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

文档序号:176785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横机(平机)织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特别是涉及到将前身片和后身片编织成筒状之后,将这些在横机上连接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
用横机无缝编织背心等无袖衣类时,将前身片和后身片,从下摆松紧部开始编织成筒状,留下袖笼和领口等开口,编织到肩为止。然后连接前身的肩部和后身的肩部。
同样,在编织T套袖,普通衣袖,插肩袖等带袖毛衣时,将前、后身片和2个袖子同时编织成3个筒状,并在袖笼部连接袖子和前、后身片。于是在肩处连接前、后身片的前部和后部。这些编织和连接是在横机上进行。申请人在特开平2-91254,特开平2-229248,特开平4-209855(USP5456,096),特开平4-153346(USP 5379,615)等中提出了这样的编织方法。
即,在特开平2-91254,特开平4-209855(USP5456,096)中,将在针床上系挂的前片和后片的最终针扳行,一边从一端向另一端顺序接合,一边暗缝(伏せ目)。
另外,特开平2-229248中的方法,使用将前后一对的针床对向配置的2床式横机,或将上下各2枚的针床对向配置的4床式横机,将前、后身片和两袖子分别编织成筒状,至到腋下为止。将该后身片和两袖子连接成一个大的筒。此后逐渐减少筒的直径,编织普通衣袖或插肩袖等带袖的毛衣。此间,在袖子和前后身片之间的连接部上出现流行式样线条。
通过用这些编织方法,制造近于几乎完成制品的针织衣类,不需要连接等缝制工序,或者至少减少了很多工序。
图6是将上述毛衣的各部位,在横机上以编织状态展开的图,袖子是普通袖子。在图的上部表示前身片102a和两袖的前部104a,114a,在单色的情况下,例如,用横机的前针床的针编织。图的下部表示后身片102b和两袖的后部104b,114b,在单色情况下,例如用后针床的针编织。图的各部分,以中心线X-X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前身片102a和后身片102b,除领口外前后对称,身宽和身长,肩宽是标准的,图中的点R、Y,点r、y表示同一点。
图7A,图7B表示毛衣101的编织工序的模拟,图7A的P、Q、R、S的各阶段中的筒的结构示于图7B中。
毛衣101,从身片102,袖104,114的松紧部106,107,117开始编织筒状(P位置),至到腋下为止边扩大袖104,114的筒径,和身片102同时编织(Q位置)。在腋下部连接身片102和袖子104,114,将这些作成一个大筒状(R位置)。这样,例如每编2~4圈,将袖子104、114的针迹往身片102侧移动,与身片的针迹重叠,逐渐减少筒的直径。与此同时,形成领口109(S位置)。图6的点L,P,点S,W,点L,P,点S,W为在腋下与身片102和袖子104,114的连接点。在袖笼108,前身片102a和袖子104a,114a,沿着线L-M-N和线P-Q-R以及线l-m-n和线p-q-r而接合,同样,后身片102b和袖子104b,114b,沿着线S-T-U和线W-X-Y以及线S-T-U和线W-X-Y而接合。接合后,将部分111,112以所谓的倒织(翻转横列线圈)而编织,在这里适宜圈的编织程序,将两端几孔的针迹,在针上系挂的状态下停止,将线N-O和线U-V,以及线N-O和线U-V接合暗缝。
图8(A),图8(B)表示根据图6的部件编织的毛衣101的右半部分的前后,图8(A)是正面图,图8(B)是背面图。图9表示将图8的毛衣101,以肩线115为中心而展开的。由图9清楚表明,前身片102a和后身片102b,用肩线115接合。然而,使接合部119与肩线115一致,引起线条方面的各种问题。肩线115在穿时位于肩的上部,而人的视线比肩还高,因此接合部119明显在于115上。另外,接合部119趋于变硬,图8的上袖部119a或背心袖口边向外突出,降低肩线115的线条。再有,在前身片上设计图案或结构等图案时,由于肩线切断图案而损失美观。另外,领口109b上没有形成凹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用横机,在前身片和后身片间的接合部不受肩线的限制,使接合部可以配置在离开肩线的位置上,而且将接合部可以配置在对于肩线的任意角度上而能编织针织衣类。
进而,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可以编织将袖子对于前后身片外对称地接合,并形成多样线条的针织衣类。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使用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对向配置的横机,将第1身片和第2身片,在两端筒状地连接而编织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第1身片和第2身片,在肩部编织比其他部位更多圈(行)数,以此使第1身片和第2身片的接合部从针织衣类的肩线转移,侵入另一方的前后身片,将领颈部从上述另一方的前后片的肩部,编织成使领劲部的高度比肩的两端高度更高,将第1身片和第2身片进行接合。
最好是将另一方身片的编织和第1身片和第2身片同时进行接合。
特别好的是,在另一方身片的编织中,进行只有肩端部的编织和从肩端部较往内侧为止的范围内的编织的二种编织,在上述2种编织之间,将上述另一方的身片的肩端部的针迹向上述另一方身片的内侧移动,而且将上述一方的身片侧端的针迹移动至上述另一方身片,重叠在上述针迹群的针迹上。
或者,将另一方的身片倒织进行编织,然后暗缝(伏せ目)接合第1身片和第2身片。
最好是,针织衣类在第1身片和第2身片以外备有各个筒状的两袖,在第1身片和第2身片以及两袖,在肩部编织之前编织到针织衣类的腋下,从针织衣类的腋下至袖笼,一边编织将第1和第2身片连接为一个筒状体,一边将两袖子的针迹向第1及第2身片侧移动,与第1及第2身片的针迹重叠,此后,编织上述一方的身片,而且将两袖子的针迹向上述一方的身片侧,与上述一方的前后身的针迹重叠。
这里最好是,上述一方的身片是前身片,而且在前身片上形成领口,在肩部下面,在前身片上形成比反身片更多圈数的针迹。
本发明是使用至少将前后一对针床对向配置的横机,将第1身片和第2身片,在两端以筒状地连接而编织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由第1身片和第2身片组成的筒状的身片和各个筒状的两袖,编织到针织衣类的腋下为止,从针织衣类的腋下开始的袖笼,一边编织将第1及第2身片和两袖连接成一个筒状体,一边将两袖的针迹移向第1及第2身片侧,与第1及第2身片的针迹相重叠,此后,编织第1身片和第2身片的一方,而且将两袖的针迹移向上述一方的身片,与一方的身片的针迹重叠,然后,在针织衣类的肩部接合第1身片和第2身片。
最好是追加工序,在第1身片和第2身片内,从另一方身片的两肩部编织领口,使领口侧的高度比肩的二个端部高度要高。
说明本发明的作用。在肩部一方的身片,例如将前身片的编织圈数比另一方的身片,如后身片的编织圈数增加时,一方的身片,超过在穿着针织衣类时的肩线而侵入另一方的身片侧。其结果,将一方的身片和另一方的身片的接合部可以离开肩线而配置,提高线条感,而且可以防止一方的身片的图案由肩线而被切断。然后从另一方的身片的肩部编织领口头部,使之编织成领口头部侧的高度比肩的两端部的高度更高。其结果,形成无领口,这些结果,可以用横机编织美丽的轮廓。没有肩线图案的不连续的切断的针织衣类。
其中对于另一方的身片,进行仅对肩端部的编织和较内侧为止的范围内的编织,当肩端部的针迹向另一方身片的内侧移动时,减少另一身片的编织宽度。将一方的身片的侧端的针迹向另一方身片的侧端移动时,2个前后身片被接合。这样将一方的前后身片和另一方前后身片进行接合时,和以往的倒织不同,向针织品均匀地加拉力,能够容易接合一对身片。而且,编织另一方前后身片时,同时进行身片间的接合。
最好是将一方的身片作为前身片,另一方的身片作为后身片。这样的话由于前身片比后身片在肩部编织更多的圈数,因此如图3所示,前身片越过肩线侵入后身片侧。由于将后身片编织成使领颈部侧高于肩部,所以在肩线上形成肩落(图3)。另外在肩部以下,将前身片比后身片编织更多圈时,由于在后身片领颈部的长度比前身片还小,形成后袖笼的凹陷。
向身片上的两袖子的连接,是从针织衣类的腋下至袖笼中,将两袖的针迹移向第1及第2身片上,逐渐减少两袖的编织宽度。此后,编织一方的身片,而且两前袖的针迹移向一方的身片侧。于是在最终将两后袖针迹移向前身片侧。这样在身片上可以前后不对称地接合袖子。


图1是将毛衣的各部在横机上编织的状态而排列的,表示用前针床编织的前身片和两袖前部的式样,以及用后针床编织的后身片和袖后部的式样。
图2A,图2B表示已编织的毛衣,图2A是毛衣右半部分的正面图,图2B是毛衣右半部分的背面图。
图3是表示以毛衣的肩线为中心而展开的图。
图4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的前身片和左袖的接合等的编织块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中的前身片和后身片接合的编织块图。
图6是表示现有实施例中的毛衣的编织部分的图。
图7A,图7B表示现有实施例中的毛衣的编织,图7A表示编织的各阶段,图7B是在图7A阶段的身片两袖的端面图。
图8A,图8B表示在图6的现有实施例中编织的毛衣右半部分,图8A是正面图,图8B是背面图。
图9是表示将现有实施例的毛衣以肩线为中心而展开的图。
实施例参照图1~图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实施例中,作为衣类,将编织单色线条的毛衣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是将构成毛衣的各部分,在横机上以编织状态配列的图,在图的上部表示穿着毛衣时出现在前侧的前身片2a和两袖的前部4a,14a,这些由在横机的前针床上的针而编织。在图的下部表示穿着时出现在后身的后身片2b和两袖的后部4b,14b,这些由后针床上的针而编织。线X-X是毛衣1的中心线,毛衣1左右对称。符号9表示领口,符号6,7,17表示下摆松紧部。
点A,H,点E,K,点a,h,点e,k是在腋下身片2和袖4,14之间的接合点。在袖笼8a,8b中,前身片2a和袖4a,14a的接合是由线A-B与线H-I,线a-b与线h-i进行,而后身片2b与袖4b,14b间的接合是由线E-F与线K-J,线e-f与线k-j进行。应注意的是,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在点B,b,F,f以下的部分11,12,其形状不同。也就是说,袖山头顶部的线I-J,线i-j,与前身片2a的部分11的线B-C,线b-c接合。另外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在肩部的接合是,由线C-D与线F-G或线c-d与线f-g来进行。
基于图1的部分编织的毛衣1,示于图2中。图2A是毛衣1的右半部分的正面图,图2B是毛衣右半部分的背面图。将毛衣1,以肩线15为中心展开示于图3中。由图3中可清楚看出,前身片2a的针织品越过肩线15而侵入后身片2b中。另外在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的接合部19,形成由规定数的竖条而成的时装(流行)线条20。
如上述,使用横机将袖4,14,身片2编织成筒状,在编织过程中接合袖4,14与身片2,编织完时近于大致完成品毛衣的制造方法是公知的。在使用2枚针床横机时,将针床的奇数号的针作为例如前侧织物用的,而偶数号的针作为后侧织物用的,使用前后针床的各自1个位置的针。为此各针织物,经常确保在对向的针床上移动用的空针,其结果可以编织凹凸提花、四平线(两面都是正针)、加强筋等表针/里针混在的结构图案,而且可以将两袖横向移动与身片接合。使用4枚针床横机时,用下部前针床和上部后针床的针编织前侧织物,同样,用下部后针床和上部前针床的针编织后侧织物。此时,如象2枚针床的横机那样,将前侧针织品分给奇数号的针上,而后侧针织品分给偶数号的针上等,没有限制。
毛衣1由下摆松紧6a,6b,7a,7b,17a,17b,开始编织,各下摆松紧部通过将编织线绕圈编织等方法编织成筒状。然后移过来编织身片2和袖4、14,编织每规定圈数时一边增加针数,编织到腋下为止。在腋下的地方接合身片2和袖4、14的各筒体状,从腋下的袖笼形成部,编织每规定圈数身片和袖4、14时,将袖4、14移向身片侧2上,在袖笼8a,8b处重叠针迹。这样,接合前身片2a的线A-B与前袖4a的线H-I,后身片2b的线E-F与后袖4b的线K-J,以及前身片2a的线a-b与前袖14a的线h-i,后身片2b的线e-f与后袖14b的线k-j。为此减少筒体中的袖4,14的编织宽度,同时形成领口9a。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下的编织,其部分以2枚针床横机为例详细说明。
图4,图5表示实施例的编织块,在各图的上下表示的罗马字表示针床上的针无摇摆状态,用记载罗马字大文字的奇数号的针编织前身片2a,袖4a,14a的前侧织物。用记载罗马字小文字的偶数号的针编织后身片2b,袖4b,14b的后侧织物。图的左边记载的F表示前针床,B表示后针床,其旁边的箭头表示编织(给线)方向。还有为了说明的简便,针数比实际的针数表示少,而且毛衣1由于左右对称,只说明右半部分。
图4的最初状态SS表示在图1中SS位置的针迹配置,在前针床的针H,I,J……U,V,W上挂上前身片2a的左肩部分的针迹,针X、Y、Z上挂上袖字4a的针迹。同样,在后针床的针a,b,c,……,u,v,w上挂着后身片2b的左半部分的针迹,针x,y子上挂4b的线圈。将位于左袖4a、4b的线I-J上的线圈表示X、Y、Z,z,y,x的6纵行。
从SS的状态,进行块1~块10(图5)的编织时,进行前身片2a的部分11R的编织和,前身片2a的线B-C与左袖4a,4b的线I-J的接合。将部分11R每编织2圈时,左袖4a,4b的针迹向前身片2a侧移动;每一针重叠在前身片2a上。此间,在袖4a,4b上不形成新的针迹,而且在后身片2b上也不形成新的针迹。这些部分的针迹系挂在针床上保持休止状态。
在块1及块2中,在前针床下的针H,I,J,…,U,V,W与针W,V,U,…,J,I,H上供给编织线,在前身片2a的部分11R上,例如形成2圈的针迹。然后在块3a中,挂在前针床的针X,Y,Z上的袖4a的针迹一旦搭在后针床之后,转移到前针床的针W、X、Y上。在块3b中,挂在前侧袖4a侧端的针迹上邻接的后针床的针Z上的后侧袖4b侧端的针迹,向前针床的针Z移动。对应于前侧袖4a的移动,后侧袖4b的针迹移向前针床,防止架在前后针床间的袖边端的编织线拉得过长。块3C表示上述编织后的针床上的针迹状态,将带着前身片2a的侧端部的针迹的针W上袖4的侧端的针迹重叠,而且将双重眼(迹)用双重圆表示。袖的竖条减少1个。
在块4及块5中,在前针床F的针H,I,J,…,U,V,W和针W,V,U,…,J,I,H上供给编织线,编织2行前身片2a。接着在块6a上,系挂在前针床的针X,Y上的前侧袖4a的针迹与系挂在同一针床的针Z上的后侧袖4b的针迹,与上述块3a同样进行转移到前针床的针W、X、Y上。其中从针迹的配置关系,不需要相当于上述块3b的编织。块6b表示上述编织后的针床针迹状态,挂前身片2a的侧端部针迹的针W上重叠袖4的针迹,袖4的针迹竖条进而减少1个。将由R1表示的块1~块6a的编织周期,重复到袖4的针迹的纵行没有为止,即袖4完全连接在前身片2a为止反复进行。由此形成前身片2a的部分11R的针迹行,而且将袖4的线I-J的针迹,可以从前袖4a的针迹依次接合在前身片2a的线B-C上。块7表示在SS上挂在后针床的针x上的袖4的点J上位置的针迹,与前身片2a重叠,并身片2与袖4接合完毕的状态。
然后为了进行右袖14与前身片2a的接合,在块8中前针床的针H,I,J,…,U,V,W上供给编织线,编织前身片2a中部分11R的最终线圈所列的针迹列(相当于线D-C)。此后,在下面的块9(图5)中,向后针床的针W,V,U,…,c,b,a,…上供给编织线,编织后身片2a的针迹列。在块10,在右肩部也进行与上述块1~块6a同样的编织,并进行前身片2a的部分11L的编织和右袖14与前身片2a的接合。其结果,挂完袖子状态下,接合点(C,J),(C,J)越过肩线15。
下面说明在肩部的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的接合编织。与后身片2b的部分12的编织的同时接合两身片。此间,在前身片2a中不进行新的针迹列的编织,保持休止状态。部分12呈梯形状,在该部分,从肩两端部向领口形成边和针迹的行数慢慢增加。
接合右袖14与前身片2a后,为了接合前身片2a的线C-D与后身片2b的线F-G,在块11中向系挂后身片2b的针迹的后针床的针…,a,b,c,…,u,v,w中供给编织线,从1行左边往右编织针迹列于是在块12a中,将后身片2b的后侧边的5行的针迹组20a,(向后针床的针s,t,u,v,w的针上系挂),一旦向前针床上转移。此后,将侧端的针迹组20a转移到后针床的针r,s,t,u,v上,将从侧端的针迹组20a的侧端第5针的针迹,与系挂在针r上的后身片2b的针迹组重叠。其结果,将后身片的编织宽度减一针。然后在块12b,将转移到后针床的针V上的后身片2b的最侧端的针迹再次移动,系挂在后针床的针u上。其结果,侧端的针迹组20a内的最侧边的针迹重叠于其内侧的针迹,后身片2b的编织宽度进而减1针。接着在块12C中,将前身片2a的最侧边的前针床的针W的针迹,向后针床的针V移动。块12d表示上述编织后的状态,在此阶段,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的编织宽度,分别每一针一针减。
然后在块13,向转移完毕的后针床的针v,u,t,s,r供给编织线,编织侧端的针迹组20a1行行分别编织成。由此,在前身片2a的最侧端的针迹和在块12a以及12b上移动的后身片2b的最侧端的针迹组20a上连续形成针迹。处于前身片2a最侧端的针迹编织成侧端的针迹组20a。为此,在该部分接合前身片2a和后身片2b的端部的针迹。这样接合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时,使接合部19漂亮,同时可以防止变硬。然而,省略块12b的编织,也可以将前身片2a的侧端针迹重叠在系挂在后针床的针V上的后身片2b的最侧端的针迹上。
这样边转移多个针迹,边减少编织宽度,同时进行前后身片的接合时,沿着接合部19出现流行式样线条20。
然后在块14,针r,s,t,u,v上供给编织线,在侧端的针迹组20a上编织一行针迹列。在块15a中,将在针r,s,t,u,v上形成的针迹,通过前针床转移到后针床的针q,r,s,t,u上。于是在块15b,把系挂在针u上的针迹转移到针t上织成双重针。在块15C,将套挂在前针V上的前身片2a的最侧端的针迹,转移到后针床的针u上。由此从块12d的状态,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的编织宽度各自再减一针。
此后在块16,向后针床的针,u,t,s,…上供给编织线,形成包括侧端的针迹组20a,后身片2b的全身宽的针迹列。在块17中,接合另一侧身片2a与后身片2b。此编织,与块12a~15c中表示的编织同样进行。编织完块17时,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分别接合右端的2针、左端的2针。
在块18中,为了再次进行右肩侧的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的接合,向后针床的针r,s,t,u上供给编织线,编织后身片全部身宽的针迹。在块19中,对于残留的针迹,按规定圈数重复进行块12a~18所示的编织时(周期R3),编织成后身片2b的部分12,同时接合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直到领口9为止。块20,表示肩部的接合完毕状态,在前针床的针H,I,J,K,L上套挂领口9a侧端的针迹,在后针床的针a,b,c,…,j,k,l上,套挂领口9b的针迹。
在针床上残留的针迹上,如使用图中未表示的热熔性线,编织几行针迹列。此后将针迹从针剥落下,进行热处理熔解热熔线而锁缝。或者,将残留的针迹依次暗缝(伏せ目)之后,从编织机脱线而结束编织。此时,也可以追加上领等后工序,或者也可以在编织机上编织领子而完成毛衣。
在后身片2b的部分12的编织中,在周期R3的一次编织中身片2的编织宽度在左右各减2针。但是在周期R3实施中,如果多次重复周期2,可以减少更多的针迹。部分12的长h,受周期2的重复次数的影响,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而长度h变短。长h变短,部分12的角度Q变更锐,其结果,肩线15和前身片的线C-D、c-d和后身片的线F-G,f-g的接合线而成的角度变小。调整身宽的编织和周期2的重复次数时,可以变更对长h的针迹的减少程度,可以任意角度作或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的接合线19,可以形成多样的时髦线条。另外从图3可以知道,前身片8a侵入后身片8b侧,在肩线15上形成落肩。落肩点存在于肩线15上,图1中的2点C,B的中点成为落肩点。在图3中,后领口9b位于肩线15的后边,这是因为将部分11R,L侧比部分12编织了更多行的原故。由此,图1的点D,C比点G,g位于更高的位置。例如,图3的后领口9a,9b的交点上有点D、G。因此,图1的线G-g以图3的后领口9b表示,形成后领口9b的坠入。
另外,代替上述编织,可以将部分12倒织(引き返し)。在倒织时,形成针迹列时,将编织宽度2端的1~多个针迹,在针上挂的状态逐渐变为休止状态,使编织宽度逐渐变窄。此后,将前身片2a与后身片2b,依次从侧端的针迹暗缝处理,并结合两针织物。
但是倒织时,在多数行前,编织而置于休止状态的针迹就挂在针上的状态,和在最新行编织的针迹同样挂在针上。由此用下绕滚而拉下针织物时不能均等地加各针迹,编织变得困难。但是进行倒织或暗缝时相比,在图5所示的方法中,可同时进行后身片的编织和前后身片的接合。因此,所形成的针迹容易受到针织物的下拉作用,容易编织。而且可以得到任意角度的接合线。
在实施例中,将以单色的平针组织而成的装袖的毛衣为例进行说明。为此在筒状编织中,从前身片的编织移向后身片的编织时,或者从后身片的编织移向前身片的编织时,不需要前针床和后针床之间的针迹的移分。但是如宽罗口那样,编织正针/反针混在的筒状针织物时,不需要追加移分。袖的形状不限于装袖,T袖等其他袖子也能够实施。在T-袖时,比腋下往上的,身片和袖的接合编织间,袖上不必形成新的针迹列,而身片与袖的针迹方向呈返角状态而被接合。另外,背心等无袖的针织衣类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袖的编织。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特例的范围内可以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使用至少将前后一对针床以对向配置的横机,在两端筒状地接合编织第1身片和第2身片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第1身片和第2身片的一方在肩部比另一方编织更多行,第1身片和第2身片的接合部超过针织衣类的肩线侵入另一方的身片,从上述另一身片的肩部编织领颈部,使之领颈部的高度高于肩的两端部的高度,接合第1身片和第2身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进行上述另一方身片的编织和第1及第2身片的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另一方身片中,进行只有肩端部的编织和从肩端部至上述另一方身片的较内侧为止的范围内编织的2种编织,同时,在上述编织过程中,将上述另一方身片的肩端部的针迹组移向另一方身片的内侧,而且将上述一方身片的侧端的针迹移向上述另一方的身片,重叠在上述针迹组的针迹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翻转横列线圈进行上述另一方的编织,然后通过暗缝(伏せ目)接合第1身片和第2身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针织衣类具有第1身片和第2身片,以及分别为筒状的2个袖,将第1身片和第2身片以及两袖,在编织上述肩部之前,编织到针织衣类的腋下为止,从针织衣类腋下开始的袖笼中,连接第1及第2身片与两袖,编织成1个筒状体,同时将两袖的针迹移向第1和第2身片侧,与第1及第2身片的针迹重叠,此后,编织上述一方的身片,而且,两袖子的针迹移向上述一方身片,与上述一方身片的针迹相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方的身片为前身片,另一方的身片为后身片,而且在前身片上形成领口,并在肩部以下的前身片上形成比后身片更多行的针迹。
7.一种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使用至少将前后一对针床对向配置的横机,将第1身片和第2身片在两端连接而编织的针织衣类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第1身片和第2身片而制成的筒状的身片和各为筒状的两袖,编织到针织衣类的腋下为止,针织衣类的腋下开始的袖笼中,一边编织连接了将第1及第2身片和两袖的一个筒状体,一边将两袖的针迹移向第1及第2身片侧,与第1及第2身片的针迹相重叠,此后,编织第1身片和第2身片的一方,而且将两袖的针迹移向上述一方身片上,使之与一方身片的针迹相重叠,然后,在针织衣类的肩部接合第1身片与第2身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针织衣类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身片和第2身片内,追加一个工序,使之不是上述一方的身片而是另一方身片的两肩部开始的领颈部,编织成领颈部侧的高度高于肩的两端部的高度。
全文摘要
在毛衣等针织衣类的身片和两袖的接合部只编织前身片,将两前袖的针迹靠近前身片,在前身片处接合,并将两袖的针迹移向前侧。另外,对于后身片,混合进行编织宽度整体的编织和只是侧端的编织,并在此间将侧端的针迹组移向内侧,而且将前身片的侧端的针迹移向后身片的侧端侧。
文档编号D04B7/00GK1160785SQ9710071
公开日1997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1997年2月5日 优先权日1996年2月9日
发明者冈本一良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