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布或成衣产生无规则褪色效应的方法,以及用此法获得的最终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9674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使布或成衣产生无规则褪色效应的方法,以及用此法获得的最终产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使布产生无规则褪色效应的方法有关,不管是整块织物还是成衣;并和用此法获得最终产品有关。
在现代服装工业的某些领域内,在创作“用汨了的”,或褪了色的外观方面,正在作不懈的努力,一个最明显的趋势是用粗斜纹布制作衣服。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效应是通过应用次氯酸的盐,即次氯酸盐来产生的。最常用的盐是次氯酸钠,它是通过或将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或电解氯化物的办法来制取的。次氯酸溶液(一般为0.2~0.5%)广泛用作漂白剂,特别是在纺织工业中,由于C10阴离子的强氧化性质,形成了强有力的漂白剂。
次氯酸盐溶液以其常见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有产权的家用漂白剂和消毒剂产品等形式,同样在手工业和家庭中作为洗涤助剂而广泛使用,这些物质可对织物和衣服产生均匀一致的漂白作用,按照时间长短,可或多或少地可辨别出它的最终结果。
此后,以无规则褪色效应为特点的外观已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际应用石头洗涤,即将布浸泡在除浮石以外无其它物质的水中,在经该法处理过的粗斜纹布上试验产生的这种效应是一种自然褪色,一种“用汨了”的外观,其特点在于明暗区间的对比。然而对成衣来说,这种效应仅趋向于在接缝上及其周围出现,而其余织物的颜色大体上保持一致。
已经做过使用相同的石头清洗方法并加入次氯酸钠来生产更为真实的外观的试验。而用这种方法确实有助于减少工作时间,最后的结果与原来的石头清洗颇为相似,褪色仅限于衣服的接缝处。
因此,公开的本方法的目的是在织物或衣服制成品上产生无规则褪色效应,其主要特点是出现许多不规则的斑纹,这些斑纹颜色明暗的色度不同,而且在布或衣服的整个区域上呈不均匀分布。
用实施已公开的本方法来达到上述目的,它包括在干燥状态下漂白布的一些工序,利用浸渍具有强漂白性能的液体的浮石颗粒或类似材料,使颗粒和布一起在一个旋转的滚筒里翻滚,两者紧密接触,然后在滚筒按预定持续时间旋转之后,回收颗粒,用清洗和脱水的方法消除残留在布上的漂白剂。
按照本发明,在回收颗粒和消除残留漂白剂的操作程序中可按上述程序进行,也可按相反的顺序进行。
使用质地相当粗糙的浮石颗粒,这样可以大量吸收高效漂白剂(例如次氯酸盐),开动机器脱水一段给定的时间间隔,此间隔与所需布的强度和外观型式有关,这样产生双重褪色作用机械的,尽量粗糙的浮石颗粒表面在布纤维上产生的研磨作用,还有化学的,由浸渍颗粒的漂白剂产生。
按照公开的本方法,仅在布接触浮石颗粒的那些部位发生漂白作用。这样,不管是块料还是已制成了衣服,我们可在加工中使整块布获得无规则褪色效应。
现在用附图举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是说明全部褪色工艺的方框图,包括公开的本工艺方法的各工序和可放在本方法的工序之前的几个工序。
图2是用于实施本方法的设备的侧视图,表示处于第一个典型的工作位置。
图3是图2所示设备的立体图,表示处于第二个典型的工作位置。
图4是图2所示设备的另外一个侧视图,表示处于第三个典型的工作位置。
图5表示了与图2、3和4所示设备不同的实施方案,处于三个工作位置之一。
图6表示图5设备的另一工作位置。
图7和图8是采用公开的本工艺方法在粗斜纹布织物上产生效应的实例,分别表示没缝和有缝布局部状况。
根据基本原理,可以肯定地说,布的人工褪色至今照例已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完成了,其中浮石已作为产生机械腐蚀的媒质来使用。而且该化学腐蚀作用,譬如说,正如由次氯酸钠产生的那样,由于化学物质当然定会被充满该作业机器的水所稀释,因此,仍然是有一定限度的。
与此相反,公开的本工艺方法重视化学和机械相结合的腐蚀作用,其结果是很有效的。
在进行完全的褪色工艺之前,不管是作为纯粹的整块块状织物,还是已经制成了衣服,织物可按图1所示进行常规处理。A表示熨平,B表示通过在热水(50~60℃)中浸泡来软化,C表示脱水。所有三个工序都使用一般的加工方法进行。用D表示的第四工序大体上分为D1、D2和D3三步,正是这些构成了本公开的基本内容。
在D1步,可渗透物质颗粒2浸渍了强力漂白剂;该颗粒是粗糙的,只要漂白剂是液体就能保证特别高的吸收率。第二步D2表示将浸渍漂白剂的颗粒2放入加工机1的旋转滚筒1a中,它在给定的时间周期内转动、脱水。在实践中此时间与布的机械特性和所希望的褪色效果有关(按照申请人经验大约5分钟)。
完成了D2步,即可进行D3步,即回收颗粒2,或者将它们除去。
可从普通的浮石得到颗粒2,具有强漂白性的介质可以是普通的次氯酸钠,然而选择的范围决不限于这两种物质。例如颗粒2可用粗纸质材料制成,这样一当它的机械和化学作用完成后就溶解,这可通过在褪色周期中止时,向加工机1的同一滚筒中充水的办法来达到,或者将滚筒的物料转移到与加工机安装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的另一台机器上。采用这种特殊方法能除去颗粒,而不是回收,但是足够清洁。采用浮石能进行合意的回收,因为颗粒可用新的漂白剂重新浸渍,并在以后的加工周期里重复使用。
图1的方框E表示另一工序,在此工序中,附着在布上的漂白剂的残留痕迹(次氯酸钠或诸如此类)被消除,例如采用过氧化氢,通过一般的洗-浸泡-脱水工序来完成这一工作。
实验表明,在工序D内,当把具有适当数量的粗糙的浸渍了漂白剂的颗粒,譬如说浮石,放在旋转的加工机中时,极高的机械和化学腐蚀率相结合,伴随着脱水和布与石头的无规则接触,在接触的部位便产生颜色明暗的鲜明差别。在整个过程中,在织物或成衣上产生的所有褪色作用呈现不一致、无规则。
公开的本工艺方法可用带有旋转滚筒的机器1实现,它可以向前倾斜(见图4),从它的填料窗口11倾斜到倾倒布或衣服3的终点,还被用来连接附属装置的一个另件,该附属设备至少有三个位置以4表示的第一个位置,在此位置收集并浸渍颗粒2;以5表示的第二个位置,从这里将已浸渍的颗粒2排到滚筒1a里;以6表示的第三个位置,用于在每个循环之后回收或清除颗粒2。实际上,这三个位置是机器和装置采用的典型工作配置,相应地在图2、3和4中说明。
此装置基本上是一简单结构,包括料箱7有一敞开的顶8,并且至少一面9呈斜角。在优选的实施例内,料箱7装有注入口10,从此处,譬如说将盛于固定在料箱上的箱式泵组件20里的次氯酸钠,喷洒在颗粒上。料箱7先从机器1处于直立的(图2所示的第一工位4)第一个较低的位置移到装置被旋转的第二个提升位置(图3和图6所示的第二工位5),使料箱的斜面9向下倾斜并正对着机器的窗口11,以便将颗粒倒入盛有要褪色的布或衣服3的滚筒1a里。
从第2个位置,料箱7再一次降低到第三个位置和最后位置(见图4和5),在此位置,机器1向前倾斜至倾卸褪色布的终点,如适当,还可倾卸颗粒2。
料箱7的旋转运动由一个常规的操作机构13产生,在所示的本实施例中,此机构是液压缸。
万一要回收颗粒2,需要和布分离,其装置将包括一个格筛12,它与加工机的框架铰接,并由操作机构13操纵。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格筛12可在两面连接到料箱7的一侧,并横跨在它的开口顶面8上(见图3和4)。在浸渍期间,依靠挂在格筛12上的料箱7的侧面,格筛支撑料箱7和它所装载的颗粒2。而后向着第二个或者说卸料位置(见图3)向上旋转,从那里,颗粒最终通过机器1的窗口11,向下滚到旋转滚筒1a里。此时借助位于料箱的开口顶部8上面的格筛12(图4),它装有栅格,颗粒通过栅格从布或衣服上可分离出来,在一个操作过程后可掉到料箱中。这些同样的颗粒然后重新浸渍次氯酸钠,并用在下一循环内。可以看到机器1的窗口11装有一围圈21以帮助颗粒和布通过。
图5和图6表明了设备其它的实施方案,这样设计是为了减少所需人员。料箱7与操作机构13保持永久连接,而格筛12不是和料箱完全分开,仅相对于开口的顶部8从料箱敞开的第一位置滑到格筛全部盖住敞开顶部的第二位置,显然在第一位置,料箱7的开口顶部8保持自由畅通,给颗粒提供进入机器1的通道;而第二个位置是为回收在褪色工序完成后从由机器倾倒出的布或衣服3上分离出的颗粒2的。
权利要求
1.在布或已制成的衣服上,产生无规则褪色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工序使具有高吸收性能的粗糙的可渗透材料的颗粒浸渍于具有强漂白性的物质;将已浸渍的颗粒和布一起放入可旋转的滚筒内;在预定的时间周期内旋转滚筒,将布和颗粒一起脱水翻滚;在颗粒从已褪色的布或衣服上分离后,将其回收或去除;用一般的清洗操作工艺,消除附着在布上的残留漂白剂。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颗粒是从浮石制取的,而具有强漂白特性的物质是次氯酸盐溶液,最好是次氯酸钠溶液。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颗粒是从粗糙的纸质材料取得的,而具有强漂白特性的物质是次氯酸盐溶液,最好是次氯酸钠溶液。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颗粒与布一起翻滚的预定时间周期应与褪色布所需的强度和外观相对应;其中颗粒产生双重褪色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布的纤维与颗粒的粗糙表面之间产生的无规则磨擦接触的机械褪色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在布或衣服和浸渍了颗粒的漂白剂之间接触产生的化学褪色作用,这样,在加工过的布和衣服的整个范围内,产生了杂乱分布的不同颜色明暗度的无规则斑纹的视觉效应。
5.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获得的一种最终产品,其中,所产生的褪色外观是不均匀的,呈现出不同颜色明暗度的无规则斑纹,这种效果是由于浸渍液体漂白剂的粗糙材料颗粒产生的杂乱磨擦作用而获得的。
全文摘要
在公开的方法中,使要褪色的布与浮石颗粒进行干燥接触,浮石颗粒用诸如次氯酸盐的化学漂白剂浸渍,这一操作在普通的加工机器中进行,机器的滚筒按预定持续时间旋转。
文档编号D06Q1/02GK1030952SQ87105230
公开日1989年2月8日 申请日期1987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1987年7月6日
发明者弗朗切斯科·里奇 申请人:黄金贸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