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62201发布日期:2023-11-09 00:58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塑料圆织机,尤其涉及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


背景技术:

1、现有的塑料圆织机参见申请号为2018110232338的专利,包括上门圈、下门圈、若干垂直转动连接在上门圈和下门圈之间的滚柱,滚柱之间从外向内穿过有经线,若干滚柱形成圆周轨道,现有的塑料圆织机还包括可在圆周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的梭子,梭子包括梭底板、转动连接在梭底板的上半部的上梭轮、转动连接在梭底板的下半部的下梭轮。

2、现有的塑料圆织机运行时,梭底板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抵接在滚柱的内侧,上梭轮绕上门圈滚动,下梭轮绕下门圈滚动,上梭轮和下梭轮经过经线时会碾压经线,造成经线的磨损,进而影响产生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的塑料圆织机在运行时,上梭轮和下梭轮会碾压经线,导致经线磨损的缺点,提出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经过经线时不会碾压经线。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包括上门圈、下门圈、若干垂直转动连接在上门圈和下门圈之间的滚柱,若干滚柱形成圆周轨道,相邻的两个滚柱之间形成穿线通道,穿线通道穿过有至少两根经线,滚柱的中部绕外周设置有限位槽,以使穿线通道的中部的宽度大于穿线通道端部的宽度,门圈组件还包括可沿圆周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的梭子,梭子包括梭底板,梭底板的外侧凸出而形成和限位槽适配的限位凸起,梭子运动时,梭底板和滚柱的内侧抵接,限位凸起嵌入限位槽内,以防梭子上下窜动,梭底板的上沿和上门圈之间形成可供经线经过的上避让空间,梭底板的下沿和下门圈之间形成可供经线经过的下避让空间。

4、本申请中,利用限位凸起和限位槽代替现有的梭子的上梭轮和下梭轮对梭子进行上下限位,梭底板上下两侧存在上避让空间和下避让空间,梭子在经过经线的时候,经线从上避让空间和下避让空间通过,梭子不会碾压到经线;另外,穿线通道中部的宽度大于端部的宽度时,经线经过穿线通道的中部时,可减小经线之间的干涉,使经线的运动更加顺畅。

5、进一步的,上门圈的下侧沿周向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有若干上限位件,下门圈的上侧沿周向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有若干下限位件,梭底板的上沿和上限位件的外侧抵接,梭底板的下沿和下限位件的外侧抵接。

6、通过上述设置,使梭底板在运动时更加稳定。防止梭底板的上下两侧在运动时,向内倾斜。

7、进一步的,上限位件可设置为固定连接在上门圈上的销钉或转动连接在上门圈上的轴承。

8、进一步的,下限位件可设置为固定连接在上门圈上的销钉或转动连接在上门圈上的轴承。

9、进一步的,梭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固定连接在底板本体的上沿并沿上门圈的周向延伸的上筋条、固定连接在底板本体的下沿并沿下门圈的周向延伸的下筋条,限位凸起设置在底板本体上,上筋条和上限位件抵接,下筋条和下限位件抵接。

10、通过上述设置,减小了梭底板和上限位件以及下限位件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梭底板运动阻力。

11、进一步的,上限位件和滚柱在圆周轨道的径向位置对应,下限位件和滚柱在圆周轨道的径向位置对应。

12、通过上述设置,防止经线和上限位件之间干涉,防止经线和下限位件之间干涉。

13、进一步的,上筋条的长度为l1,下筋条的长度为l2,相邻两个上限位件的间距为d1,相邻两个下限位件的间距为d2,l1和d1的比值大于3而小于4,l2和d2的比值大于3而小于4。

14、通过上述设置,使得上筋条在运动的过程中,上筋条至少和四个上限位件抵接,下筋条至少和四个下限位件抵接。

15、进一步的,上门圈的下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内部设置有第一轴承的上支撑筒,上支撑筒和滚柱的上端抵接,第一轴承包括第一外圈和转动连接在第一外圈内的第一内圈,第一外圈固定连接在上支撑筒内,滚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穿过第一内圈并和第一内圈固定连接,下门圈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内部设置有第二轴承的下支撑筒,下支撑筒和滚柱的下端抵接,第二轴承包括第二外圈和转动连接在第二外圈内的第二内圈,第二外圈固定连接在下支撑筒内,滚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穿过第二内圈并和第二内圈固定连接。

16、通过上述设置,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使得滚柱的转动阻力较小;另外,当上支撑筒和滚柱的上端抵接时,下支撑筒和滚柱的下端抵接时,经线的线头不容易缠绕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上。

17、进一步的,上门圈设置有贯穿上门圈的上侧和上支撑筒的上进气口,上进气口的上侧可拆卸连接有上过滤网,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后可产生向下的气流以使滚柱和上支撑筒之间出气的第一叶片,下门圈设置有贯穿下门圈的下侧和下支撑筒的下进气口,下进气口的下侧可拆卸连接有下过滤网,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后可产生向上的气流以使滚柱和下支撑筒之间出气的第二叶片。

18、通过上述设置,当滚柱和上支撑筒之间因磨损而出现间隙时,滚柱和下支撑筒之间因磨损而出现间隙时,转动的滚柱带动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转动,滚柱和上支撑筒之间出气,滚柱和下支撑筒之间出气,防止线头进入上支撑筒和下支撑筒,进而防止线头缠绕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上,上过滤网防止线头从上进气口进入上支撑筒,下过滤网防止线头从下进气口进入下支撑筒。

19、进一步的,上支撑筒内设置有套在第一转轴上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通过第一连杆和上支撑筒固定连接,第一外圈固定连接在第一套筒内,第一转轴内设置有贯穿第一转轴的上端的第一油道,第一油道的下端贯穿第一转轴的侧面并形成第一出油口,第一出油口位于第一轴承的上方,第一套筒的上侧高出于第一出油口,滚柱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挡油环,第一转轴穿过挡油环,第一套筒的下端插入挡油环的上端,滚柱内设置有第二油道,第二油道的上端延伸至挡油环的内侧,第二油道的下端延伸向第二轴承,以便给第二轴承加润滑油。

20、通过上述设置,方便给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加润滑油,且润滑油从上至下依次经过第一油道、第一出油口、第一轴承、挡油环、第二油道、第二轴承,在挡油环的作用下,润滑油不会从上支撑筒的下侧流出而污染经线,第二轴承上的润滑油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而不会污染经线。



技术特征:

1.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包括上门圈、下门圈、若干垂直转动连接在所述上门圈和所述下门圈之间的滚柱,若干所述滚柱形成圆周轨道,相邻的两个所述滚柱之间形成穿线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通道穿过有至少两根所述经线,所述滚柱的中部绕外周设置有限位槽,以使所述穿线通道的中部的宽度大于所述穿线通道端部的宽度,所述门圈组件还包括可沿所述圆周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的梭子,所述梭子包括梭底板,所述梭底板的外侧凸出而形成和所述限位槽适配的限位凸起,所述梭子运动时,所述梭底板和所述滚柱的内侧抵接,所述限位凸起嵌入所述限位槽内,以防所述梭子上下窜动,所述梭底板的上沿和所述上门圈之间形成可供所述经线经过的上避让空间,所述梭底板的下沿和所述下门圈之间形成可供所述经线经过的下避让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的下侧沿周向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有若干上限位件,所述下门圈的上侧沿周向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有若干下限位件,所述梭底板的上沿和所述上限位件的外侧抵接,所述梭底板的下沿和所述下限位件的外侧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件可设置为固定连接在所述上门圈上的销钉或转动连接在所述上门圈上的轴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限位件可设置为固定连接在所述上门圈上的销钉或转动连接在所述上门圈上的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本体的上沿并沿所述上门圈的周向延伸的上筋条、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本体的下沿并沿所述下门圈的周向延伸的下筋条,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底板本体上,所述上筋条和所述上限位件抵接,所述下筋条和所述下限位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件和所述滚柱在所述圆周轨道的径向位置对应,所述下限位件和所述滚柱在所述圆周轨道的径向位置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筋条的长度为l1,所述下筋条的长度为l2,相邻两个所述上限位件的间距为d1,相邻两个所述下限位件的间距为d2,所述l1和所述d1的比值大于3而小于4,所述l2和所述d2的比值大于3而小于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的下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内部设置有第一轴承的上支撑筒,所述上支撑筒和所述滚柱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一轴承包括第一外圈和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圈内的第一内圈,所述第一外圈固定连接在所述上支撑筒内,所述滚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内圈并和所述第一内圈固定连接,所述下门圈的上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内部设置有第二轴承的下支撑筒,所述下支撑筒和所述滚柱的下端抵接,所述第二轴承包括第二外圈和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圈内的第二内圈,所述第二外圈固定连接在所述下支撑筒内,所述滚柱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内圈并和所述第二内圈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设置有贯穿所述上门圈的上侧和所述上支撑筒的上进气口,所述上进气口的上侧可拆卸连接有上过滤网,所述第一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后可产生向下的气流以使所述滚柱和所述上支撑筒之间出气的第一叶片,所述下门圈设置有贯穿所述下门圈的下侧和所述下支撑筒的下进气口,所述下进气口的下侧可拆卸连接有下过滤网,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有转动后可产生向上的气流以使所述滚柱和所述下支撑筒之间出气的第二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筒内设置有套在所述第一转轴上的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通过第一连杆和所述上支撑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圈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筒内,所述第一转轴内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的第一油道,所述第一油道的下端贯穿所述第一转轴的侧面并形成第一出油口,所述第一出油口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的上方,所述第一套筒的上侧高出于所述第一出油口,所述滚柱的上侧固定连接有挡油环,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挡油环,所述第一套筒的下端插入所述挡油环的上端,所述滚柱内设置有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的上端延伸至所述挡油环的内侧,所述第二油道的下端延伸向所述第二轴承,以便给所述第二轴承加润滑油。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包括上门圈、下门圈、若干垂直转动连接在上门圈和下门圈之间的滚柱,若干滚柱形成圆周轨道,相邻的两个滚柱之间形成穿线通道,穿线通道穿过有至少两根经线,滚柱的中部绕外周设置有限位槽,门圈组件还包括可沿圆周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的梭子,梭子包括梭底板,梭底板的外侧凸出而形成和限位槽适配的限位凸起,梭子运动时,梭底板和滚柱的内侧抵接,限位凸起嵌入限位槽内,以防梭子上下窜动,梭底板的上沿和上门圈之间形成可供经线经过的上避让空间,梭底板的下沿和下门圈之间形成可供经线经过的下避让空间。本发明提出一种避免碾压经线的门圈组件,经过经线时不会碾压经线。

技术研发人员:黄美昌,王良楷,邱君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平阳县华源塑料机械厂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