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织领域,具体讲是一种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
全成型针织服装上部肩型分为平肩型,落肩型,插肩型,伞型,马鞍肩型,立体袖型六种。伞型作为常用的肩型之一,如图2所示,由左右袖和身片分别圆筒编织后合并再编织伞型结构,形成最终成衣。由于伞型结构为圆筒状均匀向内并针形成,因此在伞状结构的下沿会自然下凹形成弧度,从而对身片下沿形成影响,使其不够平整,影响其美观性,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方法,该编织方法根据身片的下沿形成的弧度,采用局部编织的方法,将其补正,使得下摆平整美观,改善成品品质。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
步骤2:编织右侧补正部分,纱嘴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再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纱嘴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再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
步骤3:纱嘴左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
步骤4:编织左侧补正部分,纱嘴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再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纱嘴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再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
步骤5:纱嘴右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再左行编织前片线圈。
采用以上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根据身片的下沿形成的弧度,采用局部编织的方法,将其补正,使得下摆平整美观,改善成品品质,为全成型针织服装的肩型编织提供了新的编织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全成型针织服装伞形下摆的补正示意图。
图2为现有全成型针织服装伞形下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就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如图1所示,已知一侧身片最边侧与下摆切点横向平行距离为x,弧度高度为y。由于纱线与大身组织不同,会导致组织结构的横向和纵向平方不同,假设横向平方为a针每单位距离,纵向平方为b行每单位距离,因此可得,一侧局编针数a=xa针,行数b=yb行。可采用左右分别编织的方式,将补正部分分别编织。
如下,基于本发明的构思,再结合附图3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编织方法。本实施方式中,一种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
步骤2:编织右侧补正部分,纱嘴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再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纱嘴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再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
以上步骤为前后各织两行的动作,根据b的行数循环步骤2,补正部分针数根据a针数由小到大依次增加至a,完成右侧补正部分;
步骤3:纱嘴左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
步骤4:编织左侧补正部分,纱嘴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再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纱嘴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再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
以上步骤为前后各织两行的动作,根据b的行数循环步骤2,补正部分针数根据a针数由小到大依次增加至a,完成左侧补正部分;
步骤5:纱嘴右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再左行编织前片线圈。
本发明的编织方法,根据身片的下沿形成的弧度,采用局部编织的方法,将其补正,使得下摆平整美观,改善成品品质,为全成型服装的编织提供了新的方法,本发明突破了传统产品工艺方法的局限性,属于业内首创,对更好地诠释设计理念和提高产品的品质感、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起到一定的作用,为针织产品开发及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业实用性方面,本发明的编织方法能广泛应用于所有电脑横机,可满足并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推动我国针织行业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仅就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1.一种改善全成型伞型服装下摆形状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或一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纱嘴右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
步骤2:编织右侧补正部分,纱嘴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再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纱嘴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再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
步骤3:纱嘴左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
步骤4:编织左侧补正部分,纱嘴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再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前片线圈,纱嘴右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再左行编织补正部分后片线圈;
步骤5:纱嘴右行编织身片区域后片线圈,再左行编织前片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