强度曲线100中的最大拉伸强度为SI。该SI的值成为最大强度。而且,表示最大拉伸强度(SI)时的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即L2的值除以夹具间距即40mm而算出的值成为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
[0090]图16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S2延性的平均值。“Blank”表示未延伸的无纺布的S2延性。从其结果可知,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的S2延性变小。由此可知,通过控制加热辊5的温度,能够调整无纺布的S2延性。此外,通过加热辊5的加热,无纺布的S2延性减少,但该减少的S2延性的值是在用于吸收性物品等的产品这方面能够允许的范围内。
[0091]图17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最大强度的平均值。“Blank”表示没有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实施加热及压缩的无纺布的最大强度。从其结果可知,通过加热棍5加热无纺布7时,无纺布的最大强度变高。由此可知,使用加热棍5加热无纺布,无纺布的强度不降低。
[0092]图18的图表所示的棒的高度表示无纺布的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的平均值。“Blank”表示没有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实施加热及压缩的无纺布的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从其结果可知,即使通过加热辊5加热无纺布7,无纺布的最大强度时的变形量也不大幅度减少。
[0093]此外,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压缩及加热无纺布7,但也可以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仅进行无纺布7的压缩。该情况下,也能够使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的宽度、厚度等的形状变得均匀,并能够稳定地输送被延伸了的无纺布7、或在之后的步骤中稳定地加工。
[0094]另外,加压辊6也可以加热,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辊6加热无纺布7。
[0095]此外,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加热无纺布7,但也可以通过加热棍5和加压棍6仅加热无纺布7的延伸部71。由此,无纺布7的未延伸部72能够不受通过加热辊5和加压棍6赋予的热的影响。例如,通过使加热棍5及加压棍6的宽度、加热棍5的宽度或加压棍6的宽度与无纺布7的延伸部71的宽度相同,能够仅加热无纺布7的延伸部71。
[0096]另外,加热辊5及加压辊6是平面辊,但也可以使加热辊及加压辊中的一方为压花辊,使另一方为平面辊。这里,压花辊是指外周面具有圆点状的凸部的辊。
[0097]例如,也可以如图20 (a)所示地使加热辊5为平面辊,如图20 (b)所示地使加压辊6A为压花辊。在加压辊6A的外周面上,排列设置有沿着外周面的表面的剖面形状为菱形的多个凸部61A。此外,凸部的沿着外周面的表面的剖面形状不限于菱形,也可以是矩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星形等。
[0098]通过加压棍6A和加热棍5之间,无纺布沿厚度方向被压缩,无纺布通过加压棍6A的凸部61A被实施压花加工。像这样,在通过平面辊和压花辊的组合实施的压花加工中,也能够得到与双方都通过平面辊即加热辊5及加压辊6沿厚度方向被压缩的情况下的效果同样的效果。此外,也可以使加热辊为压花辊,使加压辊为平面辊。
[0099]此外,延伸加工装置除了设置加热辊5及加压辊6以外,还可以设置其他的加热辊及加压辊,对于通过加热辊5及加压辊6进行了压缩或压缩及加热的无纺布,再进行压缩或压缩及加热。由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对延伸了的无纺布进行压缩或压缩及加热得到的效果。
[0100]以上的说明仅是一例,本发明并不被上述实施方式限定。
[0101]附图标记的说明
[0102]I延伸加工装置
[0103]2输送辊
[0104]3上段延伸辊
[0105]4下段延伸辊
[0106]5加热辊
[0107]6、6A 加压辊
[0108]7无纺布
[0109]32上段延伸辊的凸部
[0110]41下段延伸辊的凸部形成部
[0111]42下段延伸辊的凸部非形成部
[0112]45下段延伸辊的凸部
[0113]51加热辊的外周面
[0114]6IA加压辊的凸部
[0115]71无纺布的延伸部
[0116]72无纺布的未延伸部
[0117]73无纺布的上表面
[0118]100测定用样品的伸长量一拉伸强度曲线
【权利要求】
1.一种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该伸缩性片由无纺布制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与被输送的无纺布的机械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该无纺布的步骤; 将通过延伸所述无纺布的步骤被延伸了的无纺布沿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进行压缩的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压缩所述无纺布时的线性压力为I?lOON/lO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延伸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将所述无纺布的一部分延伸, 在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仅压缩所述无纺布的被延伸了的部分。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加热所述无纺布的同时压缩所述无纺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以40?120°C的温度加热所述无纺布。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沿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压缩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使用一对平面辊、或者使用压花辊及平面辊,沿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压缩所述无纺布。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伸缩性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延伸所述无纺布的步骤中,将所述无纺布通过一对辊的间隙,该一对辊在使形成在外周面上的沿旋转方向延伸的凸部相互啮合的同时旋转,由此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无纺布。
【文档编号】D06C15/02GK103429810SQ201280013359
【公开日】2013年12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奥田淳, 光野聪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