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将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针与梭的时序的偏移修正在可形成针脚的范围。缝纫机,基于旋转运动的上轴的驱动力使针相对于布上下运动而形成针脚,其中第1输出产生单元使第1输出点沿用以将所述上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进运动的输出轴往返移动。连结部连结第l输出点与针杆。针杆振幅单元使针杆振幅运动。输出轴移动单元根据针杆振幅单元的移动而使输出轴向布传送方向移动。辅助杆伴随输出轴的移动而使辅助杆的斜率变化,保持着辅助杆的斜率而使针杆与输出轴大致平行地往返运动。
【专利说明】
缝纫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可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左右振幅运动而形成锯齿(zigzag)针 脚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0002] 已知有一种缝纫机,其通过使针杆相对于布的传送方向朝左右振幅运动,而形成 锯齿图案或文字图案的针脚。在所述缝纫机中,根据针杆的上下移动而使针杆向左右振幅 运动。由此,使针杆位于左右的落针位置。
[0003] 缝纫机在载置布的载台(stage)设置有落针孔。在使针杆左右振幅运动的缝纫机 中,落针孔向相对于布的传送方向而正交的方向扩展。针杆可向落针孔的扩展方向振幅运 动。通过使针杆振幅运动而使缝针落在落针孔的任意位置。
[0004] 此处,将缝针相对于落针孔的位置称作基线。例如,将缝针落于落针孔的中央的情 况下的缝针的位置称作中基线。将缝针落于落针孔的左侧的情况下的缝针的位置称作左基 线。将缝针落于落针孔的右侧的情况下的缝针的位置称作右基线。所述情况下的左右是以 布的传送方向为基准。
[0005] 缝纫机具有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而朝左右振幅运动的振幅机构。所述振幅机 构变更缝针的基线。通过所述振幅机构而将缝针的位置从左基线变更为右基线,及从右基 线变更为左基线。通过如此那样进行基线的变更而可形成锯齿形状的针脚。
[0006] 此外,振幅机构可调整使针杆向左右振幅运动的宽度。通过调整针杆的振幅宽度 而可进行锯齿线迹(zigzag stitch)的宽度的调整。此外,通过所述缝纫机而可实现锁边 线迹(overedge stitch)、图案线迹(Pattern stitch)、文字线迹等复杂缝制。
[0007] [现有技术文献]
[0008] [专利文献]
[0009]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平1-42229
【发明内容】
[0010][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1] 然而,在进行大的锯齿线迹或大的图案线迹的情况下,利用振幅机构使针杆的摆 动变大。在所述情况下,中基线的落针位置与左右的基线的落针位置的间隔扩大。在一般 的缝纫机中,即便在变更基线的情况下,收容下线的梭的位置也不会变化。在所述情况下, 当针的基线变更时,针与梭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即,针与梭的相互动作产生偏移。
[0012] 将针与梭调整为设定有固定的容许范围以可形成针脚。然而,如果所述偏移超过 容许范围,则无法形成针脚。因此,在现有的缝纫机中,以针与梭的相互动作的偏移处于可 形成针脚的范围的方式限制针杆的摆动量。
[0013] 此外,或者如引用文献1那样提出如下方法,g卩,例如利用通过针杆的摆动而产生 的针杆的位置变化,而使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时的相位产生偏移,来控制针杆的上 下运动的时序,由此增加针杆的摆动量,并且减少针与梭的相互动作的偏移。
[0014] 然而,在引用文献1的方法中,存在构成缝纫机的各零件的位置关系明显受到限 制的大问题。因此,如引用文献1所述方法虽可应用于工业用缝纫机,但在考虑到一般家 庭用缝纫机的作业位置关系的情况下,由于成为针杆相对于作业者前后移动的锯齿线迹纫 机,因此在家庭用中实施并不实际。
[0015]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缝纫机, 可利用简单构成,将下述偏移修正在可形成针脚的范围,即,使针杆相对于布传送方向而朝 左右振幅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针与梭的时序(timing)的偏移。
[0016]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7]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缝纫机是基于旋转运动的上轴的驱动力而使安装在 针杆上的针相对于布上下运动来形成针脚的缝纫机,其中包括:针杆振幅单元,使所述针杆 相对于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振幅运动;第1输出产生单元,使第1输出点沿与利用所述 针杆振幅单元的针的振幅动作对应的摆动运动的输出轴往返移动;连结部,连结所述第1 输出点与所述针杆;及输出轴移动单元,根据所述针杆振幅单元的移动而使所述输出轴向 布传送方向移动;其中所述连结部伴随所述输出轴的移动而使所述连结部的斜率变化,且 保持着所述连结部的斜率而使所述针杆与所述输出轴大致平行地上下运动。
[0018] 所述第1输出产生单元也可包括:曲柄(crank),设置在所述上轴;及曲柄杆 (crank rod),与所述曲柄连接;其中将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设为所述第1输出点。
[0019] 所述针杆振幅单元也可包括:第2输出产生单元,使第2输出点向与布传送方向正 交的方向移动;及振幅杆,将所述第2输出点的位置的变化传递至所述针杆。
[0020] 所述输出轴移动单元也可包括:导引体,与所述振幅杆连接且以沿铅直方向延伸 的导引轴为中心而旋转移动;其中且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根据导引体的移动而移动。
[0021] 所述导引体也可包括2条臂,所述臂各自所成的角为固定,所述臂的其中一个相 对于所述振幅杆旋动自由地连接,且在所述臂的其中另一个的前端部配置有与所述导引轴 平行的垂直轴,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垂直轴旋动自由地连接。
[0022] 所述缝纫机也可包括一面旋转一面朝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供给下线的梭,在所述针 杆向所述梭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垂直轴以接近所述梭而移动的方式振 幅运动。
[0023][发明的效果]
[0024]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缝针的运动轨迹以对应于针杆的摆动的方式变化,而可修正 因针与梭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而产生的缝制条件(针移位量)的变化,即便在扩大振幅的宽 度的情况下也可形成适当的针脚。进而,可在不大幅变更现有的缝纫机的构造的情况下获 得所述效果。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线图。
[0026]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控制单元的构成的框图。
[0027]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第2电动机5a的电动机轴曲柄的连接部的移 动位置的图。
[0028] 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针杆1位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针杆曲 柄、针杆曲柄杆的位置关系的图。
[0029] 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针杆1位于右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针杆曲 柄、针杆曲柄杆的位置关系的图。
[0030]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右基线时的内部构造的线图。
[0031]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左基线时的内部构造的线图。
[0032]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输出轴位于的情况下的针lb的最下点 附近的运动轨迹的图。
[0033] 图9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输出轴位于0A2的情况下的针lb的最下点 附近的运动轨迹的图。
[0034] 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由输出轴变化所引起的针杆行程(stroke) S的变化的图。
[0035] 图1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因由输出轴变化所引起的辅助杆13的斜率 变化而导致的针杆行程S的变化的图。
[0036] 图12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的针梭交叉相位与针移位量δ的关系的图。
[0037] 图13是表示用以形成缝纫机的适当的针脚的必要最小移位量及容许最大移位量 的图。
[0038] 图14是表示在现有的缝纫机中针杆位置变化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的变化的图。
[0039] 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导引体位置变化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的变 化的图。
[0040] 图1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针杆位置与导引体位置同时变化的情况下 的针移位量的变化的图。
[0041] [符号的说明]
[0042] 1 :针杆 la :针孔
[0043] lb :针 2 :梭
[0044] 2a :外梭 2b :梭尖
[0045] 3 :上轴 3a :上轴滑轮
[0046] 4:下轴 4a:下轴滑轮
[0047] 5 :第1电动机 5a :第2电动机
[0048] 5b :振幅杆 5c :针杆支撑体
[0049] 6 :带齿皮带 7 :针杆曲柄
[0050] 7a:连接部 8:针杆曲柄杆
[0051] 8a:垂直部 8b :水平部
[0052] 9 :针杆连接销 10 :轴
[0053] 11:导引轴 12:导引体
[0054] 12 :支撑体 12a :垂直轴
[0055] 12b:导引体臂 12c :上臂
[0056] 12d:下臂 13 :辅助杆
[0057] 51a:旋转轴 51b:电动机轴曲柄
[0058] 51c :连接部 52a :臂
[0059] 53a :针杆支撑体连接销53b :针杆支撑轴
[0060] 53c :下臂 53d :上臂
[0061] a、b:节部 c :关节
[0062] C :控制单元 C1 :振幅宽度决定部
[0063] C2:电动机控制部 D、-D :偏置量
[0064] d :距离 I :输入轴
[0065] II:振幅输入部 12:缝制指示输入部
[0066] L:距离 0:圆
[0067] OA^OAy输出轴 Pl、P2、Pld :输出点
[0068] P2center:中基线点 P2left:&基线点
[0069] P2right:右基线点 R1~R5、L1~L5 :箭头
[0070] S1 ~S4 :行程 X、Y、Z :方向
[0071] Ahl:箭头高度量 Ah2:斜率量
[0072] δ :针移位量 δ 1 :过小移位量
[0073] δ 2 :必要最小移位量 δ 3 :容许最大移位量
[0074] δ 4 :过大移位量 δ L1~δ L3 :针移位量
[0075] δ R1~δ R3 :针移位量ε :输入轴旋转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1.第1实施方式]
[0077] 以下,参照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特别对⑶点~(5)点进行 重点说明。
[0078] (1)概略构成;
[0079] (2)控制单元C;
[0080] (3)使针杆1上下摆动的针杆上下摆动部A ;
[0081] (4)使针杆1左右振幅运动的针杆左右振幅部;
[0082] (5)对针杆1的上下移动的相位进行修正的针杆相位修正部。
[0083] 省略对除(1)~(5)以外的缝纫机的详细构成的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应 用于锯齿线迹缝纫机等当前或将来可能利用的所有缝纫机。
[0084] [1-1.构成]
[0085] (1)概略构成
[0086]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内部构造的线图。图1中,将布传送方向设为 Y方向,将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且将垂直方向设为Z方向。如图1所示那 样,缝纫机具有针杆1与梭2。针杆1为支撑使上线穿过针孔la的针lb的构件。上线从线 供给源经由未图示的天平供给至针lb。天平使供给至针lb的上线的供给量变化。梭2具 有:未图不的内梭,收纳卷绕有下线的梭心(bobbin);外梭2a,捕捉上线。外梭2a利用梭尖 2b捕捉上线。未图示的第1电动机(motor) 5的驱动力使上轴3旋转运动,并传递至针杆1 或未图示的天平。此外,上轴3的旋转运动也通过上轴滑轮(pulley) 3a、下轴滑轮4a及带 齿皮带(belt) 6而传递至下轴4,从而传递至梭2或未图示的布传送机构。
[0087] (2)控制单元C
[0088]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控制单元C的构成的图。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 机中包括控制单元C,用以形成与由使用者指定的锯齿线迹(zigzag stitch)的大小对应 的针脚。控制单元C包括振幅宽度决定部C1与电动机控制部C2。在所述控制单元C连接 有振幅输入部II与缝制指示输入部12。
[0089] 振幅输入部II受理使用者希望的振幅大小。振幅输入部II输出与所受理的振幅 大小对应的信号。振幅输入部II为触摸面板(touch panel)或机械式转盘(dial)或调整 把手等输入界面。
[0090] 缝制指示输入部12受理来自使用者的缝制指示。缝制指示输入部12依照受理的 缝制指示而输出信号。缝制指示输入部12为脚踏控制器(foot controller)或设置于缝 纽机的开关(switch)等输入界面。
[0091] 振幅宽度决定部C1决定与使用者的希望对应的针杆1的振幅量。振幅宽度决定 部C1受理来自振幅输入部II的信号。然后决定对应于信号的振幅量。所决定的振幅量传 输至电动机控制部C2。
[0092] 电动机控制部C2输出对第1电动机5及第2电动机5a的驱动指示。驱动指示是 根据来自缝制指示输入部12的信号或来自振幅宽度决定部C1的振幅量而输出。
[0093] 图3是表示第2电动机5a的电动机轴曲柄的连接部的移动位置的图。第2电动 机5a对输出点P2传递驱动力而使该输出点P2的位置移动。在第2电动机5a中,根据来 自振幅宽度决定部C1的振幅量而变更使输出点P2移动的位置。
[0094] (3)针杆上下摆动部A
[0095] 针杆上下摆动部A包括第1电动机5、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辅助杆 13、针杆连接销9、及针杆1。上轴3与针杆1经由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辅助杆13及 针杆连接销9而连结。来自上轴3的驱动力传递至针杆1。
[0096] 上轴3由固定于缝纫机内部的未图示的轴承支撑且旋动自如。上轴3具有与布传 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的旋转轴。对上轴3传递来自第1电动机5的驱动力, 从而上轴3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上轴3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曲柄7。
[0097] 针杆曲柄7是将上轴3的一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针杆曲柄7与上轴3同 步旋转。在针杆曲柄7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曲柄杆8的连接部7a。连接部7a是将针杆曲 柄7的前端部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连接部7a为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 中X方向)延伸的轴。经由所述连接部7a而连接针杆曲柄7与针杆曲柄杆8的上端。针 杆曲柄杆8以连接部7a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此外,针杆曲柄杆8可沿连接部7a向与 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滑动(slide)地连接。
[0098] 针杆曲柄杆8为上下方向颠倒的大致T字形状。针杆曲柄杆8包括垂直部8a与 水平部8b。
[0099] 垂直部8a为沿垂直方向(图1中Z方向)延伸的轴状的构件。在垂直部8a的上 端连接有针杆曲柄7。此外,水平部8b位于垂直部8a的下端。
[0100] 水平部8b为杆状的构件。水平部8b沿着与上轴3平行的方向延伸,即,沿着与布 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水平部8b的一端部与导引体12的垂直轴 12a连接。水平部8b可沿着所述垂直轴12a而在垂直方向上滑动。此外,水平部8b以垂直 轴12a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0101] 如后续所述,垂直轴12a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移动。此时,水平部8b也配合垂 直轴12a而移动。由垂直轴12a的移动所引起的水平部8b的移动方向为布传送方向。此 外,移动前的水平部8b与移动后的水平部8b平行。即便因所述构成而水平部8b的位置变 化,水平部8b的方向也保持为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轴方向)。
[0102] 水平部8b的另一端部与辅助杆13连接。辅助杆13为杆状的构件。辅助杆13的 一端可沿水平部8b滑动地连接。此外,辅助杆13以水平部8b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通 过所述构成,辅助杆13根据水平部8b的位置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而使斜率变化。另一 方面,在水平部8b沿垂直方向平行移动时,以从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即从布传送方向(图 1中Y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斜率成为固定的方式支撑辅助杆13。图1中,水平部8b配 置在辅助杆13向铝直方向倾斜的位置。在所述状态下,水平部8b沿垂直轴12a在垂直方向 往返。在所述情况下,辅助杆13维持着向铅直方向倾斜,一面保持所述辅助杆13的斜率一 面在垂直方向往返运动。因此,辅助杆13的上下方向的动力经由针杆连接销(needle bar connecting stud) 9而被传递至针杆1,针杆1根据水平部8b的垂直方向的往返运动而在 垂直方向往返运动。
[0103] 如上所述,第1电动机5、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辅助杆13、及针杆1构 成针杆上下摆动部A。通过第1电动机5产生的驱动力经由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 8、及辅助杆13而使针杆1在垂直方向摆动。针杆上下摆动部A中的上轴3、针杆曲柄7、及 针杆曲柄杆8也可改称为滑件曲柄(slider crank)机构。
[0104] 图4是表示针杆1位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的位 置关系的图。图4的上下方向相当于图1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相当于 图1的布传送方向(Y轴方向)。如图4所示,上轴3也可视为输入轴I,针杆曲柄7也可视 为节部a,针杆曲柄杆8也可视为节部b,针杆曲柄7的连接部7a也可视为关节c,针杆曲 柄杆8的水平部8b也可视为输出点P1,此外垂直轴12a也可视为输出轴0A。图4中,在图 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输出轴0A与上轴3位于同一平面上,即输出轴0A与上轴3交 叉。将位于所述位置的输出轴0A设为输出轴OAi,水平部8b在输出轴OAi上往返运动。
[0105] 另一方面,滑件曲柄机构通过使输出轴0A从输出轴OAi平行移动而成为偏置滑件 曲柄机构。图5是表示针杆1位于右基线的情况下的上轴3、针杆曲柄7、针杆曲柄杆8的 位置关系的图。在图5所示的偏置滑件曲柄机构中,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输出 轴0A不与上轴3位于同一平面上,即输出轴0A与上轴3不交叉。将位于所述位置的输出 轴0A设为输出轴0A 2,水平部8b在输出轴0A2上往返运动。
[0106] (4)针杆左右振幅部
[0107] 针杆左右振幅部包括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针杆支撑体5c、及针杆1。第2电 动机5a与针杆1经由振幅杆5b及针杆支撑体5c而连结。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经由这 些振幅杆5b及针杆支撑体5c而传递至针杆1。
[0108] 第2电动机5a通过控制单元C的指示而驱动从而使旋转轴51a旋转。第2电动 机5a可切换为使旋转轴51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正旋转动作、及使旋转轴51a向逆时针方 向旋转的反旋转动作。
[0109] 第2电动机5a的旋转轴51a为向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延伸的轴。在旋 转轴51a的前端部设置有电动机轴曲柄51b。电动机轴曲柄51b是将旋转轴51a的一端向 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电动机轴曲柄51b与旋转轴51a同步旋转。在电动机轴曲柄51b 设置有振幅杆5b的连接部51c。连接部51c是将电动机轴曲柄51b的前端部向大致直角 方向折弯而成的。连接部51c为向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延伸的轴。第2电动机 5a以连接部51c为输出点P2而传递驱动力,从而使输出点P2移动。
[0110] 图3是表示电动机轴曲柄51b的前端部的连接部51c、即输出点P2的轨迹的图。 连接部51c在从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在Z-X平面上在以旋转轴 51a为中心的圆周上移动。连接部51c在设置在圆周上的左基线点P2 left、中基线点P2_tCT、 右基线点P2"ght2间移动。左基线点P2 lrft是指针lb成为左基线的连接部51〇的位置。中 基线点P2_tCT是指针lb成为中基线的连接部51c的位置。右基线点P2 "ght是指针lb成为 右基线的连接部51c的位置。
[0111] 电动机轴曲柄51b与振幅杆5b经由以此种方式移动的连接部51c而连接。振幅 杆5b可沿连接部51c向布传送方向(图中Y轴方向)滑动地连接。此外,振幅杆5b以连接 部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因此,在连接部51c通过旋转运动而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 向(图1中X轴方向)移动距离L的情况下,振幅杆5b也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 1中X轴方向)移动距离L。
[0112] 此外,在振幅杆5b的中央部设置有沿垂直方向(图1中Z方向)延伸的臂52a。 臂52a与后述的导引体12的导引体臂12b连接。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移 动。
[0113] 振幅杆5b经由针杆支撑体连接销53a而与针杆支撑体5c连接。针杆支撑体5c 包括针杆支撑体连接销53a、针杆支撑轴53b、下臂53c、上臂53d。针杆支撑轴53b为在垂 直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构件。针杆支撑轴53b与将上端部固定在缝纫机的主体上的轴10连 接。所述轴10为向布传送方向(图1中Y轴方向)延伸的轴。针杆支撑轴53b以轴10为 中心自如旋动。针杆支撑轴53b的下端向大致直角方向折弯而成为下臂53c。下臂53c为 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的构件。在下臂53c的前端部设置有针 杆1的连接部。此外,在针杆支撑轴53b的中央部设置有上臂53d。上臂53d为向与布传送 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延伸的构件。在上臂53d的前端部设置有针杆1的连接 部。下臂53c与上臂53d支撑针杆1且使针杆1可在垂直方向滑动。
[0114] 如以上那样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针杆支撑体5c、针杆1构成针杆左右振幅 部。通过第2电动机5a产生的驱动力经由振幅杆5b及针杆支撑体5c,而使针杆1向与布 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X方向)摆动。
[0115] (5)针杆相位修正部
[0116] 针杆相位修正部包括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导引体12、及针杆曲柄杆8。第2 电动机5a与针杆曲柄杆8经由振幅杆5b及导引体12而连结。通过由第2电动机5a产生 的驱动力而使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的输出轴0A即垂直轴12a移动。
[0117] 振幅杆5b与导引体12连接。导引体12为以固定在缝纫机主体上的导引轴11为 中心旋动的构件。导引体12包括垂直轴12a、导引体臂12b、上臂12c、下臂12d。
[0118] 垂直轴12a为沿导引轴11在垂直方向(图1中Z轴方向)延伸的轴。垂直轴12a 与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连接。垂直轴12a为限制相对于垂直轴12a滑动的针杆曲柄 杆8的水平部8b的移动的构件。垂直轴12a经由上臂12c及下臂12d而连接。导引轴11 为固定于缝纫机主体且在垂直方向(图1中Z轴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构件。上臂12c及下 臂12d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0119] 导引体臂12b为在水平方向延伸的杆状的构件。导引体臂12b的一端部与臂52a 连接。臂52a为在振幅杆5b的垂直方向延伸的轴。导引体臂12b以臂52a为中心旋动自 如地连接。
[0120] 此外,导引体臂12b的另一端部与上臂12c连接。上臂12c与导引体臂12b以固 定角度连接。导引体臂12b利用与上臂12c连接的部分与导引轴11连接。导引体臂12b 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动自如地连接。
[0121] 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经由振幅杆5b而传递至所述导引体12。导引体12通过 所述驱动力而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即,在振幅杆5b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 1中X轴方向)移动距离L的情况下,导引体12进行所述距离L量的旋转运动。
[0122] 当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移动时,伴随此,上臂12c、垂直轴12a、下 臂12d也同步移动。即,导引体臂12b与上臂12c以固定角度连接。因此,上臂12c是与导 弓丨体臂12b同步地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转。此外,上臂12c与垂直轴12a以固定角度连接。 因此,与上臂12c同步地,垂直轴12a也以导引轴11为中心移动。
[0123] 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垂直轴12a保持着在垂直方向延伸的状态而平 行移动。即,即便移动,垂直轴12a的斜率也为固定。当垂直轴12a移动时,伴随此,水平部 8b的输出轴0A移动。
[0124] 如以上那样第2电动机5a、振幅杆5b、导引体12、针杆曲柄杆8构成针杆相位修正 部。通过第2电动机5a产生的驱动力经由振幅杆5b及导引体12而使水平部8b的输出轴 0A平行移动。
[0125] [1-2.作用]
[0126] 对概括以上构成的缝纫机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0127] (1)第2电动机5a驱动时的各部的动作
[0128] 图6是表示使连接部51c位于右基线点P2"ght的情况下的缝纫机的构成的图。图 6中,连接部51c从图1的位置向逆时针方向(箭头R1)移动。伴随连接部51c的移动,振 幅杆5b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箭头R2)移动。通过振幅杆5b移动,针杆支撑 体5c也在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X方向),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右方向(箭头R3) 移动。由此,针杆1也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右方向(箭头R3)移动。
[0129] 此外,与振幅杆5b连结的导引体12通过振幅杆5b移动而以导引轴11为中心旋 转运动。即,导引体12的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箭头R4)旋转 移动。伴随此,与导引体臂12b同步移动的垂直轴12a,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 (箭头R5)旋转移动。由此,垂直轴12a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向布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平 行移动。
[0130] 图7是表示使连接部51c位于左基线点P2lrft的情况下的缝纫机的构成的图。图 7中,连接部51c从图1的位置向顺时针方向(箭头L1)移动。伴随连接部51c的移动,振 幅杆5b向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箭头L2)移动。通过振幅杆5b移动,针杆支撑 体5c也在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中X方向)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左方向(箭头L3) 移动。由此,针杆1也相对于布传送方向朝左方向(箭头L3)移动。
[0131] 此外,与振幅杆5b连结的导引体12通过振幅杆5b移动而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 逆时针旋转运动。即,导引体12的导引体臂12b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箭头 L4)旋转移动。伴随此,与导引体臂12b同步移动的垂直轴12a以导引轴11为中心向逆时 针方向(箭头L5)旋转移动。由此,垂直轴12a在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向布传送方向的 下游侧平行移动。
[0132] (2)输出轴0A的移动
[0133] 以下,对连接部51c位于中基线点P2_tCT的情况下的输出轴0A 1与连接部51c位 于右基线点P2"ght的情况下的输出轴0A 2的不同进行说明。
[0134] (2-1)中基线上的输出轴ΟΑι
[0135] 如上所述,图4的输入轴I为上轴3,节部a为针杆曲柄7,节部b为针杆曲柄杆8。 此外,关节c为连接部7a,输出点P1为水平部8b。在所述情况下,电动机轴曲柄的连接部 51c即输出点P2位于中基线点P2 OTntCT。
[0136] 图4中,输入轴I将位置固定于1点而旋转。将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设为ε [° ]。 在节部a的一端设置有关节c。节部a与输入轴I同步旋转。关节c以输入轴I为中心在 以半径为节部a的圆0的圆周上移动。在圆0中,将关节c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成为 最高位置的情况下的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设为基准角(ε = 0° )。
[0137] 由输入轴I的旋转所产生的驱动力经由节部a及节部b传递至输出点Ρ1。通过垂 直轴12a来限制作为输出点P1的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部8b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的 移动。即,通过垂直轴12a,输出点P1在输入轴I与圆0的最下点(ε = 180° )的延长线 上往返运动。将输出点Ρ1往返运动的轴设为输出轴OAi。
[0138] 在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为0[° ]的情况下,关节c位于最上位点。此时,输出点P1 也位于输出轴OAi的最上位点。此外,在输入轴I的旋转角度为180[° ]的情况下,关节c 位于最下位点。此时,输出点P1也位于输出轴的最下位点。
[0139] 此外,图4中的输出轴与针杆1重叠配置。输出点P1即针杆曲柄杆8的水平 部8b与针杆1的针杆连接销9通过辅助杆13连结。因此,水平部8b与针杆连接销9同步 移动。即,在输出点P1位于输出轴的最上位点的情况下(ε =0° ),针杆连接销9也 位于所述针杆连接销9的动作轴的最上位点。另一方面,在输出点Ρ1位于输出轴〇4的最 下位点的情况下(ε = 180° ),针杆连接销9也位于所述针杆连接销9的动作轴的最下位 点。图8中表示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 =180[° ]附近的针lb的轨迹(针移位量)。如图 8所示那样,在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 =180°中,针lb位于最下位点。
[0140] (2_2)右基线上的针杆曲柄杆的输出轴0A2
[0141] 图5是表示在图3中连接部51c位于右基线点P2"ght的情况下从X方向观察的上 轴3 (输入轴I)、针杆曲柄7 (节部a)、及针杆曲柄杆8 (节部b)的位置关系的图。图5中, 输出轴0A从输出轴的位置向布传送方向(Y轴方向)移动距离d。将图5中的输出点 设为输出点Pld。将输出点Pld往返运动的轴设为输出轴0A 2。
[0142] 图5中,输入轴I将位置固定于1点而旋转。由输入轴I的旋转所产生的驱动力 经由节部a及节部b而传递至输出点Pld。通过垂直轴12a来限制作为输出点Pld的针杆 曲柄杆8的水平部8b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上的移动。垂直轴12a的位置从中基线的情 况下的位置与Y轴平行地移动距离d。因此,输出轴0^的位置也相对于输出轴OA i平行移 动距离d。
[0143] 输出点Pld在输出轴0A2上往返运动。输出轴0A 2的位置从输入轴I与圆0的最 下点(ε = 180° )的延长线上偏移。因此,即便在与图4的中基线的情况不同而输入轴的 旋转角度ε =0°的情况下,输出点Pld也不位于输出轴0Α2的最上位点。输出点Pld位 于输出轴(^2的最上位点的情况为在Y-Z平面上节部a与节部b重叠的情况。将此时的输 入轴的旋转角度设为eh[° ]。同样,即便在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 =180°的情况下,输出 点Pld也不位于输出轴0Α2的最下位点。输出点Pld位于输出轴0Α 2的最下位点的情况为 在Y-Z平面上节部a与节部b不重叠而成为一直线的情况,将此时的输入轴的旋转角度设 为 ε 1[° ]。
[0144] 此外,图5中,输出轴0Α2与针杆1离开距离d而配置。即,在Υ-Ζ平面上,针杆1 位于输入轴I与圆〇的最下点(ε = 180° )的延长线上。相对于此,输出轴0A2从针杆1 平行移动距离d。在所述情况下,通过辅助杆13而使水平部8b与针杆连接销9同步移动。 换言之,水平部8b与针杆连接销9在垂直方向上的移动量相等。即,在输出点Pld位于输 出轴0A 2的最上位点的情况下(ε = ε h° ),针杆1也位于所述针杆1的动作轴的最上位 点。此外,在输出点Pld位于输出轴0A2的最下位点的情况下(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 = ε Γ ),针杆1也位于所述针杆1的动作轴的最下位点。
[0145] 图9是表示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 = 180°附近的针lb的轨迹的图。如图9所示 那样,与中基线的情况相比,针l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未变,成为最下位点的时序提前。 即,当将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从0°慢慢增大时,伴随此,针lb慢慢下降。而且,在输入轴 的旋转角度ε = εΓ <180°时,针lb位于最下位点。
[0146] 此外,输入轴的旋转角度ε Γ下的针l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通过辅助杆13,而与 中基线上的针l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相等。
[0147] (2-3.利用辅助杆的高度修正)
[0148] 针lb的运动轨迹大致与输出点Pld的轨迹联动,所述输出点Pld的运动轨迹的最 下位,位于较输出点P1的运动轨迹的最下位点高的位置。因此,右基线上的针lb的最下位 点本应高于中基线上的针lb的最下位点,但通过辅助杆13修正针lb的位置而使右基线的 针l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与中基线上的针l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相等。以下,对利用辅 助杆7修正针lb的高度进行说明。
[0149] 图10是表不输出轴(^与输出轴0A2上的输出点的行程范围的图。图10中,以粗 虚线的箭头表示与输入轴I交叉的输出轴上的输出点P1 (水平部8b)的上下移动的行 程S1,且以粗实线的箭头表示未与输入轴I交叉的输出轴0A2上的输出点P1 (水平部8b) 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2。在如图10所示那样使输出轴0A变化的情况下,输出点P1 (水平部 8b)的最上位位置及最下位位置分别位于以节部b为半径的圆弧上,S2相对于S1向上方移 位该S1的箭头高度量(=Ahl)。
[0150] 另一方面,图11是表示输出轴(^与输出轴0A2的情况下的辅助杆13的斜率与针 杆连接销9的行程范围的图。图11中为了进行说明,而假定输出点Pl(水平部8b)的位置 即便输出轴0A变化也位于相同高度。图11中,以粗虚线的箭头表示与输入轴I交叉的输 出轴〇4上的针杆连接销9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3,且以粗实线的箭头表示与输入轴I未交 叉的输出轴(^2上的针杆连接销9的上下移动的行程S2。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中从X方 向观察的情况下,针杆1与输出轴0A位于同轴上。因此,在输出轴0A位于〇4的情况下,输 出轴0A与针杆lb位于同轴上。因此,辅助杆13也位于同轴上而将输出点P1的上下运动 传递至针杆lb。另一方面,在使输出轴0A移动至0^的情况下,输出轴0A与针杆lb的相 对位置变化。而且,辅助杆13通过改变辅助杆13的斜率而对应于位置变化。由此,在如图 11所示那样使输出轴0A变化且辅助杆13倾斜Θ °的情况下,行程S4相对于行程S3向下 方移位辅助杆13的斜率量(Ah2 =辅助杆13的长度X (Ι-sin Θ ))。
[0151] 本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行程S2的上方移位与图11所示的行程S4的下方移 位同时作用。即,获得下述作用,即,辅助杆13通过随着输出轴0A的变更而改变斜率,来对 因输出轴0A变更而产生的行程S2的上方移位进行修正的作用。通过所述作用,左基线与 中基线的情况下的针lb的最下位点的高度大致相等。
[0152] 通过如以上那样使输出轴0A的位置移动而可变更针杆1的轨迹。即,通过从图4 的中基线位置变更为图5的右基线位置,而进行与中基线的针杆相位相比而使右基线的针 杆相位提前的修正。另一方面,在左基线的情况下,进行与中基线的针杆相位相比而延迟左 基线的针杆相位的修正。
[0153] (3)针脚的形成
[0154] 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在上线穿过针lb的针孔la且卷绕有下线的梭心收纳 在内梭中的状态下,通过驱动上轴3而形成针脚。具体而言,当通过第1电动机5驱动上轴 3时,滑件曲柄机构将上轴3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返运动。由此,针杆1上下移动。此外,上 轴3的旋转经由上轴滑轮3a、带齿皮带6、下轴滑轮4a而传递至下轴4。当通过上轴3的旋 转而下轴4旋转时,梭2旋转。
[0155] 在所述动作中,针lb贯穿布而移动至针最下位点。其后,针lb上升某程度,由于 上线通过与布的摩擦而无法脱离至布的上表面,因此在布的下表面形成线圈。通过外梭2a 的梭尖2b穿过所述线圈内而使卷绕有下线的梭心潜入线圈,上线与下线相互交络而形成 针脚。此时的针lb与梭2的梭尖2b交叉,将梭尖2b捕捉线圈时的相位设为针梭交叉相位。 图12中表示在缝纫机中针尖轨迹、梭2的梭尖轨迹与针梭交叉相位的关联。图12的横轴 表示上轴3及下轴4的相位,纵轴模拟性地表示针lb的前端及外梭2a的梭尖2b的轨迹。 图12中,针梭交叉相位为205[° ]附近,将针梭交叉相位上的针lb从下止点上升的量表示 为针移位量S。
[0156] (3-1)线圈的形成
[0157] 图13是表示各针移位量δ下的线圈形状的图。线圈大小取决于针lb从最下点 上升的量。δ 1表示针lb的过小移位量。当如δ 1那样针lb的移位量过小时无法形成线 圈,或即便形成线圈,也会成为线圈小而梭尖2b无法进入线圈的状态。另一方面,δ 4表示 针lb的过大移位量。当如δ 4那样针lb的移位量过大则线圈过大,因线的自重或扭转而 变形,梭尖2b无法进入线圈。如此,当针移位量过小或过大时,无法形成针脚。
[0158] 因此,为了形成正常的针脚,必须将针移位量设为可形成线圈且外梭2a的梭尖2b 可进入线圈内侧的量。图13中,将必要最小移位量表示为δ 2,且将容许最大移位量表示为 S3。为了形成正常的针脚,必须使针移位量为δ 2以上且δ 3以下。
[0159] (3-2)现有的缝纫机的锯齿线迹时的针lb的轨迹
[0160] 针杆振幅机构利用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使针杆1以相对于布传送方向交叉的 方式摆动,由此形成锯齿的针脚。图14表示在现有的缝纫机中进行锯齿线迹的情况下的针 lb与外梭2a的梭尖2b的相对动作的变化。图14的横轴表示上轴3及下轴4的相位,纵轴 模拟性地表示针lb的前端及外梭2a的梭尖2b的轨迹。另外,梭尖2b的轨迹与实际轨迹 稍不同,但为方便说明而以连续的线图示。在图14的例中,梭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0161] 图14中,以实线描画的针lb的轨迹表示针杆左右振幅部不动作而针lb位于中央 即中基线的状态。此外,以粗线描画的轨迹表示通过针杆左右振幅部而使针lb左右摆动的 状态。在图中的针梭交叉相位,针lb与梭尖2b处于最接近的状态。在所述针梭交叉相位, 梭尖2b进入上线的线圈内。
[0162] 如上所述,为了形成针脚而必须将针移位量设定为必要最小移位量δ 2以上且容 许最大移位量S3以下。然而,在锯齿线迹时,梭2的位置为固定,但由于针lb从位于中基 线的状态向左右摆动,因此针lb与梭2的相对位置关系变化。所述位置关系的变化也对针 移位量带来影响。
[0163] 例如,在现有的缝纫机中当将使针lb向右移动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设为δ R1时, 小于位于中基线的状态的针移位量δ。此外,当将使针lb向左移动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设 为SL1时,大于位于中基线的状态的针移位量δ。即,即便将位于中基线的状态的针移位 量δ设定为适当值,通过针lb左右摆动,也存在δ R1低于必要最小移位量δ 2或δ L1超 过容许最大移位量S3而无法形成正常的线圈的情况。
[0164] 由所述针lb的位置变化所引起的针移位量的变化,与使针lb左右摆动的振幅量 Z成正比例地增大。因此,在现有缝纟刃机中,如果针移位量不满足δ2< 5R1< δ < 3L1 < S 3的关系则无法形成针脚,因此自然就决定了振幅量Ζ的最大值,即便有缝制需要更大 振幅的图案的需求,在技术上也难以实现。
[0165] (3-3)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动作
[0166] 以下说明缝纫机全体如何动作。
[0167] 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进行锯齿线迹的情况下,通过第2电动机5a的驱动力 而使连接部51c的位置变更,从而使针杆1向左右振幅运动。此外,当连接部51c的位置变 化时,伴随此,针lb的基线与输出轴0A的位置变化。
[0168] 即便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当进行锯齿线迹时,针移位量也可如上所述那样 根据针lb的基线而变化。另一方面,针移位量也根据输出轴0A的位置而变化。本实施方 式的缝纫机的针移位量成为将与基线对应的针移位量和与输出轴0A的位置对应的针移位 量合成而得的针移位量。
[0169] (a)与输出轴0A的位置对应的针移位量
[0170] 图15表示着眼于与输出轴0A的位置变化对应的针移位量的情况下的连接部51c 的位置、输出轴〇A的位置、及针lb与梭尖2b的相位。图15中,为便于说明而忽略由针lb 的基线变化所引起的针移位量。
[0171] 图15的输出轴0A的位置将在图1中从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针杆1的位置设为 基准位置0。将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上游侧设为正,将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下游侧 设为负。
[0172] 如图15所示那样,连接部51c根据第2电动机5a的驱动时序而向P2leftS P2 "ght 移动。此时,输出轴0A也配合连接部51而移动。在连接部51c移动至P2"gh^情况下,输 出轴0A移动至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上游侧离开D的位置。在连接部51c移动至P2 left 的情况下,输出轴0A移动至自基准位置向布传送方向下游侧离开D (设为-D)的位置。
[0173] 图15的针lb的运动轨迹上的实线表示输出轴0A位于基准位置0的情况下的针 lb的轨迹。在所述情况下,连接部51c始终位于P2_tCT。即,在图15的实线上,输出轴的位 置不变更。因此,表示针上下运动的运动轨迹成为如正弦波那样的波形。
[0174] 另一方面,图15的粗线表示将输出轴0A的偏置量从0变更至D、及从D变更至-D 的情况下的针lb的轨迹。即,表示使连接部51c及输出轴0A的位置从P2OTntCT变化至P2 "ght、 从P2"ght变化至P2 left的情况下的针lb的轨迹。通过将输出轴上的偏置量设为D,而针lb 的运动轨迹与输出轴0A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相比最下点时序提前。因此,针梭交叉相位 上的针移位量SR2成为较针移位量δ R1大的值。另一方面,通过将输出轴上的偏置量设 为-d,而针lb的运动轨迹与输出轴0Α位于基准位置的情况相比最下点时序延迟。因此,针 梭交叉相位上的针移位量SL2成为较针移位量δ L1小的值。
[0175] (b)与针lb的基线对应的针移位量和与输出轴0Α的位置对应的针移位量的合成
[0176] 图16的实线表示输出轴0A位于基准位置且针lb位于中基线的情况下的针lb的 运动轨迹。图16的实线的针梭交叉相位上的针移位量为δ。图16的虚线与图14的粗线 相同,表示不变更输出轴0Α的位置而使针的基线向左右变更的情况下的针lb的运动轨迹。 图16的虚线的针梭交叉相位上的右基线的情况下的针移位量为δ R1,左基线的情况下的 针移位量为SL1。图16的粗线表示根据针的基线而变更输出轴0Α的位置的情况下的针 lb的轨迹。
[0177] 如图16的虚线那样与中基线的情况相比针最下点时序延迟。因此,针移位量δ R1 小于针移位量S。本实施方式中,将针lb的基线设为右基线,并且变更输出轴0Α的位置而 进行使针最下点时序提前的修正。由变更输出轴0A的位置所引起的修正量,与由针lb的 基线变更所引起的针最下点时序变化量近似。其结果,如图16的粗线所示那样在本实施例 中尽管针的位置位于右基线,但该针的运动轨迹及针移位量与针位于中基线的情况近似。
[0178] 艮口,右基线上的针移位量的大小关系成为羅1<胸册3<秘2,其结果,例如即便在 针移位量δ R1低于必要最小移位量δ 2的振幅量中,通过变更输出轴0A的位置也可使针 移位量δ R3为必要最小移位量δ 2以上。
[0179] 同样,当在输出轴的位置固定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将针lb的基线变更为左基线 时,如图16的虚线那样与中基线的情况相比,针最下点时序提前。因此,针移位量δ L1大 于针移位量S。本实施方式中,将针lb设为左基线,并且变更输出轴0Α的位置而进行使针 最下点时序延迟的修正。其结果,如图16的粗线所示那样在本实施例中尽管针的位置位于 左基线,但该针的运动轨迹及针移位量与针位于中基线的情况近似。即,左基线上的针移位 量的大小关系成为CdU其结果,例如即便在针移位量δ L1超过容许最大移 位量δ 3的振幅量中,通过变更输出轴0Α的位置也可减小针移位量。
[0180] [1-3.效果]
[0181 ] 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可发挥以下效果。
[0182] 如上所述,于在某振幅宽度进行锯齿线迹的情况下,对应于振幅量Ζ而δ R1变小, 且δ L1变大。为了形成针脚,针移位量必须满足δ 2 < δ R1 < δ < δ LI < δ 3的关系。 因此,自然就决定了振幅量Ζ的最大值。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输出轴ΟΑ的 位置而进行针lb的针移位量的修正。因此,即便在针移位量成为δ Rl< δ2< δ < δ3 < S L1的振幅量中,也可使修正针移位量δ R1而得的针移位量δ R3为δ 2以上,且使修 正针移位量S L1而得的针移位量δ L3为δ 3以下。
[0183]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即便在现有技术中无法形成针脚的振幅量中,也 可使针移位量为S2< SR3< δ < SL3< δ3。由此,可进行较现有更宽幅的振幅的锯 齿线迹或图案线迹,从而可对缝纫机利用者提供更多个缝制图案的选择项。
[0184]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辅助杆13修正由输出轴0Α的位置变更所引起的针lb 的高度。由此,即便在变更针的基线的情况下,针lb的最下位点及最上位点的位置也大致 不变化。因此,即便针lb通过振幅动作而位于任意位置,针与梭的上下位置关系也不变化。 即,即便针位置变化也可良好地保持在中基线上设定为最佳的针移位量及针与梭的上下位 置关系,从而可切实地形成针脚。
[0185]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中,上轴3或针杆曲柄7、针杆支撑体5c的动作方向 等主要零件的位置关系或动作方向相同,因此不在现有的缝纫机中进行大幅的设计变更即 可获得所述效果。
[0186] [2.其他实施方式]
[0187] 如以上那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可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 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而且,所述实施方式或所述实施方式的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 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范围中所记载的发明及该发明的均等范围。
[0188] (a)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使用概要图。因此,特别是对于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的 部分、或一般的设计事项,省略一部分而图示,并分别省略详细说明。例如,图示为第2电动 机5a的连接部51c以旋转轴51a为中心进行圆弧运动,另一方面,通过连接部51c而驱动 的振幅杆5b进行左右方向(X方向)的直线运动。严格而言,振幅杆5b也被传递了连接部 51c的圆弧运动的箭头高度方向(Z方向)的驱动力,从而也在上下方向(Z方向)被驱动。 然而,例如振幅杆5b的与连接部51c的连接部在图中成为圆孔部,但通过使该连接部为在 Z方向具有长度方向的长孔而可吸收箭头高度方向的驱动力。
[0189] (b)本实施方式中,导引体12相对于导引轴11保持着平行关系而旋转。然而,也 可根据设计上的情况而例如设为如导引轴11与针杆支撑体5c那样的振子机构。只要能如 所述那样确保导引体12在针杆曲柄7的旋转大致平面上的动作,则由振子机构所引起的对 本发明效果的影响少,可获得大致同样的效果。
[0190] (c)此外,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导引体12相对于上轴3向各个延长中心轴交叉的位 置及不交叉的位置移动而变更针杆1的运动轨迹。然而,即便因设计上的限制而例如导引 体12与上轴3的延长的中心轴始终位于不交叉的位置关系,只要为可使该中心轴的偏置量 D增减的机构,则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0191] (d)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使针杆1向上下方向摆动的第1电动机5、及使针杆1向 左右振幅运动的第2电动机5a的2个电动机来形成锯齿针脚,但驱动用电动机的数量并不 限定于2个。例如,也可使电动机的数量为1个,即仅为第1电动机5,使该电动机的驱动力 传递至针杆上下摆动部,并且也传递至针杆左右振幅部,并经由圆盘凸轮(cam)等对针杆 左右振幅部赋予固定的动作图案。由此,可利用1个电动机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作为所述情况的优点,由于电动机为1个,因此无需使电动机彼此同步,从而可使电动机的 控制变得简单。
[0192] (e)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振幅杆5b的动作而使导引体12动作,但也可使用其他方 法。例如,即便相对于电动机5a的电动机轴而设置2个连杆(link)或齿轮、凸轮、滑轮等 机械零件,且分别用于针杆支撑体5c与导引体12的驱动,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0193] (f)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梭2在水平方向旋转的水平梭进行说明,但并非必须为 水平梭,例如即便为梭在垂直方向旋转的垂直梭,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主权项】
1. 一种缝纫机,基于旋转运动的上轴的驱动力而使安装在针杆上的针相对于布上下运 动来形成针脚,其特征在于包括: 针杆振幅单元,使所述针杆相对于与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而振幅运动; 第1输出产生单元,使第1输出点沿输出轴往返移动,所述输出轴进行与利用所述针杆 振幅单元的针的振幅动作对应的摆动运动; 连结部,连结所述第1输出点与所述针杆;及 输出轴移动单元,根据所述针杆振幅单元的移动而使所述输出轴向所述布传送方向移 动;且 所述连结部伴随所述输出轴的移动而使所述连结部的斜率变化,且保持着所述连结部 的斜率而使所述针杆与所述输出轴大致平行地上下运动。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产生单元包括: 曲柄,设置在所述上轴;及 曲柄杆,与所述曲柄连接;且 将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设为所述第1输出点。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杆振幅单元包括: 第2输出产生单元,使第2输出点向与所述布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及 振幅杆,将所述第2输出点的位置的变化传递至所述针杆。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移动单元包括导引体,与所述振幅杆连接且以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导引轴为 中心,而旋转移动,且 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根据所述导引体的移动而移动。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引体包括:2条臂,所述臂各自所成的角为固定, 所述臂的其中一个相对于所述振幅杆旋动自由地连接,且 在所述臂的其中另一个的前端部配置有与所述导引轴平行的垂直轴, 所述曲柄杆的前端部相对于所述垂直轴旋动自由地连接。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包括一面旋转一面朝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供给下线的梭, 在所述针杆向所述梭的旋转方向的反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所述垂直轴以接近所述梭而 移动的方式振幅运动。
【文档编号】D05B55/14GK106048917SQ201510566005
【公开日】2016年10月26日
【申请日】2015年9月8日
【发明人】森本周三, 真船润
【申请人】蛇目缝纫机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