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层装置和方法

文档序号:184302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覆层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覆层装置和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具有在屋顶中的应用并从而具有屋顶装置,及其实施方法,并涉及由此而形成的屋顶结构,下面根据本申请对用作示例性目的的上述屋顶、屋顶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屋顶结构进行描述。但是,可以在墙壁覆层(wall cladding)、墙衬和其他结构应用中发现由本发明的实施例形成的装置、方法和结构。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覆层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在要覆层的结构上间隔安装大致水平的板条;安装覆层构件,其具有本体部分,该本体部分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且该本体部分在相对的侧边之间从引导端延伸至尾端;和板条接合部分,其设置在内表面上朝向所述引导端并用于保持所述的本体部分以抵抗(against)相对于由此接合的引导板条的向前和向外移动;和与所述内表面相连的朝着所述内表面的尾端并用于承载在(bear on)相邻的跟随板条的引导面上的板条止动部分,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与所述的引导端相邻的本体部分相互配合成形以将相邻覆层构件的尾端部分保持在所述的引导板条上;和逐渐安装其他所述的覆层构件以覆层所述的结构。
所述的结构包括内墙和外墙,屋顶或天花板。
在另一方面中,本发明还提供覆层构件,其包括本体部分,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并在相对的侧边之间从引导端延伸至尾端;
板条接合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的内表面上朝向所述的引导端并用于保持所述的本体部分抵抗相对于由此接合的引导板条的向前和向外移动;和板条止动部分,其与所述的内表面相连朝着所述内表面的尾端,并对着相邻的跟随板条(trailing batten)的引导面,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与所述的引导端相邻的本体部分相互配合成形以将相邻覆层构件的尾端部分保持在所述的引导板条上。
所述覆层构件可以是瓦片或顶板、板状覆层构件或诸如木瓦(shingle)的其他常规的构件。所述的覆层构件可以为连续滚动或条带的形状。所述的本体可以为任何适当的形状,诸如一般地平面的、波纹状的或其他型面。所述的型面可以是允许屋顶部件堆叠以便于运送的形状。当所述的覆层构件形成为不连续的部件时,所述覆层构件的侧边可以相互配合成形以允许相邻部件之间的重叠横跨屋顶斜度(pitch)或墙的宽度。
所述的覆层构件可以用在屋顶应用中被放置在从檐槽到顶点的位置处,或者用在墙壁覆层应用中被放置在从所述墙壁的下部到上部的位置处,由此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可以为钩状位于所述板条的下方从而将下一个位于下方的部件的尾端部分夹在所述的板条与板条接合装置之间。所述的覆层构件可以具有大致平面的侧部以便于横向重叠。所述的第一覆层构件可以包括一个改进的覆层构件用于恰当地(snugly)接合其引导板条而不用垫片,以代替相邻本体部分的尾端;或者增补垫片,或者采用更厚的板条。
所述的覆层构件可以由任何适当的材料形成,诸如金属、木材、或适于模压或挤压的材料,例如塑料。所述的塑料可以适于长期的户外使用。因此,所述的塑料可以包括用来为塑料提供适于长期户外使用的属性的紫外线稳定剂和其他化合物。有利的,所述的塑料可以从稳定的再生塑料、和挤压或模制的塑料中选择,且可以用于成形或涂覆。
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板条连接装置(batten abutment means)可以采用适合上述它们的配合的任何形式。当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和板条连接装置大致延伸经过所述覆层构件本体部分的下侧时,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可以中断以允许与板条相关的部件安装在壁柱或屋架部件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板条被构造成使它们相互接合在一起。例如,提供一板条,在其预定的尾端上形成有凹槽,且其中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包括在引导方向中的突起,该突起在使用时与该凹槽接合。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覆层构件的引导端部分和尾端部分都具有这样的板条接合装置,且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板条具有引导凹槽和尾部凹槽。
所述的凹槽或凹槽组被构造成允许所述的突起插入其中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通过摩擦接合或利用相应的适于通过弹性恢复而夹在一起的形状将所述的突起保持在其中。例如,所述的凹槽可以包括一细长的狭槽,细长的突起可以抵抗所述板条材料的关于所述狭槽的弹性偏置被插入该狭槽中。所述狭槽的内端可以具有增大的截面,相应形成的所述细长突起的边可以夹在其中。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细长突起和细长凹槽相互配合形成,从而使得所述的覆层构件可以横向滑动与所述的板条构件相连接。
所述的板条构件和覆层构件在夹住实施例中可以具有紧公差配合和在滑动配合实施例中可以具有可选择的更小的公差。还有,可以根据环境影响,诸如热膨胀,来调节公差。例如,所述的板条和覆层构件构造成,为了热膨胀和在装配上的任何角位移,从而在一对相邻覆层构件的引导覆层构件的尾端处去除(relieve)接合。
相应覆层构件的重叠部分可以具有进一步的相互连接的突起和槽。这样,提供另一接合装置,其通过提供阻止风吹的水分进入的迷宫密封,也有助于所述覆层不受天气影响。
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和板条连接装置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补充夹持构造以允许将多个屋顶部件夹持在一起。所述的第一夹持构造可以定位在所述本体的下侧表面上的本体前端处。所述的第二补充夹持构造可以定位在所述本体的下侧表面上的瓦片后端。
第一夹持构造可以具有向下突出的部分,该突出部分在与所述本体的前端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处从本体的下侧表面下垂。从所述的向下突出的部分延伸一凸缘(lip),该凸缘大致垂直于所述的向下突出的部分,从而所述本体前端的横向型面与第一夹持构造限定一通道。在所述凸缘上可以设置一有效的向上延伸的突起。
所述的第二夹持构造的形状可以为与所述本体的后端间隔开的细长保持结构。
所述的夹持构造可以这样定位,从而在使用时,当前一覆层构件相对于后一覆层构件有效定位时,所述第一夹持构造的向下延伸的部分和凸缘以及限定一部分封闭的空间的第二夹持构造的细长夹持构造具有大致矩形的型面。
使用时,所述的夹持构造可以被夹持在细长的结构部件上,以使所述的细长结构部分延伸通过由多个覆层构件限定的部分封闭的空间以包括覆层结构。
还可以提供一种与本发明的覆层系统互补的屋顶盖板,其包括具有相对的边部分的细长盖板本体部分,每个边部分具有上文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并在使用中用于叠置和保持位于屋顶斜面的相应侧边上的最上端的相应覆层构件的尾端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屋顶部件,其包括本体,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以及相对的侧边;和檐槽构件,与所述本体的前端连接并从该前端延伸,所述的本体和檐槽构件为单一的、整体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屋顶构件可以接合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第一和第二接合装置。
所述的屋顶构件可以这样构成以使,当各侧边如参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描述的那样重叠时,相邻的檐槽构件也重叠,从而多个屋顶构件能限定出一个细长的檐槽。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带有檐槽的屋顶构件可以具体构成为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部件合作。因此,本发明延伸涉及一种屋顶结构,其结合多个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屋顶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盖顶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多个檐槽构件,每个檐槽构件包括屋顶本体部分,该本体部分具有在本体的引导部分处一体成形檐槽部分,所述的本体具有限定开口朝向所述的引导部分的凹槽并用于定位在屋顶板条的后下方的板条接合装置,和用于在板条的弹性偏移的作用下连接所述板条的引导面的闭锁凸榫;通过所述板条接合装置与第一屋顶板条的接合,沿所述的第一屋顶板条以横向叠置的方式安装所述的多个檐槽构件并延伸成覆盖第二屋顶板条;提供多个屋顶本体,每个屋顶本体都具有引导端,限定有开口朝向所述的引导端的凹槽并用于定位在所述第二屋顶板条和所述檐槽构件的尾端的后下方的板条接合装置,和形成在所述板条接合装置上用于在所述第二板条的弹性偏移的作用下连接第二板条的引导面的闭锁凸榫;在所述的第二屋顶板条上以横向叠置的方式安装所述的多个屋顶本体;和以相同的方式在后续屋顶板条上连续地安装所述的屋顶本体以完成屋顶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屋顶构件,其包括具有引导端的屋顶本体;板条接合装置,限定有朝向所述的引导端开口的凹槽并用于定位在屋顶板条和覆盖所述板条的相邻瓦片的尾端的后下方;和闭锁凸榫,形成在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上并用于在所述板条的弹性偏置的作用下连接所述板条的引导端;所述的屋顶本体可以具有与所述板条接合装置间隔开的定位装置,其用于相对于下一个相邻板条的表面在所述屋顶的斜面上定位。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可以利用精确定位的特殊优点以允许附加其他特征。例如,可以提供一种屋顶构件,其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道以允许工作流体循环,相邻部件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以允许所述的流体回路形成在整个屋顶表面上。这样可以循环热流体以防止屋顶结冰,或者所述的屋顶可以用作加热流体的加热装置。所得到的热量可以用来,诸如混合加热(pool heating),热水预热等等。


下面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屋顶组件的侧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屋顶构件的侧视图;图3是图2中的装置的部分立体图;图4是图2中的装置的檐槽的变形图;图5是图4的装置在使用时的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覆层系统在使用时的立体图;图7是图6的系统的截面图;图8是适于与图6的系统一起使用的屋顶盖板的详细的端截面图;图9是适于与图6的系统一起使用的覆层构件的详细的侧截面图;图10是图9的覆层构件的详细的端截面图;图11是适于与图6的系统一起使用的板条的截面图;图12是适于与图6的系统一起使用的边缘带有檐槽的板条的截面图;图13至16是图9的覆层构件的立体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种覆层系统在使用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图1至3中提供整体标为10的屋顶部件,其由热成形的、再生的塑料整体模制而成。所述的屋顶部件10包括本体部分11、板条接合部分12和板条回复止挡(batten back stop)13。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12位于本体部分11的引导边缘14的区域中,所述的本体部分被限定为屋顶部件的向下倾斜的边缘。所述的板条回复止挡13是位于所述本体部分11的下侧上的横肋,其与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12相隔一定距离,该距离由屋顶板条15的节距(pitch)或间隔决定。
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12包括总体向下悬挂的连接板16,其用于正对着所述屋顶板条15的上斜面,和从所述的连接板16延伸以在使用时位于所述板条15的下表面附近的下连接板17。下连接板17朝向引导端14的端部具有隆起形状的闭锁凸榫(locking lug)20用于相对于向下悬挂的连接板16和下连接板17的弹性偏置来穿过所述的板条15,从而与所述屋顶板条15的引导面相连接。
本体部分11与下连接板17之间的间隙为容纳相邻屋顶部件10的尾端21的空间以将所述的尾端21限制在本体部分11的下侧与板条15之间。
通过与相邻板条15的上引导端连接的挡板13提供进一步的安装安全性。
在图4和5的实施例中,本体部件11与下连接板17之间的间隙正好足够容纳所述的板条15,且所述的引导端14具有一体成形的檐槽22。
在图6-16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覆层系统,其通常包括瓦片构件40,屋顶盖板构件41、板条构件42和起始板条构件43。
所述的瓦片构件40一般包括大致为平面的本体部分44,该本体部分具有引导端45和尾端46。在大致平面状的本体部分44的下侧上和引导端45的区域中形成板条接合部分47,该板条接合部分包括细长连接板50,其延伸出本体部分44的平面并具有一体形成的并在引导端45的方向中延伸的细长突出部51。所述的突出部51的外顶端为放大的部分52。
所述的引导端45与板条接合部分47之间设置有一对间隔开的细长突起53。所述的突起53与位于尾端46的区域中的本体构件44的上表面上的相应的间隔开的细长槽54互补。同样在尾端46的区域中设置一细长的板条止挡突起55。
所述的本体部分44具有侧边56,这些侧边上一体形成有相应的凸迷宫密封57接合部分和凹迷宫密封58接合部分,使得相应的横向相邻的瓦片构件40相互接合在一起,从而基本上不受天气的影响。
在60处从所述的凸迷宫密封接合部分57的地方去除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47,从而使所述的迷宫密封接合部分57,58的相互之间的接合能有必须的重叠。
所述的屋顶盖板构件41包括相对置的接合部分61,根据所述瓦片构件40的相应结构每个接合部分包括细长的连接板50,突出部51,放大部分52和细长的突起53。所述屋顶盖板构件41的突起53用于与屋顶覆层结构中最上方的瓦片构件40的相应细长槽54接合。屋顶盖板构件41的侧边同样具有互补的凸迷宫密封接合部分57和凹迷宫密封接合部分,与瓦片构件41中采用的一样。
相对置的接合部分61通过隆起部分62相互连接。所述的隆起部分62上去除了多个锥形的槽63,该多个槽允许所述的屋顶盖板构件41在所述的隆起部分62弯曲使得所述的屋顶盖板构件41用在大范围的节距的屋顶上。
所述的板条构件42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突出部51的细长的凹槽64,该凹槽64的内边缘扩大以接收所述突出部51的扩大部分52。细长的V型槽66提供受钉线(nailing line)用于辅助将所述的板条固定在壁柱或屋架组件上。
起始的板条构件43基本上与所述的板条构件42一致,其额外还具有间隔突起67。
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可知所述的板条构件70具有前面示例中标为64的那种引导凹槽和尾端凹槽,所述的瓦片构件40相应在其引导部分和尾端部分都具有板条接合部分47,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47具有细长的连接板50和突出部51。
所述的板条构件42,起始板条构件43和板条构件70都带一点锥度,因此在使用时,在引导端46与下一个相邻的瓦片构件40的细长连接板50之间会产生间隙71。
虽然上文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所有的修改和变化都应认为是在本文所述的本发明的范围内的。
权利要求
1.一种覆层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在要覆层的结构上安装间隔的大致水平的板条;安装覆层构件,其具有本体部分,该本体部分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且该本体部分在相对的侧边之间从引导端延伸至尾端,和设置在内表面上朝向所述引导端并用于保持所述的本体部分相对于由此接合的引导板体抵抗向前和向外移动的板条接合部分;和与所述内表面相连的朝向所述内表面的尾端的并承载于相邻的跟随板条的引导面上的板条止动部分,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与所述的引导端相邻的本体部分相互配合构造,以将相邻覆层构件的尾端部分保持在所述的引导板条上;和逐渐安装其他所述的覆层构件以覆层所述的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层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构从内墙或外墙,屋顶或天花板中选择。
3.覆层装置,其包括本体部分,具有内表面和外表面并在相对的侧边之间从引导端延伸至尾端;板条接合部分,其设置在所述的内表面上朝向所述的引导端并用于保持所述的本体部分抵抗相对由此接合的引导板条的向前和向外移动;和板条止动部分,其与所述的内表面相连朝向所述内表面的尾端并承载于相邻的跟随板条的引导面上,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与所述的引导端相邻的本体部分相互配合构造以将相邻覆层构件的尾端部分保持在所述的引导板条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部分可以是从屋顶瓦片或顶板、板状覆层构件、或木瓦中选择的不连续部件的形状,或连续滚动或条带形状的部件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部分是选自大致为平面的、波纹状的或型面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成形所述的本体部分以允许所述的屋顶部件能堆叠传送的方式成形。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部分的形状可以是具有侧边的不连续的部件,这些侧边相互配合成形以允许相邻部件之间的重叠横跨屋顶斜度或墙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层装置由可模制或可挤压的塑料形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选自稳定的再生塑料。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板条连接装置中的每个都大致延伸穿过所述覆层构件本体部分的下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条接合部分中断以允许在壁柱或屋架部件之间安装关于板条的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和板条的每一个都被构造成使它们相互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的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相互连接由所述的板条实现,所述的板条包括形成在其预定的尾端上的凹槽,且其中所述的板条接合部分包括在引导方向中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使用时与所述的凹槽接合。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包括细长的狭缝,细长的突出部可以相对于与所述狭槽相关的所述板条材料的弹性偏置而被插入该狭槽中,所述狭槽的内端可以具有扩大的截面部分,所述细长突起的相应形成的边可以夹在该扩大的截面部分中。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覆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细长突出部和细长凹槽相互配合形成,从而使得所述的覆层构件可以横向滑动以与所述的板条构件相连接。
16.一种盖顶方法,其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多个檐槽构件,每个檐槽构件包括屋顶本体部分,该本体部分具有在本体的引导部分处一体成形檐槽部分,所述的本体具有限定有朝向所述的引导部分开口的凹槽并用于定位在屋顶板条的后下方的板条接合装置,和用于在板条的弹性偏置的作用下连接所述板条的引导面的闭锁凸榫;通过所述板条接合装置与第一屋顶板条的接合沿所述的第一屋顶板条以横向叠置的方式安装所述的多个檐槽构件,并延伸覆盖第二屋顶板条;提供多个屋顶本体,每个屋顶本体都具有引导端,限定有朝向所述的引导端开口的凹槽并用于定位在所述第二屋顶板条和所述檐槽构件的尾端的后下方的板条接合装置,和形成在所述板条接合装置上并用于在所述第二板条的弹性偏置的作用下连接第二板条的引导面的闭锁凸榫;在所述的第二屋顶板条上以横向叠置的方式安装所述的多个屋顶本体;和以相同的方式在后续屋顶板条上连续地安装所述的屋顶本体以完成屋顶表面。
17.一种屋顶构件,其包括具有引导端的屋顶本体;板条接合装置,限定有朝向所述的引导端开口的凹槽并用于定位在屋顶板条和覆盖所述板条的相邻屋顶瓦片的尾端的后下方;和闭锁凸榫,形成在所述的板条接合装置上并用于在所述板条的弹性偏置的作用下连接所述板条的引导端;所述的屋顶本体可以具有与所述板条接合装置间隔开的定位装置并用于相对下一个相邻板条的表面定位在所述屋顶的斜面上。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屋顶覆层,其包括由再生塑料制成的部件(10),该部件包括本体部分(11),位于本体部分(11)的引导端(14)的板条接合部分(12)和板条回复止挡(13),板条回复止挡是位于本体部分(11)的下侧面上的横向肋条,其与板条接合装置(12)相隔一定距离,该距离由屋顶板条(15)的斜度或间隔决定。板条接合部分(12)包括正对着屋顶板条(15)的上斜面的向下悬挂的连接板(16),和从该连接板延伸的下连接板(17),下连接板在使用时用于放置在板条(15)的下表面附近。下连接板(17)朝向引导端(14)的端部具有形状为隆起的闭锁凸榫(20)用于相对向下悬挂的连接板(16)和下连接板(17)的弹性偏置来穿过所述的板条(15),以连接屋顶板条(15)的引导面。本体部分(11)与下连接板(17)之间的间隙是容纳相邻屋顶部件(10)的尾端(21)的空间,从而将尾端(21)夹在本体部分(11)的下侧与板条(15)之间。利用与相邻板条(15)的上引导端连接的挡板(13)提供进一步的安装安全性。
文档编号E04D3/32GK1505724SQ02808893
公开日2004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01年4月26日
发明者伯恩哈德·波蒂瑞斯克, 伯恩哈德 波蒂瑞斯克 申请人:伯恩哈德·波蒂瑞斯克, 伯恩哈德 波蒂瑞斯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