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7579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过纱板组件和第二过纱板组件,所述第二过纱板组件对应于第一过纱板组件三角形的开口位置设置,并与三角形的中心线垂直。有益效果:针对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部件与张力部件幅宽不同的问题,通过聚纱装置过渡,解决了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部件与张力部件幅宽不同导致的碳纤维线与机构干涉问题,并可以对较长的自由经纱起到支撑作用,减小因经纱下垂导致不同纱层摩擦引起的损耗。
【专利说明】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是国内外新兴的一种织造设备。目前国内的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编织工艺是将多股片状碳纤维分多层进行编织成有一定幅度和厚度的碳纤维织物。(现在碳纤维工艺是20层,90条/层,共计1800条碳纤维)同时送入编织机主机入口。其中,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部分包括送经部件、张力部件以及拢纱部件,经纱由送经部件送出进入张力部件,最后由拢纱部件进入主机。由于送经部件幅宽要大于张力部件,若经纱直接由送经机构进入张力机构,碳纤维线与机构之间会发生干涉;同时,由于送经机构与张力机构距离较远,碳纤维由于自重问题会产生下垂,引起各纱层的碳纤维相互干涉,产生摩擦,导致碳纤维表面“起毛”。由于上述因素均会导致碳纤维严重磨损,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废品率加大,当前我国碳纤维仍依靠进口,因此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0003]专利申请号:200810059322.8公开了一种紧密纺用的聚纱装置,包括支架、聚纱板,支架二侧设有一对突起,二突起与支架中心呈镜向对称,支架上设有凹槽与齿轮箱上的凸台卡合,聚纱板上部设有一对卡抓并与支架上的对应突起卡扣,聚纱板下部设有一对支脚,二支脚内设有聚纱气流导向筋,聚纱气流导向筋高度低于支脚的高度,高度差大于输送带的厚度。其优点为:聚纱装置在牵伸罗拉和握持罗拉之间,横跨输送带并有弹性地架在滑动面上,通过聚纱板上的导向筋的引导,能使进入抽吸通道前的气流对须条实施定向而有效的施压,在须条上方有效利用气流,减少负压,节约能源。聚纱装置在纺股线时还通过聚纱板上的三条气流导向筋的引导,使两根须条不易合并或缠绕,提高股线的质量。上述专利只适用于传统织机。在我国,由于碳纤维多层织物仍处于研发阶段,按照传统的织机无法实现。如上述公开的现有技术相比,纱线很轻彼此之间不会因摩擦而起毛,传统织机的普通纱线起毛也不会影响织物质量,故全部采用直接聚纱装置,同时仅仅是单层纱线聚拢。多层织物基本是采用手工编织。碳纤维织物行业亟待开发一种由送经部件进入张力部件,从而保证碳纤维平展无干涉的聚纱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根据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需要,利用两套互成角度并垂直于碳纤维线走向的第一过纱板组件以及第二过纱板组件的协同工作,完成经纱(碳纤维线)由长幅宽的送经机构到短幅宽张力机构的过渡。克服了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部件与张力部件幅宽不同的问题,可以保证碳纤维平展无干涉的由送经部件进入张力部件。
[000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过纱板组件和第二过纱板组件,所述第一过纱板组件包括两片第一过纱板支架和若干块第一过纱板,所述两片第一过纱板支架通过角度连接支架构成开口式三角形状,所述第一过纱板固定在第一过纱板支架上,所述第一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若干个过纱圆孔;所述第二过纱板组件包括第二过纱板支架和若干块第二过纱板,所述第二过纱板固定在第二过纱板支架上,所述第二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过纱圆孔,所述第二过纱板上过纱圆孔数量为第一过纱板组件上过纱圆孔数量的总和;所述第二过纱板组件对应于第一过纱板组件三角形的开口位置设置,并与三角形的中心线垂直。
[0006]所述第一过纱板数量为十二块,左右第一过纱板支架各固接六块第一过纱板,左右对应的第一过纱板安装高度相同。
[0007]所述第一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300个过纱圆孔,所述过纱圆孔内固接有过纱瓷环。
[0008]所述第二过纱板数量为六块,所述六块第二过纱板由高到低依次固定在第二过纱板支架上。
[0009]所述第二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300个过纱圆孔,所述过纱圆孔内固接有过纱瓷环。
[0010]所述第二过纱板支架上垂直固接有连接支架。
[0011]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针对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部件与张力部件幅宽不同的问题,通过聚纱装置过渡,解决了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送经部件与张力部件幅宽不同导致的碳纤维线与机构干涉问题,并可以对较长的自由经纱起到支撑作用,减小因经纱下垂导致不同纱层摩擦引起的损耗。成本低,结构简单,能配合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主动送经机构工作,占地面积少,安装调试方便,便于推广应用,不仅可以应用在工厂进行连续化生产,而且还可以进入实验室做实验用机械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第一过纱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第二过纱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过纱瓷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第一过纱板组件,2、第二过纱板组件,3、过纱瓷环,3-1、圆弧导角,11、第一过纱板支架,12、第一过纱板,21、第二过纱板支架,22、第二过纱板,23、连接支架,24、角度连接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
[0019]请参见图1?图4,一种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包括分别垂直于经纱方向的两片呈三角形组装的第一过纱板组件I和第二过纱板组件2 ;两片第一过纱板支架通过角度连接支架24构成开口式三角形状,所述第二过纱板组件2的位置设置为:第二过纱板组件对应于第一过纱板组件三角形的开口位置设置,并与三角形的中心线垂直。第二过纱板组件与第一过纱板组件三角形的开口位置的距离以保证碳纤维线张紧条件下,尽量靠近。[0020]所述第一过纱板组件I包括一组第一过纱板支架11、十二块第一过纱板12,工作幅宽与送经部件相同。十二块第一过纱板12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过纱板支架11上,左右各布置六块,左右对应第一过纱板的安装高度相同,其安装高度与送经部件六层主轴 对应,第一过纱板12上开有300个过纱圆孔,左右各六块,左或右第一过纱板12上共有1800个过纱圆孔,左右两边的第一过纱板共有3600个过纱圆孔,过纱圆孔均粘有过纱瓷环3。过纱瓷环的出纱端口设有圆弧导角3-1,当碳纤维线的走向改变时,可以避免不会刮伤。所述垂直经纱方向的第二过纱板组件2包括一组第二过纱板支架21、六块第二过纱板22以及与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张力部件机架连接的六组连接支架23,连接支架与第二过纱板支架垂直连接,其工作幅宽与张力部件相同。六块第二过纱板22通过螺栓由高到低依次固定在第二过纱板支架21上,安装高度与送经部件六层主轴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过纱板22上矩阵式排列有300个过纱圆孔,六块第二过纱板22共有3600个过纱圆孔,过纱圆孔内均粘有过纱瓷环3。
[0021]第二过纱板支架上垂直固接有连接支架,连接支架23 —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过纱板支架21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张力部件机架连接,六组连接支架23左右由高到低依次各布置三组。
[0022]为了避免碳纤维彼此摩擦起毛,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采用主动送纱工艺,在张力机构设有张力调节机构,设置传感器,监测碳纤维线松紧度,当发现碳纤维线因自重下垂时,发出信号给送经机构的伺服电机,此时伺服电机反转将碳纤维线拉紧。尤其要说明的是碳纤维线是由若干根碳纤维丝组合成形状类似录音磁带的调整条状碳纤维线,条状碳纤维线自身重量较重。颜色为黑色。按照设计要求织物需要六层,则需要有20层条状碳纤维线编制而成。
[0023]聚纱装置设置于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送经部件与张力部件之间,聚纱装置的两片呈三角形的第一过纱板组件整个平面位置分别垂直于碳纤维线运动方向。聚纱装置的第一过纱板组件是将送经部件送出的碳纤维线穿过第一过纱板的过纱瓷环水平引出。即,碳纤维线在进入第一过纱板组件之前不改变碳纤维线走向,每根碳纤维线都单独穿过第一过纱板上与其位置对应的一个过纱瓷环,水平运动的碳纤维线离开瓷环出口后将改变其走向,碳纤维线全部向第二过纱板组件集中,并分别穿过第二过纱板上3600个过纱瓷环,碳纤维线经过第二过纱板组件后水平进入张力部件,起到聚纱功能。第二过纱板组件主要目的是集中第一过纱板组件从两个方向引出的碳纤维线全部集中到与张力部件幅宽相同的范围内,再进入主机。
[00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过纱板组件和第二过纱板组件,所述第一过纱板组件包括两片第一过纱板支架和若干块第一过纱板,所述两片第一过纱板支架通过角度连接支架构成开口式三角形状,所述第一过纱板固定在第一过纱板支架上,所述第一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若干个过纱圆孔;所述第二过纱板组件包括第二过纱板支架和若干块第二过纱板,所述第二过纱板固定在第二过纱板支架上,所述第二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过纱圆孔,所述第二过纱板上过纱圆孔数量为第一过纱板组件上过纱圆孔数量的总和;所述第二过纱板组件对应于第一过纱板组件三角形的开口位置设置,并与三角形的中心线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过纱板数量为十二块,左右第一过纱板支架各固接六块第一过纱板,左右对应的第一过纱板安装高度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1800个过纱圆孔,所述过纱圆孔内固接有过纱瓷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过纱板数量为六块,所述六块第二过纱板由高到低依次固定在第二过纱板支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过纱板上矩阵式排列有300个过纱圆孔,所述过纱圆孔内固接有过纱瓷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纤维多层角联织机的聚纱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过纱板支架上垂直固接有连接支架。
【文档编号】D03D49/00GK203569301SQ201320788027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日
【发明者】杨建成, 胡双虎, 蒋秀明, 李丹丹, 刘薇 申请人:天津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