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粘扣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结实地形成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生产成本降低的编织粘扣带。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10、20、30、40)具有左右一对的缝制区域(11、21、31、41)、以及配置在左右的所述缝制区域(11、21、31、41)之间的粘扣带区域(12、22、32、42),所述缝制区域(11、21、31、41)中的所述纬插入线(17、18、27a、27b、28、37a、37b、38a、38b、47、48a、48b)的平均使用量比所述粘扣带区域(12、22、32、42)中的所述纬插入线(17、18、27a、27b、28、37a、37b、38a、38b、47、48a、48b)的平均使用量大。
【专利说明】编织粘扣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由经编组织构成的编织粘扣带,特别是涉及具有左右一对缝制区域和 粘扣带区域的编织粘扣带,所述左右一对缝制区域缝在粘扣带附着物上,所述粘扣带区域 配置在左右缝制区域之间,并且多个阴卡合件形成在该粘扣带区域的一个表面上。
【背景技术】
[0002] -般来说,配置在汽车等上的车辆用座椅或商务用座椅通过以下方式构成:在通 过将发泡聚氨酯等合成树脂成型为预定形状而形成的坐垫部件上,以覆盖该坐垫部件的表 面的方式组装座椅套等表皮材料。另外,在车辆用座椅等中,在将表皮材料的一部分固定在 了坐垫部件的表面上之后,以包覆坐垫部件的方式来组装该表皮材料。
[0003]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用于将表皮材料的一部分固定在坐垫部件的表面上的固定手 段,具有多个钩状或菌状的阳卡合件的阳型粘扣带安装在坐垫部件的表面,另外具有能够 与阳卡合件相卡合的多个圈状的阴卡合件的阴型粘扣带安装在表皮材料的背面。
[0004] 作为具有圈状的阴卡合件的阴型粘扣带,一般公知有使用编织机制造的编织粘扣 带和使用织机制造的织成粘扣带。这里,参照图17和图18来说明以往的一般的阴型编织 粘扣带。
[0005] 以往的阴型编织粘扣带70具有粘扣带区域72和左右缝制区域71,所述粘扣带区 域72具有多个圈状的阴卡合件,所述左右缝制区域71与粘扣带区域72的左右外侧相邻配 置,并且缝在表皮材料等粘扣带附着物上。
[0006] 另外,编织粘扣带70的经编组织由锁编线75 (0-1/1-0)、经编线76 (0-1/2-1)、 以及一条纬插入线77构成,所述锁编线75形成粘扣带区域72和左右缝制区域71的各个 纵行,所述经编线76在粘扣带区域72中配置在相邻的两个纵行上,所述一条纬插入线77 遍及粘扣带区域72和缝制区域71的所有纵行(编织粘扣带70的整个宽度)呈Z字状插入。
[0007]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经编机来编织编织粘扣带70时,在该经编机的与粘扣带区 域72的纵行之间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从纵行形成面的这个面(例如带表面)一侧突出的 方式设置有薄板状的插入部件,经编线76在跨越该插入部件的同时被织入。由此,由于经 编线76的跨越插入部件的部分在编织之后变为松弛状态,因此在粘扣带区域72的各个纵 行之间会形成圈状的阴卡合件。
[0008] 另外,构成编织粘扣带70的锁编线75、经编线76、以及纬插入线77大多使用聚酯 纤维的复丝线,例如锁编线75和经编线76使用具有150-300特克斯的粗细程度的聚酯加 工线,纬插入线77使用具有250-400特克斯的粗细程度的聚酯加工线。
[0009] 在具有这样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粘扣带70中,通过经编线76形成的阴卡合件形成 在粘扣带区域72,并且左右缝制区域71由锁编线75和粗的纬插入线77结实地形成,能够 使缝制区域71中难以发生线圈的偏移。由此,能够将编织粘扣带70的缝制区域71稳定地 缝在表皮材料等粘扣带附着物上,并且能够使被左右缝制区域71夹持的粘扣带区域72稳 定地与阳型粘扣带的卡合件相卡合。
[0010] 另一方面,例如国际公开第2010/12567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公开了编织或织 成的阴型粘扣带(固定部件)。
[0011] 作为该专利文献1的粘扣带的一个实施例的编织粘扣带具有:缝在表皮材料等粘 扣带附着物上的左右缝制区域、配置在左右缝制区域之间并具有多个阴卡合件的粘扣带区 域、以及将各个缝制区域和粘扣带区域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区域。
[0012] 另外,该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由锁编线、经编线以及一条纬插入线构成,所述锁 编线形成粘扣带区域和左右缝制区域的各个纵行,所述经编线配置在粘扣带区域中并形成 成为阴卡合件的多个圈,所述一条纬插入线遍及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呈Z字状插入。
[0013] 在该专利文献1的编织粘扣带中,当通过经编机来进行编织时,使用该经编机中 的形成由锁编线而成的纵行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且不缠绕锁编线的织针来织入粘扣 带区域的经编线。由此,通过经编线的不与锁编线交错一侧的针编弧,配置在粘扣带区域中 的圈状的阴卡合件在由锁编线而成的纵行之间形成。
[0014] 另外,将粘扣带区域和左右缝制区域之间连结起来的左右连结区域仅由同时插入 粘扣带区域和左右缝制区域的纬插入线构成,左右连结区域与左右缝制区域相比,以小的 编织用线密度构成。
[0015]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1的编织粘扣带中,在具有多个阴卡合件的粘扣带区域和缝在 粘扣带附着物上的左右缝制区域之间,配置有以小的线密度构成并能够容易地发生变形的 连结区域。因此,在该编织粘扣带中,通过利用构成连结区域的构成线条的移动、伸缩等使 连结区域发生变形,能够容易地使粘扣带区域相对于左右缝制区域发生位移。
[0016] 因此,能够获得以下显著的效果:当将安装有专利文献1的编织粘扣带的表皮材 料固定在安装有阳型粘扣带的坐垫部件上时,例如即使在表皮材料的固定位置发生了偏移 或者对于表皮材料而言尺寸或形状参差不齐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编织粘扣带的粘扣带区 域相对于左右缝制区域发生相对位移来有效地防止安装有编织粘扣带的表皮材料产生褶 皱。
[0017] 另外,作为专利文献1的粘扣带的其他实施例,记载有由如图19所示的经编组织 构成的编织粘扣带。
[0018] 图19所示的编织粘扣带80也具有缝在表皮材料等粘扣带附着物上的左右缝制区 域81、配置在左右缝制区域81之间并具有多个阴卡合件的粘扣带区域82、以及将各个缝制 区域81和各个粘扣带区域82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区域83。
[0019] 另外,该编织粘扣带80的粘扣带区域82的经编组织由锁编线85、经编线86、以及 一条第一纬插入线87构成,所述锁编线85形成各个纵行,所述经编线86形成成为阴卡合 件的多个圈,所述一条第一纬插入线87遍及粘扣带区域82的整体(粘扣带区域82的所有 纵行)呈Z字状插入。
[0020] 另外,在该编织粘扣带80中,缝制区域81的经编组织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 85、以及遍及缝制区域81的整体(缝制区域81的所有纵行)呈Z字状插入的第二纬插入线 88构成。并且,连结区域83的经编组织仅采用第三纬插入线89且以比缝制区域81稀疏的 方式构成,所述第三纬插入线89以将配置在粘扣带区域82的外端边缘的纵行和配置在缝 制区域81的内端边缘的纵行之间连结起来的方式插入。
[0021] 在使用上述这样的第一至第三纬插入线87-89构成的编织粘扣带80中,在粘扣带 区域82和左右缝制区域81之间也配置有以小的线密度构成的连结区域83,因此也能够容 易地使粘扣带区域82相对于左右缝制区域81发生相对位移,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效果相 同的效果。
[0022] 另外,虽然图19所示的编织粘扣带80通过同时编织粘扣带区域82、左右缝制区 域81、以及左右连结区域83来制造,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制造:分别预先编织 粘扣带区域82和左右缝制区域81,然后以将所获得的粘扣带区域82和左右缝制区域81之 间连结起来的方式织入第三纬插入线89,从而形成左右连结区域83。
[0023] 现有技术文献
[0024] 专利文献
[0025] 专利文献1 :国际公开第2010/125675号小册子。
[0026] 在图17所示的编织粘扣带70的经编组织、作为专利文献1的一个实施例的编织 粘扣带中,为了将通过锁编线形成的各个纵行连结起来,使一条纬插入线遍及编织粘扣带 的整个宽度呈Z字状插入。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以难以发生线圈偏移的方式来结实地 编织编织粘扣带的缝制区域,纬插入线一般使用纤度大的复丝线。
[0027] 另一方面,要求这样的阴型编织粘扣带能够在确保了相对于阳型编织粘扣带的稳 定的卡合力的同时实现编织粘扣带的轻量化、生产成本的降低。
[0028] 但是,在纤度大的粗的一条纬插入线遍及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插入而构成的 编织粘扣带的情况下,虽然左右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非常结实,但是被夹持在左右缝制区 域之间的粘扣带区域也会以超出必要的结实程度形成,因此可能会损害粘扣带区域的柔软 性,另外这也是妨碍编织粘扣带实现轻量化、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0029] 并且,在通过编织机来编织上述这样的编织粘扣带的情况下,由于每次在各横列 中形成锁编线的针编弧时,都需要花费遍及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来插入一条纬插入线这 样的时间的动作,因此导致了生产率(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
[0030] 另外,在阴型编织粘扣带中,由于在粘扣带区域中织入形成圈状的阴卡合件的经 编线,因此在编织粘扣带时,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各个纵行)的张力一般会比 施加于左右缝制区域的各个锁编线(各个纵行)的张力大。
[0031]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当施加于锁编线的张力过大时编织用线会断裂,因此要在将 粘扣带区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调整为适当的大小的同时来编织粘扣带。但是,如果像这样 在适当地调整粘扣带区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的同时来编织粘扣带的话,另一方面,缝制区 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会变低,其结果是,有时在编织时,锁编的形状会破坏(编织破坏),或 者纬插入线容易产生松弛,导致缝制区域的编织难以进行。
[0032] 其他的问题是:在编织粘扣带时,如果左右缝制区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比粘扣带 区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低的话,当通过运送辊来运送依次编织的粘扣带并通过卷绕部来进 行卷绕时,有时在粘扣带的左右缝制区域中容易产生松弛,由运送辊进行的运送动作或者 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难以进行。
[0033] 另一方面,在图19所示的编织粘扣带80中,作为纬插入线,如上所述使用配置在 粘扣带区域中的第一纬插入线87、配置在缝制区域中的第二纬插入线88、以及将缝制区域 和缝制区域之间连结起来的第三纬插入线89。
[0034]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记载了使连结区域的编织用线的密度小于缝制区域 的编织用线的密度,但是对于第一至第三纬插入线87-89的各个线的纤度、以及第一至第 三纬插入线87-89之间的纤度的关系没有进行任何说明。另外,一般来说,在将多条纬插入 线插入到多个纵行之间的同时来编织编织品的情况下,为了使编织品的触感整体相同,使 用具有相同纤度的线来作为纬插入线。
[0035] 因此,即使在图19所示的编织粘扣带80中,在第一至第三纬插入线87-89具有相 同纤度的情况下,与上述的情况一样,虽然左右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非常结实,但是被夹持 在左右缝制区域之间的粘扣带区域也会以超出必要的结实程度形成,因此可能会损害粘扣 带区域的柔软性,另外这也是妨碍编织粘扣带实现轻量化、成本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0036] 并且,在通过经编机来编织编织粘扣带80的情况下,虽然能够适当地调整粘扣带 区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但是左右缝制区域内的锁编线的张力容易变低。其结果是,有时缝 制区域的编织难以进行,或者由运送辊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难以进行。
【发明内容】
[0037]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具体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的编织粘扣 带:能够结实地形成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并且能够确保粘扣带区域的稳定的卡合力、柔软 性,同时还能够实现轻量化、生产成本的降低,另外能够顺畅且稳定地通过编织机来进行编 织。
[0038]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编织粘扣带的基本的结构是:所述编织粘扣带 具有缝在粘扣带附着物上并由多个纵行构成的左右一对的缝制区域、以及配置在左右的所 述缝制区域之间并在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多个阴卡合件的粘扣带区域,并且所述编织粘扣带 由经编组织构成,所述经编组织包括形成所述缝制区域和所述粘扣带区域的各个纵行的锁 编线、配置在所述粘扣带区域中并形成所述阴卡合件的经编线、以及遍及相邻的2列以上 的纵行呈Z字状配置的多条纬插入线,所述编织粘扣带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所述缝制区 域中的所述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比所述粘扣带区域中的所述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大。
[0039] 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所述纬插入线包括具有预定纤度的第一纬 插入线、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纬插入线大的纤度的第二纬插入线。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优选 的是,所述第一纬插入线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内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所述第二纬插入 线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内的与所述缝制区域相邻的纵行、以及所述缝制区域内的纵行中的 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
[0040] 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作为所述纬插入线,配置有遍及多个纵行呈 Z字状行进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以及遍及多个纵行并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 线在横列间交叉的方向呈Z字状行进的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优选的 是,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在所述粘扣带区域内的与所述缝 制区域相邻的纵行上的相同的线圈交错,并且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
[0041] 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一条所述第一纬插入线遍及所述粘扣带区 域的所有纵行配置,一条所述第二纬插入线遍及各个缝制区域的所有纵行、以及所述粘扣 带区域内的与所述缝制区域相邻的纵行配置。
[0042] 并且,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粘扣带区域与所述缝制区域之 间具有仅由所述第一纬插入线或所述第二纬插入线构成的连结区域。
[0043]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粘扣带区域中,一条所述第一 纬插入线跨过所述连结区域、并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的所有纵行和所述缝制区域内的与所 述连结区域相邻的纵行配置,并且多条所述第一纬插入线遍及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在左 右的各个缝制区域中,一条所述第二纬插入线分别遍及所述缝制区域的所有纵行配置。
[0044] 并且,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粘扣带区域和左右的所述缝制 区域中,配置有遍及3列以上的纵行行进的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以及遍及与所 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相同的列数的纵行行进的多条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所述第一 方向的纬插入线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的双方在相同的横列中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 向折返的纵行上的线圈,在经编组织中被配置成网纹状。
[0045]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粘扣带区域中配置有遍及2列 纵行行进的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在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中配置有多条所述第一 方向的纬插入线和多条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
[0046] 本发明的粘扣带具有左右一对缝制区域、以及配置在左右缝制区域之间的粘扣带 区域,并且缝制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被设定为比粘扣带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平 均使用量大。这里,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是指:当从表背方向观察编织粘扣带时(即在编 织粘扣带的俯视图中),各个区域的每单位面积中的纬插入线的重量。
[0047] 例如,通过控制在各个区域中插入的纬插入线的纤度、插入的密度等,如上所述那 样使缝制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比粘扣带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大,由 此能够结实地形成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使线圈的位置难以发生偏移。
[0048]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通过使粘扣带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 相对较小,例如与在粘扣带区域和缝制区域之间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相同的情况相比, 能够提高粘扣带区域的柔软性,并且能够减小纬插入线的整体的使用量,从而能够实现粘 扣带整体的轻量化、由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0049] 并且,通过使缝制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比粘扣带区域中的纬插入线的 平均使用量大,如后所述,在编织编织粘扣带时,能够使施加于缝制区域内的各个锁编线的 张力的大小相对地增大,从而使其接近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的张力的大小或者 比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的张力的大小更大。
[0050]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编织编织粘扣带时的施加于缝制区域内的各个锁编线 的张力的大小与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的张力的大小大致相等或者更大,能够遍 及编织粘扣带的宽度方向整体而将锁编线的张力调整为适当的大小。因此,例如能够有效 地防止像编织以往的编织粘扣带时那样在缝制区域内锁编的形状破坏或者纬插入线松弛 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通过经编机来稳定且顺畅地进行编织粘扣带的编织工序。
[0051] 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能够遍及编织粘扣带的宽度方向整体而将锁编线的张力 调整为适当的大小,因此当在经编机中通过运送辊来运送并通过卷绕部来卷绕依次编织的 粘扣带时,由运送辊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0052] 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上述纬插入线包括具有预定纤度的第一纬插入线、以及具有 比所述第一纬插入线大的纤度的第二纬插入线。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纬插入线遍及所 述粘扣带区域内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所述第二纬插入线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内的与所 述缝制区域相邻的纵行、以及所述缝制区域内的纵行中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
[0053] S卩,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具有:形成缝制区域和粘扣带区域的各个纵 行的锁编线;配置在粘扣带区域中并形成阴卡合件的经编线;第一纬插入线,其遍及粘扣 带区域内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并具有预定纤度;和第二纬插入线,其遍及粘扣带区域内 的与缝制区域相邻的纵行、以及缝制区域内的纵行中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并具有比第 一讳插入线大的纤度。
[0054] 另外,在本发明中,只要第一纬插入线遍及粘扣带区域内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 的话,该第一纬插入线也可以跨过缝制区域内的纵行来插入。另外,只要第二纬插入线遍及 粘扣带区域内的与缝制区域相邻的纵行、以及缝制区域内的纵行中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 的话,该第二纬插入线也可以跨过粘扣带区域内的2列以上的纵行来插入。
[0055] 根据这样的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由于使用具有比第一纬插入线大的纤度的第二 纬插入线(换言之,比第一纬插入线粗的第二纬插入线)来构成缝制区域,因此能够结实地 形成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能够使线圈的位置难以发生偏移。
[0056]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由于遍及粘扣带区域的2列以上的纵行将纤度 比第二纬插入线小的第一纬插入线配置在粘扣带区域中,因此能够确保粘扣带区域的稳定 的卡合力,同时例如与在粘扣带区域和缝制区域中配置具有相同纤度的纬插入线的情况相 t匕,能够提高粘扣带区域的柔软性,并且能够减小纬插入线的整体的使用量,从而实现粘扣 带整体的轻量化、以及由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0057] 并且,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与例如在图17中表示了经编组织的以往的编织粘扣 带等不同,通过在粘扣带区域的整体中插入例如一条或多条第一纬插入线,并且在各个缝 制区域的整体中插入一条或多条第二纬插入线,即使不遍及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即粘 扣带区域和左右缝制区域的整体)插入第一纬插入线和第二纬插入线,也能够构成编织粘 扣带。
[0058] 因此,在通过经编机来编织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的工序中,当在各横列中形成锁 编线的针编弧时,与遍布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来插入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的情况相比, 能够减小插入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的动作,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编织粘扣带的编织工序, 缩短编织所需要的时间。由此,能够提高编织粘扣带的生产率(作业效率),因此能够实现生 产成本的进一步的降低。
[0059]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等调查了在编织编织粘扣带时施加于各个锁编线(各个纵 行)的张力的大小,发现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通过使配置在左右缝制区域中的第二纬 插入线比织入经编线的粘扣带区域的第一纬插入线粗,能够使施加于缝制区域内的各个锁 编线的张力的大小相对地增大,从而使其接近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的张力的大 小或者比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的张力的大小更大。
[0060] 这样,在本发明中,通过使编织编织粘扣带时的施加于缝制区域内的各个锁编线 的张力的大小与施加于粘扣带区域的各个锁编线的张力的大小大致相等或者更大,能够遍 及编织粘扣带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而将锁编线的张力调整为适当的大小。因此,例如能够 有效地防止像编织以往的编织粘扣带时那样在缝制区域内锁编的形状破坏或者纬插入线 松弛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从而能够通过经编机来稳定且顺畅地进行编织粘扣带的编织工 序。
[0061] 并且,在本发明中,能够遍及编织粘扣带的宽度方向上的整体将锁编线的张力调 整为适当的大小,由此当在经编机中通过运送辊来运送并通过卷绕部来卷绕依次编织的粘 扣带时,由运送辊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0062] 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作为所述纬插入线,配置有遍及多个纵行呈Z 字状行进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以及遍及多个纵行并沿相对于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在横 列间交叉的方向呈Z字状行进的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方向的纬插入 线和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的锁编线的线圈的位置发生偏移,从 而能够使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稳定化。
[0063]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和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在粘扣带区域内 的与缝制区域相邻的纵行上的相同的线圈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能够有效地防止该 纵行上的线圈的位置发生偏移,从而能够使粘扣带区域在编织粘扣带中的相对的位置稳 定。因此,能够将多个阴卡合件稳定地配置在编织粘扣带的预定的位置。
[0064]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一条第一纬插入线遍及粘扣带区域的所有纵行 配置,一条第二纬插入线遍及各个缝制区域的所有纵行以及粘扣带区域内的与缝制区域相 邻的纵行配置。这里,一条第一纬插入线和一条第二纬插入线是指在各个区域中纬插入线 行进的路线就纵行方向和横列方向而言为一个,例如以搓捻了两条以上的线(包括单丝和 复丝)的状态就纵行方向和横列方向而言配置在相同的行进路线上的第一纬插入线(或第 二纬插入线)包括在一条第一纬插入线(或第二纬插入线)中。
[0065] 通过这样来配置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能够有效地实现编织粘扣带的轻量化、以 及由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高效地进行编织粘扣带的编 织工序,进一步提1?编织粘扣带的生广率。
[0066] 另外,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也可以构成为:在粘扣带区域与缝制区域之间具有由 第一纬插入线或第二纬插入线构成的不配置锁编线的连结区域。例如,在本发明的编织粘 扣带中,在粘扣带区域中,一条第一纟韦插入线跨过连结区域、并遍及粘扣带区域的所有纵行 和缝制区域内的与连结区域相邻的纵行配置,并且多条第一纬插入线遍及2列以上的纵行 配置,另外在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中,一条第二纬插入线分别遍及该缝制区域的所有纵行 配置。这里,配置有多条第一纬插入线是指:各个第一纬插入线相互在横列方向上彼此错开 行进路径来配置。
[0067] 通过使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具有这样的连结区域,能够在连结区域中排除锁编 线,减小编织粘扣带的单位消耗量,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在编织粘扣带的宽度方向上具有 预定尺寸(宽度尺寸)的编织粘扣带的生产成本。
[0068]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在粘扣带区域和左右缝制区域中,配置有遍及3 列以上的纵行行进的多条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以及遍及与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相同的列 数的纵行行进的多条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另外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和第二方向的纬插入 线的双方在相同的横列中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的纵行上的线圈在经编组织中被配 置成网纹状。
[0069] 通过使用这样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和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来构成本发明的编 织粘扣带,能够整体性地防止编织粘扣带的线圈的位置发生偏移,因此能够结实地形成经 编组织,并且能够长期、稳定地维持该经编组织。
[0070]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中,在粘扣带区域中配置有遍及2列纵行行进的多 条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在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中配置有多条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和多条 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编织粘扣带中的粘扣带区域的柔软性,并且能 够更加结实地形成左右缝制区域的经编组织,有效地防止线圈的位置发生偏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7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
[0072] 图2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73] 图3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锁编线和经编线的组织图。
[0074] 图4是表示使用该编织粘扣带的车辆用座椅的立体图。
[0075] 图5是表示固定在坐垫部件上的阳型粘扣带、以及缝在表皮材料上的阴型编织粘 扣带的示意图。
[0076]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
[0077] 图7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78] 图8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锁编线、经编线、以及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79]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
[0080] 图10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81] 图11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82] 图12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83]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
[0084] 图14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85] 图15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86] 图16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087] 图17是表示以往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
[0088] 图18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锁编线和经编线的组织图。
[0089] 图19是表示以往的其他编织粘扣带(固定部件)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
[0090] 附图标记说明
[0091] 1车辆用座椅
[0092] la座椅坐垫(座部)
[0093] lb座椅后背(靠背部)
[0094] 2表皮材料
[0095] 2a表皮片
[0096] 2b缝合部
[0097] 3 坐垫部件
[0098] 4设计槽
[0099] 5 凹槽
[0100] 7缝制线
[0101] 9阳型粘扣带
[0102] 9a阳卡合件
[0103] 10编织粘扣带
[0104] 11缝制区域
[0105] 12粘扣带区域
[0106] 12a阴卡合件
[0107] 15锁编线
[0108] 16经编线
[0109] 17第一纬插入线
[0110] 18第二纬插入线
[0111] 20编织粘扣带
[0112] 21缝制区域
[0113] 22粘扣带区域
[0114] 23连结区域
[0115] 27a、27b第一纬插入线
[0116] 28第二纬插入线
[0117] 30编织粘扣带
[0118] 31缝制区域
[0119] 32粘扣带区域
[0120] 37a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
[0121] 37b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
[0122] 38a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
[0123] 38b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
[0124] 40编织粘扣带
[0125] 41缝制区域
[0126] 42粘扣带区域
[0127] 47第一纬插入线
[0128] 48a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
[0129] 48b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
【具体实施方式】
[0130] 以下,参照附图并列举实施例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 不受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只要具有与本发明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并发挥同样的 作用和效果的话,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0131] 例如,虽然在以下的各个实施例中说明的编织粘扣带缝在配置在汽车中的车辆用 座椅的表皮材料上来使用,但是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也可以用于配置在汽车以外的车辆上 的座椅或商务用座椅等。另外,编织粘扣带的粘扣带区域和缝制区域的尺寸、以及形成的纵 行数等也可以任意地变更。
[0132] 【实施例1】
[0133]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图2是在 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图3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锁编线和经编 线的组织图。
[0134]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编织粘扣带的长度方向(经向)规定为前后方向,将编织 粘扣带的宽度方向(纬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0135] 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构成为在粘扣带区域12中配置有多个圈状的阴卡合 件12a的阴型粘扣带,并且如后所述那样缝在车辆用座椅1的表皮材料2上来使用。
[0136] 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由使用经编机编织的经编组织构成,并且具有粘扣带 区域12和左右缝制区域11,所述粘扣带区域12具有多个圈状的阴卡合件12a,所述左右缝 制区域11与粘扣带区域12的左右两侧相邻地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左右缝制区域11是在 将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缝在表皮材料2的缝合部2b上时(参照图5)由缝制线7穿 过的部分。
[0137] 另外,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具有26列的通过锁编线15形成的纵行,当将 形成在编织粘扣带10的一个侧端边缘(左侧的侧端边缘)的纵行规定为第一纵行W1、并依 次将从与该第一纵行W1相邻的纵行到形成在编织粘扣带10的另一个侧端边缘(右侧的侧 端边缘)的纵行规定为第二纵行W2至第二十六纵行W26时,粘扣带区域12由第八纵行W8 至第十九纵行W19形成,左侧和右侧的缝制区域11分别由第一纵行W1至第七纵行W7、以及 第二十纵行W20至第二十六纵行W26形成。
[0138] 本实施例1的粘扣带区域12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 (0-1/1-0)、遍及相邻 的2列纵行配置的开口线圈的经编线16 (0-1/2-1)、以及遍及粘扣带区域12的所有纵 行(即第八纵行W8至第十九纵行W19)呈Z字状插入的一条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17 (12-12/0-0)构成。
[0139] 该粘扣带区域12的各个经编线16在形成与锁编线15的针编弧交错的针编弧的 同时跨过相邻的2列纵行呈Z字状行进,并且在各个纵行之间形成成为阴卡合件12a的多 个圈。另外,在本发明中,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经编线16也可以以闭口线圈而非开口 线圈的方式被织入。
[0140]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经编机来编织编织粘扣带10时,在该经编机的与粘扣带区 域12的纵行之间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以从纵行形成面的这个面(例如粘扣带的表面)一侧 突出的方式设置有薄板状的插入部件,将经编线16以跨越该插入部件的方式织入粘扣带 区域12。由此,经编线16的以跨越插入部件的方式织入的部分会由于在编织之后插入部件 被拆除而变为松弛状态,因此在粘扣带区域12的各个纵行之间形成圈状的阴卡合件12a。
[0141] 另外,在本实施例1中,经编线16的针编弧形成为在与锁编线15的针编弧交错时 向与锁编线15的针编弧相反的方向旋转。这样,通过以经编线16和锁编线15的针编弧向 相反方向旋转的方式来织入经编线16和锁编线15,虽然其原因不明,但是能够使构成阴卡 合件12a的经编线16的圈的根部的闭合良好,其结果是,能够结实、强韧地形成粘扣带区域 12的各个纵行。另外,在本发明中,经编线16的针编弧也可以形成为在与锁编线15的针编 弧交错时向与锁编线15的针编弧相同的方向旋转。
[0142] 在本实施例1中,构成粘扣带区域12的锁编线15、经编线16、以及第一方向的第 一纬插入线17使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在本发明中,对于锁编线15、经编线16、第一 纬插入线17、以及后述的第二纬插入线18的材质没有特殊的限定,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0143] 构成粘扣带区域12的锁编线15和经编线16具有大于等于110特克斯且小于等 于300特克斯的纤度。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中,锁编线15具有280特克斯的纤度,经编线 16具有167特克斯的纤度。另外,构成粘扣带区域12的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17具有 大于等于167特克斯且小于等于990特克斯的纤度,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中,以将具有167 特克斯的纤度的两条线搓捻的状态(即167特克斯X 2条)来使用,合计具有334特克斯的 纤度。
[0144] 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11分别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0-1/1-0)、以及一条第 二纬插入线18 (0-0/8-8)构成,所述一条第二纬插入线18遍及粘扣带区域12内的与缝制 区域11相邻的第八纵行W8或第十九纵行W19、以及缝制区域11内的所有纵行(即第一纵行 W1至第七纵行W7或者第二十纵行W20至第二十六纵行W26)呈Z字状插入。
[0145] 配置在各个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18遍及8列纵行(第一纵行W1至第八 纵行W8或者第十九纵行W19至第二十六纵行W26),沿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方 向的第一纬插入线17在横列间交叉的第二方向呈Z字状插入,将上述8列纵行相互连结起 来。
[0146] 在这种情况下,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17和配置在 各个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18配置成:在粘扣带区域12内的与缝制区 域11相邻的第八纵行W8和第十九纵行W19上的相同的线圈交错,并且相互向相反的方向 折返。由此,能够防止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17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18交错的 第八纵行W8和第十九纵行W19上的线圈的位置向左右方向相对地发生偏移,从而能够使编 织粘扣带10的经编组织(尤其是粘扣带区域12的经编组织)稳定。
[0147] 在本实施例1中,构成缝制区域11的锁编线15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18使 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锁编线15具有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 12中的锁编线15相同的纤度。
[0148] 本实施例1的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18具有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 1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17大的纤度,并且具有大于等于280特克斯且小于等于1320特克斯 的纤度。特别是本实施例1的第二纬插入线18以搓捻了具有167特克斯的纤度的两条线 的状态(即167特克斯X 2条)来使用。这样,通过使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 18的纤度大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17的纤度,能够结实地形成缝制区 域11的经编组织,能够使缝制区域11中的线圈不易发生偏移。
[0149] 在例如图4所示的车辆用座椅中,这样的本实施例1的阴型编织粘扣带10作为将 表皮材料2固定在坐垫部件3上的固定部件来使用。这里,说明将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 带10缝在表皮材料2的缝合部2b上并将表皮材料2固定在坐垫部件3上的结构。
[0150] 图4所示的车辆用座椅1具有座椅坐垫(座部)la和座椅后背(靠背部)lb,这些座 椅坐垫la和座椅后背lb分别通过在坐垫部件3上组装表皮材料2来形成,所述坐垫部件 3由成型为预定形状的树脂发泡体构成,所述表皮材料2通过将多个表皮片2a缝合在一起 获得。另外,在座椅坐垫la和座椅后背lb的表面上形成有由表皮材料2的缝合部2b构成 的设计槽4,另外在坐垫部件3的与设计槽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如图5所不的凹槽5。
[0151] 为了制造这样的车辆用座椅1,将本实施例1的阴型编织粘扣带10作为用于固定 在坐垫部件3上的固定部件,沿表皮材料2的缝合部2b被缝合。在使多个阴卡合件12a朝 向下方的情况下,使粘扣带区域12与表皮片2a的端面接触,并且沿表皮片2a弯折左右缝 制区域11,由此使该编织粘扣带10包覆表皮片2a的端部。
[0152]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中,使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纬插 入线17的纤度小于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18的纤度,使得在粘扣带区域12 和缝制区域11之间纬插入线的纤度不同。由此,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在粘扣带区 域12和缝制区域11的边界部容易弯折,因此在向表皮材料2安装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沿表 皮片2a弯折编织粘扣带10的操作,并且能够通过编织粘扣带10稳定地包覆表皮片2a的 端部。
[0153] 并且,在使用缝制线7来缝合两片表皮片2a的同时,通过该缝制线7将编织粘扣 带10的左右缝制区域11缝在表皮片2a上,由此将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进行缝合。 在这种情况下,编织粘扣带10的左右缝制区域11由于插入了粗的第二纬插入线18而具有 了线圈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移的结实的经编组织,因此能够通过缝制线7将左右缝制区域11 结实地缝在表皮材料2的缝合部2b上。
[0154] 另一方面,在形成在坐垫部件3上的凹槽5的底部固定有阳型粘扣带9,该粘扣带 9的上表面侧具有多个钩状的阳卡合件9a。该阳型粘扣带9通过注模成型而与坐垫部件3 一体化。
[0155] 然后,将缝在表皮材料2的缝合部2b上的阴型编织粘扣带10插入到坐垫部件3 的凹槽5中,使配置在该编织粘扣带10的粘扣带区域12中的圈状的阴卡合件12a与固定 在坐垫部件3上的阳型粘扣带9的阳卡合件9a相卡合,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表皮材料2固定 在坐垫部件3上,从而制造出车辆用座椅1。
[0156] 在如上述那样缝在表皮材料2上的本实施例1的阴型编织粘扣带10中,配置在粘 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17具有比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18小的纤 度,形成地更细。因此,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17的平均使用量相比, 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18的平均使用量被设定得更大。
[0157] 因此,例如与粘扣带区域和缝制区域使用具有相同纤度的纬插入线的以往的阴型 编织粘扣带相比,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能够在确保了粘扣带区域12的稳定的卡合 力的同时提高粘扣带区域12的柔软性。另外,能够实现编织粘扣带10整体的轻量化、以及 由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0158]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中,第一纬插入线17和第二纬插入线18均未 遍及编织粘扣带10的整个宽度插入,而是遍及构成编织粘扣带10的所有列的纵行中的半 数以下的纵行插入。换言之,编织粘扣带10的所有纵行通过一条第一纬插入线17和两条 第二纬插入线18这合计三条的纬插入线连结在一起。因此,即使在构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 15的线圈的位置欲向左右方向发生偏移的情况下,由于各线圈仅能在配置了第一纬插入线 17和第二纬插入线18的区域内移动,因此能够将线圈的位置偏移抑制得较小。
[0159] 并且,配置在编织粘扣带10中的第一纬插入线17和第二纬插入线18均遍及构成 编织粘扣带10的所有列的纵行中的半数以下的纵行插入,由此在使用经编机来编织编织 粘扣带10时,与像以往的编织粘扣带10那样遍及编织粘扣带10的整个宽度插入的情况相 t匕,能够减小经编机插入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17、18的动作,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编织粘 扣带10的编织工序,缩短编织时间。由此,能够提高编织粘扣带10的生产速度,提高其生 产率(生产效率),因此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进一步的降低。
[0160] 另外,与像以往的编织粘扣带那样遍布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来插入纬插入线的 经编机相比,插入一条第一纬插入线17和两条第二纬插入线18来编织本实施例1的编织 粘扣带的经编机的装置的结构并不复杂,而且由于不需要用于遍布编织粘扣带的整个宽度 来插入纬插入线的专用部件,也能够简化经编机的结构。
[0161] 并且,在本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中,通过使配置在缝制区域11中的第二纬插 入线18比与经编线16 -起配置在粘扣带区域1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17粗,在通过经编机 来编织编织粘扣带10时,能够使施加于左右缝制区域11的各个锁编线15 (各个纵行)的 张力的大小与施加于粘扣带区域12的各个锁编线15 (各个纵行)的张力的大小大致相等, 或者使施加于左右缝制区域11的各个锁编线15 (各个纵行)的张力的大小比施加于粘扣 带区域12的各个锁编线15 (各个纵行)的张力的大小更大。
[0162] 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在缝制区域11中织入的锁编线15的张力小而导致在缝制区 域11中织入的锁编的形状破坏(编织破坏)或者在缝制区域11中插入的纬插入线松弛,因 此能够容易地编织编织粘扣带10,另外能够顺畅且稳定地编织编织粘扣带10。并且,在通 过经编机编织了编织粘扣带10之后,当通过运送辊来运送编织了的粘扣带并通过卷绕部 来进行卷绕时,由运送辊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因此能 够在不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稳定地制造编织粘扣带10。
[0163]【实施例2】
[0164] 图6是表示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图7是在该编织 粘扣带中使用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图8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锁编线、经编线、以及 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165] 另外,在本实施例2和后述的实施例3、实施例4中,对于与上述实施例中说明的编 织用线实质上一样地织入的编织用线,使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由此省略相关的说明。
[0166] 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具有粘扣带区域22、左右连结区域23、以及左右缝制 区域21,所述粘扣带区域22具有多个圈状的阴卡合件,所述左右连结区域23与粘扣带区 域22的左右两侧相邻地配置,所述左右缝制区域21与左右连结区域23的更外侧相邻地配 置。
[0167] 另外,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具有22列的通过锁编线15形成的纵行,当将 形成在编织粘扣带20的一个侧端边缘(左侧的侧端边缘)的纵行规定为第一纵行W1、并依 次将从与该第一纵行W1相邻的纵行到形成在编织粘扣带20的另一个侧端边缘(右侧的侧 端边缘)的纵行规定为第二纵行W2至第二十二纵行W22时,粘扣带区域22由第八纵行W8 至第十五纵行W15形成,左侧和右侧的缝制区域21分别由第一纵行W1至第七纵行W7、以及 第十六纵行W16至第二十二纵行W22形成。
[0168] 另外,如后所述,左右连结区域23仅由14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构成,在连结 区域23中不形成通过锁编线15而成的纵行。另外,在本发明中,在编织粘扣带20中设置 连结区域23的位置、以及连结区域23的大小(宽度尺寸)可以根据编织粘扣带20的用途等 而任意地进行变更。
[0169] 本实施例2的粘扣带区域22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0-1/1-0)、遍及相邻的 2列纵行配置的经编线16 (0-1/2-1)、跨过连结区域23并遍及粘扣带区域22的所有纵行 (即第八纵行W8至第十五纵行W15)和左右缝制区域21的最内侧的纵行(即第七纵行W7和 第十六纵行W16)呈Z字状插入的一条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27a、以及遍及粘扣带区域 22内的2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的7条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27b (2-2/0-0)构成。另 夕卜,该粘扣带区域22的各个经编线16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在各个纵行之间形成有成为 阴卡合件的多个圈。
[0170]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在通过经编机来编织编织粘扣带20时,跨过连结区域23 并遍及粘扣带区域22的所有纵行和左右缝制区域21的最内侧的纵行插入的一条第一纬插 入线27a遍及14根织针被插入,因此将该一条第一纬插入线27a称为14针间的第一纬插 入线27a。
[0171] 另一方面,关于遍及粘扣带区域22内的2列纵行插入的7条第一纬插入线27b,由 于相同的原因,称为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b。在本实施例2的粘扣带区域22中,通过锁 编线15形成的各个纵行通过经编线16和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b与相邻的纵行连结, 由此限制了纵行之间的间隔,使其不会超出必要程度地变大。
[0172] 在本实施例2中,构成粘扣带区域22的锁编线15、经编线16、以及两种幅度不同 的14针间和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均使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14针间和2 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具有大于等于110特克斯且小于等于990特克斯的纤度,特 别是在本实施例2中,第一纬插入线27a以搓捻了具有330特克斯的纤度的两条线的状态 (即330特克斯X 2条)构成,第一纬插入线27b由具有167特克斯的纤度的一条线(167特 克斯XI条)构成。
[0173] 另外,在本实施例2中,通过如上所述减小配置在粘扣带区域22中的多个2针间 的第一纬插入线27b的纤度,能够使与各个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b相交的粘扣带区域 22内的锁编线15和经编线16的针编弧不松弛地形成,由此能够使粘扣带区域22的经编组 织稳定。另外,通过经编线16的针编弧张紧,能够使通过经编线16形成的圈状的阴卡合件 具有量感,因此能够使配置在作为卡合对象的阳型粘扣带上的阳卡合件9a容易挂扣在本 实施例2的粘扣带区域22上。
[0174] 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21分别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0-1/1-0)、以及一条第 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28 (0-0/8-8)构成,该一条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28遍及缝制 区域21内的所有纵行(即第一纵行W1至第七纵行W7、或者第十六纵行W16至第二十二纵行 W22)并沿相对于第一方向的14针间和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在横列间交叉的方 向呈Z字状插入。
[0175] 在这种情况下,在粘扣带区域22中配置在14针间的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27a 和配置在各个缝制区域21中的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28以如下方式配置:在左右缝制 区域21的最内侧的第七纵行W7和第十六纵行W16上的相同的线圈交错,并且相互向相反 的方向折返。由此,能够使编织粘扣带20的第七纵行W7和第十六纵行W16的相对位置稳 定,从而能够限制左右缝制区域21之间的间隔。
[0176] 在本实施例2中,构成缝制区域21的锁编线15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28使 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配置在缝制区域21中的锁编线15具有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 22中的锁编线15相同的纤度。
[0177] 配置在本实施例2的缝制区域2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28具有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 22中的14针间和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大的纤度,并且具有大于等于167特克斯 且小于等于1320特克斯的纤度。特别是本实施例2的第二纬插入线28以搓捻了具有300 特克斯的纤度的两条线的状态(即300特克斯X 2条)构成。即,与配置在本实施例2的粘 扣带区域2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的平均使用量相比,配置在缝制区域21中的第二 纬插入线28的平均使用量被设定得更大。
[0178] 通过这样使配置在缝制区域2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28的纤度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 22中的两种第一纬插入线27a、27b的纤度大,能够结实地形成缝制区域21的经编组织,从 而能够难以发生缝制区域21的线圈的偏移。
[0179] 将粘扣带区域22和左右缝制区域21之间连结起来的左右连结区域23仅由在粘 扣带区域22中插入的14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构成,不织入锁编线15和经编线16。
[0180] 这样的本实施例2的阴型编织粘扣带20与上述实施例1的阴型编织粘扣带20 - 样,在车辆用座椅1中作为将表皮材料2固定在坐垫部件3上的固定部件来使用。
[0181] 在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中,由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22中的14针间和2针 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具有比配置在缝制区域21中的第二纬插入线28小的纤度,因 此与上述实施例1的阴型编织粘扣带10 -样,能够在确保了粘扣带区域22的稳定的卡合 力的同时提高粘扣带区域22的柔软性,另外能够实现编织粘扣带20整体的轻量化、以及由 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0182]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中,由于第一纬插入线27a和第二纬插入线 28均未遍及编织粘扣带20的整个宽度插入,而是遍及构成编织粘扣带20的所有列的纵行 中的部分的多列纵行插入,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编织粘扣带20的编织工序,能够提高编织 粘扣带20的生产率(生产效率)。
[0183] 并且,在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中,通过使配置在缝制区域21中的第二纬插 入线28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22中的14针间和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a、27b粗,与上述 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 -样,在编织编织粘扣带20时,能够防止由于缝制区域21的锁 编线15的张力小而导致在缝制区域21中织入的锁编的形状破坏(编织破坏)或者在缝制区 域21中插入的纬插入线松弛,因此能够顺畅且稳定地编织编织粘扣带20。并且,由运送辊 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0184] 此外,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在粘扣带区域22和左右缝制区域21之间具有 不配置锁编线15和经编线16的连结区域23,由此能够获得以下效果:减少了编织编织粘 扣带20所需要的编织用线的整体的使用量,从而能够使编织粘扣带20大幅地轻量化;大幅 地减小了编织粘扣带20的单位消耗量,从而能够使编织粘扣带20的生产成本(尤其是材料 费)进一步地降低。
[0185] 另外,在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中配置有连结区域23,由此能够使通过经编 线16和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b连结了各个纵行的粘扣带区域22的整体在左右缝制区 域21之间向左右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粘扣带区域22在编织粘扣带20中的左右 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0186] 由此,例如在将本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20安装在车辆用座椅1的表皮材料2上 时(参照图5),即使表皮材料2的尺寸多少产生了误差,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粘扣带区域22相 对于表皮材料2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编织粘扣带20的阴卡合件稳定地配置在表皮片2a的 端部的顶端。
[0187] 另外,由于此时的粘扣带区域22通过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27b无线圈偏移地被 固定,因此能够稳定地调整粘扣带区域22的相对的位置。另外,该2针间的第一纬插入线 27b只要是将相邻的锁编线15相互连结起来,以使得粘扣带区域22的线圈不会偏移、尤其 是圈之间不会相互扩开的组织即可。
[0188] 【实施例3】
[0189] 图9是表示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图10是在该编 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图11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二 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另外,图12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 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190] 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具有粘扣带区域32和左右缝制区域31,所述粘扣带 区域32具有多个圈状的阴卡合件,所述左右缝制区域31与粘扣带区域32的左右两侧相邻 地配置。
[0191] 另外,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具有27列的通过锁编线15形成的纵行,当将 形成在编织粘扣带30的一个侧端边缘(左侧的侧端边缘)的纵行规定为第一纵行W1、并依 次将从与该第一纵行W1相邻的纵行到形成在编织粘扣带30的另一个侧端边缘(右侧的侧 端边缘)的纵行规定为第二纵行W2至第二十七纵行W27时,粘扣带区域32由第九纵行W9 至第十九纵行W19形成,左侧和右侧的缝制区域31分别由第一纵行W1至第八纵行W8、以及 第二十纵行W20至第二十七纵行W27形成。
[0192] 本实施例3的粘扣带区域32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 (0-1/1-0)、遍及相邻 的2列纵行配置的经编线16(0-1/2-1)、遍及粘扣带区域32内的3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的 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 (3-3/0-0)、以及遍及粘扣带区域32内的3列纵行并沿与第 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在横列间交叉的方向呈Z字状插入的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 37b (0-0/3-3)构成。
[0193] 在本实施例3中,构成粘扣带区域32的锁编线15、经编线16、第一方向的第一纬 插入线37a、以及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b均使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第一方向 和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37b均具有大于等于110特克斯且小于等于330特克斯的 纤度,特别是本实施例3中,两种第一纬插入线37a、37b均由具有167特克斯的纤度的一条 线(167特克斯XI条)构成。
[0194] 另外,在本实施例3中,通过如上所述减小配置在粘扣带区域32中的多个第一方 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37b的纤度,能够使与各个第一纬插入线37a相交的粘 扣带区域32内的锁编线15和经编线16的针编弧不松弛地形成,由此能够使粘扣带区域32 的经编组织稳定。另外,通过经编线16的针编弧张紧,能够使由经编线16形成的圈状的阴 卡合件具有量感,因此能够使配置在作为卡合对象的阳型粘扣带上的阳卡合件容易挂扣在 本实施例3的粘扣带区域32上。
[0195] 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31分别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0-1/1-0)、遍及缝制区 域31内的3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的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 (3-3/0-0)、以及遍及缝 制区域31内的3列纵行并沿与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在横列间交叉的方向呈Z字 状插入的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b (0-0/3-3)构成。
[0196] 另外,在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中,在粘扣带区域32和左右缝制区域31的经 编组织中,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讳插入线37a、38a以及第二方向的第一和第二讳插入线 37b、38b以相互形成为相同幅度的方式(换言之,以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纟韦插入线37a、 38a与第二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b、38b的插入的纵行的列数相同的方式)规则地 被插入,以便第一方向的第一或第二纬插入线37a、38a与第二方向的第一或第二纬插入线 37b、38b在相同的横列中同时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的纵行上的线圈被配置成网纹 状。
[0197] 由此,能够增厚粘扣带区域32和左右缝制区域31中的编织粘扣带30的厚度,并 且能够整体结实地形成编织粘扣带30的经编组织,防止粘扣带区域32和左右缝制区域31 中的线圈的位置向左右方向发生偏移。因此,能够长期、稳定地保持编织粘扣带30的经编 组织。并且,由于有效且高效地将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a、38a以及第二方向 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b、38b配置在粘扣带区域32和左右缝制区域31中,因此能够抑 制编织粘扣带30所使用的纬插入线的使用量,也能够抑制编织粘扣带30的重量增加。
[0198] 另外,在本发明的编织粘扣带30中,只要能够将第一方向的第一或第二纬插入线 37a、38a与第二方向的第一或第二纬插入线37b、38b在相同的横列中同时交错并相互向相 反方向折返的纵行上的线圈配置成网纹状,也可以使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a、 38a与第二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b、38b遍及4列或5列以上的纵行呈Z字状插入。
[0199]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考虑通过经编机来生产编织粘扣带30的生产效率、生产速度 的话,优选的是将插入各个第一纬插入线37a、37b和各个第二纬插入线37b、38b的纵行的 列数设定为15列以下、尤其是10列以下。并且,如果还考虑所获得的编织粘扣带30的厚 度等的话,则优选的是使各个第一纬插入线37a、37b和各个第二纬插入线38a、38b遍及3 列或4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
[0200] 在本实施例3中,构成缝制区域31的锁编线15、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以 及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b使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配置在缝制区域31中的锁 编线15具有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32中的锁编线15相同的纤度。
[0201] 另一方面,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38b具有比配置在粘扣带区 域32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37b大的纤度,并且具有大于等于167 特克斯且小于等于660特克斯的纤度。特别是本实施例3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 插入线38a、38b由具有300特克斯的纤度的一条线(300特克斯XI条)构成。即,与配置 在本实施例3的粘扣带区域32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37b的平均 使用量相比,配置在缝制区域31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38b的平均 使用量被设定得更大。
[0202] 通过这样使配置在缝制区域31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 38b的纤度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32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37b的纤 度大,能够更加结实地形成缝制区域31的经编组织,能够使缝制区域31的线圈更难以发生 偏移。
[0203] 这样的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10、 20 -样,在车辆用座椅1中作为将表皮材料2固定在坐垫部件3上的固定部件来使用。
[0204] 在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中,由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32中的第一方向和第 二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37a、37b具有比配置在缝制区域31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 二纬插入线38a、38b小的纤度,因此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10、20 -样, 能够在确保了粘扣带区域32的稳定的卡合力的同时提高粘扣带区域32的柔软性,另外能 够实现编织粘扣带30整体的轻量化、以及由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的生产成本的降 低。
[0205] 另外,在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中,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a、38a 以及第二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37b、38b均遍及3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与上述实施 例1的编织粘扣带10的第一和第二纬插入线17、18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小各个纬插入线的 幅度(插入的纵行的列数)。由此,与上述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 高效地进行由经编机实现的编织粘扣带30的编织工序,能够进一步提高编织粘扣带30的 生产率(生产效率)。
[0206] 并且,在本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中,通过使配置在缝制区域31中的第一方向 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38a、38b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32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 第一纬插入线37a、37b粗,与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编织粘扣带10、20 -样,在编织编 织粘扣带30时,能够防止由于缝制区域31的锁编线15的张力小而导致在缝制区域31中 织入的锁编的形状破坏(编织破坏)或者在缝制区域31中插入的纬插入线松弛,另外由运送 辊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0207] 【实施例4】
[0208] 图13是表示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的经编组织的编织组织图,图14是在该编 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另外,图15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一方向的 纬插入线的组织图,图16是在该编织粘扣带中使用的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的组织图。
[0209] 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40具有粘扣带区域42和左右缝制区域41,所述粘扣带 区域42具有多个圈状的阴卡合件,所述左右缝制区域41与粘扣带区域42的左右两侧相邻 地配置。
[0210]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40与上述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30 -样具 有27列的通过锁编线15形成的纵行,但是该编织粘扣带40的粘扣带区域42由第八纵行 W8至第二十纵行W20形成,左侧和右侧的缝制区域41分别由第一纵行W1至第七纵行W7、 以及第二十一纵行W21至第二十七纵行W27形成。
[0211] 本实施例4的粘扣带区域42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0-1/1-0)、遍及相邻的 2列纵行配置的经编线16 (0-1/2-1 )、以及遍及粘扣带区域42内的2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 的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47 (2-2/0-0)构成。
[0212] 在本实施例4中,构成粘扣带区域42的锁编线15、经编线16、以及第一纬插入线 47均使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另外,第一纬插入线47具有大于等于110特克斯且小于等 于330特克斯的纤度,特别是本实施例4中,第一纬插入线47由具有167特克斯的纤度的 一条线(167特克斯X 1条)构成。
[0213] 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41分别由形成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0-1/1-0)、遍及缝制区 域41内的3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的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 (3-3/0-0)、以及遍及缝 制区域41内的3列纵行并沿与第一方向的第一纬插入线47在横列间交叉的方向呈Z字状 插入的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b (0-0/3-3)构成。
[0214] 在这种情况下,在缝制区域41的经编组织中,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和第 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b以相互成为相同幅度的方式规则地被插入,以便第一方向的第 二纬插入线48a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b同时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的纵行上 的线圈被配置成网纹状。
[0215] 由此,能够增厚左右缝制区域41中的编织粘扣带40的厚度,并且能够结实地形成 缝制区域41的经编组织,因此线圈的位置难以发生偏移。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第一 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48b遍及4列或5列以上的纵行呈Z字状插入。
[0216] 另外,构成缝制区域41的锁编线15、第一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以及第二方向 的第二纬插入线48b使用聚酯纤维的复丝线。并且,配置在缝制区域41中的锁编线15具 有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42中的锁编线15相同的纤度。
[0217] 另一方面,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48b具有比配置在粘扣带区 域4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47大的纤度,并且具有大于等于167特克斯且小于等于660特克 斯的纤度。特别是本实施例4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48b由具有330 特克斯的纤度的一条线(330特克斯X 1条)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与配置在粘扣带区域42 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相比,配置在缝制区域41中的纬插入线的平均使用量被设定 得更大。
[0218] 这样的本实施例4的阴型编织粘扣带40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 带10-30 -样,在车辆用座椅1中作为将表皮材料2固定在坐垫部件3上的固定部件来使 用。
[0219] 在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40中,由于在粘扣带区域42中在2针间配置的第一 纬插入线47具有比配置在缝制区域41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48b 小的纤度,因此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10-30 -样,能够在确保了粘扣带 区域42的稳定的卡合力的同时提高粘扣带区域42的柔软性,并且能够薄地形成粘扣带区 域42。另外,还能够实现编织粘扣带40整体的轻量化、以及由于单位消耗量的减小而带来 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0220]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40中,通过使在粘扣带区域42中插入的第一 纬插入线47的幅度为2列纵行,例如与在粘扣带区域42中插入的第一纬插入线47的幅度 为3列纵行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提高粘扣带区域42的柔软性、伸缩性,并且能够使 粘扣带区域42在编织粘扣带40的表背方向上容易弯曲。
[0221] 由此,例如在将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40安装在车辆用座椅1的表皮材料2上 时(参照图5),即使表皮材料2的尺寸多少产生了误差,也能够容易地调整粘扣带区域42相 对于表皮材料2的位置,因此能够将编织粘扣带40的阴卡合件稳定地配置在表皮片2a的 端部的顶端。另一方面,由于缝制区域41是与粘扣带区域42相比不具有伸缩性乃至无伸 缩性的经编组织,因此能够通过缝制线7将左右缝制区域41结实地缝在表皮材料2的缝合 部2b上。
[0222] 另外,在本实施例4的阴型编织粘扣带40中,配置在粘扣带区域42中的第一纬插 入线47遍及2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并且配置在缝制区域41中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 第二纬插入线48a、48b遍及3列纵行呈Z字状插入,与上述实施例1的编织粘扣带10的第 一和第二纬插入线17、18相比,减小了各个纬插入线的幅度。由此,与上述实施例1的编织 粘扣带10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由经编机实现的编织粘扣带40的编织工序,能 够进一步提高编织粘扣带40的生产率(生产效率)。
[0223] 并且,在本实施例4的编织粘扣带40中,通过使配置在缝制区域41中的第一方向 和第二方向的第二纬插入线48a、48b比配置在粘扣带区域42中的第一纬插入线47粗,与 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编织粘扣带10-30 -样,在编织编织粘扣带40时,能够防止由 于缝制区域41的锁编线15的张力小而导致在缝制区域41中织入的锁编的形状破坏或者 在缝制区域41中插入的纬插入线松弛,另外由运送辊进行的运送动作、在卷绕部的卷绕动 作也能够顺畅地进行。
【权利要求】
1. 一种编织粘扣带,所述编织粘扣带(10、20、30、40)具有缝在粘扣带附着物(2)上并 由多个纵行构成的左右一对的缝制区域(11、21、31、41)、以及配置在左右的所述缝制区域 (11、21、31、41)之间并在一个表面上形成有多个阴卡合件(12 &)的粘扣带区域(12、22、32、 42),并且所述编织粘扣带(10、20、30、40)由经编组织构成,所述经编组织包括形成所述缝 制区域(11、21、31、41)和所述粘扣带区域(12、22、32、42)的各个纵行的锁编线(15)、配置 在所述粘扣带区域(12、22、32、42)中并形成所述阴卡合件(12 &)的经编线(16)、以及遍及 相邻的2列以上的纵行呈Z字状配置的多条纬插入线(17、18、27a、27b、28、37a、37b、38a、 38b、47、48a、48b ),所述编织粘扣带的特征在于, 所述缝制区域(11、21、31、41)中的所述纬插入线(17、18、27a、27b、28、37a、37b、38a、 38b、47、48a、48b)的平均使用量比所述粘扣带区域(12、22、32、42)中的所述纬插入线(17、 18、27a、27b、28、37a、37b、38a、38b、47、48a、48b)的平均使用量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纬插入线(17、18、27a、27b、28、37a、37b、38a、38b、47、48a、48b)包括具有预定纤度 的第一纬插入线(17、27a、27b、37a、37b、47)、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纬插入线(17、27a、27b、 37a、37b、47)大的纤度的第二纬插入线(18、28、38a、38b、48a、48b)。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纬插入线(17、27&、2713、37&、3713、47)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12、22、32、42) 内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所述第二纬插入线(18、28、38&、3813、48&、4813)遍及所述粘扣带 区域(12、22、32、42)内的与所述缝制区域(11、21、31、41)相邻的纵行、以及所述缝制区域 (11、21、31、41)内的纵行中的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纬插入线(17、18、27a、27b、28、37a、37b、38a、38b、47、48a、48b),配置有遍及 多个纵行呈Z字状行进的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17、27a、27b、37a、38a、47、48a)、以及遍及 多个纵行并沿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17、27a、27b、37a、38a、47、48a)在横列间交 叉的方向呈Z字状行进的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18、28、37b、38b、48b)。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17、37a、38a、47、48a)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18、 371^、3813、4813),在所述粘扣带区域(12、32、42)内的与所述缝制区域(11、31、41)相邻的纵 行上的相同的线圈交错,并且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
6.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一条所述第一纬插入线(17)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12)的所有纵行配置, 一条所述第二纬插入线(18)遍及各个缝制区域(11)的所有纵行、以及所述粘扣带区 域(12)内的与所述缝制区域(11)相邻的纵行配置。
7.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粘扣带区域(22)与所述缝制区域(21)之间具有仅由所述第一纬插入线(27a) 或所述第二纬插入线(28)构成的连结区域(23)。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粘扣带区域(22)中,一条所述第一纬插入线(27a)跨过所述连结区域(23)、并 遍及所述粘扣带区域(22)的所有纵行和所述缝制区域(21)内的与所述连结区域(23)相邻 的纵行配置,并且多条所述第一纬插入线(27b)遍及2列以上的纵行配置, 在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21)中,一条所述第二纬插入线(28)分别遍及所述缝制区域 (21)的所有纵行配置。
9.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粘扣带区域(32)和左右的所述缝制区域(31)中,配置有遍及3列以上的纵 行行进的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37a、38a)、以及遍及与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 (37a、38a)相同的列数的纵行行进的多条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37b、38b), 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37a、38a)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37b、38b)的双方 在相同的横列中交错并相互向相反方向折返的纵行上的线圈,在经编组织中被配置成网纹 状。
10.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粘扣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粘扣带区域(42)中配置有遍及2列纵行行进的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 (47), 在左右的各个缝制区域(41)中配置有多条所述第一方向的纬插入线(48a)和多条所 述第二方向的纬插入线(48b )。
【文档编号】D04B21/14GK104055283SQ201410108558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2日
【发明者】大川光久, 久和刚, 山下雄一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