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热风非织造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70062发布日期:2020-12-22 10:5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三维热风非织造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织造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热风非织造布。



背景技术:

非织造布是一种不需要纺纱织布而形成的织物,将短纤维或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排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采用机械、热粘或化学等方法加固而成。其中,热风非织造布是利用热粘合方法形成的一种新型非织造布。

复合热风非织造布是热风非织造工艺的一个特殊品类,它运用设备的特点,使热风非织造布由两层或多层结构复合,从而提高非织造布的厚度和弹性。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两层或多层结构的物理与化学性能不一致,当上层吸附水分后,水分不易快速渗入下层,容易造成反渗,影响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具有快速吸收液体以减少粘湿感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包括通过热风粘合成为一体的上吸附层、中传导层和下吸附层,所述上吸附层和下吸附层是由大量复合纤维在熔融状态下粘接成网,所述中传导层为绒毛浆超短纤维网;上吸附层的纤维纵横比大于下吸附层的纤维纵横比,所述中传导层中的纤维竖向排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落到上吸附层后,由于上吸附层的纤维纵横比大,加速液体的纵向扩散,增加接触面积,使得液体能够快速被上吸附层吸收。由于中传导层的纤维竖向排列,液体能够快速从上吸附层向下吸附层流动,增加液体的吸收速度。下吸附层的纵横比小,能够减少非织造布整体的横向变形量,整个热风非织造布在用来制作卫生巾或者纸尿裤面层时具有快速吸收液体以减少粘湿感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吸附层和下吸附层为梳理纤网,所述中传导层为气流纤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吸附层和下吸附层通过梳理机成型,能够方便控制纤维的纵横比,中传导层为气流纤网使得结构更加蓬松,能够提高液体吸附效果,同时增加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吸附层的纤维纵横比为6:1~8: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体在非织造布的纵向扩散速度更快。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吸附层的纤维纵横比为2:1~3: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非织造布的横向变形量低,便于吸水后维持整体结构形状。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吸附层所用纤维的纤维细度为1.0-1.5旦,纤维长度为38-5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吸附层纤维细度小,使得非织造布与人体接触一面触感更光滑。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吸附层所用纤维的纤维细度为2.0-4.0旦,纤维长度为38-52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吸附层吸水后不易反渗。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中传导层所用纤维的纤维细度为1.8旦,纤维长度为5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传导层能够快速导流的同时吸湿性好。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吸附层密度为10-12gsm,中传导层密度为20-24gsm,下吸附层密度为10-12gs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传导层的密实度更大,液体主要吸收在中传导层中,减少表层粘湿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液体落到非织造布上之后,由于上吸附层纵横比大,液体会快速纵向扩散,增大接触面积,减少粘湿感;

2.液体从上吸附层能够快速渗入到中间层,提高液体吸附速度,减小液体从侧边外漏;

3.上吸附层纤维细度小,与人体皮肤接触柔软光滑。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吸附层纤维分布的放大图;

图3为上吸附层纤维断面的放大图;

图4为下吸附层纤维分布的放大图;

图5为下吸附层纤维断面的放大图。

图中:1、上吸附层;2、中传导层;3、下吸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吸附层1、中传导层2和下吸附层3,中传导层2与其相邻的上吸附层1和下吸附层3叠层后经热风烘箱一体成型连为一体。

参考图2和图3,上吸附层1为梳理纤网,梳理纤网由大量纤维细度为1.0-1.5旦、纤维长度为38-52mm的pe/pp复合纤维在130-140℃熔融,然后经过梳理机制成纤维网。上吸附层1的纤维纵横比为6:1-8:1。上吸附层1优选使用纤维细度为1.2旦、纤维长度为38mm的pe/pp复合纤维。上吸附层1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12gsm。

参考图1,中传导层2为气流纤网,气流纤网由绒毛浆和pe/pp低熔点复合纤维在120-130℃熔融,然后经过气流成网机制成纤维网,该纤维网为绒毛浆超短纤维网;其中pe/pp低熔点复合纤维80%为竖向排列,即pe/pp低熔点复合纤维垂直于中间传导层2所在平面。中传导层2优先使用纤维细度为1.8旦、纤维长度为5mm的pe/pp低熔点复合纤维,中传导层2的单位面积重量为20-24gsm。中传导层2中固定有纳米银粒子,使得中传导层2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参考图4和图5,下吸附层3为梳理纤网,梳理纤网由大量纤维细度为2.0-4.0旦、纤维长度为38-52mm的pe/pp复合纤维在130-140℃熔融,然后经过梳理机制成纤维网。下吸附层3的纤维纵横比为2:1-3:1。下吸附层3优选使用纤维细度为3.0旦、纤维长度为38mm的pe/pp复合纤维。下吸附层3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0-12gsm。

将上吸附层1、中传导层2和下吸附层3依次叠加重合,经过热风烘箱后,粘合冷却得到热风非织造布。由于上吸附层1的纤维纵横比大,能够加速液体纵向扩散,增加接触面积,使得液体能够快速浸入到上吸附层1,减少液体在上吸附层1的停留时间。中传导层2由于纤维大多竖直排列,提高液体下渗速度,使得上吸附层1上的液体能够迅速透过中间层向下吸附层3流动,短时间内能够吸收更多液体。下吸附层3的纤维杂乱排列,减少了横向变形量。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热风粘合成为一体的上吸附层(1)、中传导层(2)和下吸附层(3),所述上吸附层(1)和下吸附层(3)是由大量复合纤维在熔融状态下粘接成网,所述中传导层(2)为绒毛浆超短纤维网;上吸附层(1)的纤维纵横比大于下吸附层(3)的纤维纵横比,所述中传导层(2)中的纤维竖向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吸附层(1)和下吸附层(3)为梳理纤网,所述中传导层(2)为气流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吸附层(1)的纤维纵横比为6:1~8: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吸附层(3)的纤维纵横比为2:1~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吸附层(1)所用纤维的纤维细度为1.0-1.5旦,纤维长度为38-5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吸附层(3)所用纤维的纤维细度为2.0-4.0旦,纤维长度为38-52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传导层(2)所用纤维的纤维细度为1.8旦,纤维长度为5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热风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吸附层(1)密度为10-12gsm,中传导层(2)密度为20-24gsm,下吸附层(3)密度为10-12gs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维热风非织造布,涉及非织造材料技术领域,其包括通过热风粘合成为一体的上吸附层、中传导层和下吸附层,所述上吸附层和下吸附层是由大量纤维在熔融状态下粘接成网,所述中传导层为绒毛浆超短纤维网;所述中传导层中的纤维竖向排列。该实用新型具有快速吸收液体以减少粘湿感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成群;谢振辉;钱晓明;韩丽娜;马计兰;封严;徐岩;陈玉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京兰非织造布有限公司;北京清河三羊毛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0.01.18
技术公布日:2020.12.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