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壳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7327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模壳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壳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浇砼空心楼盖是应用较广的楼盖结构形式,其内填充的轻质永久胎模有空心管和空腔模壳构件。如申请人于1999年11月29日申请的专利号为ZL99249798.1、名称为“钢筋砼填充用纤维增强型薄壁构件”实用新型专利,它公开了一种薄壁模壳构件,包括上板、周围侧壁、下底,上板、周围侧壁、下底围成多面体空腔。又如申请人于2001年11月23日申请的申请号为01140106.0、公开号为CN1356442、名称为“一种现浇钢筋砼楼板用空腔结构模壳”发明专利申请,它公开的模壳构件包括“上板、周围侧壁、下底,上板、周围侧壁、下底围成多面体空腔模壳构件,这种空腔模壳构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结构简单、施工运输方便等特点。又如申请人于2001年11月15日申请了公开号为CN1349028A、名称为“一种空间结构楼盖用组合肋空腔构件”发明专利,它公开的空腔构件包括有模壳和结构底板,空腔模壳与结构底板连接成整体,其特征在于结构底板上至少有2个空腔模壳相间排列,其侧面与结构底板构成至少一条现浇结构次肋模腔,空腔模壳的其它外侧面构成现浇结构主肋或梁或墙的侧模板。这种空腔模壳构件的结构底板上有至少2个空腔模壳和至少1条现浇结构次肋模腔,在结构底板上就能形成现浇的结构次肋,共同参与结构底板、主肋、上板的受力,形成双向主肋次肋受力结构,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后,提高了楼盖的整体性能、抗震性能,减少了楼盖的厚度,减轻了结构自重,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楼盖的施工速度和施工效率。但是,这种模壳构件生产时制作不方便,生产效率低,不便于流水线生产,相应成本高,因此,研制一种新型的模壳构件已为急需。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壳构件,具有制作容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
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包括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上板、周围侧壁围成空腔模壳,在下底板上有至少二个空腔模壳相间排列,其周围侧壁与下底板构成至少一条现浇结构内肋模腔,空腔模壳的其它外周围侧壁构成现浇结构外肋或梁或墙的侧模板,其特征在于上板、周围侧壁或下底板的至少一个基层中叠合有至少一片叠合层,叠合层与基层叠合成整体。这样,在模壳构件制作时,由于设置有叠合层,可先制作一面开口的模壳构件,然后,将开口面朝上,将叠合层悬挂或放置于开口面上,再封堵开口面,待料浆硬化后,养护至规定龄期,即可得到基层叠合有叠合层的模壳构件,其制作容易、生产效率高,相应成本低,此外,空腔模壳构件还具有结构简单、强度高、抗变形、抗振动性能优良、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特点,从而达到了本发明的目的,适用于现浇钢筋砼或预应力钢筋砼的空心楼盖、屋盖、墙体、基础底板以及空腹桥梁使用,尤其适用于空心无梁楼盖使用。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与基层材质相同或不同。这样,当叠合层与基层材质相同时,两者结合亲合力更好,使二者能更好地融为一体,使模壳构件具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当叠合层与基层材质不同时,便于选择更为经济的材料作为叠合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模壳构件的强度与刚度。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位于空腔模壳的封闭空腔的外侧或内侧。这样,可方便模壳构件的生产制作,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与基层之间以胶结、粘合、咬合、焊合、压合、拉丝、板合、螺钉、铆合的方式叠合成整体。这样,叠合层与基层之间的叠合方式多样化,使叠合层与基层之间的连接叠合更加方便,可满足各种不同场合下的应用需要。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与下底板叠合。这样,模壳构件的整体性更好,强度更高,生产制作更为方便简单,并可大大降低模壳构件的制作难度。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为胶凝材料轻骨料砼层。这样,采用轻骨料砼制作的叠合层强度高,刚度大,而且模壳构件的重量轻。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为胶凝材料加气砼层。这样,模壳构件的重量更轻、强度更大。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为泡沫塑料层。这样,模壳构件的制作工艺更简单,生产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便于模壳构件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或叠合层中的至少一个中含有增强物,或者有增强物露出,或者各自中的增强物伸入相邻的基体中相互拉结。增强物为丝、筋细长构件,或丝、筋细长构件编织或纺织的布和网,或无纺胶粘布、网,或二者以上组合,如增强物可为钢筋、钢丝、钢筋网、钢丝网、纤维、纤维丝束、纤维网格布、无纺布、金属薄条带、有孔薄条带、包装带、编织带等中的至少一种。由于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挑板或叠合层中含有增强物,因而,它们的强度高、刚度大;若有增强物露出,则与现浇砼粘结更牢,相应形成的现浇砼空心结构整体性更好;若增强物伸入相邻的基体中相互拉结,则模壳构件的整体性更好,强度更高,刚度更大。同时,增强物的种类多,便于设计与生产制作模壳构件时增强物的选用,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以满足各种不同场合的需要。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空腔模壳的水平剖面或竖向剖面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弧角多边形、倒角多边形、多弧边形、波纹形或圆形。这样,模壳构件形状的多样化,使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后,相应形成了各种不同形状的现浇砼结构,从而使得现浇砼空心楼盖的结构更为合理,方便了设计与施工单位选用。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还设置有阴角、倒角、凹槽、凹坑、孔洞、凸台模块、凸条、阳角中的至少一个。这样,当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后,现浇砼浇入阴角、倒角、凹槽、凹坑、孔洞中,相应可形成局部的现浇砼加强构造;模壳构件上设置的凸台模块、凸条、阳角可将楼盖中不受力的砼抽空,进一步减轻楼盖自身的重量,节约砼的用量,降低楼盖的成本,同时也改善楼盖的性能。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阴角、倒角、凹槽、孔洞、凸条自身或相互呈平行、正交、斜交或立交设置或形成网格。这样,当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后,模壳构件上的倒角、阴角、凹槽、孔洞、凸条自身或相互呈平行、正交、斜交或立交设置或形成网格,在上述部位浇筑砼后,相应形成了平行、正交、斜交或立交的现浇砼加强构造,大大改善了现浇砼空心楼盖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设置有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或者有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露出模壳构件外,或者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上还有增强物露出,或者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与基层叠合或叠合后露筋、网增强物,或者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叠合有叠合层。这样,当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后,模壳构件内设置的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或者外露的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可以和现浇砼形成现浇与预制相结合的复合结构,优化了现浇砼空心楼盖内部受力体系。若其上还有增强物露出,则模壳构件与现浇砼粘结更牢,楼盖的整体性更好;若叠合有叠合层,则加劲肋、加劲杆、加强筋的制作更方便,强度也更高。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设置有轻质材料。这样,大大提高了模壳构件的抗冲击性能,减少了产品在施工应用过程中的破损率。同时,还使模壳构件具有更好的隔音、隔热、保温性能;轻质材料可为泡沫塑料、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发泡或加气轻质砼、岩棉、矿棉、玻璃棉、陶粒或陶粒砼等,其轻质材料种类的多样性,便于生产时就近取材,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上板或周围侧壁或下底板的壁为轻质材料。这样,轻质材料制作的壁的模壳构件重量轻,在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时,运输、安装方便,施工难度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降低楼盖的制作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上板或周围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为或有可拆卸的活动部件。这样,可随时方便检查模壳构件内部的情况,同时也可随时在模壳构件的内部部分或全部填充轻质材料,或者在模壳构件内部安装其它部件,如接线盒、水电管线、消防淋喷头等。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上板、周围侧壁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形、锯齿形、拉毛形或者糙面外表面。这样,空腔体的上板、周围侧壁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形、锯齿形、拉毛形或者糙面外表面,大大提高了模壳构件与现浇砼之间的结合力,同时也改善了楼盖的吊挂性能和整体性能。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底板伸出周围侧壁构成有挑板,或者挑板还叠合有叠合层。这样,当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时,向外伸出的挑板可代替施工模板,降低模板损耗,降低材料成本,同时可省去模板安装工序,加快施工速度,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构件。定位构件可为拉环、拉钩、铁丝、支撑脚、小凸块、小凸钉或其它装置。这样,当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后,可对模壳构件进行准确定位,防止模壳构件在浇筑砼时上浮、移位等现象产生,同时,也可对钢筋进行限位,有效地保证了楼盖的浇筑质量。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模壳构件之间彼此连接的连接件。连接件可为钢筋、钢筋网、钢丝、钢丝网、角钢、槽钢、L型钢、T型钢、卡套、螺栓、公母槽、承插件、锯齿件、凸槽、凹槽、卡口、卡套、孔洞、预埋铁件等。这样,当模壳构件应用于现浇砼空心楼盖中后,模壳构件上设置的连接件能够有效、可靠地控制模壳构件之间的距离,控制现浇砼肋的宽度和高度,保证楼盖内部结构的浇筑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模壳构件彼此之间的连接定位,或者构成成组构件,加快施工速度。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下底板或叠合层为水泥砂浆、砼、轻质砼、聚合物砼、聚合物砂浆的下底或叠合层,空腔模壳的上板或周围侧壁的壁或叠合层为水泥纤维、水泥纤维网、水泥钢筋网、水泥钢丝网、砼板、木胶板、塑料、金属压型板、轻质砼的壁或叠合层。这样,下底、上板和周围侧壁制作材料的多样化,可使模壳构件充分满足各种不同情况的需要,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或者叠合层中的至少一个是由多层粘有胶凝材料的筋或网的增强物叠合而成。这样,由多层粘有胶凝材料的筋或网的增强物叠合而成的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或者叠合层,具有强度高、刚度大、重量轻等特点,相应模壳构件在码放、运输和施工安装过程中更不易破损。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本身为至少二层叠合的复合叠合层。这样,由多层叠合复合而成的叠合层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可大幅度降低模壳构件的损耗率,同时制作更容易、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本身为至少二种材料叠合的复合叠合层。这样,叠合层由至少二种材料叠合而成,因而制作更容易、方便,有利于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中的至少一个与叠合层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彼此之间部分或全部通过叠合层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这样,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中的至少一个与叠合层为一体成型的整体,因而模壳构件各部件可分别生产制作,通过各部件上的叠合层彼此可组装成模壳构件整体,既可在生产厂家组装,也可在施工现场组装,从而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方便搬运与施工,降低模壳构件的损耗率。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彼此之间通过叠合层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这样,上板、周围侧壁、下底板彼此之间通过叠合层相互连接围合模壳构件整体,可预先生产各部件,提高生产效率,方便模壳构件的各组成部件的搬运,模壳构件既可在生产时组装,也可以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材料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搬运件。搬运件可为提手、吊钩、吊环或其它装置。这样,可十分方便地将模壳构件码放、转运、吊装和施工,降低了上述工序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上板,2为周围侧壁,3为下底板,4为空腔模壳,5为内肋模腔,6为叠合层,以下各附图,编号相同的,其说明相同。如图1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叠合层6与基层叠合成整体。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与基层材质相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上板1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位于空腔模壳4的封闭空腔的外侧。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与基层之间以粘合的方式叠合而整体。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周围侧壁2和下底板3中均含有增强物7,图示上板1和周围侧壁2内的增强物7为纤维网格布,下底板3内设置的增强物7为钢丝网,钢丝网还从底板3伸出的挑板20的上面露出。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空腔模壳4的水平剖面形状为多边形。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还同时设置有倒角9、凹槽10、凹坑11、孔洞12、凸台模块13和阳角15。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还同时设置有阴角8、倒角9、凹槽10和凸条14。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还同时设置有加劲肋16、加劲杆17和加强筋18,同时,加劲肋16和加劲杆17还有部分露出模壳构件的外部。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设置有轻质材料19,图示轻质材料19为膨胀珍珠岩。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和周围侧壁2的壁为轻质材料19制成的壁,图示轻质材料19为陶粒砼。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为活动可拆卸的扣合盖板。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和周围侧壁2的外表面为糙面外表面。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下底板3伸出周围侧壁2构成挑板20,挑板20和上板1上叠合有叠合层6。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从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构件21,图示定位构件21为小凸块。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模壳构件之间彼此连接的连接件22。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为多层粘有胶凝材料的网状增强物7叠合而成。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本身为多层材料叠合的复合叠合层。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9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 其下底板3与叠合层6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上板1、周围侧壁2及下底板3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20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上板1、周围侧壁2和下底板3彼此之间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如附图所示,包括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有至少二个空腔模壳4相间排列,其周围侧壁2与下底板3构成至少一条现浇结构内肋模腔5,空腔模壳4的其它外周围侧壁2构成现浇结构外肋或梁或墙的侧模板,其特征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或下底板3的至少一个基层中叠合有至少一片叠合层6,叠合层6与基层叠合成整体。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上板,2为周围侧壁,3为下底板,4为空腔模壳,5为内肋模腔,6为叠合层,以下各附图,编号相同的,其说明相同。如图1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叠合层6与基层叠合成整体。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与基层材质相同或不同。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与基层材质相同。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位于空腔模壳4的封闭空腔的外侧或内侧。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上板1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位于空腔模壳4的封闭空腔的外侧。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与基层之间以胶结、粘合、咬合、焊合、压合、拉丝、板合、螺钉、铆合的方式叠合成整体。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与基层之间以粘合的方式叠合而整体。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与下底板3叠合。如图4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与下底板3叠合。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为胶凝材料轻骨料砼层。如图4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为胶凝材料轻骨料砼层。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为胶凝材料加气砼层。如图3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上板1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为胶凝材料加气砼层。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为泡沫塑料层。如图1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为泡沫塑料层。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或叠合层6中的至少一个中含有增强物7,或者有增强物7露出,或者各自中的增强物7伸入相邻的基体中相互拉结。增强物7为丝、筋细长构件,或丝、筋细长构件编织或纺织的布和网,或无纺胶粘布、网,或二者以上组合,如增强物7可为钢筋、钢丝、钢筋网、钢丝网、纤维、纤维丝束、纤维网格布、无纺布、金属薄条带、有孔薄条带、包装带、编织带等中的至少一种。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周围侧壁2和下底板3中均含有增强物7,图示上板1和周围侧壁2内的增强物7为纤维网格布,下底板3内设置的增强物7为钢丝网,钢丝网还从底板3伸出的挑板20的上面露出。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空腔模壳4的水平剖面或竖向剖面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弧角多边形、倒角多边形、多弧边形、波纹形或圆形。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空腔模壳4的水平剖面形状为多边形。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还设置有阴角8、倒角9、凹槽10、凹坑11、孔洞12、凸台模块13、凸条14、阳角15中的至少一个。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还同时设置有倒角9、凹槽10、凹坑11、孔洞12、凸台模块13和阳角15。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还同时设置有阴角8、倒角9、凹槽10和凸条14。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阴角8、倒角9、凹槽10、孔洞12、凸条14自身或相互呈平行、正交、斜交或立交设置或形成网格。如图8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设置的阴角8、倒角9、凹槽10和凸条14自身或相互呈平行、正交、斜交或立交设置或形成网格设置。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设置有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中的至少一个,或者有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中的至少一个露出模壳构件外,或者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上还有增强物7露出,或者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与基层叠合或叠合后露筋、网增强物7,或者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叠合有叠合层6。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两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还同时设置有加劲肋16、加劲杆17和加强筋18,同时,加劲肋16和加劲杆17还有部分露出模壳构件的外部。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设置有轻质材料19。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设置有轻质材料19,图示轻质材料19为膨胀珍珠岩。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上板1或周围侧壁2或下底板3的壁为轻质材料19。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和周围侧壁2的壁为轻质材料19制成的壁,图示轻质材料19为陶粒砼。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上板1或周围侧壁2中的至少一个为或有可拆卸的活动部件。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为活动可拆卸的扣合盖板。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上板1、周围侧壁2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形、锯齿形、拉毛形或者糙面外表面。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和周围侧壁2的外表面为糙面外表面。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底板3伸出周围侧壁2构成有挑板20,或者挑板20还叠合有叠合层6。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下底板3伸出周围侧壁2构成挑板20,挑板20和上板1上叠合有叠合层6。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构件21。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从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构件21,图示定位构件21为小凸块。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模壳构件之间彼此连接的连接件22。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模壳构件之间彼此连接的连接件22。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下底板3或叠合层6为水泥砂浆、砼、轻质砼、聚合物砼、聚合物砂浆的下底或叠合层6,空腔模壳4的上板1或周围侧壁2的壁或叠合层6为水泥纤维、水泥纤维网、水泥钢筋网、水泥钢丝网、砼板、木胶板、塑料、金属压型板、轻质砼的壁或叠合层。如图16所示,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下底板3为砼底板,上板1和周围侧壁2的壁为水泥砂浆纤维网壁。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或者叠合层6中的至少一个是由多层粘有胶凝材料的筋或网的增强物7叠合而成。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7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上板1为多层粘有胶凝材料的网状增强物7叠合而成。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本身为至少二层叠合的复合叠合层。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8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下底板3上叠合有叠合层6,其叠合层6本身为多层材料叠合的复合叠合层。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本身为至少二种材料叠合的复合叠合层。如图18所示,叠合层6为水泥砂浆胶结料与纤维网格布二种不同材料多层叠合而成的复合叠合层。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中的至少一个与叠合层6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彼此之间部分或全部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9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下底板3与叠合层6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上板1、周围侧壁2及下底板3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彼此之间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20的结构示意图,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多个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相间排列构成内肋模腔5,其上板1、周围侧壁2和下底板3彼此之间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搬运件23。如图18所示,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搬运件23。
本发明实施时,先拌制水泥砂浆,在模具内制作一层水泥砂浆一层纤维网格布(或钢丝网),再一层水泥砂浆的多层叠合的由上板1和周围侧壁2围成的开口的层状结构的空腔模壳4,然后,将两个或多个空腔模壳4的开口面朝上,放置于模具中,使开边处于同一平面内,将砂浆或陶粒砼叠合层6悬挂或放置于空腔模壳4的开口面上,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或砼封堵开口面,并形成下底板3或带挑板20的下底板3,待料浆硬化后,养护至规定龄期,即可得到下底板3基层叠合有叠合层6的模壳构件。
权利要求
1.一种模壳构件,包括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有至少二个空腔模壳(4)相间排列,其周围侧壁(2)与下底板(3)构成至少一条现浇结构内肋模腔(5),空腔模壳(4)的其它外周围侧壁(2)构成现浇结构外肋或梁或墙的侧模板,其特征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或下底板(3)的至少一个基层中叠合有至少一片叠合层(6),叠合层(6)与基层叠合成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与基层材质相同或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位于空腔模壳(4)的封闭空腔的外侧或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与基层之间以胶结、粘合、咬合、焊合、压合、拉丝、板合、螺钉、铆合的方式叠合成整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与下底板(3)叠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为胶凝材料轻骨料砼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为胶凝材料加气砼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为泡沫塑料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或叠合层(6)中的至少一个中含有增强物(7),或者有增强物(7)露出,或者各自中的增强物(7)伸入相邻的基体中相互拉结。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腔模壳(4)的水平剖面或竖向剖面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多边形、弧角多边形、倒角多边形、多弧边形、波纹形或圆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还设置有阴角(8)、倒角(9)、凹槽(10)、凹坑(11)、孔洞(12)、凸台模块(13)、凸条(14)、阳角(15)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阴角(8)、倒角(9)、凹槽(10)、孔洞(12)、凸条(14)自身或相互呈平行、正交、斜交或立交设置或形成网格。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设置有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中的至少一个,或者有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中的至少一个露出模壳构件外,或者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上还有增强物(7)露出,或者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与基层叠合或叠合后露筋、网增强物(7),或者加劲肋(16)、加劲杆(17)、加强筋(18)叠合有叠合层(6)。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封闭空腔内设置有轻质材料(19)。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上板(1)或周围侧壁(2)或下底板(3)的壁为轻质材料(19)。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板(1)或周围侧壁(2)中的至少一个为或有可拆卸的活动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的上板(1)、周围侧壁(2)的外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为波纹形、锯齿形、拉毛形或者糙面外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底板(3)伸出周围侧壁(2)构成有挑板(20),或者挑板(20)还叠合有叠合层(6)。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设置有定位构件(21)。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模壳构件之间彼此连接的连接件(22)。
2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底板(3)或叠合层(6)为水泥砂浆、砼、轻质砼、聚合物砼、聚合物砂浆的下底或叠合层(6),空腔模壳(4)的上板(1)或周围侧壁(2)的壁或叠合层(6)为水泥纤维、水泥纤维网、水泥钢筋网、水泥钢丝网、砼板、木胶板、塑料、金属压型板、轻质砼的壁或叠合层。
2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或者叠合层(6)中的至少一个是由多层粘有胶凝材料的筋或网的增强物(7)叠合而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本身为至少二层叠合的复合叠合层。
2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层(6)本身为至少二种材料叠合的复合叠合层。
2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中的至少一个与叠合层(6)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彼此之间部分或全部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
26.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彼此之间通过叠合层(6)相互连接围合成空腔体。
27.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模壳构件,其特征在于模壳构件上设置有搬运件(23)。
全文摘要
一种模壳构件,包括上板(1)、周围侧壁(2)、下底板(3),上板(1)、周围侧壁(2)围成空腔模壳(4),在下底板(3)上有至少二个空腔模壳(4)相间排列,其周围侧壁(2)与下底板(3)构成至少一条现浇结构内肋模腔(5),空腔模壳(4)的其它外周围侧壁(2)构成现浇结构外肋或梁或墙的侧模板,其特征在于上板(1)、周围侧壁(2)或下底板(3)的至少一个基层中叠合有至少一片叠合层(6),叠合层(6)与基层叠合成整体。这样,模壳构件制作容易、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强度高、抗变形、抗振动性能优良、施工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现浇钢筋砼或预应力钢筋砼的空心楼盖、屋盖、墙体、基础底板以及空腹桥梁使用。
文档编号E04B5/32GK1528998SQ200310100970
公开日2004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日
发明者邱则有 申请人:邱则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